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防治兒童性侵犯專業指南
- 龍迪
- 3700字
- 2019-01-02 23:20:57
自序
一段歷史,無盡感激,一份責任
這部專業指南是許多人共同努力多年的結果,它承載著一段歷史、無盡感激和一份責任,為的是還給中國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的權利!
一段歷史
2001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馬麗莊教授的指導下,把“兒童性侵犯”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課題。
2003年,我循著新聞線索,只身走進北方一個小村莊。那里有六名女孩從小學二年級到五年級在學校遭受班主任老師性侵犯。家長們偶然知情,立即聯合報案。當地警方立即拘捕嫌疑人并展開刑事調查。不過,由于那時我們國家尚未建立多部門跨專業協作兒童保護機制和服務體系,工作人員在處理兒童性侵犯案件過程中,缺乏保護兒童安全和保障兒童權益最大化的專業意識和專業能力,導致家長在周圍人指指點點的貞潔恥感文化中,把主要精力用在打官司、爭賠償,而當地教育部門則把主要精力用在說服家長放棄賠償……
六名女孩夾在這些本應保護和照顧她們的成人之間權力抗衡中,得不到療愈創傷所必需的成人保護和支持,還受到再度傷害。最終,家長和教育部門在賠償額度上各讓一步,打算翻過持續一年緊張備戰的一頁,可六名女孩療愈創傷的需要卻無人關顧(龍迪,2007)。
2005年,我完成博士論文后回到北京尋找項目資助,希望培訓當地專業人員為六名女孩及其家庭提供療愈創傷的專業服務。樂施會鐘麗珊女士欣然與我一同走訪并了解六名女孩及其家長的服務需求。他們都希望“不提那事”“開始新的生活”“需要時再找你們幫忙”。我們只能尊重家庭的決定!不過,我和麗珊則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合作共識:通過項目合作,提升國內多部門專業人員的服務能力,為受害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有效的專業支援服務,盡我們同為中國人的一份責任。
2007年,我們啟動第一個合作項目,希望通過對當地相關部門進行干預能力建設,并建立一站式兒童性侵犯干預機制試點,為受性侵犯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援服務。然而,我們在培訓中卻發現,參訓者盡管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需求,但他們對兒童性侵犯現象和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所知甚少,不太可能經過短期培訓就有能力提供有效的專業支援服務。那時,整個社會普遍缺乏對保護兒童免受暴力傷害(包括兒童性侵犯)的基本認識,專業干預能力建設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于是,我們決定先寫一部內容翔實、有據可依、可讀性強的中文專業指南,再配合家長讀本和兒童讀本,提高后續專業干預能力建設的效率。專業指南的讀者來自保護兒童的相關部門,包括民政、婦聯、教育、公安、司法、醫療、共青團等。
2008年汶川地震,我受命擔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北川中學心理援助工作站(安心團隊)站長。在此后四年多的日子里,我全身心帶領團隊與北川苦難同行,無力接受麗珊多次發出的立項邀請。直到2012年年底,我們第二個合作項目“防治兒童性侵犯干預手冊制作與倡導”正式立項。這部專業指南就是這個項目的成果之一。
無盡感激
本書的完成得益于許多人的貢獻!除了我的家人和朋友,我要衷心感謝那些對本書面世做出直接貢獻的朋友們。
首先,衷心感謝樂施會提供項目資助。十年來,項目主管鐘麗珊女士對我的專業態度和能力的不懈信任和支持,鼓勵我在探索防治兒童性侵犯中前行。項目官員鄧曉敏小姐的體諒和支持,是我完成寫作時不可少的助力。
衷心感謝宋文珍主任、傅小蘭所長、趙旭東教授、喬東平教授、劉文利教授、佟麗華主任、陳雪梅女士、郭瑞香女士、卜衛研究員、馬麗莊教授!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暇通讀書稿,從不同的工作領域/專業角度指引讀者善用這部專業指南,給我極大的鼓舞!劉文利教授還接受我的邀請,在附錄三介紹“全面性教育課程相關內容”供讀者參考。
衷心感謝香港特區政府資深社工張林淑儀女士和四位資深臨床心理學家林玉葉博士、馬綺文博士、徐佩宏博士、尤卓慧女士,還有香港明愛家庭服務高級督導主任陳美霞女士。他們作為項目專業顧問,從始至終慷慨地貢獻處理虐兒事件的專業經驗,提供相關資料和部分參考文獻,并不厭其煩地多次審核書稿,對每個章節都提供非常細致的修改意見,對我是極大的支持。特別是張林淑儀女士撰寫本書初步詢問、即時響應、聯合調查、跟進服務四章初稿,徐佩宏博士非常仔細地修改我根據他講課內容撰寫的“性侵犯兒童者”一章初稿,彌補了我的專業領域限制,使讀者有機會全面了解綜合防治兒童性侵犯的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馬綺文博士無數次通過Skype和郵件即時回應我在寫作本書第三章、第四章、第十五章時遇到的困難和疑惑,并多次修改文稿;林玉葉博士在我還不清楚第三章寫作方向時利用假期撰寫提綱,并為第六章寫作提供她的研究論文并提供修改意見,使讀者有機會借助書中有限的中文去理解錯綜復雜的心理創傷現象和治療服務需求。早在20世紀90年代,陳美霞女士就在香港明愛開展預防兒童性侵犯工作。她是最早鼓勵我在內地開展防治兒童性侵犯工作的專業人士。她不厭其詳地為本書第五章和預防篇提供修改意見,還慷慨地贈送香港明愛制作的有關防治兒童性侵犯的全部資料。
衷心感謝鐘麗珊女士為本書撰寫前言和附錄一,用寥寥筆墨勾勒出國際視野和中國視野中的兒童性侵犯現象、本書梗概,以及中國政府簽署并承諾保護兒童權利相關國際共識及行動。張雪梅女士(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研究員)用心編寫“關于保護兒童免遭性侵害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詳見本書附錄二)。相信這些篇章會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理解中國開展專業服務的國際背景和國家行動。
衷心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馬麗莊教授和我的師妹、復旦大學社會工作系徐文艷老師撥冗通讀書稿并提出修改意見,感謝中華女子學院焦健老師為本書第五章提供修改意見。
衷心感謝耿曰美碩士作為項目助理所提供的所有行政支援,她和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博士研究生唐譚同學一起協助查閱豐富的參考文獻,才有了讀者眼前這部專業指南所體現的研究基礎。
衷心感謝張健老師(中華女子學院)、吳穎(《父母必讀》編輯)、謝倩(上海社工)、張冉老師(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張偉偉(公益律師)、呂孝權(公益律師)、賈國鵬(北京理工大學心理咨詢師)、曲小軍(北大附中心理咨詢師)、李楠(心理咨詢師)、張雪(心理咨詢師)、張莉(中科院心理所應用發展部主任)、姬利敏(中科院心理所項目助理)等朋友在項目初期踴躍參與項目研討,貢獻他們的智慧和熱忱。
受邀參與國內多部門、多機構保護兒童免受暴力傷害的相關工作經歷,使我不斷更新本書目標讀者的需求定位和本書內容。這些部門/機構包括: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辦公室、全國婦聯、教育部、公安部、最高檢、民政部、團中央、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國兒童發展中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婦女署、農家女、深圳市春風應激干預服務中心、北京市紅楓婦女心理咨詢服務中心、CCTV、鳳凰網、鳳凰公益女童保護等。衷心感謝!
衷心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張曼女士和龔風光先生,在防治兒童性侵犯尚未在國內得到廣泛關注之時,就欣然與我們同行數載,力求使文本精美、實用,讓讀者在關注兒童性侵犯這個沉重話題的過程中不那么沉重。
一份責任
在完成《專業指南》《家長指南》和《兒童指南》的過程中,我和許多同行者共同見證了保護兒童免受暴力傷害的專業共識正在中國變成國家行動和轉變公眾意識的社會行動,我本人也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參與到影響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行列中。在我看來,中國各部門的專業人員都有責任參與到改變中國兒童遭受暴力傷害的行動中。在這方面,我們需要向國外先行者學習!
美國女性主義精神科醫生茱蒂絲·赫曼(Judith Lewis Herman, 醫學博士)是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臨床教授和劍橋醫院“暴力受害者項目”培訓部主任。她在25年前出版的代表作“Trauma and recovery”(Herman, 1992/1997)一書,呈現了遭受性暴力和家庭暴力受害者療愈心理創傷的二十年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被《紐約時報》譽為“自弗洛伊德以來最重要的精神醫學著作之一”。
這部開創性著作告誡我們:心理創傷,是人際暴力壓迫造成的災難性影響,不僅是個人心理現象,更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促進遭受暴力傷害的受害者療愈心理創傷,不僅是專業行動,更是保護人權的社會行動,正在召喚全社會都來關注受壓迫者的生活經驗,從而邁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堅實步伐。
為此,相關部門專業人員需要具備專業能力,去協助受害者說出曾經無法言說的生命經驗,因為“記起并談論/說出(tell)暴行的真相,既是恢復社會秩序的前提,也是療愈受害人的先決條件”(Herman, 1992/1997,第1頁)。
2014年早春,一個熟悉的名字借助陌生的電子郵箱與我重逢。當年六名女孩之一“慕容”出落成如花似月的美少女,可她美麗的大眼睛卻寫著憂傷和哀怨,向她信任的“龍姨”訴說十年來成長的艱辛。
她說,傷害不完全來自當年發生的“那件事兒”,而是后來缺乏足夠的來自家庭、學校、社區的人際支持。然而,她感到最自豪的是:十年來無論多么痛苦,她都“不讓自己學壞”!
她說,每當痛苦絕望的時候,她會翻看“龍姨”當年在村子里給六名女孩照的照片。她對自己說:我生命中曾經遇到過真心關心我的人,我就一定要找到她,讓她幫我走出心靈的陰影,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我期待,這部專業指南能夠承載“慕容們”的托付,作為我和更多同行者繼續同行的新起點,為中國療愈童心做出我們各自應有的貢獻!
療愈童心,就是療愈我們自己!
2017年7月2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