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基礎篇:認識面診

第一章 面診基礎知識

望、聞、問、切是中醫的四大診法,而面診又是中醫望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被歷代醫家所重視。人的面部是眾多經脈匯聚之所,所以臟腑氣血的盛衰,會在面部有所表現。面診就是通過觀察面部色澤、形態等的變化,來了解人的身體狀況。

1 何為面診

中醫面診是我國歷代醫家幾千年來診斷疾病的寶貴經驗積累,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中醫利用人的面部來確定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輕重,更有“察言觀色”的說法。那么,什么是面診呢?

面診就是透過面部反射區觀察臟腑疾病與健康狀況的診法,即醫生運用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來對面部整體及五官進行觀察,從而判斷人體全身與局部的病變情況。通過對面部形態、顏色、皮膚、瑕點分布等方面的觀察,從而得知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的狀態,簡而言之就是“看五官,觀氣色,辨臟腑之病”。

根據臟象學說的理論,內在的五臟,各自與外在的五官七竅相連,它是人體與外界相互聯系的通道。所謂五官,是指眼、鼻、口、舌和耳,它們是五臟與之相連的感受器。七竅,是指頭面部的七個孔竅,即兩只眼睛,兩只耳朵,兩個鼻孔和口。五臟的精氣通于七竅,頭面部能直接地反映身體的狀況。因此,每當人體有潛伏的病癥時,頭面部就會相應地出現一些變化。

祖國醫學中的望、聞、問、切診斷方法都是為辨證論治服務的。而面診屬中醫望診的范疇,通過對頭發、面部、五官的形色等觀察,從中獲得臟腑、氣血各種病理變化的部分情況,成為辨證和論治的一種依據。“有諸于內,必行諸于外”是中醫學樸素的辨證法。所謂“相由心生”,是由于臟腑與面部之間的聯系,內在五臟六腑的病理變化或是心理變化,都會表現在頭面部的相關區域,所以頭面部的望診最能洞察病機,掌握病情。

“疾病欲來神色變”,身體的變化過程,無論是從健康到生病,或是由病態到慢慢康復,其轉變大多是循序漸進的,而且一定會出現某些征兆。正如《望診遵經》所說:“將欲治之,必先診之。”如果我們能夠仔細認真地觀察人的五臟六腑,發現其細微的變化,及早采取措施,便能做到趨吉避兇。

面診流程

面診流程圖

面診是中醫診斷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觀察人的面部形態、顏色、神態等的變化,來搜集所需要的診斷信息。

面部八卦與五臟在面部的分布

古人將人的面部與乾、坤、坎、離、兌五卦對應,又與人體臟腑對應,作為望診的依據。中醫學認為五官端正、輪廓分明、光澤有神是健康的標志。

2 面診的理論依據

《黃帝內經》是面診術理論形成的代表作。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中《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就指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竅。”說明人體內臟功能和氣血狀況在面部都有相應表現,人們可以通過對面部各種狀況的觀察,來了解人體的健康狀態和病情變化。

面部為諸多經脈的匯聚之所

心主血脈,其華在面,手足三陽經皆上行于頭面,面部的血流豐盛,為臟腑氣血之所榮。

祖國醫學通過長期大量的醫療實踐,逐漸認識到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經絡為通道,氣血為媒介,內聯臟腑,外絡肌膚,感觀四肢百骸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因此,體內一旦發生疾病,便會在身體外部表現出來;身體外部的疾病,也可以影響到內部組織器官的變化;局部的病變,可影響到全身。反之,全身病變也可反映到局部,如頭發、面部、目、鼻、唇、耳等部位。因而望診這些部位的形態、氣色變化,也能判斷出內在各臟腑的功能狀態。這就是面診的原理,其理論系統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形成。

面部變化較其他部位更容易把握

面部皮膚薄嫩,其位最高,其色澤變化易于外露,所以也最容易把握。

觀察人外部的異常,就可以測知人體內部的病變。即《黃帝內經》所言“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如元代著名醫家朱震亨所說:“沃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于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必形諸外。”身體的變化過程多是循序漸進的,而且都有蛛絲馬跡可循。我們要細心觀察五官,發現其細微的變化,探知其發生的原因,從而及早就醫。

面部與人體的對應

人的頭面是許多經脈的匯聚之地

人體許多經脈都上行至頭面部,人體經脈運行自如是臟腑精氣充足的表現。所以,觀察人的面部可以作為診斷臟腑病變的一種手段。

面部與人體的對應

人體面部與全身都有一定的對應關系,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對應關系來判斷身體各部位的變化。下圖所示為面部側面與人體的對應關系,另一面與此面對稱。

3 臟腑在面部的分布

面部可以反映身體各部位的生理信息,使面部成為整體完整的縮影。面部的各部分屬不同的臟腑,是面部望診的基礎。清朝醫學家陳士鐸說:“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觀面,而各有部位,不可不知。”

《靈樞·五色篇》中將人的面部比喻為一座宮廷院落,鼻居中央,位置最高,故曰明堂。其余各部,皆如此形象化地予以想象:鼻部稱為明堂,眉間稱為闕,額稱庭(顏),頰側稱為藩,耳門稱為蔽。正如《望診遵經》所說:“首面上于闕庭,王宮在于下極,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這是面部臟腑分布總的規律。

面部各部分與五臟的對應關系是:庭候首面,闕上候咽喉,闕中(印堂)候肺,闕下(下極)候心,下極之下(年壽)候肝,肝部左右候膽,肝下候脾,方上(脾兩旁)候胃,中央(顴下)候大腸,挾大腸候腎,明堂(鼻端)以上候小腸,明堂以下候膀胱、子宮處。

《素問·刺熱篇》把五臟與面部的相關部位劃分為:左頰候肝,右頰候肺,額候心,頦候腎,鼻候脾。并說“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雖然這是從熱病的角度來劃分的,但后世醫家,已把它擴展推廣到對一切疾病的望診上。

《靈樞·五閱五使》中說:“五官者,五臟之閱也。”所謂閱,是見于外而歷歷可察之義。據此,喘息鼻張是肺病,眥青者是肝病,唇黃者是脾病,舌卷短而顴赤是心病,顴與顏黑是腎病。腎開竅于耳,當為耳黑。臨床上,可以將此作為望面色的補充,且可據五臟與五體的聯系,以診斷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例如《靈樞·衛氣失常篇》中說:“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

注:《黃帝內經·素問》和《黃帝內經·靈樞》中關于人體臟腑在面部的色部劃分觀點稍有不同,故本書在上文中分別闡述,望讀者在閱讀中注意。

面部反射區

《黃帝內經》對面部的分區

《黃帝內經·靈樞·五色篇》把人體面部分為:鼻部稱為明堂,眉間稱為闕,額稱庭(顏),頰側稱為藩,耳門稱為蔽。

面部反射區

人體面部是一個全息圖,不僅臟腑在面部有分布,而且人體各個器官也按照一定的規律分布在面部,如圖所示:

4 面診時的距離

面診不僅對時間和光線的要求很嚴格,對距離也有嚴格的要求。面診一般分兩步進行,先遠距離觀察整體,再近距離詳細觀察各部分。

遠距離看整體

面診時,先要把握人的整體面色,一般是在十步以外。周學海認為:“凡診面色,以遠望而乍視之,為能得其真。”提出遠望的必要性。《靈樞·五色篇》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指出遠望的具體距離應該是“去之十步以外”。蒲輔周先生也強調:“望患者之神色,要在自然光線下,距離十步左右,方可見真。”

遠距離面診的重點是,患者顏面總的氣色及五官的形態變化。在這一點上,近距離觀察是無法很好把握的,只有遠距離觀察,才能達到“旁觀者清”的效果。

近距離看局部

對人的整體面色把握之后,就要拉近與患者的距離,詳細觀察患者面部各部分的氣色和形態變化。近距離也就是一般的診病距離,一般為幾十厘米。根據臟腑在面部的分布,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進行。

我們可以采取先中心再外圍的方法來觀察面色。

1.先觀察眼眥垂線,即從眉心至上唇的部位,這一部位也是肺、心、肝、膽、脾、胃、膀胱、子宮等的分布區。

2.然后再從右頰沿弧線橫過鼻梁至左頰,即腎、大腸、小腸的分布區。

3.然后從下頦按順時針方向依次觀察右頰—前額(腦、脊髓分布區)—左頰等部位,包括五官在內。

面診時,要養成按一定順序觀察面部的習慣,既迅速,又可以防止遺漏。遠望時發現異常的部位,要格外加以注意;近距離時,必須詳細觀察、分析比較。

面部中心坐標法

面診時的距離

面診時要按照先遠后近、先整體后局部的原則,全面把握面部的各種變化,以作出正確的判斷。

面部中心坐標法

觀察面部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這樣才會避免遺漏,對面色的變化作出正確的判斷。下圖標示出了以鼻、耳門為中心的面部中心坐標,不僅有助于我們對面部臟腑的分區有一個更好的把握,對望診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5 面診要部位、氣色合參

中醫望診是通過觀察人的面色變化來反映身體狀況,這就需要有參照對象。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自身稟賦不同,面色也不一樣,所以面診時的參照對象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是自己在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的面色對比。這種變化除了自己,別人很難把握。所以這就需要自己經常照鏡子觀察自己的面色。除此之外,還要和自己身體的其他部位進行對照。

臉色與手背膚色對照

由于這兩個部位都暴露在外面,所處的環境基本相同,所以,以手背為參照對象,可以輕松地了解自己的面色是否發生了變化。但是,對于經常戴手套、手部接觸陽光少的人則不能用這種對照方式。

臉色與頸部膚色對照

由于人面和頸部距離接近,所處環境相近,接收日光照射也差不多,所以膚色更相近。可以將面色和頸部的顏色對照,了解面色是否發生了變化。但是,對于臉色和身體顏色不同的人則不能采用這種對照方式,以免發生誤差。

面部的中心與外圍對照

中醫將眼以下嘴以上的部位稱為“內部”,這一部位也是人的五臟六腑主要分布區。面的外圍主要是肩、肘、手、膝等的分布區域,叫做“外部”。當人體出現某種嚴重疾病時,人面的內部和外部就會出現顏色偏差,變成“花臉”。

面診時要五色交錯合參

《望診遵經·氣色部位合參》所云:“察其氣色,分其部位,則臟腑之病著,癥候之變明,明堂如此,面貌亦然,面貌如此,五官亦然,后之學者,仿此而推之可也。”氣色除了在面部按照一定的規律分布外,還有色澤的不同,如常色變色、主色客色、浮沉清濁、太過不及、生克順逆、輕重吉兇、六淫七情、臟腑經絡、寒熱虛實等。所以,面診時要將五色交錯合參來診察身體健康狀況。

面診五色及其意義

面診時的五色及其意義

面診的察色,主要是觀察面部的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之間的變化。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色澤也有不同的主癥,這里僅作簡要說明。

望面色時的幾對概念

6 怎樣望色

所謂望色的方法,是指望色時要注意分辨浮沉、清濁、微甚、散摶、澤夭。《望診遵經·相氣十法提綱》中說:“大凡望診,先分部位,后觀氣色,欲識五色之精微,當知十法之綱領。”可見掌握望診方法在望色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面色浮是色顯于皮膚之間,主病在表;沉是色隱于皮膚之內,主病在里。初浮后沉是病自表入里,初沉后浮是病由里出表。

面色清是清而明,其色舒,主病在陽;濁是濁而暗,其色慘,主病在陰。自清而濁,是陽病轉陰,其病加重;自濁而清,是陰病轉陽,病在好轉。

面色微是顏色淺淡,主正氣虛;甚是顏色深濃,主邪氣盛。微者不及,甚者太過。自微而甚,則先虛而后實;自甚而微,是先實而后虛。

面色散者疏離,其色開,主病近將解;摶者壅滯,其色閉,主病久漸聚。先散后摶,病雖近而漸聚;先摶后散,病雖久而將解。

面色潤澤是氣色潤澤,主生;夭是氣色枯槁,主死。將夭而漸澤者,是精神來復;先澤而漸夭者,是血氣益衰。

總之,望色的方法是辨其色之氣,而氣乃色之變化,所以可從總體上辨表里、陰陽、虛實、久近、成敗,這就是望色講究方法的臨床意義。但只有將望色的方法與五色合參,才能談得上色診。例如,色赤主熱,赤而微,為虛熱,赤而甚為實熱;微赤而浮是虛熱在表,微赤而沉是虛熱在里,如此等等。再合以清濁、摶散、澤夭,錯綜合參,不僅可以推斷病性、病位、病勢、病機,而且可以推測疾病的傳變和預后。正如《望診遵經·五色十法合參》中所說:“病情深奧,望法精微,間有隱于此而顯于彼者,其病蓋又有遁情焉。”所以,只有錯綜合參,才能獲得較為正確的診斷。

面色的善惡

面色的善惡

一般情況下,面色明潤含蓄者為善色,表示臟腑并未大傷,神氣仍旺,預后良好;若面色晦暗暴露者為惡色,說明五臟之中有一臟敗壞,或胃氣已傷,精氣大虧而神已衰,預后不良。

面色的清濁與主病

健康的人面色清明潤澤,有病的人面色晦暗、污濁。面色由清明轉為晦暗,標志著健康的人得了病。

7 掌握面診要點

一般來說,臉色的變化是非常輕微的,要想準確分析面部的各種顏色,把握身體健康的變化,就有必要創造良好的觀察條件。

時間最好選擇在早晨

面診選擇在早晨,是因為人早上起床還沒有經過情緒變化和運動等因素的影響,此時人之陰氣未動,陽氣未散,氣血未亂,面色最自然。如果有疾病,便很容易從面部顯示出來。從這一點上來說,自己最能把握自己面色的變化,最適合做自己的面診醫師。

光線要間接日光

中醫面診要在間接日光的條件下進行,不能讓面部直接曝露在太陽下。在柔和的光線下,面色最易于診察。比如說,在透光性較好的向陽房間進行面診較為適宜。

如果沒有太陽光,想在燈光下進行面診,這是很容易出現誤診的。比如說,白熾燈會使面色發白,日光燈和燭光會使面色偏黃。中醫歷來就有這樣的警戒諺語:“燈下不看色,看色必出錯。”

排除影響面診的環境因素

面部氣色會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比如說,酷熱嚴寒使人面發黑,室內工作使人面發白。經常受日曬、風吹、雨淋,以及各種化妝品、油脂等因素的影響都會造成假象,這些變化改變了肌膚的顏色,使它不能真正反映內臟的狀況(《形色外診簡摩》對這一點論述甚詳)。因此在就診時,務必把這些因素考慮進來,讓患者卸妝之后再來面診。

排除影響面診的心理因素

另外,在面診時還必須考慮情緒對面色的影響。當人們處于憤怒、悲傷、狂喜等情緒時,面色會表現出不同于平時的顏色。所以,在對患者進行面診前,還必須使患者身心寧靜,盡量避免這些氣色變化。所以,《望診遵經》上說:“望色還須氣息勻。”

面色與季節相應

面診時的注意事項

望面診病的前提條件是,面診必須準確反映人的健康狀況。這就要求面診時必須創造良好的觀察條件。

面色與季節相應

由于人體臟腑與面部對應,而五臟又對應不同的季節,所以,人體面色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

本章看點

形、神、色要綜合考察

面診要將形、神、色三者綜合起來考察,才能確保準確性

木形人

肝經氣血旺盛,平常宜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

火形人

心經氣血旺盛,應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

土形人

脾經氣血旺盛,應保持情緒穩定,進食不宜過飽

金形人

肺經氣血旺盛,應鍛煉身體以提高免疫力

水形人

腎經氣血旺盛,應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多交朋友

得神

又稱有神,是精充氣足神旺的表現

少神

即神氣不足,是輕度失神的表現,介于得神與失神之間

失神

也稱無神,是精損氣虧的表現,說明病重至篤

假神

是患者出現的暫時好轉的假象,是臨終的表現

什么是正常的面色

正常人的面色應該是光亮潤澤的

臟腑異常時的面色

人體臟腑出現異常時,面部色澤就出現異常

頭發的健康與不健康

頭發烏黑潤澤、富有光澤是健康的標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浪县| 建湖县| 宜宾县| 南陵县| 株洲市| 广饶县| 惠水县| 鄯善县| 许昌市| 通道| 丹凤县| 图们市| 淮北市| 保德县| 白沙| 内江市| 永登县| 宜丰县| 临桂县| 深泽县| 舟曲县| 托克托县| 宜君县| 台湾省| 北碚区| 长武县| 禄丰县| 资源县| 永兴县| 永胜县| 奎屯市| 乌海市| 耿马| 东阳市| 河津市| 永善县| 汪清县| 察雅县| 延寿县| 门头沟区| 阳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