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弟子規(選句)(7)

趙國君臣也明知秦王沒有誠意,只是想霸占和氏璧,但是強大的秦國是弱小的趙國得罪不起的。君臣正在不知所措時,藺相如毛遂自薦要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后來演繹了著名的“完璧歸趙”的歷史故事。

完璧歸趙之后,秦王積怨在心,一定要侮辱一次趙王。他邀請趙王到兩國邊界上舉行生日慶典。趙王知道秦王一定不會輕易放過自己,于是將趙國著名的文臣藺相如、武將廉頗一起帶去赴宴。

藺相如陪著趙王赴宴,武將廉頗帶著重兵在城外守候。宴會上,秦王故意要趙王彈琴,然后命令自己的史官記下來,說某年某月某日趙王為秦王彈琴。很明顯,秦王是想用這種方式羞辱趙王。

正在趙王感到羞辱的時候,藺相如拿起一個瓦缶,來到秦王旁邊,跪下說:“聽說秦王很會敲瓦器,現在請秦王為我們趙國國君敲瓦器來祝壽。”秦王聽了拍案大怒,藺相如絲毫不畏懼,他向前走兩步,拿著瓦器怒目賁張地對秦王說:“我們現在近在咫尺,你若不答應,我要跟你同歸于盡。”

秦王看到這種情勢,嚇得不敢動,旁邊的軍士怕傷害了自己國君,也不敢輕舉妄動。在這種形勢下,秦王無可奈何就敲了敲那個瓦器,藺相如馬上對史官說,請你們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看到這種情形,秦國的大臣們躍躍欲試想要動手,但知道廉頗將軍帶著重兵把守在邊界,權衡再三,終于沒敢動。

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令趙國國君非常贊嘆,回到趙國,趙王再次提拔藺相如,位置在將軍廉頗之上。廉頗是舉國敬佩的武將,藺相如一下子比他的位置高,他很不服氣,心想:我為趙國出生入死幾十年,藺相如光憑幾句話,竟然騎到我的頭上!他揚言要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知道這個消息后,一點都沒有生氣,反而處處躲避廉頗,他甚至托病不上朝,以免和廉頗見面會發生不愉快。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迎面遇見廉頗將軍的馬隊,藺相如趕緊恭恭敬敬地將自己的車馬撤回來。他的門客很不服氣,對藺相如說:“我們是因為你機智、勇敢、正義才投在你門下,怎么你見到廉頗竟然變得如此膽小如鼠呢?”藺相如見門客這樣說,就問他們:“廉頗將軍跟秦王比,哪個更厲害?”門客說當然是秦王更厲害。藺相如說,“我連秦王都不怕,怎么會怕廉頗將軍?我避讓他完全是為了國家著想啊,我和廉頗將軍一文一武,是趙國的頂梁柱,我們兩人配合默契,其他大國才不敢欺負趙國。假如我們兩個爭斗起來,兩敗俱傷,我們的國家就會處于危難狀態,所以,我一定要想方設法和廉頗將軍保持和睦。”

廉頗也是個有見識的人,藺相如這番話傳到他耳朵里,他的內心非常慚愧,知道自己錯了,決心懺悔,負荊請罪。從那以后,廉頗和藺相如成為生死之交,兩個人互相尊敬,忠心耿耿,聯手輔佐趙王。

人有短①,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②。

【注釋】

①短:這里指缺點。

②勉:盡力,努力。

【譯文】

別人有缺點,不要去揭穿;別人的隱私,切忌去宣揚。贊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當對方聽到你的稱贊之后,必定會更加努力。

【歷史故事】

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

春秋時期,人與人之間有高低貴賤之分,人可以像牲口一樣被賣來賣去。魯國的國君很慈悲,頒布了一道法令:不管哪個魯國人,在國外看到被賣作奴婢的同胞,花錢把人贖回來,回到魯國就能得到國家給予的金錢和名譽雙重獎勵。這道法令施行了很多年,流落他鄉的魯國人因為這道法令得以重返家園的不計其數。

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個叫子貢的,善于經商,非常有錢。子貢又是慷慨仁義之士,無論對老師孔子還是對其他人,都樂意解囊相助。有一回,子貢出門經商,從國外贖回來很多魯國同胞。回到魯國后,他沒有接受國家的獎勵,一來他覺得自己不需要這筆錢,二來自己非常愿意為國家分擔贖人的資金。

子貢的行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贊,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仁義,非常慈悲。只有老師孔子聽到這件事以后,不僅把子貢大罵一通,而且還說子貢的做法簡直是傷天害理,切斷了很多魯國落難同胞重返故土的路。

子貢覺得很委屈,向老師請教。孔子說:“世間事,不過義和利兩個字。”魯國的法律,彰顯的是人們心目中的一個“義”字。只要大家看見落難的同胞能生出惻隱之心并且不怕麻煩去贖人,把同胞帶回國,那他就是完成了一件善舉。為鼓勵這樣的善行,國家給出一些相應的補償和獎勵,目的是讓大家贊揚這樣的善行,不讓做善事的人受到經濟損失。這樣一來,愿意做善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

在孔子看來,子貢的所作所為,只是讓他自己贏得了更高的贊揚,但卻同時拔高了大家對“義”的要求。以后那些贖人之后拿了國家獎勵的人,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稱贊,甚至可能會被大家嘲笑,責問他們為什么不能像子貢一樣為國分憂。

因此,孔子說子貢的做法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為可惡的惡行,所以他要大罵子貢,擔心自子貢之后,很多人會對自己落難的同胞視而不見。因為很多人都不會像子貢那么有錢,很多人在國外贖回同胞后,都希望能拿到國家的獎勵。如果他們因為拿國家補償而被人唾罵,那么他們便很可能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積極地救助落難同胞。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很多魯國人就不能返回故土。

和子貢相反,孔子的另一弟子子路的一次善舉得到了孔子的大力稱贊。有一天,子路走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掉進了水里快要淹死了。子路二話沒說,馬上跳到水里把那人救了起來。這個差點被淹死的人被救起后,非常感謝子路,就把他的牛牽過來對子路說:“感謝你將我從危難中救起,這頭牛送給你。”子路沒有推辭,很歡喜地把牛牽走了。子路的行為,得到老師孔子的大大贊賞。

在一般人的意念中,覺得子貢不受贖金應該受到稱贊,子路雖然做了好事,但牽走了人家的牛,子路的行為跟子貢比,好像略遜一籌。但是孔子對子路說:“你這樣做是非常對的,往后一定有更多的人像你一樣,看到別人危急都會奮不顧身去救人,因為他們從你身上看到了善有善報。所以,我要稱贊你。”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①作②;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③,道兩虧④。

【注釋】

①且:就,不久。

②作:產生。

③規:規勸。

④虧:欠缺、短少。

【譯文】

宣揚別人的短處,是一種惡行。如果宣揚得過分,會惹出禍患。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勸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養,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對兩個人的品德都會有損害。

【歷史故事】

觸龍勸說趙太后

戰國時候,趙太后掌管趙國政權,那時,強大的秦國準備攻打趙國。趙國趕緊向關系較好的齊國求援,齊國表示愿意出兵救援,但出于多方面的考量,要求趙太后把她寵愛的幼子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

趙太后左右為難,一邊是國家安危,一邊是對幼子的寵愛,她在糾結中遲遲不做決定。大臣們心急如焚,極力勸說趙太后把長安君派到齊國做人質。趙太后非常生氣,對大臣們怒喝道:“以后誰再在我面前提讓長安君做人質這件事,我一定當面唾他的臉。”

眾大臣都不敢再言。有一天,德高望重的老臣觸龍求見趙太后,太后料想他肯定又是為派長安君去齊國做人質這事而來,便氣沖沖地接見了他。誰知觸龍見到太后,只聊家常,只關心太后的身體,只字不提人質的事。

趙太后見他不是為人質之事而來,心情舒緩很多,君臣二人,你一言我一語,只說生活起居的瑣事,互相關切著對方。觸龍見太后的怒氣漸漸消了,心情也愉悅了,就對太后說:“我有個最小的孩子,名叫舒棋,雖然他不怎么成材,但是我很寵愛他。我現在已經老了,我想求您讓他來皇宮做一名侍衛,懇請您能應允。”

太后說:“可以啊,他多大了?”觸龍說:“年紀不大,十五歲,但我希望在我死之前把他托付給您。”太后感嘆地說:“真沒想到男人也這樣寵愛自己的小兒子。”觸龍說:“男人寵愛自己的小兒子可能比女人還厲害。”太后笑著說:“應該不會,女人寵愛小兒子比男人厲害。”

觸龍見太后笑意盈盈的,便進一步說:“真正疼愛子女的父母,會替他們做長遠打算。”趙太后點了點頭,表示贊同。觸龍隨即話鋒一轉說:“但是我覺得太后您為自己的兒子打算得不夠長遠。”趙太后大為不解。

觸龍說:“從古到今,為什么能夠世代繼承王位的王子王孫非常少呢?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而是因為他們地位雖高,卻沒有為國家建立過功勛,他們執政以后,在大臣和民眾中沒有說服力,因此難以長久地繼承王位。”

“如今,太后將長安君的地位抬得很高,給他很好的封地、很多的財寶,卻不讓他為國家立功,等太后百年之后,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立足呢?所以我認為太后您雖然愛長安君,但是您替他打算得不夠長遠。”

聽完觸龍的話,太后猶如醍醐灌頂,立刻為長安君準備了車馬隨從,送他到齊國做人質,齊國隨即答應援助趙國。

凡取與①,貴分曉②,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③,即速已④。

【注釋】

①取與:取得與給予。

②分曉:清楚。

③己不欲: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④已:停止。

【譯文】

財物的取得與給予,一定要分辨清楚,給的要多,拿的要少。強加于人的事,先要問自己喜不喜歡,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就要立刻停止。

【歷史故事】

感恩

春秋時期,趙盾是晉國的大臣。他為人耿直、心地善良。他一生救濟了很多的人,很多人都感念他的恩情。同時他又是一位敢于直言進諫的臣子,經常指責國君的過失,久而久之,國君視他為眼中釘,想要誅殺他。

于是,國君便假意請趙盾喝酒,在酒宴上埋伏了殺手。酒過三巡,殺手猛地從席間躍出,直奔趙盾而來。眼看趙盾就要被殺,一名武士在千鈞一發之際救了他。后來,趙盾才知道,那個武士是他曾經救助過的一個乞丐。當年,這個乞丐差一點要餓死了,趙盾給了他一筐飯食,還送了一些東西讓他去撫養老母親。后來這個乞丐成了武士,他一直不忘趙盾的恩德,趙盾危難之際,他當然要出手相救。

西漢開國功臣韓信少時家境貧寒、父母雙亡,游手好閑,四處游蕩,饑餓與寒冷時常伴隨著他。

為填飽肚子,他常常到淮陰城下的河邊釣魚。河邊有幾個老婆婆常在那里洗衣服,其中一個老婆婆看韓信窮困潦倒,很同情他。有一次,老婆婆的家人送來午飯,她心懷憐愛地分一點給韓信吃。韓信餓壞了,也顧不得禮儀,狼吞咽地吃了起來。從那以后,那個老婆婆每天都會把食物分一點給韓信吃。

這樣過了好久,有一天,韓信吃過飯向老婆婆深深鞠了一躬,激動地說:“謝謝您這樣厚待我,我永生難忘,將來我一定報答您老人家!”

老婆婆聽了,責怪韓信說:“男子漢大丈夫志在千里!你相貌堂堂,好一個王孫公子相,不忍你挨餓,才和你共進午餐,哪里需要你報答!”說完,拿起洗好的衣服就回家了。

韓信望著老婆婆離去的身影,暗下決心,有朝一日發跡了,一定要回來重重答謝這位老人家。后來,韓信果然飛黃騰達,替劉邦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沒有忘記那個給過他恩惠的老婆婆,命手下人恭恭敬敬地把老婆婆從淮陰請來,當面向她致謝,并贈給她黃金一千兩。

【知識點小鏈接】

蕭何月下追韓信

秦末農民戰爭中,韓信仗劍投奔項梁,項梁兵敗后歸附項羽。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始終不被采納,于是離開項羽前去投奔了劉邦。有一天,韓信違反軍紀,按律應當斬首,臨刑時看見漢將夏侯嬰,就問道:“難道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么要斬殺壯士?”夏侯嬰以韓信所說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釋放,并將韓信推薦給劉邦,但未被重用。后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論,為蕭何所賞識。劉邦至南鄭途中,韓信思量自己難以受到劉邦的重用,中途離去,被蕭何發現后追回,這就是小說和戲劇中的“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典故主要是說明人不得志。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待婢仆,身貴端①,雖②貴端,慈而寬。

【注釋】

①貴端:以端莊為貴。

②然:這樣。

【譯文】

受人恩惠要時時想著報答,對別人的怨恨要盡快忘記;對別人怨恨的時間越短越好,對別人報恩的時間越長越好。對待家中的婢女與仆人,品行端正很重要,若能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善了。

【歷史故事】

寬容慈愛

明代袁了凡先生以自己人生的真實感悟寫就的《了凡四訓》被奉為經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后輩。了凡先生是了不起的,他的家族中還有一位了不起的人,這個人就是了凡先生的姑父。

了凡先生的姑父沈新松是個很有德行的人。有一次,沈先生帶著仆人去赴宴會,他自己沒喝醉,仆人個個都喝得大醉。沈先生非常耐心地把仆人逐個平安送到家,又叮囑家人好好照看他們,一切都安排妥帖他自己才回家。

古人起床都比我們現代人早,沈先生也是個喜歡早起的人,他天天都早起,可是那天早上,沈先生刻意起得很晚。太太問他為什么?沈先生說:“昨晚他們都喝醉了,今早難免會起得晚一點,如果我很早就出去了,晚起的他們看到我會不好意思,所以我等他們都起床了再裝作才起床的樣子出去見他們,這樣他們會安心一點。”

由此可見,了凡先生的姑父沈先生對屬下是多么的慈悲,真是細致入微到了極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星| 南江县| 宣汉县| 博白县| 隆昌县| 陇南市| 山西省| 临夏市| 六枝特区| 威宁| 高邑县| 台东县| 尉犁县| 奎屯市| 三江| 景宁| 滦平县| 多伦县| 侯马市| 年辖:市辖区| 锦州市| 金湖县| 黄骅市| 蓬溪县| 仁化县| 三门县| 裕民县| 湘潭县| 泰州市| 芷江| 民权县| 海兴县| 新干县| 新和县| 深州市| 萨嘎县| 新昌县| 稻城县| 大化| 崇义县| 丰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