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書外的中國歷史常識
- 李雯
- 611字
- 2019-01-03 15:59:02
前言
從2006年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開始在央視《百家講壇》中“品三國”,于丹在《百家講壇》中讀《論語》,到隨后的北京海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袁騰飛以生脆、兇猛、一語中的的語言風格向學生們傳授歷史知識,從而被譽為“史上最牛歷史老師”,2009年出版的《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一經推出便受到廣大史學愛好者的熱烈追捧,2013年出版的《這個歷史挺靠譜》更是暢銷數百萬冊。這一系列的社會現象告訴我們:讀史,在今天已成為現代人必修的一門時尚課。
中國有句老話:“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唐太宗也曾說過:“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知得失。”古代埃及亦有名言:“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由此看來:讀史,是為了借鑒古人得失成敗、榮辱興衰的經驗和教訓,使人明事理、啟智慧。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浩如煙海,即便任取一端,窮盡畢生精力,也不過是管中窺豹。且我們對歷史的了解,更多的來自于學生時代的教科書。而教科書上的歷史,不過只是最拿得出手的冰山一角,還有太多的歷史真相是我們在教科書上不曾看到的。那些因為不夠正大光明而游離于正史之外的歷史,那些因為視角不同被掩藏在正史之下的歷史,它們同樣記載著那逝去的歲月,等待著被發現,等待著被記住,等待著被傳承。
于是,我們將那些課本之外最有意義的歷史真相搜集起來,各個歷史年代的人物、事件不一而足,集中展示,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將最完整、最真實的歷史展現在讀者面前。開啟全民讀史的新潮流。
編者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