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權位之爭,歷代王朝的開場大戲(4)
- 歷史不忍細看(精編版)
- 趙越
- 3100字
- 2017-11-29 14:41:23
多爾袞死后獲罪,遭到殘酷而血腥地反攻倒算,至于獲罪原因,史書歸罪為他想當皇帝。但是乾隆帝卻認為這是“誣為叛逆”。那么多爾袞是否真的有叛逆之心?
少年得志的多爾袞在努爾哈赤死后,與皇太極爭奪后金汗位失敗,其母阿巴亥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因所謂的太祖遺命而自盡殉夫。得寵于努爾哈赤的多爾袞本是最有可能繼承汗位之人,卻被皇太極代替,內心的不甘可想而知。但多爾袞通過卓著的戰功,逐漸獲得皇太極的信任,也正是通過這種信任,他開始逐漸削弱昔日曾打擊他與母親的敵對勢力,等待時機,覬覦權柄。
皇太極死后,多爾袞所做的幾項決定就可以看出他是否對帝位有野心。
第一,多爾袞擁立了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這是他權衡各方力量后做出的決定。因為皇太極死后,與多爾袞爭奪帝位的最大對手就是皇太極長子豪格。綜合各方面條件來說,豪格與多爾袞勢均力敵,但是豪格卻在爭奪過程中取得了代善和濟爾哈朗的支持,這給多爾袞造成了更大的威脅。權衡利弊,選擇福臨繼位,就可以有效地阻止豪格奪得帝位,而且年僅六歲的福臨,在多爾袞看來也只是一個乳臭未干的孩子,很容易掌控。這樣的做法是不得已的選擇,畢竟把皇位給一個孩子總要好過給一個強勁的對手。對多爾袞而言,福臨也只是暫時替他保管皇位而已。他需要爭取更多的時間來打擊自己強勁的對手。
第二,福臨繼位之后,多爾袞對小皇帝的態度很放任。福臨無法親政,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多爾袞開始逐漸培植自己的勢力。一方面,多爾袞放任福臨玩樂,不為他選擇老師來教導,也可以說是多爾袞并不希望其成材,以此來減少福臨對自己的威脅。另一方面,多爾袞也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順治七年,多爾袞還以自己的正妃元妃去世為由,強行要求小皇帝到攝政王府向他請安,這顯然就是在向小皇帝示威。此時的多爾袞幾乎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地下皇帝。
第三,多爾袞對待曾經的敵人豪格和舒爾哈齊的態度。多爾袞對共同主政的舒爾哈齊懷恨在心,因為舒爾哈齊曾先主張立豪格為帝,而后又同意立福臨,就是沒投多爾袞的票,多爾袞早就對此耿耿于懷。于是多爾袞巧立各種罪名,最后把舒爾哈齊擠出了權力中心,由自己的胞弟多鐸取代了舒爾哈齊。同時多爾袞也向著自己的主要政敵豪格開刀,將豪格廢為庶人。雖然有小皇帝為豪格求情,但是豪格終究沒有逃出多爾袞的手心,冤死獄中。豪格死后,出于政治上的報復心理,多爾袞將豪格的正妃娶入王府之中,成為自己的繼妃。
多爾袞相繼除去兩位主要政敵之后,順治五年,代善去世,多爾袞又減少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其后不到一個月,多爾袞便稱皇父、攝政王。在此之前,順治為了安撫多爾袞,已經賜封其為皇叔父攝政王。現在由皇叔父攝政王到皇父攝政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意義卻相差千里,現在就相當于兩個皇帝,多爾袞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
多爾袞死后下葬之時,還偷偷將生前準備的黃袍、大東珠、素珠、黑狐褂等放入棺內。而這些東西,也只有皇帝才擁有使用權。
多爾袞生前沒有公開稱帝,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其實力不能與皇權相抗衡,但是種種跡象表明,他確實是有謀逆之心。
康熙選中乾隆的歷史真相
乾隆是在12歲那年才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爺爺康熙帝,他自然不知這次見面將會完完全全地改變他乃至整個王朝的命運。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跟自己12歲的孫子弘歷在圓明園“偶遇”了,殊不知這一次偶遇其實并沒有看起來那么純粹。弘歷的父親雍親王并不是等閑之輩,他看得出自己的兒子弘歷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就找了機會閑聊般的跟康熙提起:“您還有兩個孫子打生下來都還沒有機會一睹圣顏呢。”自家的人,康熙并沒有想太多,況且見見自己的孫子一享天倫,對于此時的康熙也算心中歡喜之事。其實,老康熙并不是看不出雍親王想要引薦兩個孩子的意圖,只是眼前這個人也非平庸之輩,臨時布置給他的任務從來都能很好地完成,他想推薦的人,肯定有值得一見之處,所以便欣然應允。于是便約定了時間、地點,見見自己的孫子。
三月十二日傍晚,皇帝駕臨牡丹臺,把酒臨風,心情愉快。一見到這兩個孩子,老皇帝不覺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弟弟弘晝沒有給皇帝留下太深的印象,但哥哥弘歷卻讓康熙過目難忘。這個孩子身材頎長,容貌清秀,的確與眾不同。特別是兩只秋水般澄澈的眼睛里流動著不同尋常的靈氣與沉靜。剛才行禮的時候,康熙帝注意到他一舉一動敏捷得體,一點也沒有這個年齡段孩子常有的緊張局促,跟在他身后的同歲的弟弟弘晝就明顯拘束得多。
憑著豐富的閱人經驗,老皇帝確信這個孩子與眾不同。他慈愛地招招手,讓弘歷站到自己面前,詢問起他的功課。弘歷落落大方地背了幾段經書,從頭到尾清晰地講解了一遍。這更讓康熙倍加欣喜,確信這是他見過的所有孫子當中最出色的一個。
康熙畢竟是一朝明君,不會依靠自己的感覺行事。當時人們比較迷信生辰八字,康熙不但迷信這個,甚至還比較認可一個算得很準的“羅瞎子”。所以牡丹亭見過弘歷后,便命雍親王寫下弘歷的八字給自己審閱。
不出康熙所料,這孩子的八字也與眾不同。1929年故宮博物院文獻館首批公布的內閣大庫檔案中,有乾隆生辰八字及康熙六十一年時寫的批語。內容如下:“乾隆八字,辛卯(康熙五十年)、丁酉(八月)、庚午(十三日)、丙子(子時)。此命貴富天然,占得性情異常,聰明秀氣出眾,為人仁孝,學必文武精微。幼歲總見浮災,并不妨礙。運交十六歲為之得運,該當身健,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賢最能,子息極多,壽元高厚,柱中四正成格禎祥。”中國古代的命相之理,有一套固定的推算方法。按命相理論,乾隆八字,天干庚辛丙丁,火煉秋金,是天賦甚厚的強勢命造,術語稱為“身旺”;地支子午卯酉,局全四正,男命得之,為駟馬乘風,主大富貴。
又過了幾天,康熙再次駕臨圓明園,吃了一頓飯后,宣布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決定:要將弘歷帶回宮中養育。在此之前,康熙只見過這個小孫子一次而已,他給自己的印象的確與眾不同,處事不驚慌,不爭奪,容貌清秀,充滿靈氣,但這些都不足以讓老皇帝下定決心帶他回宮。真正促使他做出決定的,也許應該是弘歷這與眾不同或者說具有帝王之相的八字。
慈禧為何不廢掉光緒帝
慈禧發動政變以后,將光緒帝囚禁在西苑的瀛臺,它四面環水,實為一小島,唯一通向陸地的通道是北部的木橋。光緒被軟禁后,服侍光緒的太監,均由李蓮英親自挑選,對光緒帝名為服侍實為“管教”。據說某年冬天,南海水面已經結冰,一日光緒帝微服出行,孰知剛走不遠,便被守門人發現,即被“跪阻”。慈禧太后得知此消息后,居然命人將冰鑿開,以防其逃走。這似乎還不足以泄憤,在政變后的幾天里,慈禧又陸續把過去侍奉光緒帝的太監全部發落,對珍妃更是痛下狠手,將她囚禁在冷宮中,就是今日珍妃井西邊的山門里。
雖然慈禧已經將光緒帝變為囚徒,但她依然心存隱憂。畢竟自己垂垂老矣,而光緒帝只是幾近而立,一旦自己百年,光緒帝就可以名副其實地成為大清皇帝。因此,她有了廢掉光緒帝的計劃。
首先,折殺光緒帝在大臣面前的威嚴。慈禧指揮鎮壓了變法運動以后,多次組織大臣圍攻、訓斥光緒帝,為光緒帝羅織罪名。在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中較為詳細地記載了政變當天光緒帝被圍攻和慘遭訓斥的場面。
其次,大肆制造皇帝患病的聲勢。這讓朝野上下極為震動,光緒帝四月份還在雷厲風行地主持變法,此間未曾聽說身體不適,緣何慈禧在鎮壓變法的同時突然昭示天下:皇上已患有重病,連太醫都不可醫治。
第三,選擇宗室近支之子立為大阿哥,為同治帝立嗣。要廢黜在位的皇帝,就必然要確立一位新皇帝。
光緒帝患“重病”以及立溥儀為大阿哥的消息傳出后,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慈禧企圖廢帝的陰謀也隨之被人看穿。但兩種勢力的反對,使慈禧陷入被動的泥沼,也迫使慈禧終止廢掉光緒的計劃。
首先,國內工商界人士聯名致電慈禧反對罷黜光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