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少年為什么會產生逆反心理呢?原因有兩個方面:
主觀上,青少年正處于“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傾向于持批判態度。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感。
客觀上,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點的不適當,往往也會導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雖然常見,但不可忽視其危害性。它很可能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對人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的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蘼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態心理轉化。所以必須采取有效的對策來防治。
(1)走出學校小天地。青少年的心理活動,會受到社會經濟制度變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識形態發展,善惡、美丑、是非、榮辱等觀念更新方面的影響。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青少年不能僅局限在學校這個小天地里,要置身社會,把自身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養同社會政治生活、經濟文化活動以及社會道德風尚聯系起來,提高心理上的適應能力,使自己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不致迷失方向。
(2)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努力升華自我。要學會自我教育,經常思考自己,主動設計自己,并自覺能動地以實際行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論》中談到自我教育時也說:“在關系到最高生活價值方面,教會別人是不可能的,每一個人都應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幫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圍世界和自己,成為自己,實現比他身上現有的更好的東西。”科恩的論述說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辦法是進行自我教育。
(3)教育工作者須盡到義務。引導青少年克服逆反心理是教育工作者的義務。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要掌握好青少年心理發展不平衡性這個規律;不失時機地幫助青少年克服消極心理,使其心理健康發展。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與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關系,要與他們交朋友,以誠相待,以身作則,杜絕出現“臺上他講,臺下講他”的情況發生。教育者要愛護和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和場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導,堅決反對以簡單、壓制和粗暴的形式對待青少年。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最渴望他人的贊美。贊美是一種鼓勵,它在人們心靈深處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下的是奮進向上的種子;它是一種興奮劑,讓人更加充滿活力和精神;贊美還是一種認可,一種肯定,能使人們堅定發展的方向。相反,批評雖然可以幫助受教育者認識錯誤,但其心里是不悅的,至于粗暴的批評,更是一種適得其反的做法。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調適應采用少些批評多些鼓勵、少些訓斥多些贊美的方式。
(4)社會工作者要負起責任,實現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青少年中逆反心理的產生,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至關重要。無數事實表明,實現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對于克服和防止青少年逆反心理大有裨益。
謹防青春期抑郁癥
抑郁癥是一種以抑郁情緒為突出癥狀的心理疾病。抑郁癥患者憂郁和厭世心理表現突出,主要癥狀有:
(1)生理方面:胃口變差、食欲減退或增加、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失眠或嗜睡、幾乎整天都極度疲勞與缺乏能量、精神或動作反應激動或遲滯、性欲降低、頭痛、頭昏、眼睛疲勞、眼角酸痛、口渴、頸部酸痛、胸悶、呼吸不暢、胸痛、腹脹、頻尿、身體酸痛、腰酸痛、盜汗與便秘感或一天數次大便等。
(2)心理方面:憂郁、心情沮喪、無望、易流淚、悲傷、激動易怒、害怕與恐懼、寂寞、無聊、感情淡薄、對自己不滿意、滿足感減少、興趣明顯減退、失去幽默感、低估自己的能力、悲觀、自我譴責(常感到罪惡感或無價值感)、低自尊、容易感到挫折、社交退縮、時常健忘、思考、注意、決斷力減退或猶豫不決、意志喪失、作業效率減少、胸部沉重苦悶與強迫回想舊事等,甚至有自殺意念及行為。
(3)嚴重憂郁癥伴隨癥狀:無用妄想、罪惡妄想、懲罰妄想、疾病妄想、貧窮妄想、幻聽等,常導致醫師誤診為精神分裂癥。
抑郁癥發病緩慢,往往先有失眠,食欲不振以及各種軀體不適感。主要由精神因素誘發的抑郁癥則起病較急。發作多見于秋冬季,少數病人似有自己的好發季節。病程呈發作性,間歇發作或與躁狂癥交替發作,有較為明顯的緩解期。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因人而異,多數為6個月,少數發作持續長達1~2年。一般發作次數越多或年齡越大,病程持續時間就越長,緩解期也相對縮短。
抑郁癥對人的危害是很大的,它會徹底改變人對世界以及人際關系的認識,甚至會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如何診斷抑郁癥呢?各國診斷方法大同小異,按照國內的診斷標準,在連續兩周的時間里,病人表現出下列九個癥狀中的五個以上,并且至少包括癥狀(1)或(2),并且這些癥狀是病人以前沒有或者極輕的,就可診斷為抑郁癥。
(1)每天的大部分時間心情抑郁。但應注意,對于兒童和青少年可以表現為易激惹,而不是明顯的心情抑郁。
(2)每天大部分時間,對所有或者大多數平時感興趣的活動失去了興趣(或者通過病人自我報告,或者通過旁人的觀察)。
(3)體重顯著減少或增加(正常體重的5%),食欲顯著降低或增加。
(4)每天失眠或者睡眠過多。
(5)每天精神運動亢進或減少(他人可觀察到)。
(6)每天感到疲勞,缺乏精力。
(7)每天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或者自罪自貶(可能出現妄想),得不到自我解脫。注意這不是普通的自責或只是對自己的抑郁感到丟臉。
(8)每天注意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做決定時猶豫不決。
(9)常常想到死,或者常常有自殺的念頭但沒有具體的計劃,或者是有自殺的具體計劃甚至有自殺行為。
青春期少年由于性的成熟,學習的緊張,神經系統承受的壓力更大,尤其是在遇到挫折和煩惱的情況下,神經系統的功能很容易失調,以致發生抑郁癥。另外,人從兒童期到青春期,身體發生了質的飛躍,而心理意識上還處于幼稚的兒童階段,對失敗、挫折、缺點不能正確地認識,也會促使抑郁癥的發生。
青少年抑郁癥最明顯的癥狀是情緒急劇地、長時間地低落,總感覺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煩惱。
從表面上看,他們表情憂傷,說話低沉、緩慢,有氣無力,有嚴重的孤獨感;不愛交際,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心理過程和動作都產生障礙,書看不進去,字寫不整齊,感覺做什么都沒意思,頭痛、胸悶、食欲下降、嚴重失眠;學習、工作能力明顯下降,還常常產生自卑感、罪惡感,對生活感到失望,甚至產生輕生念頭。
青少年朋友們,萬一得了抑郁癥,除了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之外,還要進行積極的自我調整。
(1)要樹立自信。抑郁癥患者總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甚至全部否定自己,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失敗的。這樣一來,難免會使自己陷入低落情緒的泥潭。因而,要積極回顧以前的成功往事,或去做一些定能成功的小事,努力樹立自信。
(2)要廣交良友。抑郁癥患者普遍沒有真心的朋友,出現不良情緒時往往只能自己默默地承受,缺乏排解的渠道,久而久之會加重病情。而經常和朋友保持交往的人,其精神狀態遠比孤僻獨處的人好得多,尤其在境況不佳時,“朋友是良醫”。交朋友首先是可以傾訴衷腸的知己,還要結交一些風趣、逗人發笑、使人愉快的朋友。養成和朋友經常保持接觸的習慣,這樣可以避免孤獨、離異感,防治抑郁。
(3)要多走進集體。抑郁癥患者喜歡獨處,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因為他們一方面覺得別人身上的毛病太多,另一方面認為別人會傷害自己。其實任何人和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只要理智地去尋找,就會發現任何人和事都是有閃光點的;找到的越多就越會激發出接近集體的興趣,抑郁情緒就會越少。如果能積極參加集體合作,把自己當成集體的一員,一個人就會有歸屬感,考慮問題也會從整體出發,學會互相關懷,與人同樂,那么自己的抑郁情緒當然會減少不少。
(4)要改變認知。抑郁癥患者往往對自己不寄予任何希望,對未來不抱任何幻想,消極處世。在他們眼里,一切都是灰色的,這不僅不夠客觀,也不利于抑郁傾向的改變。因而,要積極、主動地多接觸良性刺激,培養積極認知。
(5)要貼近快樂。抑郁的人偏偏喜歡聽悲傷的歌曲、看悲傷的電影、想悲傷的事件,始終讓自己沉浸在悲傷之中。聽歡快的歌,看幽默電影,想高興的事對抑郁癥癥狀有緩解作用。
(6)做最感興趣的事。有計劃地做些能夠獲得快樂和自信的活動,尤其在周末,譬如打掃房間、騎賽車、寫信、聽音樂、逛街等。另外,生活規律也很重要。盡量按時吃飯,起居有規律,每天安排一段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7)多參加體育鍛煉。增加體育鍛煉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狀態,提高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有益于人的精神健康。在各種運動中,跑步對防治抑郁癥療效最佳。科學研究表明,每天跑步的人,會有一種特殊的欣快感。因為跑步能使人體的腦啡肽含量增加,腦啡肽是大腦分泌的一種生化物質,這種生化物質有類似嗎啡的作用,是一種天然的止痛物質,能使人產生一種特殊的欣快感覺。由此產生一個專門術語“欣快跑”。美國精神病專家發現,他們診治的病人約有70%患有精神抑郁癥,而經跑步一個月后,80%~85%的抑郁病人均迅速獲益,其效果遠遠超過藥物治療。
(8)飲食治療。多吃些富含維生素B和氨基酸的食物,如谷類、魚類、綠色蔬菜、蛋類等,對于擺脫抑郁癥也有裨益。芬蘭研究人員通過對115名抑郁癥患者的跟蹤治療證實,服用維生素B有助于抑郁癥的治療。
對于抑郁癥嚴重的患者,如果用了以上方法,在一段時間內還是無法根除,請你繼續保持積極心態,相信總有一天抑郁會煙消云散。因為你是青春期的少年,正是陽光快樂的日子,即使有什么忘不掉的悲傷,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淡化。要相信“世界是你們的”“未來一片光明”,不可一蹶不振。
正確對待自己的容貌
據說,有四分之一的人對他們的外表不滿意,只有不足五分之一的人非常滿意自己的外貌。因為對外表不滿意而產生自卑感,會影響青春期的健康成長。
青春期發育過快,很多青少年對于別人的長相變化產生羨慕的同時,會拿自己的外表跟他人進行比較從而產生自卑感。
青春期的學生,雖然自我意識迅速形成,但是心理上還沒有完全成熟起來,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過高或過低地要求“自我”。如果自我要求過低,得過且過,當然也不知道自卑;如果自我要求過高,在現實中又達不到這個標準,就會產生自卑心理。據研究,自卑的人智力水平和身材水平大都在中等或中等以上。所以,自卑的人之所以瞧不起自己,是因為主觀評價標準太高的緣故。
趙凱今年剛滿15歲,恐怕現在跟他最親密的要算他那面小鏡子。每天只要一有空,準把小鏡子拿出來仔細端詳一番。趙凱長得并不難看,起先他也是抱著一種自我欣賞的態度來照鏡子的。不過日子一久,他開始對自己的相貌“橫挑鼻子豎挑眼”起來。他發現自己的五官都“不甚理想”:眼睛過小了,而嘴巴又太大……他埋怨父母把不良的基因遺傳給了自己,讓自己無“臉”見人。為此,心中總升起一陣陣的惆悵……
初三年級的王寶是個皮膚略黑、容貌一般的男孩。小學的時候,他并未在意自己的長相。到了初中,忽然發現身邊的伙伴都長得皮膚白皙、面色紅潤,而自己仍舊黑黝黝的,于是感到自己是丑陋的人,深為痛苦。班級里個別淘氣的女同學背后戲稱他為“黑小子”。他聽到后,越發感到傷心和痛苦,覺得自己就像一個“丑小鴨”,是被人們遺棄、沒有價值的人。在這種情緒籠罩下,他整日郁郁寡歡,怪爹媽沒有給自己一個好的面容。如此心境使他的學習成績逐漸下滑,更使他內心充滿自卑感。眼看就要中考了,他整日愁眉苦臉,覺得自己“完了”,沒什么前途可言,誰都比自己強……
趙凱、王寶這樣的事例在青春期少年中很常見。美國20世紀初著名的心理學家馬爾茲曾指出:青少年對外表所產生的煩惱,其心理障礙大都是在腦子里存在著一種“幻想式的丑陋”。據他對美國中學的學生所做的調查表明,約有90%的人對于自己的外表有所不滿。這說明大多數人對自己的外貌的“期望值”較高。特別是一部分青少年,總以一種極度挑剔的目光來審視自己的外貌,把自己身上的一點“丑”加以無限的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