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面部的形、神、色

人的面部是人體健康狀況的“晴雨表”,這種對人體健康狀況的預報是通過面部形、色、神傳達出來的。面診時,必須注意將三者結合起來,通過形態來了解人體經脈氣血的盛衰變化,通過神態的變化來預測身體的健康程度和疾病的預后,通過面部顏色和色澤的變化來了解五臟六腑的內在變化。

8 形、神、色要綜合考察

觀察面部,要將形、神、色三者綜合起來考察,偏舍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確保面診的準確性。

“形”是一個人經氣盛衰的外在表現

望形態,就是通過觀察面部表情、神態、臉形等方面來收集所需要的診斷信息。《黃帝內經》一書中,把人歸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類型,同時對每種類型的人的面部表情、形態、體質狀況等特點都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闡述。一個人的形,可以作為判斷一個人經脈氣血盛衰的標志。

“神”是生命活動的標志

神,是生命活動的總稱,而面部的神與神態,是觀察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即可以觀察人的精神狀態和功能狀態。《靈樞·天年篇》中說:“何者神?……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可見,神對一個人的重要程度。有神,是生命存在的證明;神去,則是生命結束的標志。

神既然是一身之主宰,那么,必然于全身皆有表現。人們往往通過目光、面色、表情、言談舉止、感覺反映、聲息體態、舌象、脈象等將神呈現于外,其中最明顯的是表現于目光中。

通過望神,可以了解一個人臟腑精氣的盛衰,可以了解病情的輕重與預后。

“色”是五臟功能的外現

古人將面色與五行對應,分為五色:青、紅、黃、白、黑。并將面部與人體五臟六腑對應,通過觀察面部顏色的變化來診察身體的健康程度,預測疾病的變化趨勢,稱為“五色診法”。《素問·五臟生成篇》中說:“五色微診,可以目察。”可見,五色診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確立了。《素問·痿論》中說:“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脈絡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這是通過面色的變化來判斷五臟的變化。此外,望色時除了要把握面部顏色的變化,還要將面色的色調、色澤、色位結合起來,這樣方能作出更準確的判斷。

面診流程圖

面診流程圖

望面診病是對于形、神、色的綜合判斷,通過形態來了解人體經脈氣血的盛衰變化,通過神態的變化來預測身體的健康程度和疾病的預后,通過面部顏色和色澤的變化來了解五臟六腑的內在變化。

9 木形人 肝經氣血旺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中記載:“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蒼帝。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有才,好勞心,少力,多憂,勞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足厥陰為肝經,屬木。足厥陰肝經氣血旺盛,是秉受木氣最全的人,有才智,好用心機,但體力不強,對時令的適應,能耐春夏,而不能耐秋冬。所以秋冬時節易感外邪而發病。

木形人易發的疾病

木形人要注意的人體器官是肝與膽,其次是筋骨和四肢。如果身體營養失衡,比較容易患肝、膽、頭、頸、四肢、關節、筋脈、眼、神經等方面的疾病。

木形人的養生要點

肝在五行中屬木,所以木形人體質偏于肝郁氣滯,要注意的器官是肝與膽,其次是筋骨和四肢,多具有肝、膽及神經精神系統疾病的潛在易感性。養生重點在滋陰助陽,調理好心、肝二臟。工作過于辛苦者,第一要維護的就是肝臟,而且過怒也會傷肝。因此,木形人體質的女性保持性格開朗、情緒平和是非常重要的。平時可多進食疏肝理氣的食物。

木形人的保健方法

1.精神調養:木形人偏于性格內向,易心情抑郁,故宜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應避免過怒、憂愁,以免損害肝疏泄的功能。木形人應注意生活規律,按時作息,精神樂觀,思想開闊,多參與社會活動,以保持輕松、開朗的心境,在名利上不計較得失,知足常樂。

2.飲食調養:飲食上要注意疏肝理氣,可多吃木瓜、菊花、橘子、韭菜、胡蘿卜、白菜、大蒜、山楂等食物。至于寒涼、油膩、黏滯的食物,則應盡量少吃。

3.藥物養生:常用以疏肝理氣解郁的藥為主組成的方劑,如越鞠丸、逍遙散等。

4.保健膳食:銀耳、菊花各10克。將它們同放鍋內,加水適量煮粥,粥熟后調入適量的蜂蜜服食。常服此粥有養肝、補血、明目、潤膚、祛斑、增白之功效。

木形人的辨認

木形人的辨認

“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是《黃帝內經》中對木形人外表的描述。從形態上看,木形人最明顯的面部特征是頭小,面長,五官長大。

木形人五官分解

木形人的面部特點是頭小、五官長。下圖所示為古人對木形人五官特點的描繪。

10 火形人 心經氣血旺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中記載:“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為人赤色,廣脫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小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手少陰為心經,屬火,其氣盛之人為火形。膚紅,顏面瘦小,頭小,肩背髀腹各部發育勻稱美好,行路步履穩健,心性急躁,有氣魄。此類人,對于時令的適應大多能耐春夏,而不能耐秋冬。所以在寒涼之季,易生疾病。

火形人易發的疾病

火形人要注意的人體器官是心臟與小腸,其次是血脈及整個循環系統。如果身體營養失衡,容易患小腸、心臟、肩、血液、月經、臉部、牙齒、腹部、舌等方面的疾病。

火形人的養生要點

火形人在五行中屬火,體質偏于心火旺。主要表現有心煩失眠、口渴、舌質紅等特點。火形人的身體內陽氣比較旺盛,養生的關鍵在于滋陰抑陽,調養心腎,以水濟火。火形體質人最重要的是養心,除了多吃養心食物之外,還應根據五行相克原理,以腎水克制心火,冬季好好補養腎氣是個有遠見的方法。

火形人的保健方法

1.精神調養:火形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應加強自我涵養,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

2.環境調攝:陰虛者,畏熱喜寒,寒冬易過,熱夏難當。每逢春夏季,可到海邊、林區、山區去旅游、休假。

3.飲食調養:養心最好吃些赤色食物,其原則要育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制品、豆腐、魚、蔬菜、水果等;有條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參、龜肉、蟹肉、銀耳、雄鴨、冬蟲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應少吃。

火形人的辨認

火形人的辨認

“赤色,脫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是《黃帝內經》中對火形人外表的描述。從形態上看,火形人最明顯的面部特征是頭小,五官尖,面部肌肉有脫陷。

火形人五官分解

火形人的面部特點是五官尖,并且面部肌肉有脫陷。下圖所示為古人對火形人五官特點的描繪。

11 土形人 脾經氣血旺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中記載:“土形之人,比于上宮,似于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足太陰脾經,屬土,色黃。足太陰脾經旺盛之人,是稟受土氣最全的人。其特點為:皮膚色黃,圓臉,頭大,肩背部豐滿而健美,腹部寬大,肌肉豐富,步履穩重,著地無聲,行路時舉足不高。此類人,大多數能受秋冬,而不能耐于春夏。所以在春夏溫熱氣候易生病。

土形人易發的疾病

土形人要注意的人體器官是脾與胃,其次是腸及整個消化系統。如果身體營養失衡,比較容易患脾、胃、肋、背、胸、肺、腸等方面的疾病。

土形人的養生要點

脾在五行中屬土,土形人體質偏于脾胃虛弱。所以土形人易患脾胃消化方面的疾病。土形人養生的重點是陰陽并重,形神兼養,綜合飲食。只有脾胃調理好了,氣血才會旺盛。土形人要多吃健脾的食物,至于寒涼、油膩、黏滯之品,易傷脾胃陽氣,所以應盡量少食。

土形人的保健方法

1.精神調養:一定要有規律,保持情緒穩定,進食不宜過饑或過飽。

2.飲食調養:應該多吃健脾利濕的食物,如扁豆、冬瓜、蓮子、薏苡仁、山藥、糯米、赤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之品、少喝冰凍飲料、酒類,且每餐不宜過飽。

3.藥物養生:脾胃虛弱的土形人可服用理中丸。若氣血兩虛,則需氣血雙補,選八珍顆粒、十全大補丸,或人參養榮丸長久服用。

4.保健膳食:大紅棗20顆,茯苓30克,粳米100克。將紅棗洗凈剖開去核,茯苓搗碎,與粳米共煮成粥,代早餐食,可健脾利濕、滋潤皮膚,起到養顏美容的作用。

土形人的辨認

土形人的辨認

“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是《黃帝內經》中對土形人外表的描述。從形態上看,土形人最明顯的面部特征是頭大,頭圓,五官肉厚。

土形人五官分解

土形人的面部特點是頭圓、大,五官肉厚。下圖所示為古人對土形人五官特點的描繪。

12 金形人 肺經氣血旺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中記載:“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為人白色,方面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手太陰肺經,屬金,色白。金形人是稟受金氣最全之人。其特點為:臉是方形,皮膚白色,頭小,肩背小,腹小,小手足,足跟堅厚,好像另有小骨生在足踵外面一樣,行動輕快。此類人對時令的適應是,能耐秋冬,不能耐受春夏。所以春夏易感時邪而發病。

金形人易發的疾病

金形人需要注意的人體器官是肺與大腸,其次是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如果營養失衡,比較容易患大腸、肺、臍、肝、皮膚、痔瘡、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

金形人的養生要點

肺在五行中屬金,故金形人偏于肺氣虛。中醫認為,燥為秋天的主氣,而肺為清虛之體,秋燥最易傷肺,因此金形人多有肺臟方面疾病的易感性。

金形人的保健方法

1.精神調養:鍛煉身體能提高身體免疫力,改善環境通風,保持空氣清新,以抵御和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平時多飲水,以保持皮膚及體內水分的充足。悲屬金,與肺同源,過度悲傷就會造成損傷肺氣,故金形人應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悲傷的情緒發生。

2.飲食調養:金形人飲食應以清肺潤肺、滋陰生津之品為主,能促進腸胃蠕動,促進新陳代謝,讓肌膚充滿彈性與光澤。金形人宜多食植物性食物,如百合、梨、蘋果、粳米、無花果、菌類、山藥、白蘿卜、豆腐、冬瓜、枇杷等。

3.藥物養生:平素氣虛之人可常服補中益氣丸。脾氣虛,宜選四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肺氣虛,宜選補肺湯;腎氣虛,多服腎氣丸。

金形人的辨認

金形人的辨認

“白色,方面,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是《黃帝內經》中對金形人外表的描述。從形態上看,金形人最明顯的面部特征是頭小,面方,五官方正、堅實。

金形人五官分解

金形人的面部特點是頭小面方,五官方正且堅實。下圖所示為古人對金形人五官特點的描繪。

13 水形人 腎經氣血旺盛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中記載:“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為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紿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陰汗汗然。”足少陰腎經,屬水,色黑。足少陰腎經旺盛之人,是稟受水氣最全之人。其特點是:皮膚黑色,面部凹陷,頭大,頤部呈棱形,而肩狹小、腹部寬大,手足好動,背長。此類人對時令的適應是,能耐秋冬,而不能耐受春夏。所以春夏易感時邪而發病。

水形人易發的疾病

水形人要注意的人體重要器官是腎與膀胱,其次是腦與輸尿管及尿道等。如果身體營養失衡,比較容易患足、頭、肝、泌尿系統、陰部、腰部、耳、子宮等方面的疾病。

水形人的養生要點

腎在五行中屬水,所以水形人體質偏于腎陽虛。水形人多具有陽虛陰盛型疾病及腎臟方面疾病的潛在易感性,如水腫、腰痛、不孕癥等疾病。因此,水形人養生的關鍵在于溫陽益氣,注重補陽氣。

水形人的保健方法

1.精神調養:水形人常表現出情緒不佳,易驚恐或悲傷。故要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多聽節奏明快、熱情奔放的音樂,多交朋友。

2.生活起居:冬季要避寒就溫,注意保暖;春夏要注意培補陽氣,提高冬季的耐寒能力。

3.飲食調養:水形人宜多吃動物性食物,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以壯陽氣之功。多吃黑色食物能幫助和腎、膀胱、骨骼關系密切的新陳代謝作用的正常發揮,使多余水分不至于積存在體內造成水腫。如黑豆、黑芝麻、香菇、黑棗、黑木耳、烏梅等。

水形人的辨認

水形人的辨認

“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是《黃帝內經》中對水形人的描述。從形態上看,水形人最明顯的面部特征是頭大,五官圓而飽滿,但不是胖。

水形人五官分解

水形人的面部特點是頭大,五官圓而飽滿。下圖所示為古人對水形人五官特點的描繪。

14 得神 精充氣足,預后良好

神是五臟精氣的體現。《素問·移精變氣論篇》中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神又稱“有神”,是精充氣足神旺的表現。如果是在病中,雖病而正氣未傷,是病輕的表現,預后良好。

得神的表現

神志清楚,語言清晰,面色榮潤含蓄,表情豐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內含,反應靈敏,動作靈活,體態自如,呼吸平穩,肌肉不削。

心主神志,其華在面,神清語明,面色榮潤是心之精氣充足的表現;肝開竅于目而主筋,腎藏精而主骨,目光精彩,反映靈活,體態自如,是肝腎精氣充足的表現;肺主氣而司呼吸,脾主肌而司運化,呼吸平穩,肌肉不削是肺脾精氣充足的表現。五臟精氣充足,故體健神明,即所謂的“精全則神旺,血盛則形強”。

得神是健康的標志

從醫學角度,特別是中醫學角度出發,“神”在人的生命活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即所謂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篇》)。作為與人生命活動現象密切相關的神,其內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講,神是人生命現象的總結,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及生命力的外在表現;狹義講,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及情感活動等。可見神是看不見、摸不著,但可以被感知的一種功能或外在表現。

總之,神是以精氣為物質基礎的一種功能,是五臟所生之外榮。望神可以了解五臟精氣的盛衰和病情輕重與預后。望神時應重點觀察患者的精神、意識、面目表情、形體動作、反映能力等。

得神的方法

得神的人,臟腑功能健全。從某種意義上說,得神還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標志。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心理調節和改善自己所處的環境來“得神”:①保持情緒穩定,心情愉快,使身體處于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②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與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神是五臟的外現

得神在面部的表現

五臟精氣充足,說明人的精神氣血充足,五臟精氣會在面部表現出來。所以,通過觀察面部五官,就可以了解一個人是否得神。

五官得神,五臟也健康

人體五官對應五臟,所以,可以通過五官的健康程度推測五臟的健康情況。如圖所示,肝開竅在眼睛,肺開竅在鼻子,腎開竅在耳朵,脾開竅在嘴巴,心開竅在舌。

15 少神 神氣不足,體質虛弱

少神即神氣不足,是輕度失神的表現,與失神狀態相比只是程度上的區別。它介于得神和失神之間,常發生在虛證患者身上,所以比得神和失神更為多見。少神常常是亞健康狀態的一種表現。

神氣不足的表現

神氣不足表現為:精神不振,健忘困倦,聲低懶言,倦怠乏力,動作遲緩,等等。多屬正氣不足,精氣輕度損傷,臟腑功能減弱。

神志異常

神志異常也是輕度失神的一種表現,但與精氣衰竭的失神有本質上的不同,所以將其歸為少神。一般包括煩躁不安,以及癲、狂、癇等。這些都是由特殊的病機和發病規律所導致的,其失神表現并不一定意味著病情的嚴重性。

1.煩躁不安:即指心中煩熱不安,手足躁擾不寧的癥狀。煩與躁不同,煩為自覺癥狀,如煩惱;躁為他覺癥狀,如躁狂、躁動等,多與心經有火相關。可見于邪熱內郁、痰火擾心、陰虛火旺等證。

2.癲病:表現為淡漠寡言,悶悶不樂,精神癡呆,喃喃自語,或哭笑無常。多由痰氣郁結、閉阻神明所致;亦有神不守舍,心脾兩虛者。

3.狂病:多表現為瘋狂怒罵,打人毀物,妄行不休,少臥不饑,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多因肝郁化火、痰火上擾神明所致。

4.癇病:表現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由肝風挾痰,上竄蒙蔽清竅,或由痰火擾心,引動肝風所致。

神氣不足是亞健康的表現

神氣不足則形神不合,是不善養生、身體虛弱的表現。它往往是人體處于亞健康狀態的表現。患者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缺乏生活和工作樂趣,目光無神,健忘,疲乏,聲低懶言,動作遲緩。這些是因為氣血精微化源不足,神氣失養而致。

神氣不足,要注意調養。一方面要通過合理的飲食來調養,多吃一些補氣的食物,如香菇、山藥、紅棗等;另一方面,要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

亞健康狀態與調養

神氣不足的表現

神氣不足即神氣欠佳,是五臟虛弱的表現,常表現為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或煩躁不安,情緒暴躁等。

亞健康狀態與調養

工作壓力、環境污染、飲食結構不合理等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許多困擾。那亞健康的人應該如何進行調養呢?

16 失神 精損氣虧,預后不良

失神也稱無神,是一個人精損氣虧神衰的表現,說明病重至篤,一般預后不良。

失神的表現

患者精神萎靡,目光黯淡,神情呆滯,面色晦暗,表情淡漠或呆板;目暗睛迷,反應遲鈍,動作失靈,強迫體位;呼吸氣微或喘,周身大肉已脫。

失神者另外一種表現是由于暴病邪盛,擾亂心神而致的。其臨床表現為神昏譫語,循衣摸床,撮空理線(即患者意識不清,兩手伸向空間,像拿東西的樣子,兩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停地捻動),或猝然撲倒,目閉口開,二便失禁。此為熱火太盛,內傷心神,擾亂神明,邪盛正衰之危候。

失神是精氣衰微的表現

《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說“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又說“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可見,眼睛和語言是望神的要點。“奪氣”實際上也是失神的表現之一。

《望診遵經·眼目氣色提綱》中說:“明則神氣充足,暗則神氣虧虛。”《醫源·望病須察神氣論》更具體地指出:“無眵無淚,白珠色藍,烏珠色滯,精彩內奪,及浮光外露者,皆為無神氣。”

幾種異常的眼神所提示的信息

①目光滯澀,凝視一處,提示精神、神志異常或內心有難言的痛苦,甚或患有精神病。②目睛上視,古人稱“瞳子高”,常提示太陽經經氣不足,多見于發熱,為痙厥的先兆。③眼珠轉動不停,不斷地改變視線,提示此人心緒煩亂,精神緊張,心情焦躁。④目不轉睛,凝視一點,同時面部肌肉僵硬如假面具,表情呆滯,多患有精神分裂癥。⑤目光畏怯,不敢正視對方,提示精神緊張,心情膽怯。⑥怒目圓睜,聲高氣粗,常提示肝膽郁熱、肝陽上亢或有甲狀腺功能亢進、高血壓等。⑦突然目睛微定,然后恢復正常,提示痰熱內閉,可能患有癲癇病。

神氣衰微在面部的表現

神氣衰微在面部的表現

當一個人病情很重時,說明他已精損氣虧,必然會在面部表現出來。通過觀察面色、眼神等即可判斷。

眼神異常時的表現與含義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的眼睛會說話,能把一個人的真實內心反映出來。當人身體不舒服時,也能從眼神中窺測出來。

17 假神 患者臨終前的預兆

假神是垂危患者出現的精神暫時好轉的假象,是臨終前的預兆,而不是什么好兆頭。《黃帝內經》中早已提出“真臟之氣獨見”和“五色精微象見”的概念。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一書中指出了“除中”的概念。后人則將其總結為“回光返照”“殘燈復明”等。

假神的表現

假神往往在面部有數種表現: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而見突然精神轉佳,目光轉亮,言語不休,或突然聲音洪亮,或原面色晦暗、突然顴赤如妝,或本來毫無食欲,忽然食欲增強等等。根據一些臨床觀察發現,患者會在出現假神后4~48小時死亡。

假神與病情好轉不同

假神與病情好轉不是一個概念,它們的區別在于:假神的出現比較突然,其“好轉”與整個病情不相符,只是局部的和暫時的。由無神轉為有神,是整個病情的好轉,是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而病情好轉則是經過積極的治療后,患者身體逐漸康復,是整個身體都在好轉,而不是局部的。所以,為了能夠較準確地把握病情,必須全面觀察,細致分析。

假神出現的原因

假神之所以出現,是由于精氣衰竭已極,陰不斂陽,陽虛無所依附而外越,以致暴露出一時“好轉”的假象。這是陰陽即將離絕的危候,古人將其比作“殘燈復明”“回光返照”。

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患者的神氣由充沛到不足,再到失神,標志著臟腑精氣逐漸虧損,乃至衰竭,病情由輕變重。反之,由失神到不足,再到神氣充沛,則說明臟腑精氣逐漸恢復,病勢減輕,邪氣已去,身體正在恢復。所以臨床上通過觀察神氣的盛衰存亡變化,來了解病情的變化。

疾病與神氣

出現假神時的表現

假神總是出現在久病、重病之人的身上,假神的出現標志著患者體內精氣已經衰竭,陰陽即將離絕,是患者將死的征兆。

疾病的發展與患者神氣的變化

望神是面診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神氣的變化是疾病發展的外在表現。神氣由充沛到不足,再到失神,是病情在加重;反之,則是病情在減輕。

18 什么是正常的面色

面色是一個人精神、氣血、津液充盈與否和臟腑功能健康程度的外在表現。由于精氣內含,能通過面部容光反映出來,所以正常人的面色應該是光亮潤澤的。

古人根據五行理論把人的體質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類型,并認為金形人膚色稍白,木形人膚色稍青,水形人膚色稍黑,火形人膚色稍紅,土形人膚色稍黃。面色雖不同,但都屬于正常。

中國人屬于黃種人,其正常面色應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這就是有胃氣、有神氣的表現。但是由于體質稟賦不同,有人可能偏紅、偏黑或偏白;由于生理活動的變化,有人可能偏青、偏白、偏紅,等等,這些都是正常現象。所以說,不論人的面色是何種顏色,只要其變化應時應位,處處相應,有胃氣、有神氣,便是正常的面色,是人處于生理狀態的反映。

健康的人臟腑功能正常,精神氣血充盈。由于精氣內含,容光外發,血華其色,所以其面色應是光明潤澤的,這就是所謂的有神氣。如《望診遵經·望色先知平人》中所說的:“光明者,神氣之著;潤澤者,精血之充。”

有胃氣,表示人體精神、氣血、津液的充盈,臟腑功能的正常,即面色表現為隱約微黃,含蓄不露。《醫原·望病須察神氣論》曰:“胃氣色黃,皮毛色白,精氣內含,寶光外發,既不浮露,又不混蒙,故曰如縞裹。”這就解釋了《素問·五臟生成篇》所說的常色模型。該篇認為五色是五臟所生之外榮,生于心如以縞裹朱,生于肺如以縞裹紅,生于肝如以縞裹紺,生于脾如以縞裹瓜蔞實,生于腎如以縞裹紫。

正確地認識這些常色的模型,對掌握色診是很有幫助的。朱是正赤色,紅是白之間赤,紺是青之間赤,瓜蔞實是黃之間赤,紫是黑之間赤。正如《望診遵經·望色先知平人》所說:“赤者,血色也;縞者,膚色也。其青赤黃白黑雖不同,要皆有血色之赤,以間乎其中焉,膚色之白,以包乎其外焉……蓋五色之著,欲其間見,不欲其獨呈;欲其合于中,不欲其露于外也。”

影響面色的因素

五行體質影響人的面色

從五行的角度來看,人的體質也可以分為五種,根據五行與五色的對應,不同類型的人,面色也會有所差別。

正常面色與時令相應

人的面色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根據五行對應關系,四季與五色有著對應的關系,這種對應關系也會反映到人的面色上來。

19 臟腑異常時的面色

人體臟腑出現疾病時,面部會出現一些信號,面部色澤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出現病色。一切反常的色澤都屬病色。病色的出現,不論是什么顏色,或晦暗枯槁,或鮮明暴露,或雖明潤含蓄,但不應時應位,或某色獨見,都屬于病色。《形色外診簡摩·察色真訣篇》曰:“華佗謂人面之色,但改其常者,即為病矣。其改常也,往往終日相對之人不覺,而久別乍見者,心竊驚異之矣。”

病色反映臟腑精氣受損,胃氣不能上榮

面色光明潤澤,是有胃氣的表現,面部枯槁無光澤,則是胃氣不能上榮的標志。從面部的顏色和光澤看,除可以識別出有無疾病,或病情的輕重程度之外,還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判斷出病在哪個部位,也就是說,有些疾病是可以表現在其特有的臉色和表情上的。因為面部各部位與五臟都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病色的表現

具體地說,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認識病色:①晦暗枯槁,色濁而夭,是色無神氣。色貴有神,以光明潤澤為本,反此不但為病,而且說明精氣衰竭,是主死的惡兆。②鮮明暴露,色浮澤而清,雖屬陽主實,但色無胃氣,正氣難以持久,久病見之,是胃氣衰敗,亦主死,所謂“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③某色獨呈,是無血色相間,亦屬真臟之色見。④色之甚、浮、清謂太過,主病在外;色之微、沉、濁謂不及,主病在內。

病色有惡善之分

善色,即面色光明潤澤。說明雖病而臟腑精氣未衰,胃氣尚能上榮于面,稱為“氣至”。屬新病、輕病、陽證,易于治療,預后較好。

惡色,即面色枯槁晦暗。說明臟腑精氣已衰,胃氣不能上榮于面,稱為“氣不至”。屬久病、重病、陰證,不易治療,預后較差。

由于善色與惡色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所以通過面部善色與惡色的轉化現象,可以判斷疾病的發展趨勢。由善色轉惡色,是病情在加重;由惡色轉善色,是病情在好轉。

五臟榮枯在面部的表現

五臟榮枯在面部的表現

面色與色澤的不同變化,是人體不同的病理反應,不同的色澤代表著不同的病癥,而色澤又反映著人體精氣的盛衰。據此,我們可以通過面色來判斷五臟精氣的榮枯。

面色的相應與不相應

五臟之色有善惡,面色與五臟之色相應為善色,與五臟之色不相應為惡色。由惡色轉善色,是病在好轉;由善色轉惡色,則是病情在加重。

以肝臟顏色為例:

肝病見青色為相應,是疾病的正常現象(相應);若見黑色(水生木)或赤色(木生火),是不相應中的相生之色,屬順證;若見黃色(木克土)或白色(金克木),是不相應中的相克之色,屬逆證。其他臟與此相同。

20 頭發的健康與不健康

中醫認為,“腎之華在發,而發又為血之余”。腎氣盛則發生長,腎氣衰則發脫落,腦髓減則發素白。行于頭面諸經,其血氣盛則發美而長,氣多血少則發美而短,氣少血多則發少而惡,氣血俱少則其處不生發,氣血俱熱則發黃而赤,氣血俱衰則發白而落。所以,以頭發烏黑潤澤,富有光澤和彈性,根密而勻為健康標志。這是腎氣充盛、精血充足的表現。

頭發不健康的種類與原因

1.發黃稀疏干枯者,為精血不足,常見于大病之后;虛損患者的頭發甚至全部會脫光。

2.突然大片脫發多屬血虛受風,又稱“斑禿”。

3.青少年頭發稀疏易落,多屬腎虛或血熱;而伴有腰酸背痛者,屬腎虛;若伴心虛癥狀者,是勞神傷血。

4.小兒發結如穗,多見于疳積,或由先天不足、后天失養以致脾胃虛損所致。

5.頭發的色澤變化與臟腑病變有著密切的關系,如老年人白發為腎虛精虧,青少年白發則屬憂愁思慮,血熱內蘊;頭發色黃而枯多為腎氣不足,精損血虧;灰發或灰白發由先后天不足,精血不能上榮所致,常見于甲狀腺功能失調、早衰、老年性白斑、結節性硬化癥、白癜風、斑禿等病癥;紅發多見于砷中毒、鉛中毒。

6.頭發的形態變化也能反映腑臟及陰陽的氣血盛衰,如枯萎發、脆裂發多屬陰虛血燥。

7.卷曲發、油發多屬血熱。

8.串珠發、扭曲發皆因稟賦不足,精血虧虛。

9.束狀發常見于銀屑病、脂溢性濕疹、黃癬等。

10.蒲垢發表現為發如污染的蒲黃塵垢,枯而不榮或油潤不潔,多見于肝膽疾病。

11.頭發過少,有脫發、斑禿、禿發之分,可因陰虛內熱、氣血虧虛、風盛血燥、淫熱發蟲等引起。

12.頭發過多則由腎虛血溉,風邪乘入使然。

13.發遲表現為頭發稀疏萎黃,為小兒五遲之一,多屬先天不足,稟賦素弱。

測測你頭發的健康程度

測測你的頭發健康嗎

頭發顏色與健康

我們中國人的頭發多為黑色或黑褐色,頭發黑而有光澤,是人體健康的標志,是精血充足、腎氣充盛的表現。當頭發的顏色發生變化時,可能是身體出現了病變,要引起注意。

本章看點

面與臟腑的分屬

人體臟腑在面部的細微分區

眼與臟腑的分屬

人體臟腑在眼部的細微分區

鼻與臟腑的分屬

人體臟腑在鼻部的細微分區

人中與臟腑的分屬

人中的各部分分別主治不同的病癥

唇與臟腑的分屬

人體臟腑在唇部的細微分區

耳與臟腑的分屬

人體臟腑在耳部的細微分區

舌與臟腑的分屬

人體臟腑在舌部的細微分區

牙齒與臟腑的分屬

人體臟腑在牙齒的細微分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邑市| 中宁县| 磐石市| 航空| 孝昌县| 兰州市| 神池县| 郧西县| 贵定县| 宜川县| 綦江县| 葵青区| 高淳县| 灵丘县| 庄浪县| 弥勒县| 陕西省| 文安县| 贺兰县| 石家庄市| 嵊州市| 宽城| 布拖县| 奉节县| 泰州市| 东海县| 华蓥市| 五河县| 台中县| 临汾市| 馆陶县| 宁强县| 庄河市| 景德镇市| 纳雍县| 涟源市| 敖汉旗| 北宁市| 绥滨县| 福州市| 霞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