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哲學家就是那種無論處在什么環(huán)境,都能夠不抱怨,善于自我滿足的人。生活中,如果懂得自我滿足,人們就會更加關注當下的生活,也能發(fā)現(xiàn)自己擁有的其實很多,這樣更容易產(chǎn)生幸福感。
當然,善于自我滿足并不是說要不思進取。如果你對現(xiàn)在的狀況不滿意,那么你可以創(chuàng)造條件去滿足于現(xiàn)狀。只有這樣你才能既活在當下,又可以創(chuàng)造更好的未來。
凡事要自己努力,不要依賴別人
如果仔細觀察周圍經(jīng)常抱怨的人,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人不光是在能力不及的時候請人相助,還想依靠別人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世界,然后自己坐享其成。由于缺乏理解和付出,這類人往往只停留在自己的片面情緒里。
一個年輕的媽媽牽著一個1周歲左右的小男孩,來到公園散步。廣場位于公園的正中央,需要上十幾個階梯才能到達。剛學會走路的小男孩掙脫開媽媽的手,走到第一個臺階下,趴在地上,小屁股抬得高高的,開始向上爬去。年輕的媽媽沒有上前抱他上去,只是在身后默默地看著他。
當爬上兩個臺階后,小男孩感到臺階很高,于是回頭看了媽媽一眼,媽媽并沒有伸手去扶他,只是看著他的眼睛里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抬頭看了看前面的廣場,繼續(xù)手腳并用,小心翼翼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干凈的衣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臟乎乎的,但他最終爬上去了。
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慈愛地抱起他,在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
男孩9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他成了孤兒。家境極為貧窮的他,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1年。但是他熱愛知識,求學好問。買不起紙和筆,他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寫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練字。他抓緊一切時間看書學習,練習講演。為了生活下去,他做過工人,當過律師。
29歲那年,男孩開始競選議員和總統(tǒng),前后嘗試過11次,失敗了9次。在他51歲那年,他終于入主白宮,并在任職期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這個男孩就是美國第16屆總統(tǒng)林肯。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好的父母不是為孩子提供創(chuàng)造完美人生的條件,而是給孩子一個讓他們自己創(chuàng)造完美人生的機會。美國的比爾·蓋茨為了不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他將自己的全部財產(chǎn)捐給慈善組織,不給自己的子女一分一毫,希望兒女能發(fā)揮自己的力量好好生活。生活是由自己創(chuàng)造的,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你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所以不要依賴別人,靠自己努力創(chuàng)造的生活即使有遺憾也是最美好的。
習慣依賴別人的人應該放棄那些虛無的幻想,多為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努力經(jīng)營自己的人生和事業(yè),走出坐享其成的誤區(qū)。通過努力和溝通獲得別人的認可,增進朋友間的友誼,自己也會變得充實自信。
3.貪婪心理——拒絕攀比,知足才能常樂
生活中,過分追求“名”“利”其實就是人的貪婪心理在作祟,沉溺在“名”與“利”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的人,當然會徒增許多煩惱和糾結。所以說,貪婪是糾結的根源,貪婪越多,糾結越深。
貪婪是什么
俗語有云:“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俗語還說:“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貪心不足蛇吞象。”這些說法都是描述“貪婪”的。那么,貪婪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說:貪婪是一種對金錢、名利過分強烈的欲望。也有人說:貪婪是人的虛榮心使然。他們說得都對,貪婪這種欲望并非遺傳所致,而是個人在后天的環(huán)境中受外界不好的文化氛圍影響,形成的唯利是圖、以權謀私等價值觀及其行為表現(xiàn)。
貪婪的成因
極端的個人主義
貪婪的人都是自私的。這類人覺得世界就是為他們而創(chuàng)造的,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所有。這種人有極端的個人主義傾向,他們的人生信條是“上帝為大家,人人為我”。遇到事情,貪婪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只有利益才能驅動他們前進,而且永不滿足。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可以損害他人和社會群體的利益,甚至是出賣國家的利益。個人主義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工作關系中,表現(xiàn)為一切從個人意志出發(fā),自以為是,自視高明,個人意見第一,自由放任,個人英雄主義等;二是在大眾的利益關系中,表現(xiàn)為把個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拋在一邊。
坎坷的成長經(jīng)歷
現(xiàn)在很多貪婪成性、有權有勢的人,有不少出身寒門或家道中落,有一段坎坷的成長經(jīng)歷。他們很多人都覺得社會對自己很不公平。同樣的人,有的人很輕松就取得成功,而他們卻要付出十倍、百倍的時間和精力才能獲得成功。所以當這些人地位、身份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索取更大的權勢,以彌補以往的短缺和不足。
可怕的攀比心理
有一些貪婪之人原本也是清高自重者,但是看到那些曾經(jīng)和自己境況差不多的同事、同學、鄰居、朋友、親戚、下屬、小輩甚至與自己相比各種條件差得遠的人都發(fā)了財,他們心理就不平衡了,覺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生發(fā)一股攀比之念,也學著伸出了貪婪的雙手。
很多收入比平常百姓多幾十倍的人,因為攀比和面子問題,依然不滿足于現(xiàn)狀,看到別人比自己富,比自己強,總想千方百計趕上去,超過他,彰顯臉上榮光。有了住房小車,還要買幾套豪宅;過上了奢華生活,還要包二奶養(yǎng)小三;存款多多,還要移民國外……
難逃的僥幸心理
有貪婪之心的人,剛開始并不都是利欲熏心之人。最初他們伸出欲望之手時,大多都有懼怕心理,既怕引起公憤,又怕被人抓包。但是一旦成功得手,嘗到甜頭,他們便會沾沾自喜,產(chǎn)生僥幸心理,膽子也變得越來越大。存僥幸心理的人其實也知道自己的行為和做法是違背道德或法律所不能容許的。但因為自己的精心策劃、設計和安排,僥幸沒有暴露,他們就把這種僥幸的沒有暴露看成是不會暴露。就仗著自己的貪婪心理,憑著僥幸心理,繼續(xù)去做錯的事。每一次的成功都加強了他們的僥幸之心,人生道路離正途也越來越遠。
克服貪婪之心
貪婪是人生的大敵,它會讓一個人失去理智,陷入永無止境的追名逐利中,最后身敗名裂。所以,克服貪婪成了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一個人要想不貪婪,就要學會與自己的欲望做斗爭,從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滿足,還要學會用簡單快樂的心過好每一天。
人要知足常樂
美國查普曼大學的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對生活滿意度較高的50歲以上成年人,他們死亡風險明顯偏低。只有在生活滿意度處于較低的水平時,這種上下波動就會對死亡風險起到重要影響。這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期望不能過高,要懂得知足常樂。
在喧囂熱鬧的社會中,許多人失去了自我。他們總是相信,當自己置身于熱門行業(yè)、職業(yè)、話題時,就儼然處于社會光環(huán)的中心,就會得到權力、地位和財富,就會得到快樂。等花盡畢生的力氣追求之后,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并沒有為他們帶來所期望的快樂,反而帶來了痛苦。
雖然誰都會有些需求與欲望,但這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每個人的生活有歡樂,也有悲傷,不能存攀比心理,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jīng)”。
心理調適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到知足常樂,“知足”便不會有非分之想,“常樂”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戰(zhàn)國時期,北部邊塞有一位養(yǎng)馬的老人,大家都叫他“塞翁”。忽然有一天,他的馬群中有一匹馬跑到了胡人的地盤上,鄰居們聽到這事,都跑來安慰他不必太在意,年齡大了,要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反而笑笑說:“丟了一匹馬而已,我的損失不大,沒準還會帶來福氣呢!”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里都覺得好笑。心想: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真是會自我安慰。可是過了沒幾天,塞翁丟了的那匹馬不僅自己回來了,還帶回來另一匹駿馬。
鄰居聽說塞翁的馬自己回來了,都非常佩服塞翁的遠見,紛紛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人家有先見之明,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好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了,他憂心忡忡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么好事,也許會惹出什么麻煩來。”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tài),心里明明高興,還故意隱藏不說出來,以此顯耀他的聰明才智。
塞翁有個獨生子,從小非常喜歡騎馬。他發(fā)現(xiàn)那匹被帶回來的馬威風凜凜,身長蹄大,嘶鳴嘹亮,十分駿美,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每天都得意揚揚地騎著那匹馬出去游玩。
有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策馬奔馳,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后,又紛紛來慰問塞翁。塞翁卻說:“這沒什么,雖然兒子摔斷了腿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塞翁肯定是傷心過度以致胡言亂語。
他們實在想不出來,摔斷腿能帶來什么福氣。
沒過多久,胡人領兵大舉入侵,邊塞的青壯年都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反而因為摔斷了腿,不用服兵役上戰(zhàn)場。很多入伍的青年都戰(zhàn)死了,塞翁的兒子則保全了性命。
這就是塞翁失馬的故事。它告訴我們:人生禍患無常,不要拘泥于一時的得失,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常樂。生活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你愿意,生活隨時可以將心靈的視窗調整到快樂頻道。
知足是一種坦然、從容、平和的心態(tài)。懂得知足的人,不為勞苦而傷悲,不因挫折和失敗而糾結,能夠化逆境為順境;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對生活有過分的要求,他們永遠覺得現(xiàn)在的生活快樂幸福是最重要的。
明朝有個文人叫胡九韶,家里條件很艱苦,為了養(yǎng)育妻兒,他一邊教人讀書,一邊努力耕作,但這僅僅只能做到衣食溫飽。
每天一到黃昏時分,胡九韶都要放下手邊的工作,走到門口焚香,朝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這一天的清福。他的妻子取笑他,說:“一日三餐吃的全是菜粥,你這哪叫什么清福呀?”
胡九韶回答說:“可是我們很幸運啊!第一,我們的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安定和諧,沒有戰(zhàn)亂;其二,我們一家大小有的吃、有的穿,沒有人忍受饑餓和寒冷;其三,全家人平安健康,沒有人臥病在床上,也沒有人違法亂紀,被關在監(jiān)獄里,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
在這世上,能做到簡單快樂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孩子,一種是徹悟人生的智者。胡九韶就是后者,他的清福就是知足常樂,而這種“常樂”是廣義的,從大環(huán)境聯(lián)系到小環(huán)境,從國而到家,從家而到個人,一環(huán)扣著一環(huán)。“知足常樂”意味著我們能夠找準自己的位置,而且能夠在這個位置盡自己的最大能力找到生活的快樂。所以,“知足常樂”并不是一種消極的心態(tài),而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積極反映。
學會自我約束
歌德曾經(jīng)說過:“不論做任何事情,自律都至關重要。貪婪是一種頑疾,人們極易成為它的奴隸,變得越來越貪婪。”人之所以變得貪婪,是因為自我沒節(jié)制,沒有學會自我約束。自我約束是一種控制能力,尤其能控制人們的情緒和欲望。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會有貪婪的欲望。一旦這種欲望失控,人就會變得隨心所欲,事情的結局必將一敗涂地,不可收拾。貪婪是一切罪惡之源,它能令人忘卻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它能令人喪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為。
但是,貪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無視它,放任貪婪主宰人的意志。
因此,克服貪婪我們真正應當采取的態(tài)度是學會約束自己。
約束自己是嚴于律己的表現(xiàn),也是不斷進步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徑。一個自律的人善于經(jīng)常檢查自己,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自省,不斷糾正錯誤,完善自我。
“股神”巴菲特投資股票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始終能克制自己的貪婪欲望。1984年到1986年,美國股市出現(xiàn)了一波大牛市,股票指數(shù)狂漲了2.46倍。那個時候,人人都在談股票,大家都圍著基金經(jīng)理打轉,連牙醫(yī)也津津樂道地談論著股市行情,巨大的金錢誘惑激發(fā)了幾乎所有人的貪婪欲望。
然而巴菲特卻反其道而行,從1986年起,他開始大量拋售股票,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已經(jīng)拋掉了除了華盛頓郵報等三只股票之外手上所有的股票。同年的10月,美國股市暴跌,很多人一夜間傾家蕩產(chǎn),而巴菲特由于僅持有的這三只重倉股,最后反而在當年的反彈中賺了20%。
巴菲特曾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我們需要恐懼。”有一段時間,在石油上漲的時候,巴菲特卻堅持賣掉了手中持有中石油的股票,當時很多人說“股神老矣”。因為如果巴菲特能再晚一段時間減持,他就可以多賺取上百億。可是后來中石油不斷下跌的事實卻讓大家不得不信服股神的明智。當年,美國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全盛之時,巴菲特卻遠離誘惑按兵不動,這舉動屢遭眾人非議,而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的灰飛煙滅,也讓巴菲特再一次重新獲得了人們的尊敬。
很多人都問巴菲特在股市常年不倒的秘訣是什么?他回答說:“我有一個偉大的老師,半個世紀以前,他教給我一個重要的投資思想。從那時起,我就一直在實踐這個投資思想。我很幸運,在投資方面我對情緒有很好的掌控力,但是我并沒有所謂的投資秘訣。”
連世界公認的“股神”巴菲特,也常常因為不愿過分貪婪而約束自己。由此看來,約束自己確實是克服貪婪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