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權位之爭,歷代王朝的開場大戲(5)
- 歷史不忍細看(精編版)
- 趙越
- 3237字
- 2017-11-29 14:41:23
慈禧決定“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儀為大阿哥”的諭旨頒發以后,上海于次日下午獲悉,將詔諭刊登在日報之上。于是上海一時人聲鼎沸,上海的電報總辦經元善聯合上海紳商市民1200余人,立志諫阻慈禧廢黜光緒帝的企圖與行為,力求保皇。經元善之舉在全國各地得到了響應,因此,給慈禧施加了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其次,各在華列強反對強烈。
變法失敗以后,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迅速壯大勢力,全面控制了朝局。出于維護在華利益的需要,在華列強認為,支持光緒帝建立一個較為開明的政府對自己在華利益更為有利。于是,當獲悉光緒帝“患重病”的消息后,他們一再要求覲見光緒帝,力圖摸清光緒帝病情的真偽。在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初四這天,一位名叫多德福的法國使館醫生,提著自己的藥箱,走進了紫禁城皇宮大門,此行非比尋常,他不僅僅以西方醫學之代表的身份來為清廷皇帝檢查身體,更代表了在華列強對當時的清廷應由誰來主政的意愿。不過,這樣的行為也是不合常理,史無前例的。沒有史料記載慈禧為什么會同意西醫來給光緒帝診病,但多半是出自于她對列強在華勢力的無奈。
多德福診病的結果是光緒帝病情無大礙,唯患血虛之病。
自此,慈禧感受到了列強的強硬態度,不能不有所顧忌。于是,暫且收斂了廢帝活動。
能干的奕訢,無為的咸豐
道光帝在69歲時,肺病加重,御醫們無力回天。公元1850年2月25日的中午,道光帝逝世于圓明園的慎德堂,這位一輩子碌碌無為的皇帝終于壽終正寢了。《清史稿》稱“宣宗春秋已高,方有疾,居喪哀毀,三十年正月崩”。
既然皇帝死了,那么就要有新接任的君主,其實道光皇帝早在五年前就做出了這個決定,按照清朝當時秘密立儲的方法,新接任的君主早就塵埃落定了。道光帝死前的六個小時,他有氣無力地宣布了大清國下一任君主的人選。
當時,在慎德堂內,燈火輝煌,所有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軍機大臣、近支親貴、皇子皇孫們都守在道光皇帝身邊,等待著最后謎底的揭曉。太監捧來了長寬厚為32×16.7×8.7厘米的譎匣,這是一個楠木匣子,里面放著的正是關于繼承皇位人選的文件。
這個匣子上沒有上鎖,只是貼著一個封條,封條上寫著“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八個字。這是道光親手封上的,如今,這個匣子要在眾目睽睽之下打開,撕掉封條,將封藏的秘密展露出來。
盒子里有兩道用朱筆寫成的十分簡練的密旨,咸豐帝拿起其中一道注著滿文的密旨宣讀:“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而后他又宣讀了第二道旨意:“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
奕訢是個有作為的皇子。他重用湘淮軍閥,引進西洋長技,曾使得清王朝出現過短暫的“同光中興”。這樣一個皇子,卻最終沒能成為皇太子,原因何在,耐人尋味。在立儲之事上,道光皇帝也是十分為難的。他一共有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都有可能繼承大統。
但如果從年齡、樣貌、德智體美等種種方面考慮,只有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兩個人能夠勝任。二人均為庶出,在年齡上僅差一歲,同在一起讀書習武,而且聰明的奕訢更加受到道光的寵愛,但為什么最終奕訢卻沒有成為皇位的繼承人,對此,史料有一段隱晦的記載:道光二十六年三月,皇帝校閱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訢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
奕訢收獲雖多,但奕詝卻能夠意識到生命的價值,認為春天是鳥獸孕育的季節,他不忍殺生。這正是一個君王需要的仁慈之心,也正是看到這一點,道光皇帝的天平便傾向了后者。不過,仔細分析,奕詝有可能是自己無能,打不到獵物,便說出這樣一番強詞奪理的論調,也有可能是奕詝性格軟弱,不夠強硬。
但不管怎么說,道光皇帝選擇了奕詝繼承大統,卻是讓清政府日后的發展陷入了不可逆轉的沉淪之中。奕詝的資質在清代諸帝里雖是中等偏上,但是他身體很弱,卻縱情聲色,在31歲的時候便去世了。
而后的清朝便一直走下坡路,倒是奕訢,雖然沒有當上皇帝,卻大權在握,之后的垂簾聽政、帝后黨爭之類的變動他都參與其中。假使當日奕訢當上皇帝,也許清朝歷史會被改寫,也許,這些將清朝推向滅亡的活動都不會發生,那么大清朝也就能茍延殘喘更多些時日了。但這也不過是“也許”罷了。
楊秀清“逼封萬歲”是真是假
清朝末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曾經盛極一時,然天京事變使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進而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徹底失敗。東王楊秀清成為天京事變的犧牲品,多數人認為是因為他在變亂18天之前的“逼封萬歲”之舉激怒了洪秀全,從而招來殺身之禍。
對于楊秀清的死因,本就眾說紛紜,而關于他“逼封萬歲”一事,更是爭議非常。在史學界幾乎已成定論的楊秀清“逼封萬歲”之說,現如今遭到越來越多人的批駁,甚至有人認為,“逼封萬歲”之說可以被徹底否定。
首先被否定的便是記載此事的史料來源。最早記載“逼封”事件的是知非子的《金陵雜記》與張汝南的《金陵省難紀略》,書中較為詳細地記錄了“逼封萬歲”的經過及之后發生的洪秀全與楊秀清之間的沖突。然而所述內容不僅多有荒誕之處,而且“此卷系近日情形,告聞之于遇難播遷之人,及被擄脫逃之輩,方能知之最詳,言之最確,復為成一編,參以己見”。不僅不是親眼所見,還加上了自己的看法,如此敘事,豈可盡信?此外,太平天國的后起之秀,忠王李秀成寫的《李秀成自傳》中,也提到確有此事。然而“天京變亂”發生時,李秀成正在句容一帶作戰,對于在此之前的“逼封”之事,只能是道聽途說,更難以此為據。與上述史料來源相比,無論是太平天國的內部文書還是清朝的官方文書,均無關于此事的記載,由此不得不令人懷疑此事的真實性。
其次,若楊秀清真的曾經“逼封萬歲”,那他是為了什么?此時的楊秀清,已經集神權與軍權于一身,只要他“代天父傳言”,就連洪秀全都不得不從,為何不直接借天父之言命令洪秀全讓位于他,反而多此一舉地“逼封萬歲”,這既沒有改變他與洪秀全的實際地位,又暴露了他意欲奪權的野心?楊秀清并非泛泛之輩,此等權謀策略,他不可能不知,更不可能做出如此愚蠢之事。
第三,在楊秀清死后沒多久,洪秀全便大張旗鼓地為其平反,甚至將楊秀清被殺之日定為東升節。洪秀全在《賜英國全權特使額爾金詔》中說道:“爺遣東王來贖病,眼蒙耳聾口無聲,受了無盡的辛戰,戰妖損破頸跌橫。爺爺預先降圣旨,師由外出苦難清,期至朝觀遭陷害,爺爺圣旨總成行。”由此可見,洪秀全也認為楊秀清之死是遭人陷害的。如此一來,楊秀清“逼封萬歲”激怒洪秀全而招來殺身之禍的說法,便被徹底否定了。
最后,若真無“逼封”之事,那么此說從何而來呢?既然沒有足以令人信服的史料記載,也沒有合情合理的事實依據,就不能不說這只是謠言。而這個謠言的最大受益者,便是因“逼封”而“受盡委屈”的洪秀全。楊秀清不僅曾因“代天父傳言”而杖責過洪秀全,而且在朝中獨攬大權,自恃功高蓋主,飛揚跋扈。以他的軍事才能與政治權謀,足以威脅洪秀全的統治地位,洪秀全要除掉他是必然的,只是需要一個合理的說法以穩定軍心、安撫民意罷了。而“逼封萬歲”之舉足以讓楊秀清“死有余辜”。
如此看來,“逼封萬歲”的確子虛烏有。然而,對上述批駁有所懷疑的,大有人在。
其一,太平天國的內部文書中沒有關于“逼封”事件的記載,很可能是因為此事涉及領導集團內部的矛盾糾葛,不宜載入史冊。而且天京陷落時天王府被大火燒毀,導致文書檔案付之一炬,所以無法找到相關記載。
其二,天京事變時,李秀成已是地官正丞相,后又被封為忠王,在太平天國后期與陳玉成同掌軍政。以他的身份和地位,他對天京事變的內情必有所了解。雖沒有眼見為實,但也不至于信口開河。
其三,洪秀全在楊秀清死后不僅不揭露他“逼封”之罪,反而為其平反,并深表懷念之情的做法,并不足以證明“逼封”之事子虛烏有,而是洪秀全施展的政治手段。因為,這樣做不僅可以撇清他指使韋昌輝殺害楊秀清的罪名,而且可以拉攏東王黨羽為他所用。之后洪秀全掉轉矛頭直指韋昌輝,便可看出他籠絡東王黨羽的高明之處,起碼能夠免除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