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別讓批評影響心情(2)
- 人性的優(yōu)點
- 卡耐基
- 3022字
- 2017-11-21 15:20:26
蒂姆斯·泰勒則更直接,他大笑著讓雨水流進脖子里,自己卻若無其事。他曾主持過一檔音樂評論節(jié)目,播出時間是紐約愛樂團音樂會的休息時間。有一次,一名女聽眾給他寫了一封信,在信中罵他是“騙子、流氓、愚蠢至極的人”。他并沒有因此生氣,反而在下一次的廣播中把這封信讀給了聽眾。過了幾天,他再次收到那位女士的來信,她仍然堅持自己之前的態(tài)度。后來,泰勒在《人與音樂》一書中寫道:“我猜她是因為不喜歡我在音樂中間講話才罵我的。”他的這種胸襟與幽默實在讓人佩服。
查爾斯·施瓦伯曾在普林斯頓大學演講,他在演講時說,之前遇到的一位在鋼鐵廠工作的德國老工人曾教給他一個人生經(jīng)驗,那是他學到的最重要的經(jīng)驗。這位老工人曾與人爭論戰(zhàn)爭問題,結(jié)果被氣憤的人們?nèi)舆M了河里。施瓦伯問他會怎么對待那些人,他的回答是:“一笑而過。”施瓦伯牢牢記住了這句“一笑而過”,并把它當成自己的人生格言。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學習這種“一笑而過”的態(tài)度。別人罵了我們,我們當然可以選擇罵回去,但如果嘗試一下“一笑而過”,結(jié)局會不會不一樣呢?
林肯曾寫過一篇關于如何對待批評的文章,那是他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他就是因為學會把批評置之度外,才能承受住內(nèi)戰(zhàn)的壓力。他的這篇文章曾被麥克阿瑟奉為至寶,也曾被丘吉爾當作箴言。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就算我不回應那些對我的批評,而只是閱讀它們,也早已經(jīng)讓我無法工作和生活了。我只是努力做好我該做的事情,假如結(jié)局是好的,那么再多的批評也不用理會。如果結(jié)局是壞的,那么不管我怎么辯解,也是沒用的。”
【我所做過的傻事】
與其向身邊那些仰望你的人學習,不如向那些批評你、責備你的人學習,那會讓你學到更多東西。
我有一份關于我個人的資料,上面記錄了我所犯過的錯誤。大部分時候我都會讓秘書幫我記錄,有時候某些事太私密,我就自己記錄。有些事雖然發(fā)生在15年前,但是我仍能清楚地記起來,它們都記錄在這份資料里。如果我能把這一做法堅持下去的話,恐怕我的柜子會裝不下這些資料。之所以會這樣,其實公元前十世紀的所羅門王就道出了原因:“我們都在犯錯,并且在不斷犯錯。”
我經(jīng)常翻看這份資料,反思自己犯的錯誤,它們讓我得到很多解決困難的靈感。不過更重要的是,讓我學會了如何控制自己。
我以前總喜歡把過錯歸咎于別人,后來經(jīng)歷的事情多了,才認識到,所有錯誤的根源其實都在于自己。拿破侖被放逐時就曾經(jīng)說過:“我之所以失敗,責任完全在我自己。我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所有失敗的源頭。”大部分人到垂垂老矣才認識到這一點,但是都已經(jīng)晚了。
我曾認識一個名叫霍華德的人,他是美國金融街的領袖,擔任美國商業(yè)銀行和信托公司的董事長,同時還是另外幾家跨國公司的董事。1944年7月31日,他在紐約大酒店去世,在社會上引起轟動,整個華爾街和整個美國都震驚了。這樣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物,卻是從社會底層成長起來的。他沒有上過學,原來是雜貨店里的售貨員,后來成了美國鋼鐵公司的貸款部經(jīng)理,此后逐漸爬上了社會頂層的位置。我曾和他交談過,他對我說:“我每天都會堅持記錄自己的工作,每到星期天晚上,我都會花一些時間來反思自己在這一周的得失。我的家人知道我這個習慣,所以從來不在星期天晚上打擾我。這種反思的習慣對我?guī)椭艽螅曳稿e的概率越來越小。”
霍華德的這種習慣,很可能是從富蘭克林那里學來的。富蘭克林同樣有這個習慣,不同的是,他不是在周末反思,而是每天晚上都會反思。他認識到自己的13個重要缺點,其中有三個是:浪費時間,太關注瑣事,愛爭論。他認識到自己必須克服這些缺點,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yè)。于是他每周都會選擇一項缺點來改正,并記錄下成績。就這樣,他用2年多的時間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他能成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與他這種做法是分不開的。
阿爾伯特·赫伯特曾說過:“人們每天都會有5分鐘時間在犯傻,睿智的人會讓自己犯傻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的界限。”聰明人總是從別人的批評和指責中學到很多東西,而愚蠢的人則總是讓氣憤占據(jù)自己的大腦。就像美國詩人惠特曼說的:“與其向身邊那些仰望你的人學習,不如向那些批評你、責備你的人學習,那會讓你學到更多東西。”
等著對手來批評我們是愚蠢的,最聰明的做法是讓自己成為我們最嚴厲的批評者。我們應該盡早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錯誤并改正,讓對手找不到可批評的地方。達爾文在寫作《物種起源》時便是這么做的。他知道自己這本書是對整個科學界和宗教界的巨大沖擊,所以在出版之前,他用了15年時間來重新檢查自己所用的資料,研究自己的觀點,反復驗證自己的結(jié)論。
如果有人罵自己是蠢貨,我想很多人都會發(fā)怒,然而林肯卻不是這樣做的。有一次,林肯為了讓一名政客滿意,簽發(fā)了一項軍事調(diào)動的命令。然而作戰(zhàn)部部長愛德華·史丹頓拒絕執(zhí)行這項命令,還大罵林肯是個蠢貨。林肯聽說史丹頓的責罵后,并沒有生氣,他說:“史丹頓很少犯錯誤,他既然罵我是蠢貨,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林肯親自去了解情況。史丹頓向林肯解釋了這項命令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林肯當時就收回了這項命令。林肯是個認真對待批評的人,只要這種批評是中肯的、有益的。
所有人都會犯錯,我們甚至不能保證自己所做的3/4的事情是對的,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接受有益的批評。當初羅斯福進入白宮時,就表示自己愿意接受批評。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也坦承,自己有99%的概率會犯錯。洛奇凡科曾說:“對手的意見總是比我們自己的認識更接近真相。”
雖然我認識到這一點,但是面對批評時,我有時還是會下意識地為自己辯解,甚至都沒有了解對方的批評到底是什么。為此我經(jīng)常反思。其實這是人們的通病,每個人都喜歡贊美而排斥批評,不管這贊美或批評是怎樣的。我們的大腦就好像深海里漂泊的小船,全憑感覺前行。我們應該克服這一點,當面對別人的批評時,不要下意識地為自己辯解,而是要思考那些批評是否中肯,要感謝那些批評我們的人,讓我們有機會改正錯誤。這樣我們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
我在前面說過怎樣面對不公正的批評,這里可以換種方式,當別人批評我們時,先思考一下:我是否已經(jīng)做得足夠好了?愛因斯坦都說自己有99%的概率犯錯,我至少應該有80%的概率犯錯。如果這個批評確實是對我有益的,我應該感謝他才對,而不是生他的氣。
查爾斯·盧克曼是佩索頓公司的總裁,他花了很多精力在鮑勃·霍伯節(jié)目上,每年都要投入大約100萬美元的資金。在那些聽眾來信中,有贊美,也有批評,他從來不看贊美的信,而是花大量時間閱讀那些批評的信件,他認為那會讓他收獲很多有益的觀點。福特公司在這方面也做得很好,公司發(fā)現(xiàn)自己的管理和業(yè)務體系并不完善,于是向全公司員工征求改進意見。
有一個肥皂推銷員也始終堅持這種做法,他經(jīng)常讓別人批評自己,好讓自己有所改進。他最初為柯蓋公司推銷肥皂,用了相當久的時間才簽下第一份訂單。他認為這對自己的職業(yè)生涯非常危險,于是認真反思。經(jīng)過考察,他發(fā)現(xiàn)肥皂和價格本身都沒有問題,那么肯定是自己犯了什么錯誤。所以每次推銷失敗后,他都反復思考自己到底哪里做錯了,是態(tài)度不好,還是說的話無法打動顧客。后來,他甚至直接回去找顧客,請求對方告訴他到底哪里做得不對:“我始終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能否請您對我提出批評?我知道您的批評肯定對我有幫助,請您直言不諱。”這讓他得到很多有益的意見,同時也讓他贏得了很多的朋友。這個人就是利特,他如今是CPP這個世界最大肥皂公司的董事長。他現(xiàn)在的收入在美國排第十五位。
霍華德、富蘭克林和利特都是卓爾不凡的人,我們也應該捫心自問,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