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歷史之神話篇

1.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燦爛果實。產生中華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黃河和長江莫屬。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因受到歷史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

2.一斧開天地——盤古開天辟地

盤古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開天辟地的神,據民間神話傳說,古時盤古生在黑暗團中,他不能忍受黑暗,用神斧劈向四方,逐漸使天空高遠,大地遼闊。他為不使天地重新合并,繼續施展法術。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尺,天空就隨之增高一尺,經過18000多年的努力,盤古變成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變得厚實無比。《廣博物志》卷九行《五運歷年紀》這樣記載:“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后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發為草木。”盤古生前完成開天辟地的偉大業績,死后留給后人無窮無盡的寶藏,成為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

3.創世紀的神人——女媧補天

傳說盤古開天辟地、女媧用黃泥造人,子民安居樂業。后來共工與顓頊爭帝位,不勝而頭觸不周之山,導致天柱折、地維絕、四極廢、九州裂,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洪水泛濫,大火蔓延,人民流離失所。女媧不忍人類受災,在天臺山頂堆巨石為爐,取五色土為料,歷時九天九夜,煉就了五色巨石將天補好。天是補好了,可是卻找不到支撐四極的柱子。情急之下,女媧只好將背負天臺山之神鰲的四只足砍下來支撐四極,又將天臺山移到東海之濱的瑯玡。至今天臺山上仍然留有女媧補天臺,補天臺下有被斬了足的神鰲和補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稱之為“太陽神石”。從此,天地定位,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四海寧靜。

4.九烏盡死,墮其羽翼——后羿射日

傳說后羿生活的時代,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它們一起放出的熱量烤焦了大地。森林著火了,燒死了許多人和動物;河流和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魚都渴死了;出外覓食的人們被太陽活活地燒死了,人們在火海里掙扎著生存。這時,有個叫后羿的年輕人,他是個神箭手,箭法超群,百發百中。他看到人們生活在苦難中,便拉開了萬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射掉了九個太陽。為了避免萬物得不到陽光的哺育,他留下了最后一個太陽,從此,這個太陽每天從東方的海邊升起,掛在天上,溫暖著人間,禾苗得以生長,萬物得以生存。

5.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奔月

傳說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射日有功,到西王母那里去求來了長生不死之藥,交給嫦娥保管。逢蒙聽說后前去偷竊,偷竊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離開后羿,嫦娥滯留在月亮廣寒宮。廣寒宮里寂寥難耐,于是她就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藥,想配成飛升之藥,好早日回到人間與后羿團聚。

6.三皇的傳說

“三皇”的稱謂僅是一種傳說。三皇之稱初見于《周禮·春官·外史》。在史料上的傳述和在民間的傳說多種多樣(至少有七種),其中最為流行的當屬《史記》中所載的李斯之說:即三皇為“天皇”“地皇”“泰皇”,和《古微書》中記載的三皇“伏羲”“神農”“黃帝”。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為初、中、后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7.五帝的傳說

五帝有五說: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少昊、顓頊、帝嚳、堯、舜;黃帝、少昊、顓頊、嚳、堯。其中第三種說法最為流行,意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天神,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另一種解釋為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圣王,以第一種與第四種說法較為常見。

8.人神不擾,各得其序——絕地天通

傳說蚩尤“帶領眾神和山精水怪與黃帝作對”之亂后,又殃及地上生民,使得人間恃強凌弱,眾者暴寡,酷刑泛濫,殺戮不止。后來,黃帝的繼承者顓頊對天地間的秩序進行了一次大整頓。他命“重”(顓頊帝的孫子)兩手托天,奮力上舉;令“黎”(顓頊帝的孫子)兩手按地,盡力下壓。于是,天地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以至于除了昆侖天梯,天地間的通道都被隔斷。顓頊還命令“重”和“黎”分別掌管天上眾神事務及地上神和人的事務。此后,天地間神人不經“重”“黎”許可便不能夠隨便上天下地了!

9.逐鹿之戰

炎黃會合后,一次著名的大戰發生在黃帝和蚩尤之間:蚩尤帶兵伐黃帝,兩軍見于逐鹿。蚩尤有81個兄弟,他們個個獸身人面,銅頭鐵臂兇猛無比,擅長制造刀、弓弩等各種各樣的兵器。黃帝請來龍和其他奇怪的猛獸助戰。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令天女女魃,雨止;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后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經過許多次激烈的戰斗,黃帝先后殺死了蚩尤的81個兄弟,并最終活捉了蚩尤。

10.首德于木,百王之先——伏羲氏

在太古時代,雷澤生雷神,雷澤就是古代的太湖。雷神是人頭龍身,只要他一鼓動腹部,就會產生天雷,他住在太古時代的吳西,而吳西就是現在的江蘇省淮水、泗水以南地區到浙江省湖州、嘉興一帶。雷神在太湖的旁邊留下了巨大的足跡。華胥到太湖游玩時踩到了雷神的巨型足跡,從而感應受孕,不久便生下了伏羲。伏羲落地時便顯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樣子,為人面蛇身。長大后,他因為超人的能力和智慧,又具備圣德而成為一代明君。

11.嘗百草之實,教民食五谷——神農氏

傳說神農一生下來就是個“水晶肚”,五臟六腑全都能看得見,還能看得見吃進去的東西。那時候,人們經常因亂吃東西而生病,甚至喪命。神農為此決心嘗遍百草。據《拾遺記》記載,一天,一只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一棵五彩九穗谷,飛在天空,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九穗谷掉在地上,神農拾起來埋在了土壤里,后來竟長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們開墾土地,種起了谷子。可是,五谷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藥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誰也分不清。神農氏就一樣一樣地嘗,最后選出了稻、黍、稷、麥、菽五谷,所以后人尊他為“五谷爺”“農皇爺”。

12.以石擊石,鉆木取火——燧人氏

遠古人“茹毛飲血”,燧人氏鉆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發明者。在遠古蠻荒時期,人們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到了黑夜,四處一片漆黑,野獸的吼叫聲此起彼伏,人們蜷縮在一起,又冷又怕。由于沒有火,人們只能吃生的食物,經常生病,壽命也很短。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個母系氏族,他們以打獵為生,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撞時產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啟發,于是發明了鉆木取火。燧人氏不僅發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

13.構木為巢,以避野獸——有巢氏

有巢氏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發明居所的英雄,也稱“大巢氏”。上古之世,人們穴居在野外,居無定所,常受野獸侵害。有巢氏教人們構木為巢,在樹上建筑房屋,既可擋風遮雨,又能躲避禽獸。人們欣喜無比,紛紛效仿,從此由穴居過渡到巢居。后來,人們擁立這位圣人為王,號“有巢氏”。

14.以人為本,任人唯賢——堯舜禪讓

傳說黃帝以后,在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出現了堯、舜、禹三個著名的領袖。堯在位70年后,年紀大了,于是召開部落聯盟議事會議,討論繼承人的問題。他的兒子丹朱很粗野,好鬧事。有人推薦丹朱繼位,堯不同意。后來大家都推舉舜,說他德才兼備,堯很高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并考驗了三年才將帝位禪讓給舜。舜在位期間完善了社會管理制度,深受大家愛戴。舜老的時候也仿照堯召開繼位人選會議,民主討論。大家推舉禹來做繼承人。舜晚年時身體不好,依舊到南方各地去巡視,竟病死在去蒼梧(今湖南境內)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堯舜“禪讓”的歷史傳說,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

15.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四方部落首領都推薦鯀。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鯀臨死前囑咐兒子“一定要把水治好”。禹新婚僅僅四天,還來不及照顧妻子,便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他帶領群眾鑿開了龍門,挖通了九條河,經過十年的努力,終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16.先蠶圣母——嫘祖

《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神話傳說中把她說成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相傳四川省鹽亭縣嫘祖山的嫘祖穴是嫘祖的出生地。少年嫘祖在摘桑葚時偶然發現桑蟲結的黃繭,便摘來含在口中玩耍,由于唾液浸泡加熱溶解了膠質,她無意中順手理出了繭中的絲線。用手一摸,還挺結實,聰明的嫘祖頓生編織蠶絲以代替獸皮、樹葉做衣服的念頭。后來,嫘祖將野桑蠶變為家養,又發明了一些繅絲的工具。從此,開啟了西陵部落衣著文明時代,結束了穿樹葉、披獸皮的生活方式。

17.娥皇女英淚灑斑竹

娥皇、女英是中國古代傳說中堯帝的兩個女兒,也稱“皇英”。堯帝晚年時將其首領的位置禪讓給舜,并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舜執政39年以后,曾到長江一帶巡視,不幸死在蒼梧之野,葬于九嶷山上。娥皇、女英聞此噩耗,一路尋覓到九嶷山,淚如雨下,眼淚滲進了竹子里,凄婉動人的“湘妃斑竹”就此誕生。舜死后,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便跳入波濤滾滾的湘江,化為湘江女神,人稱“湘君”(娥皇)、“湘妃”(女英)或“湘夫人”。

18.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山海經》記述了一則故事:上古時期炎帝最疼愛的小女兒女娃去東海游玩,溺水身亡。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鳥,花腦袋、白嘴殼、紅爪子,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所以,人們便叫此鳥為“精衛”。精衛痛恨無情的大海奪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為了報仇,去西山銜來石子和樹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東海填平。后世人們也常常以“精衛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從事的艱巨卓越的事業。為了紀念她,人們在東海邊上立了個古跡,叫做“精衛誓水處”。

19.中華民族的象征——龍

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亦乃萬獸之首。傳說其虎須鬣尾、身長若蛇、有鱗似魚、有角仿鹿、有爪似鷹,能走亦能飛,能大能小,能隱能現,能翻江倒海、吞風吐霧、興云降雨。前人將龍分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關于龍的起源,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認為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因而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

20.送子神獸——麒麟

麒麟也是中國四大神獸之一。它有牛尾、魚鱗,足為偶蹄或五趾,角上覆蓋著軟毛,一般為白色,是毛類動物之長。麒麟一般為家庭的象征。在民間藝術中,常常有一個小孩騎在麒麟上,站在云彩中,并且小孩手中會拿著一朵蓮花,表示連生貴子。另外麒麟不踏任何活物,甚至連小草在內,所以它與頭頂上的角一起被視為美德的象征,當有明君出現時,就會伴有麒麟出現。孔子曾說:“麟之至為明王也。”麒麟在人們的畫中表示一種良好的祝愿。

21.非晨露不飲,非嫩竹不食——鳳凰

我國的學者認為鳳凰起源于風神,因為“鳳”字起源于“風”字。有的則認為鳳代表男性,凰代表女性。有的學者將鳳凰看做是“陽鳥”,與南方有著聯系。同時它的身體據說象征著人的五種美德:頭代表德;翅代表義;脊為禮;胸為仁;肚象征信。在中國神話中,鳳凰為百鳥之王。一般龍是作為皇家最有權威天子的象征,鳳凰就與龍相配而處于女性的角色,故而皇帝穿龍袍,皇后戴鳳冠。

22.權衡三界,統御萬靈——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是道教中最高級的神明之一,地位在三清尊神之下,但是神權最大,是三清之化身。他乃三才主宰,總執天道,掌天地人之均軸。傳說農歷正月初九為玉帝誕辰,道教宮觀要舉行金箓醮儀,稱“玉皇會”,參加醮儀的道士和道教信徒都要祭拜玉皇大帝,行“齋天”大禮,以祈福延壽。

23.女仙之宗,養育萬物——西王母

根據古書《山海經》的描寫:“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意思是說:西王母的外形像人,卻有豹子一樣的尾巴,老虎一般的牙齒,很善于長呼短嘯,頭發蓬松,頂戴盔甲,是替天展現威猛嚴厲及降臨五種災害的神祇。)她住在“昆侖之丘”的絕頂之上,有三只叫做“青鳥”的巨型猛禽,每天為她叼來食物和用品。也有學者認為,歷史上西王母確有其人,可能是一位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女首領。

24.陰功濟物,玄德動天——東王公

東王公,又稱“木公”“青提帝君”“東華帝君”。究其源,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楚地信仰東皇太一神,又稱“東君”,即為神化了的太陽神(太陽星君),此為東王公之前身,原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男神。道教創立后,將東王公納入神系,稱其主陽和之氣,理于東方,亦號王公焉。

25.人生在世,樂生而畏死——神仙和長生不老

中國神話傳說中神仙指經過不斷修煉、不斷領悟,心靈境界達到某一種超脫的狀態,肉體得到了升華,具有一定的道、一定的超能力、一定的神位的人。中國的神仙主要是由佛教與道教組成的。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無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萬物。道散則為氣,聚則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濟世度人為宗旨。道教以長生不老為仙人的標志。道教中又有專門煉丹服藥(包括煉內丹)的流派,目的也是為了長生不老。

26.高真所據,仙王所理——洞天

洞天,道教語,指神道居住的名山勝地。洞天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36小洞天,構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中國五岳則包括在洞天之內。歷代道士多往其間建宮立觀,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觀、歷史文物和神話傳說。《天地宮府圖》云:“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包括王屋山洞、委羽山洞、西城山洞等。“36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治之處也。”包括福建霍桐山洞、山東東岳泰山洞、湖南南岳衡山洞、陜西西岳華山洞等。

27.真人治之,得道之所——福地

福地指神仙居住之處。道教有72福地之說,亦指幸福安樂的地方,舊時常以稱道觀寺院。太上曰:“其次72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包括地肺山、蓋竹山、仙磕山等。在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中,“福地”一詞是美麗、幸福之國的同義語,也作為長眠之地的象征;“到福地去”即“到極樂世界去”或“到天國去”,是“死亡”的委婉說法。

28.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八仙是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鐘離權(漢鐘離)、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相傳,八仙自王母蟠桃大會醉別而歸,途經東海,但見白浪滔天,呂洞賓提議八仙各投一物過海東游,表現仙家本事。鐵拐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鐘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藍采和有花籃,何仙姑有蓮花,呂洞賓有長劍,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版。他們隨身所攜帶的法器各有妙用。

29.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張天師和龍虎山

漢末張陵創教,自稱太上老君降命為天師,故世稱“張天師”,其教亦稱“天師道”。傳說張陵神通廣大,有龍虎護法,以符除“五毒”碎瘟消災,以五雷驅“五鬼”霹妖鎮邪,其形象一般為身著道袍,五雷出手。龍虎山位于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貴溪縣境內,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

30.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牛郎織女

傳說牛郎是一個放牛娃,一天,天上的織女偷偷下凡間沐浴,與牛郎相識,于是和牛郎成了親。他們生了兩個孩子,生活十分恩愛。但是王母娘娘知道后十分惱怒,就把織女強行帶回了天上。牛郎想起老牛臨死時說過披上它的皮可以上天,就披上牛皮背著孩子去追織女。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金簪畫了一道銀河,兩人隔河相望,卻無法相會。時間長了,王母娘娘被他們的忠貞愛情所感動,就允許牛郎織女在每年七月初七的時候,踏著鵲橋相會,這也就是七夕節的來歷。

31.萬里長城筑怨,千秋片石銘貞——孟姜女尋夫

孟姜女是秦朝時候的女子,她嫁給了范喜良,過著夫妻恩愛的生活。可是秦始皇要修萬里長城,到處抓人做工,范喜良也被抓了去。過了一年又一年,別人都有信寄回來,范喜良卻始終杳無音信。于是孟姜女決定千里尋夫。她跋山涉水,歷盡艱難,終于到達了長城。孟姜女到處詢問范喜良的下落,后來卻得知他早已累死了,尸骨埋在了長城下面。孟姜女悲慟欲絕,放聲大哭。她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只聽“轟隆”一聲,竟哭倒了長城。愛人已經死去,悲怨的孟姜女最后投海而亡。

32.生不同衾死同穴——梁祝化蝶

“梁祝化蝶”說的是梁山伯和祝英臺的動人故事。祝英臺本是妙齡女郎,女扮男裝,出外求學。在求學期間,祝英臺深深愛上了同窗梁山伯,梁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后來英臺接到家書,要立即返回,二人依依惜別。后來梁山伯從師母處得知真相,卻為時已晚,英臺已經被強行許配給別人。梁山伯悔恨交加,一病而亡。英臺出嫁途經梁山伯墳前,突然電閃雷鳴,墳頭裂開,英臺順勢跳進墳墓,只見一對彩蝶從中飛出,翩翩起舞,這就是二人的化身。由這個凄婉的傳說編寫而來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已經成為20世紀的音樂經典了。

33.哀而不怨,艷而不俗——白蛇傳

白蛇傳的故事發生在南宋初年。杭州的許仙清明節上墳時,邂逅了由白蛇修煉而成的白素貞與由青蛇修煉而成的小青。許仙與白素貞兩情相悅,結為夫婦,過著恩愛的生活。鎮江金山寺住持法海知道后,決心除妖。他設計使白素貞露出了原形,又軟禁了許仙。白素貞請來蝦兵蟹將,水漫金山寺,但最終不敵法海,后來被法海用金缽壓在西湖雷峰塔下。小青趁機逃走,潛心修煉法術,終于救出白素貞。

34.鳳凰臺上憶吹簫

相傳戰國時期,秦穆公有個小女兒,因自幼愛玉,故名“弄玉”。弄玉不僅姿容絕代、聰慧超群,更是精通音律,尤擅吹簫。一天夜里,她夢見一位英俊青年,極善吹簫,愿同她結為夫妻。穆公按女兒夢中所見,派人尋至華山明星崖下,果遇一人,羽冠鶴氅,玉貌丹唇,正在吹簫,此人名蕭史。使者引至宮中,與弄玉成了親。一夜兩人在月下吹簫,引來了紫鳳和赤龍,于是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雙雙騰空而去。后人修建了引鳳亭和玉女祠以示紀念和祝愿。

35.斬鬼使者——鐘馗

鐘馗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驅鬼逐邪之神。傳說他是唐初終南山人,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虬鬢、相貌奇丑,但很有才華且不懼邪祟。他憑借過人的才華在科舉考試中一路過關到殿試,但唐明皇無法容忍他的丑陋,便取消了他的錄取資格。于是性格剛烈的鐘馗選擇了死。那次考場冤案后不久,唐明皇患病無法安睡。一天深夜夢到小鬼騷擾,忽見一個藍衣身影從天而降,一把抓住小鬼,吞下肚去。唐明皇驚醒過來,怪病從此不治而愈,夢中藍衣人正是鐘馗。于是唐明皇請畫家繪制鐘馗神像,懸掛皇宮內外,以求祛邪保平安。自此鐘馗名聲大噪,成為名揚天下的捉鬼大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濮阳县| 中方县| 札达县| 高密市| 吉首市| 尚义县| 边坝县| 随州市| 荃湾区| 芒康县| 县级市| 黄梅县| 沂水县| 永昌县| 六安市| 莫力| 柘荣县| 阳新县| 太保市| 鄄城县| 鲁甸县| 孝昌县| 正宁县| 铜陵市| 洛扎县| 东丰县| 盐山县| 南城县| 泰和县| 富顺县| 宁国市| 永修县| 金门县| 兖州市| 信阳市| 金堂县| 湛江市| 开平市| 山东省| 成都市| 临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