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弟子規(guī)(選句)(6)

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決定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誠信。他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dāng)眾許諾: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可以得到賞金十金。圍觀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個個都不動彈,他們根本不相信做這樣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就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他們誰也不肯試一試。

見無人試,商鞅又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一個人站出來,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兌現(xiàn)諾言,賞了他五十金。老百姓們唏噓不已,沒想到這會是真的。

商鞅“立木為信”的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本來對變法心存疑慮的百姓也開始相信商鞅,變法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tǒng)一了中國。

有誠信必然就會有失信,令人思索的是:就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早它四百年以前,卻發(fā)生過一場因為失信而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西周時期的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這個妃子平時一直不肯笑,周幽王非常寵愛她,就時時處處逗她開心。為博她一笑,周幽王下令將都城附近二十多座烽火臺都點起烽火。

我們都知道,烽火是古代一種特別嚴(yán)肅、特別緊急的邊關(guān)報警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要諸侯前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平時,斷然不可點烽火??墒腔栌沟闹苡耐躅櫜坏眠@些,為了博愛妃一笑,他點燃了烽火。

諸侯們一見烽火臺上的烽火,趕緊率兵前來救援。當(dāng)各路人馬急急匆匆、浩浩蕩蕩趕到皇帝身邊,才知道是君王博妃子一笑玩的把戲,大家憤然離去。再說那愛妃褒姒,看到平日里威武嚴(yán)肅的諸侯們匆匆趕來、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忍不住笑了起來。

時間過得很快,轉(zhuǎn)眼五年。酉夷太戎大舉進攻周朝,周幽王慌了,趕緊將烽火再次點燃,期盼諸侯們趕緊前來救援。可是,諸侯們又以為國君在戲耍他們博妃子一笑,誰也不愿意上當(dāng),結(jié)果周幽王被逼著自刎而亡,褒姒也被抓住,成了俘虜。

商鞅立木取信,一諾千金;周幽王昏庸無信,烽火戲諸侯。一個誠信,一個失信,結(jié)果完全不同。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不僅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國家興衰存亡的關(guān)鍵所在。

事非宜①,勿輕諾②,茍③輕諾,進退錯;凡道④字,重⑤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注釋】

①宜:合適,適宜。

②諾:許諾。

③茍:假如。

④道:說話。

⑤重:聲音清楚。

【譯文】

不妥當(dāng)?shù)氖拢荒茌p易允諾別人,假如你不經(jīng)考慮便允諾別人,會使你進退兩難。說話時要口齒清晰,不要說得太快,更不要含糊不清。

【歷史故事】

信而不欺

誠信不欺是做人的根本,古代的人比現(xiàn)代人更講究誠信。古時候,以學(xué)識淵博、品德高尚聞名于世的人很多,趙柔就是其中一位。

趙柔是一個非常有原則、言出必行、信守諾言的人。有一次,趙柔和兒子一起把耕地用的犁拉到集市上賣。沒過多久,就有一位買主出二十匹絹買犁。趙柔父子和買主談好價錢后,買主便回家取絹。趙柔父子原地等著他拿來絹,一手交絹一手交犁。

就在等的過程中,又來了一位買主。這位買主看到趙柔父子的犁,愛不釋手,愿以比第一位買主多一倍的錢買他們父子的犁。趙柔的兒子很心動,建議父親把犁賣給第二位買主??墒勤w柔不為所動。他說:“答應(yīng)賣給人家的犁,怎么可以再轉(zhuǎn)手賣給別人呢?看到有利可圖就說話不算數(shù),不守信用,這不是君子的作為。”兒子聽了很慚愧,便回絕了第二位買主,靜靜等待第一位回家拿絹的買主。

第一位買主來了之后,趙柔父子歡歡喜喜將犁賣給了他。趙柔的守信,深深教育了在場的兒子,兒子表示以后也像父親那樣,做個守信之人。趙柔信守諾言的事,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被人們傳為佳話。

孔子的學(xué)生曾子對父母極其孝順,對自己的子女也特別講信用。他從來不和孩子說空話,答應(yīng)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辦到。這在家長制的封建時代,父母能對子女講信用是非常難得的事。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他們的小兒子一直纏著媽媽不讓走,一定讓媽媽帶著他一起到集市上去。媽媽嫌帶兒子不方便,想把兒子留在家里,便隨口哄兒子說:“別再鬧啦,寶寶乖,好好在家玩,等媽媽回來就讓爸爸殺豬給你吃。”年幼的兒子聽說在家聽話就能吃到豬肉,終于答應(yīng)在家待著,不跟媽媽上集市。

等到曾子的妻子從集市上回來,一進門就看到曾子在為殺豬做著準(zhǔn)備工作,她驚奇地說:“我那是哄孩子的,不要當(dāng)真呀!你怎么能真殺豬呢?”曾子嚴(yán)肅地說:“你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其實大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他們都看在眼里,在心里模仿著、學(xué)著呢。你今天騙了他,他明天就能騙你,所以,大人一定不能欺騙小孩子,對孩子說話一定要算數(shù)。”最后,曾子堅持把豬殺了,沒有失信于孩子。

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從小就非常誠信,他誠信的人格深得真宗皇帝的贊賞。晏殊從小就非常聰慧,十四歲就被作為神童舉薦給真宗皇帝?;实壅僖娏怂?,讓他和其他一千多名進士一起參加考試。試題發(fā)下來后,晏殊發(fā)現(xiàn)題目是他十天前練習(xí)過的,他沒有像其他考生那樣看到試題是自己練習(xí)過的就大喜過望。他如實稟告真宗,請求重?fù)Q一個題目。

他的舉動,令宋真宗大為贊嘆,真宗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踏入官場。在晏殊從政的那些年,天下一片太平盛世。京城里大大小小的官員經(jīng)常喜歡到郊外出游,或者在京城內(nèi)的茶館里歡宴,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晏殊沒有像其他官員那樣整天沉溺于吃喝玩樂,他帶領(lǐng)兄弟們在家讀書寫文章,勤奮修身。

有一天,宋真宗忽然將晏殊提升為東宮官,輔佐太子讀書。這是很多人都非常向往的官職,很多大臣感到驚訝,不知道真宗為什么會把這么重要的官職給晏殊。真宗說:“當(dāng)你們吃喝玩樂的時候,只有晏殊在閉門苦讀。在太平盛世、燈紅酒綠中仍然能如此自律的人,難道不正是東宮最合適的人選嗎?”大臣們心服口服。

見人惡①,即內(nèi)?、冢袆t改,無加警;唯德學(xué),唯才藝,不如人,當(dāng)自礪③。

【注釋】

①惡:壞,不好。

②省:反省。

③礪:磨礪,引申為奮發(fā)圖強。

【譯文】

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為,要立即自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要重視自己的品德、學(xué)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yǎng),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yīng)當(dāng)自我激勵,奮發(fā)圖強。

【歷史故事】

臥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楚兩國交戰(zhàn),吳王闔閭領(lǐng)兵打敗了楚國,成了南方霸主。吳國跟附近的越國多年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新君勾踐即位。吳王趁越國剛剛遭遇喪事、新君剛剛登基之時發(fā)兵攻打越國。吳越兩國在一個叫槜李的地方交戰(zhàn),戰(zhàn)況慘烈。

本來吳王闔閭躊躇滿志,認(rèn)為打敗越國志在必得。卻沒想到越國的新君非常厲害,老吳王不僅吃了敗仗,自己還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年事已高,回到吳國不久就咽了氣。

吳王闔閭死后,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非常不甘心地握著兒子夫差的手叮囑說:“不要忘記報仇雪恨?!狈虿罾卫斡涀「赣H的囑咐,還叫手下人經(jīng)常提醒他。他經(jīng)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

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夫差一天都不敢忘!”他命令重臣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日夜操練兵馬,隨時準(zhǔn)備攻打越國。就這樣勤勤懇懇準(zhǔn)備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出征,率領(lǐng)大軍去打越國。

越國的大夫范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他們勢頭很旺,報仇心切,可謂來勢兇猛。我們不能跟他硬碰硬,最好的策略是守住城,不跟他們作戰(zhàn)。”

勾踐沒有采納范蠡的意見,執(zhí)意率領(lǐng)大軍跟吳國人硬拼。兩國的軍隊在太湖一帶打得不可開交,結(jié)果越軍大敗。越王勾踐帶著剩下的五千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情勢相當(dāng)危機,他對范蠡說:“我很后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F(xiàn)在該怎么辦?”

范蠡說:“大王莫要著急,咱們可以通過議和的方式化解眼前的困境。”于是,勾踐派另一名非常有智慧的大夫文種到吳王營里去求和。文種在夫差面前把勾踐愿意投降的意思說了一遍。吳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堅決反對。

文種決定從吳王陣營內(nèi)部做文章,以達到議和的目的。他打聽到吳國的伯嚭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就用金銀財寶和美女賄賂伯嚭,請伯嚭在夫差面前講好話。伯嚭果然中招,他在夫差面前一番勸說之后,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yīng)了越國的求和,條件是勾踐必須親自到吳國去。

勾踐把國家大事托付給大夫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范蠡到吳國去投降。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大墳旁邊的一間石屋里,叫勾踐給他喂馬。范蠡跟著勾踐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乘車外出,勾踐都親自恭恭敬敬給他牽馬。在吳國一晃過了兩年,勾踐每天都像真正的奴仆一樣為夫差服務(wù),夫差認(rèn)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把勾踐放回了國。

回到越國的勾踐立志報仇雪恥。他害怕安逸的生活逐漸消磨了志氣,就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次餐前就先嘗一嘗,問自己:“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不僅如此,他睡覺時候都不允許自己用席子,而是直接睡在柴草上。

功夫不負(fù)有心人,十年后,韜光養(yǎng)晦、蓄足力量的勾踐一舉發(fā)兵把吳國打敗了。

若①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②;聞過③怒,聞譽④樂,損友來,益友卻⑤。

【注釋】

①若:表示列舉。

②戚:憂傷。

③過:錯誤。

④譽:贊譽。

⑤卻:退卻。

【譯文】

穿著、飲食不如他人,不要憂傷、自卑,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點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自己就歡喜,那么不好的朋友就會來到你身邊,對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與你交往。

【歷史故事】

顏回煮粥

孔子喜歡帶學(xué)生游學(xué)。有一次孔子與眾弟子們在陳、蔡之地被圍困,這次的情形比較危急,他們連續(xù)七天沒有食物吃。

被餓了七天的弟子們,個個饑腸轆轆、面黃肌瘦,大家看不到一點希望。在那種情形下,有很多弟子心中升起了恐慌。但是孔子依然每天不斷地學(xué)習(xí),弦歌不絕。

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是個大商人,他一生都護衛(wèi)著老師。見此情形,子貢決心找到出路,救大家于水火。他突破重圍,用自己隨身的財物換了少許的米回來,給大家充饑。

人多米少,只能煮粥喝??鬃拥牧韮擅茏宇伝嘏c子路找來一口大鍋,在一間破屋子里架起爐灶,為大家煮稀粥。

顏回和子路兩個人一起煮粥,煮著煮著,子路有事離開了,只剩顏回一個人。子貢從煮粥的破屋子前經(jīng)過,一扭頭,看到顏回正將一小勺粥往嘴里送。子貢心里有些不高興,但他考慮到同學(xué)間的情面,沒有上前質(zhì)問顏回,而是徑直走到孔子的房間。

子貢問孔子:“仁人廉士,窮改節(jié)乎?”

孔子回答道:“改節(jié),何稱于仁廉哉?”意思是說,遇到窮困就改變了氣節(jié),那怎么能算是仁人廉士呢?

聽老師這樣說,子貢接著問孔子:“像顏回這樣高潔之人,無論在何種境遇里都不會改變氣節(jié)吧?”

孔子想都沒想,很明確地回答子貢說:“當(dāng)然不會?!弊迂暠銓⑺麆倓偪吹筋伝赝党灾嗟氖聦鬃訑⑹隽艘槐椤?

孔子聽后,并不感到驚訝,他仍然十分肯定顏回的人品,一點都不懷疑他,堅信顏回這樣做一定是有緣由的??鬃記Q定將事情問問清楚。

孔子把顏回召喚到身邊,決定委婉地考察下顏回??鬃訉︻伝卣f:“我們困在這里好些天了,前幾天我夢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他們是要護佑我們走出困境。今天正好有粥,你把粥做好了之后,讓我拿去祭祀祖先?!?

在古代,祭祀祖先是非常嚴(yán)肅的事,祭祀用的食物都不能被人先吃過。顏回聽說孔子要拿粥祭祀祖先,馬上恭敬地對孔子說:“老師,這粥已經(jīng)不可以用來祭祀先祖了。”

孔子問:“為什么呢?”

顏回答道:“煮粥的屋子很破舊,剛才煮粥的時候,粥的熱氣散到屋頂,將屋頂上的塵土熏得掉了一小塊到粥里。學(xué)生用勺子舀起來,想把它倒掉,又覺得可惜,便吃了它。吃過的粥祭祀祖先是很大的不恭敬啊!”

孔子聽后,欣慰地說:“你做得對,如果是我,我也一樣會吃了它的。”

顏回退出了之后,孔子對著幾位在場的弟子們說:“我對顏回的信任,是不用證實的?!?

幾位弟子見到此情此景,加上聽了老師的話,都深受教育,對老師和顏回更加信服。

【知識點小鏈接】

七十二賢人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边@“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思想和學(xué)說的堅定追隨者和實踐者,也是儒學(xué)的積極傳播者。

才大者,望①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②。

【注釋】

①望:名望,聲望。

②訾:詆毀,指責(zé)。

【譯文】

才學(xué)豐富的人,他的聲望自然會高。人們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并非說大話的人。自己有才能,不可自私自利;別人有才能,不可心生嫉妒,輕易誹謗。

【歷史故事】

負(fù)荊請罪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趙國有位賢士叫作藺相如。當(dāng)時強大的秦國國君知道趙國有塊和氏璧。和氏璧是稀世珍寶,秦王更是覬覦這塊碧玉,一心想把這塊玉奪到自己手里。秦王跟大臣們想了個主意,假意說要用秦國的十五個城池來換這塊和氏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易县| 南阳市| 铜山县| 甘肃省| 瓮安县| 镇雄县| 渭南市| 西畴县| 甘洛县| 常熟市| 玉树县| 贺州市| 肥乡县| 城步| 钟山县| 崇明县| 楚雄市| 乌拉特中旗| 商都县| 哈密市| 安庆市| 葵青区| 岑溪市| 卓资县| 德阳市| 都安| 芦溪县| 瓦房店市| 罗定市| 新龙县| 班玛县| 武邑县| 南安市| 惠水县| 木里| 灵武市| 积石山| 肥西县| 旌德县| 东明县|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