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天下國家與制度禮俗(2)

漢承秦制,在行政區劃的設置上也沿襲郡縣制。確切地說,漢初可以算是郡縣制和分封制的混合。郡的數量自秦代開始一直在增加,隨著漢武帝開疆拓土,郡的數量增加到110個。而伴隨郡的數量的增加,漢代便在郡的基礎上又設立了一些管理性的機構。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將京畿附近7郡以外全國的郡國分成13個區域。設置刺史部,來督察各郡縣的管理,部的名稱借用了《禹貢》九州加上《職方》的2個州名,共為冀、兗、青、徐、揚、荊、豫、雍、梁、幽、并11州,其中,將雍州改稱涼州,梁州改稱益州。另有2個不在《禹貢》范圍內的交趾和朔方,分別管轄今天越南北部和內蒙古、陜西的一部分區域。

到了東漢初年,對西漢時期所形成的行政區域的設置又有一些小的調整,比如朔方入并州,交趾改名為交州,加上司隸校尉部(主要管轄近畿的行政區域),共13個監察區。在東漢時期,州的行政權力呈現不斷增強的趨勢,到東漢末年,州的管理者不僅有省察、舉薦和貶黜的權力,還有財政和軍事的權力,由此,州就變成了高于郡和縣的行政建制。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地形成了軍事割據的局面,雖然在區劃上依然沿襲州、郡、縣的建制,但具體的劃分則十分混亂,而且濫設州郡,有的地方,每州只統轄一兩個郡,每郡只統轄一兩個縣,這樣州和郡縣之間的行政層級難以區分。隋唐時期,州和郡的建制經常變動,十分復雜。隋朝建立后,于583年(開皇三年)廢除郡的建制,直接以州來統轄縣,以州領縣。607年(大業三年)又改州為郡。唐初又改郡為州,恢復了州縣制。

唐代州一級行政區劃中還有府。實質上,府的設置更類似于將一些重要的州突出出來,比如首都和皇帝居住、巡視過的一些州,都會被升作府。而實際上州和府在行政上是同級的。這種趨勢的發展是越來越多的州都設置了府,凸顯其重要性。

唐代前期國勢強盛,其管轄的疆土面積不斷擴大。為了加強對新擴展的土地的管理和一些歸附的少數民族區域的管理,唐朝政府仿效漢代西域都護府的建制,設立了都護府,采取羈縻府州的制度。羈縻府州是由唐朝政府任命當地少數族首領為都督刺史,頒發印信,可以世襲。各邊地共設置了800余個羈縻府州,分別由若干邊州都督府和都護府統轄。這種保護當地的秩序風俗的管理方式,成為傳統中國以相對自治的方式管理邊疆的有重要參考價值的經驗。

唐代的藩鎮割據,其導致的中央權力難以制約的后果,使后世的統治者特別擔心地方勢力的坐大。宋初的趙匡胤以其自身獲得政權的經驗告誡自己要剝奪那些軍事領導者的權力。于是,他確立文官統治的原則,在行政區劃的設置中實行了州直屬中央的政策。不過,大規模的國家必然要有更多的機構來保證行政效率,為了負責各地的稅收財賦,逐漸將全國分成若干區域,成為“路”。不久,路的權力逐漸擴大,由財稅擴展到其他的行政事務,這樣路擁有了邊防、盜賊、刑訟、金谷、按廉之任等多重職能,控制了大多數地方行政事務,形成了分路而治的局面。真宗時(998—1022年)考慮到轉運使權力太重,于是設置了主管司法提點刑獄使,主管軍事的安撫使,加上原先的轉運使,構成“三權分立”的狀態。北宋的“路”也有增減,最多時達26路。

宋代的路有三個互相制約的官員,并沒有集權于一人,與以后的行省并不相同,從某種程度上說,路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一級行政機構,宋代所實行的依然是州(府)縣二級制。

元明清時期,中國的行政區劃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元代控制的區域廣大,因此借鑒了魏晉以來的中央派出機構的體制,設置行中書省,并逐漸固定,其職能也由只管軍事演變為兼及民政,其長官也由中央官演變為地方官。

12世紀末的大德年間行省逐漸穩定,元朝統治者將中國分成11個區域。其首為中書省,即中央機構中書省直轄地區,故又稱都省、腹里。轄區相當于今京、津2市,晉、魯、冀3省及豫河北部分和內蒙古部分地。另有10個行省:遼陽、陜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廣、四川、云南、甘肅、嶺北。轄區都很大。

明朝建立之后,對元朝的行省制度進行了改革,主要是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設都指揮使司主管一省軍戶衛所,另有主一省監察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因明初定都南京,后又遷都北京,所以,明代有2個直隸和13個布政使司,即京師、南京、山西、山東、河南、陜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合稱15省。

明初實行一省布、都、按三權分立,其目的依然是防止地方專權,開始設置大臣為巡撫去監察地方行政。明代督撫作為欽差大臣,其管轄的區域與地方行政區劃并不重合,所以依然是省、州府、縣三級行政區域。

到了清代,由滿族統治者統治中國,因此對于地方行政的管理總體而言是加強了。明代時作為中央欽差的總督、巡撫實質上轉變為地方官。乾隆中葉以后,確定全國8總督(直隸、兩江、閩浙、湖廣、四川、陜甘、兩廣、云貴)、15巡撫(江蘇、安徽、山東、山西、河南、陜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成為定制。直隸、四川、甘肅三省由總督兼巡撫事,省區與督撫的轄區保持一致。后來因為戰爭或其他原因,巡撫和都督有所增減,但總體體制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清代對于邊疆的治理有其獨特的經驗,實行軍政合一制度,比如在東北地區設烏里雅蘇臺,在新疆設將軍轄區。西藏、西寧設辦事大臣轄區以及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轄的內蒙古盟旗。

中華民國時期,直隸為河北省,改奉天省為遼寧省,又于邊區增設熱河、察哈爾、綏遠、青海、寧夏、西康6省,共28省。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臺灣回歸,設置臺灣省。東北3省地(偽滿時分劃為18省)分置為遼寧、遼北、安東、吉林、合江、松江、黑龍江、嫩江、興安9省,全國共35省。

三 宗族與宗法

人類社會的早期形態可能是母系社會,不過因為文獻的不足難以詳述。在母系社會之后,中國社會的制度形態十分復雜,經過夏商周的變遷,中國社會逐漸進入了宗法制社會,并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最關鍵的特點。所謂的宗法社會,就是男性逐漸成為社會主導角色之后的社會形態。跟宗法制相關的是宗族,“宗”和“族”本義上并不一致,族是指有血緣關系的人的聚集,而宗則是在親族中選擇一個人作為“主”。在儒家的經典中,宗族方面的問題可以區分為三個方面:宗法、廟制和服制。

1.宗法

通常我們會將宗族和宗法混用,這是因為宗族制度包含有宗法,而狹義的宗法則主要指尊長部分的內容。對此,《白虎通》在“宗族”章中有如下描述:

宗其為始祖后者為大宗,此百世之所宗也。宗其為高祖后者,五世而遷者也,故曰:“祖遷于上,宗易于下。”宗其為曾祖后者為曾祖宗,宗其為祖后者為祖宗,宗其為父后者為父宗。父宗以上至高祖皆為小宗,以其轉遷,別于大宗也。別子者,自為其子孫祖;繼別者,各自為宗。所謂小宗有四,大宗有一,凡有五宗,人之親所以備矣。(《白虎通·宗族》)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始祖的嫡長子,代代為大宗;其余的子孫各為小宗,而傳至五代之后,就不再繼續,其成員就跟普通的族人一樣了。這或許就是孟子所說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在宗法規則上的依據。按照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里的描述,認為大宗是指國君及其嫡長子,這是萬世不遷的。其他的子弟就被分封到不同的諸侯國里,一段時間后,可以另立宗祖,由此不斷出現新的宗族。[1]

宗法制度建立的目的在于凝聚族人,《禮記·大傳》云:“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禮記正義》解釋說:“‘親親故尊祖’者,以己上親于親,親亦上親于祖,以次相親,去己高遠,故云‘尊祖’。‘尊祖故敬宗’者,祖既高遠,無由可尊,宗是祖之正胤,故敬宗。”子親于父,而父亦親其父(子的祖父),以此上推,及于大宗始祖,其目的既有大的家族共同體的凝結,也有所分別而產生的小家族的共同體的凝聚,這樣構成一個復雜的家族共同體。

區分嫡庶的尊卑關系,也就是確立先祖和正統繼承者的關系,就國家而言,關系到王位繼承者這樣的大事,對一般的家族而言,也關系到祭祀甚至主持家庭事務的最終決定者這樣的問題。據此,還有一個序昭穆的問題。

所謂昭穆,《國語》是這樣解釋的:“夫宗廟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長幼,而等胄之親疏也。”韋昭注說:“等,齊也。胄,裔也。”意思是說,昭穆就是確定宗族成員在以大宗為主干的宗族血緣譜系中的位置。

序昭穆是通過什么形式得以實現呢?《禮記·大傳》云:“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也就是說在家族活動過程中,確定以血緣關系來安排座次和相關禮節,以此明確和強調宗人相互間血緣關系的遠近。在傳統社會,家族成員在宗子主持的祭祀之后會聚在一起吃飯。大宗內部因為血緣關系遠近不一,并不構成一個經濟實體。

中國歷代的家族制度都十分強調宗族成員之間的互相扶助。后世的儒家推崇合族居住,不過這樣的推崇并非無條件的。通常會鼓勵堂兄弟之后就應該分家,分家是為了避免糾紛,親屬之間互相幫助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許多人的文章中都鼓勵有富余財力家族成員為大家族做出貢獻。

很顯然,這樣嚴密的宗法制度,主要是針對有地位的士大夫而言。《禮記·喪服傳》說:“大宗者,尊之統也。禽獸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都邑之士,則知尊禰矣。大夫及學士,則知尊祖矣。’鄭玄注:‘都邑之士,則知尊禰,近政化也。’”這就是通常所說“禮不下庶人”(《禮記·曲禮》)。對此《禮記正義》解釋說:“庶人貧,無物為禮,又分地是務,不暇燕飲,故此禮不下與庶人行也。”意思是說普通百姓既然關注的是溫飽,也就無暇收族,宗法制度對他們而言沒有實際的意義。

這樣嚴密的宗法制度在西周是否真正落實是有爭議的,然而尊卑親疏的觀念卻是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

2.喪服制度

與宗法制度密切相關的就是喪服制度。其核心是依據死者與己關系的親疏遠近相應決定服制與喪期。喪服分為五個等級,分別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血緣越近,則喪服所用布及做工越粗,服期越長。

與宗法一樣,在喪服中,也同樣要遵循“尊尊”的原則,即同樣的血緣遠近關系中,兒子對父親和父親對兒子所要遵守的服制就不一樣,需要減等。比如,為父服斬衰三年,為子服齊衰期,輕重不等。儒家強調稱情而立文,意思是禮制的確立要依據人的情感。然則喪服這樣的規定,則是從禮制的角度,規定了人的情感隨血緣的關系的遠近而有所不同,則意味著禮制要約束情感抒發,從而達到安頓社會秩序的目的。

斬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種,所謂衰就是喪服的上衣,斬就是衣服不縫邊的意思,子為父、父為長子都采用斬衰,而喪期則長達三年,俗稱三年之喪。雖然實際的時間并不到三年。

齊衰次于斬衰,因為縫邊整齊,所以稱為齊衰。分為四等:若是父卒為母、為母之長子,一般要三年。而父在為母,夫為妻則是齊衰一年,要用杖。第三等是齊衰一年不用杖,主要是為伯父叔父或兄弟亡故而服。第四是齊衰三月,是為曾祖父母。

大功的期限為九個月,男子為出嫁的姐妹和姑母、為堂兄妹都是大功,而女子則要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為自己的兄弟服大功。

小功的期限為五個月,主要是為從祖祖父母、從祖父母和從父姐妹所服。

緦麻喪期是三個月。主要是為同一宗族的常備和親戚所服的喪。

喪服制度與宗族血緣之間構成了正相關的關系,既體現了男方親屬和女方親屬之間的差異,也體現了嫡庶之間的差異,因此,通過喪禮可以強化宗法制度。

《禮記》對于喪服的記載必然有其“理想化”的層面,后世隨著家族制度的轉變,服喪制度也有許多的變遷,不過以親疏來決定喪服的層級,其內在的精神則一直延續下來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湟中县| 盐津县| 苍山县| 阿克苏市| 遂宁市| 电白县| 将乐县| 舞钢市| 仙居县| 米易县| 巧家县| 营山县| 长沙市| 天柱县| 衡水市| 利津县| 灵丘县| 凤山市| 岫岩| 武强县| 若羌县| 班戈县| 罗山县| 北川| 兰考县| 龙川县| 阿尔山市| 建水县| 黄山市| 吉林省| 墨玉县| 盐津县| 绍兴县| 通辽市| 南充市| 合阳县| 台中市| 涿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定陶县| 茂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