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佛教造像肢體動作的意蘊

如果說傳說中古人對肢體語言的使用和理解只是一種人們的猜想,無法做歷史考證的話,那么,佛教文化中的肢體動作則非常真實和穩(wěn)定,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和普遍性。佛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和內(nèi)容早已根植于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中,了解佛像造像中的肢體動作的意蘊對于理解和分析人類肢體語言具有重要的啟發(fā)作用。

據(jù)考證,佛教的造像藝術始于公元前后,盛行于公元9世紀中葉,在此后的一千多年時間里長盛不衰,直至今日。“佛像的出現(xiàn)使得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有了具體的膜拜偶像,也使得佛教意識和佛教教義的基本內(nèi)容有了形象化、具體化的表現(xiàn)載體,走進林林總總千姿百態(tài)的佛像世界,他們仿佛昭示著教徒和造像者的執(zhí)著和虔誠,也展示了佛國世界的奧妙與風采。”(引自劉立祥:《演講學十一講——演講:沒什么大不了的》,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05頁)

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寺廟里佛像都有著相同或相似的布局,踏進寺廟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天王殿,在天王殿里,我們一眼就能看到笑容滿面的布袋和尚,他永遠都是笑口常開,歡迎四方賓客。如果我們要想知道該寺歡不歡迎僧人入寺食宿,只需要看一看同布袋和尚背向而立的韋陀菩薩塑像便一切都明白了:如果韋陀雙手合十,并將降魔杵橫在胸前,就表示歡迎外來的僧人在這個寺院掛單常住,這是十方寺廟的標志之一(圖1-1);如果韋陀手中的降魔杵是觸地而立,是暗示這個寺院資金、物資雄厚猶如大地,能夠承受外來僧人在這個寺院掛單常住,也是十方寺廟(圖1-2);如果韋陀的降魔杵扛于肩上,表示此寺為子孫寺廟,不歡迎外來的僧人在這個寺院掛單常住(圖1-3)。穿過天王殿,進入大雄寶殿和羅漢堂,我們便能看到擺出各種不同造型的佛像,或嗔或癡,或立或臥,或坐或仰,或笑或怒,每一個肢體動作都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和內(nèi)涵,反映著佛陀的某種獨特思想和心愿。

圖1-1 降魔杵橫在胸前

圖1-2 降魔杵是觸地而立

圖1-3 降魔杵扛于肩上

如果佛陀所取的“蓮花坐”,是兩腿交叉,各置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必須向上,表示佛陀成道之后的寧靜安詳。如果雙足交疊,盤腿而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下,此為“定印”,表示的是禪定的意義。如果右手直伸下垂,又名為“觸地印”,表示釋迦在成道之前,為了眾生而不惜犧牲自己,并以大地作證之意。如果取跏趺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huán)形狀,則為“說法印”,表示佛陀說法時的莊嚴肅穆和專心致志。如果佛陀取食指或中指與拇指相觸的姿勢,則為“論辯印”,表示佛陀說法時與人在爭論。佛陀的立像,也有手勢的區(qū)別,如左手下垂,名“與愿印”,表示能滿足眾生的一切愿望;而右手屈向上伸,名“無畏印”,表示使人安心,可解除眾生的苦難。(轉(zhuǎn)引自劉立祥:《演講學十一講——演講:沒什么大不了的》,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05頁)

由此可見,在佛教文化里,“佛體語言”有著無可替代的意義和作用,它已經(jīng)逐漸滲透到人們的集體潛意識中,成為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佛像造像中佛陀肢體動作的意義,有助于我們理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肢體動作,對于我們分析人的肢體語言的意義具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和借鑒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屏县| 隆尧县| 松原市| 吴江市| 仙居县| 兴和县| 永宁县| 增城市| 珲春市| 西乌珠穆沁旗| 龙井市| 杂多县| 南丰县| 广宗县| 象山县| 儋州市| 枣强县| 宁陕县| 慈溪市| 广昌县| 双牌县| 桑植县| 新晃| 黑河市| 北京市| 东乌珠穆沁旗| 广宁县| 冷水江市| 自贡市| 卢湾区| 曲阳县| 微山县| 通江县| 城固县| 叶城县| 安徽省| 大同县| 察雅县| 江孜县| 周至县| 宜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