第3章 《封神演義》疑案解讀(2)
- 一口氣讀懂十大名著懸疑
- 鐘厚濤 仇愛麗
- 4877字
- 2017-12-07 11:20:08
在民間,哪吒最有名的故事莫過于哪吒腦海了。話說哪吒七歲那年,不知是何緣故,當時天旱地裂,民不聊生,而東海龍王卻見死不救,滴水不降,不但如此,還變本加厲,命令手下的夜叉去海邊強行搶奪童男童女,以供自己奴役。哪吒聽說這件事情之后,見義勇為,憤憤不平,盛怒之下,直接用乾坤圈把前來行兇的夜叉給打死。
給別人讓出退路就等于給自己掃清障礙。
可惜年幼的哪吒并不懂得這個道理,他殺死個夜叉本來算不上啥,但后來哪吒又殺了前來增援的敖丙,完全沒有給對方留出退路。要問這敖丙為何人?他的來歷可不簡單,他乃是地位顯赫的東海龍王之子。眼見自己愛子一命嗚呼,東海龍王痛不欲生,發誓要為自己的兒子報仇。不料在去天宮告狀的途中,龍王又被哪吒打得死去活來。
遭受如此奇恥大辱之后,東海龍王覺得顏面無存,發誓一定要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子報仇。但由于自己武功有限,根本不是哪吒的對手,迫于無奈,東海龍王只好請來了自己的三位兄弟,也就是西海龍王、南海龍王和北海龍王,兄弟四個一起商議,共同想辦法要為死去的敖丙報仇。
第二天,四海龍王帶領蝦兵蟹將、水兵水將興風作浪,上演了一出“水淹陳塘關”的好戲,這和《新白娘子傳奇》中的“水漫金山”頗有幾分相似。四海龍王逼迫李靖交出哪吒,否則絕不善罷甘休,至少不肯收兵。哪吒聽說敵人已經欺負到自己家門口來了,給他老爸李靖說想要來一把絕地反擊,卻沒想到遭到了李靖當頭棒喝和肆意阻攔,而且還收去了哪吒的兩件隨身法寶。這使哪吒空有一身本事,卻無用武之地。
眼看著潮水一步步上漲,哪吒思前慮后,最后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哪吒挺身而出,悲憤自刎,演繹了一出可歌可泣的壯舉。后來,太乙真人聽說這件事情之后,就借鮮藕與蓮花為料,重新塑造了一個身軀,借用自己的法力,使得哪吒還魂再世。死后重生的哪吒本領變得更加廣大,只見他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不但大鬧龍宮,直搗四海龍王的老巢,而且還以一己之力戰敗了龍王,為民除害,得到陳塘莊當地百姓的一片贊許。
然而果真如此嗎?
據考證,哪吒這一藝術形象,至少在唐代筆記小說中就已經出現了。唐代文人鄭還古的《開天傳記》中記載哪吒:“毗沙門天王子也。”毗沙門天是佛教北方護法天王,所以民間稱哪吒是托塔天王的兒子。在宋代筆記小說中也有關于哪吒的故事,宋朝洪邁所著的《夷堅志·程法師事》中載:“值黑物如鐘,從林間出。知為石精,遂持哪吒火球咒,俄而見火球自身出,與黑塊相擊。”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載:
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磐石,手持法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長子軍吒,次木吒,帥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于東海,腳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寶塔宮。龍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戰。帥時七日,即能戰,殺九龍……帥遂割肉刻骨還父,而抱真靈求全于世尊之側。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生之……
從古代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哪吒是從佛教神轉變為道教神的。關于這一點,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劉文剛也曾指出:“哪吒是印度佛教的三頭六臂的夜叉神,護法神。佛教傳入中國,哪吒神也進行著中國化的演變。大概在南宋時期,隨著李靖演化為毗沙門天王,而演為李靖之子,實現中國化……在《封神演義》中,哪吒是完全道教化的英雄神,但還是有佛教因子。”(劉文剛:《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論》,見《宗教學研究》2009年第3期。)
哪吒最早被寫作“那吒”,是印度梵文的簡譯,全稱是“那吒俱伐羅”或“那羅鳩婆”,也譯作“那拿”。從哪吒借蓮花托生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哪吒其實是源自于佛教。在佛家看來,蓮花是至潔、至妙、至神、至圣之物,是為萬人所尊奉的,就連佛祖菩薩都是蓮花化身,所以蓮花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它代表著無與倫比的圣潔。既然蓮花本是佛教世界的圣物,民間傳說和《封神演義》中能把哪吒塑造為以蓮花為身,正意味著哪吒已經圓滿地完成了從凡人到天神,從世俗到神圣的身份轉換,徹底脫凡去俗,走向永生,走向純潔,走向神圣。
把哪吒寫作哪吒,大約是《封神演義》開始的。該書第十二回《陳塘關哪吒出世》說,哪吒是陳塘關總兵官李靖之子,生而靈異;以下又用了兩回敘說他的神通。恰巧天津有陳塘莊,又有通海的海河,因而哪吒鬧海的故事很容易被天津人接受。何況哪吒又是個神通廣大、活潑可愛的英俊少年,有他做同鄉當然要引以為榮了。但陳塘關在何處,書中并未交代。
所以,如果要追問哪吒的“家鄉籍貫”,估計很少有人能夠回答得上來。
好在哪吒本來是神話中的人物,說他是哪里人其實都無所謂,實際上也沒必要那么認真了。當然,如果必須給出一個明確答案的話,我們可以斷定,在其文化淵源上,哪吒是來自印度,是印度神話中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不過被傳播介紹到中國后,這一形象也就被“中國化”了。
第四節 土行孫娶親:陰差陽錯還是兩情相悅?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席慕容《一棵開花的樹》
人與人之間的相戀相守,據說是上天早已預定好了的事情,至少上面席慕容的詩句中是這樣認為的。在《封神演義》中,土行孫與鄧嬋玉的婚姻,姜子牙也是這樣認為的。
在《封神演義》中,是土行孫是一位擅長“土遁”絕技也叫“地行術”的侏儒。土行孫身高不過四尺,非常靈活,只要碰著一點點土,他就可以在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馬上鉆入地下,在地下快速潛行而不被人發覺,就像魚兒游進大海一樣。他是玉虛十二仙之一俱留孫的大弟子,因而有較高的本領,沒有人可以破解。
土行孫在《封神演義》中一開始被石磯所利用,想盡各種辦法對付姜子牙和周軍。但后來土行孫終于看清了石磯以及申公豹的種種劣行和險惡用心,所以轉而投靠西岐,并且在姜子牙的撮合之下,與鄧嬋玉最終結為百年之好,實現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夢想。但是土行孫結婚之后,仍然比較好色,所以他并不像《白雪公主》中的七個小矮人那么招人喜歡。
說起土行孫與鄧嬋玉的姻緣,就不得不提起土行孫的種種風流往事。《封神演義》里寫道,土行孫為了能夠早日迎娶鄧嬋玉,就在別人的慫恿鼓舞下,趁夜潛入到西岐的營房,準備行刺武王和姜子牙。在茫茫黑夜當中,土行孫割掉了正處于酣睡中的“武王”的頭,心中竊喜,自以為已經大功告成,馬上就能見到如花似玉的鄧嬋玉。卻殊不知這個“武王”并不是真的武王,而是楊戩利用自己的法術變化的。后來楊戩又施展同樣的法術,把自己變成嬌嬌怯怯,千嬌百媚的武王妃子。土行孫是個好色之徒,見到此種美人,頓時色心驟起,心生歹意,竟欲強奸。楊戩趁機活捉了光著全身的土行孫,但終究被他利用自己的遁地術給逃脫。
盡管如此,歷盡千辛萬難,土行孫還是成功地將鄧玉嬋給“拿下”。《封神演義》花了不少的筆墨來描寫土行孫強逼嬋玉入洞房的場景,這在整部書中都算是少見的。我們現在很難知道,當這位美艷如花、嬌滴滴的嬋玉被土行孫這個長得奇丑無比的侏儒霸占之后,內心充滿了怎樣的反抗和掙扎。她是否愿意就這么心甘情愿地與土行孫長相廝守,白頭到老?所有的答案,我們都將無從得知。但有一點倒是完全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嬋玉的婚姻不由她做主,她一生都無法與自己相愛的人共同度過,那怕僅僅只是一天。
這或許就是古代女子的悲哀吧!
土行孫和鄧嬋玉的婚姻到底算是幸抑或不幸,或許只有嬋玉自己知道了。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如果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的話,土行孫絕對是個好色鬼,說好聽一點就是登徒子。不但人品有問題,長相上面實在也難以說的過去,而且還是個侏儒,如果用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個已經被人用得很俗的比喻來說的話,嬋玉在嫁給土行孫的那天,她的命運仿佛就是天鵝不幸在落地的時候被癩蛤蟆給一口咬住了一樣。更為可恨的是姜子牙,表面是是打著上天的名義,其實有可能是為了留住和利用土行孫,活生生從中作梗將鄧嬋玉這朵鮮花給插到了牛糞上。
但人的命運有時候也很難講,當鮮花被插到牛糞上的時候,或許也會因禍得福,因為靠著肥沃的營養,說不定會比其他話開得更為嬌艷。所以,土行孫后來為武周立下了汗馬功勞,屢建奇功,被武王和姜子牙所賞識,當然也為后人稱道。在那樣一個講究妻以夫貴的年代,鄧嬋玉的內心或許比別人更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誰又能知道呢?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無論是精衛還是土行孫,他們都屬于神怪一類。這些神怪們大多性格突出、善惡分明、恩怨分明,他們都是以神話的方式,把老百姓心中所想所怨的復雜感情,給表現出來。但比較遺憾的是,這些故事的收場,多數都是悲劇。例如,《白娘子傳奇》這個故事的結尾,就是可愛的白蛇,被法海和尚壓在雷峰塔下,不能與自己相愛的人相見。原因就是人與精靈來自不同的世界,因而就不能長相廝守,這樣的結局總是讓現代人人感慨萬千。
土行孫與鄧嬋玉的結局也同樣如此,土行孫為西岐立下赫赫戰功,不幸最后卻被張奎所殺,他的老婆鄧嬋玉為了給土行孫報仇,也戰死在沙場。在《封神演義》原著第“八十二回”中是這樣描述的:
話說張奎一日來至澠池縣,夫妻相見,將殺死土行孫一事說了一遍,夫妻大喜,隨把土行孫的首級號令在城上。只見周營中探馬見澠池縣里號令出頭來,近前看時,卻是土行孫首級,忙報入中軍:“啟元帥:澠池縣城上號令了土行孫首級,不知何故,請令定奪。”子牙曰:“他往夾龍山去了,不在行營,又未出陣,如何被害?”子牙掐指一算,拍案大呼曰:“土行孫死于無辜,是吾之過也!”子牙甚是傷感。不意帳后驚動了鄧嬋玉,聞知丈夫已死,哭上帳來,“愿與夫主報仇!”子牙曰:“你還斟酌,不可造次。”鄧嬋玉那里肯住,啼泣上馬,來至城下,只叫:“張奎出來見我!”哨馬報入城中:“有女將搦戰。”高蘭英曰:“這賤人!我正欲報一石之恨,今日合該死于此地!”高蘭英上馬提刀,先將一紅葫蘆執在手中,放出四十九根太陽神針,先在城里提出。鄧嬋玉只聽得馬響,二目被神針射住,觀看不明,早被高蘭英手起一刀,揮于馬下,可憐!
可憐的不僅僅是鄧嬋玉,同樣還有土行孫吧,一對歷經千辛萬難結成的歡喜冤家,就這樣一同踏上了黃泉路。
由此可見,在土行孫與鄧嬋玉成婚之初,或許兩人之間并沒有太多的真情實感,至少鄧嬋玉對土行孫抱有很多的不滿。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二人日久生情,鄧嬋玉也就逐漸認可和接受了土行孫,并漸漸對他產生了好感,直至最后聽說土行孫戰死疆場的時候,她也為土行孫殉情而死。
或許在鄧嬋玉看來,土行孫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但卻是世界上對她最好的男人。
讀完鄧嬋玉與土行孫的愛情故事后,我們腦海中不由地浮現出唐代著名詩人盧照鄰的一句經典名言: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第五節 姜子牙:貧民百姓何以成為一代奇才?
說起一個歇后語“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估計無人不知;
但說起這個歇后語背后的文化典故,估計就知者寥寥了。
這里的姜太公,就是姜子牙。
姜子牙,名望,一名尚,字子牙,東海人。生于商朝末年,生逢亂世,遭遇曲折,一生充滿濃厚的傳奇色彩。相傳姜子牙的祖先是貴族,在舜時為官,因功被封于呂(今河南南陽),所以也稱為呂氏,名呂尚。后來家道中落,到姜子牙的時候已經淪為貧民了。為了能夠維持生計,姜子牙年輕的時候曾在朝歌(今河南淇縣)親自宰牛賣肉,后來生意不太好,又改行跑到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開始做起了賣酒的生意。雖然生活困頓、家境貧寒,但是姜子牙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憑著自己的胸懷大志,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在學習和探究古今政治演變和軍事戰爭的功過是非、成敗得失,加之他從上流社會淪落下來,飽嘗民間疾苦,而且能屈能伸,凡人所能者,他自然不在話下,凡人所不能者,他也不在話下,久而久之,終于錘煉成滿腹經綸的一代曠世奇才。
姜子牙晚年的時候,作為東方頭號大國的殷商王朝,由于紂王的荒淫無道,已經開始走下坡路,許多大臣離心離德,諸侯背叛親離,士兵終日誠惶誠恐。
而與此同時,西部的周國在西伯姬昌(后為周文王)積極倡行仁政的號召下,許多殷商的民眾都舉家搬遷了過來,隨著人口的日益激增,周國的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且當時姬昌推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也就是減少國庫收入,增加老百姓收入,這樣就極大地安定了人心,整個國家呈現出了一幅國泰民安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