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階段:楊朱

在《論語 ·憲問》篇里記載,孔子周游列國時,曾遇到許多“避世”的“隱者”。這些隱士嘲笑孔子一心濟世,都歸于徒然。其中一個名為晨門的隱士稱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論語 ·憲問》第41節)。孔子的弟子子路為老師辯護說:“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論語 ·微子》第7節)

6.1 早期道家與隱者

這些隱者是“欲潔其身”的個人主義者。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又是認為世界敗壞、無可救藥的失敗主義者。按《論語 ·微子》篇第6節所載,其中有一個隱者對孔子的門徒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意思是,天下像滔滔洪水泛濫那樣,有誰能改變它呢?)這些人遠離世俗,遁跡山林,早期道家大概便是從他們中間產生的。

但是,一般隱者既已“遠離世俗”、“欲潔其身”,也就不再介意社會對他們的評論,不去為自己做什么辯護。早期道家則在遁世之后,還為他們的生活方式說出一套道理,楊朱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

6-1 伊壁鳩魯頭部雕像,盧浮宮

德國漢學家顧路柏認為,被稱為“花園哲學家”的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不啻于中國的楊朱,他們都強調遠離責任和社會活動,尊崇享樂主義。

楊朱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但大致可以知道,他生活于墨子(約公元前479—前381年)和孟子(約公元前371—前289年)的年代之間,因為在《墨子》一書中,未曾提到過楊朱,而在《孟子》書中,楊朱已經是一位著名人物,像墨子一樣。《孟子 ·滕文公下》第9節說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在道家著作《列子》一書中,有一《楊朱》篇,歷來認為其中反映了楊朱的哲學,但當代學者多半認為《列子》是偽書,《列子》書中楊朱的思想與更早的著作記載的楊朱思想往往不一致,它的論點主要是一種極端享樂主義。(因此,佛克教授關于楊朱的著作命名為《楊朱的樂園》。)參閱Anton Forke, Yang Zhu's Garden of Pleasure;及James Legge, The Chinese Classics,第2卷,前言,第92—99頁。而在更早的著作中,我們未曾見到有任何地方稱楊朱是享樂主義者。不幸的是,我們只能從其他著述中輯錄楊朱的思想言論,卻無法把它們貫穿成篇。

6.2 楊朱的基本思想

《孟子 ·盡心上》第26節說:“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公元前3世紀的《呂氏春秋》中《審分覽 ·不二》篇說:“楊生貴己。”公元前3世紀的另一部書《韓非子》中《顯學》篇說:“今有人于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輕物重生之士也。”公元前2世紀《淮南子 ·汜論訓》篇中說:“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

上面援引《呂氏春秋》,其中所說“楊生”,據當代學者的考證,就是楊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應也是指楊朱或他的追隨者,因為我們不知道,當時除楊朱一派外,還有什么人持這樣的主張。把這些資料放在一起,可以看出,楊朱有兩個基本思想:其一是“人人為自己”,其二是“輕物重生”。這和墨子的“兼愛”思想正好相反。

《韓非子》書中說楊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和《孟子》書中說楊朱“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也”,兩者含義還有所不同,后者正是楊朱“人人為自己”的思想,而前者則是楊朱“輕物重生”的思想,但兩者和楊朱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它們是同一個理論的兩個方面。

6.3 楊朱思想舉例

從道家文獻資料中可以找出楊朱上述兩方面思想的實例。《莊子 ·逍遙游》里有一個故事,敘述傳說中的圣王堯,想把王位傳給一位名為許由的隱士。許由拒不接受,說:“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堯愿把天下白白贈送給許由,許由也不要;當然,如果要許由拔小腿上的一根毛來換天下,他更不情愿。這正是韓非子筆下的楊朱的形象。

《列子》書中以“楊朱”為題的一篇還有另一個故事,其中說,“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禽子曰:‘假濟,為之乎?’楊子弗應。禽子出,語孟孫陽。孟孫陽曰:‘子不達夫子之心,吾請言之,有侵若肌膚獲萬金者,若為之乎?’曰:‘為之。’孟孫陽曰:‘有斷若一節得一國,子為之乎?’禽子默然有間。孟孫陽曰:‘一毛微于肌膚,肌膚微于一節,省矣。然則積一毛以成肌膚,積肌膚以成一節。一毛固一體萬分中之一物,奈何輕之乎?’”這是楊朱思想中另一方面的一個例證。

在《列子 ·楊朱》篇中,還記述了據說是楊朱的話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我們無法斷定這話是否確實出自楊朱,但它很好地總結了上述理論的兩方面和早期道家的政治哲學。

6-2 《洗耳圖》,(清)任伯年

晉代皇甫謐在《高士傳 ·許由》中接著莊子的故事講道:“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也,洗耳于潁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誰能見之?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聲,污吾犢口!’牽犢上流飲之。”

6.4 《老子》與《莊子》中的楊朱思想

從《老子》一書和《莊子》中的若干篇,以及《呂氏春秋》中,都可以看到對楊朱思想的評論反思。在《呂氏春秋》書中,有一篇《孟春紀 ·重己》,其中說:“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這段話解釋了人何以應當輕物重生。失去一個帝國,還有機會可以復得,但人若死去,就不可能復活。

在《老子》書中,也有這個思想。例如《老子》第13章中說:“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這是說,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行事為人看成比得天下更貴重,這樣的人,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一個人如果珍惜自己甚于貪愛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又如《老子》第44章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這些都是輕物重生思想的表現。

《莊子》第3篇《養生主》中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也是依循楊朱的思想;按早期道家看來,這是全生避害的最佳方法。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敗壞到遭受社會的懲罰,當然無法全生。但是,如果一個人的社會聲譽太好,也不利于全生。《莊子》第4篇《人間世》中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如果有才能、有用處,則他的命運將和桂樹、漆樹的命運一樣。

6-3 《青卞隱居圖》,(元)王蒙

中國繪畫從五代到清幾乎全是山水畫的天下。這類沒有彩色、云煙蒼茫、峰巒疊嶂的山水流露著“隱”的情感。“隱”不代表忽略人的存在,它是對人的理想生存狀態之反思。

因此,在《莊子》書中,我們看到其中稱頌“無用之用”。《人間世》里,講到一棵高大的櫟社樹,因為木質疏松,沒有用處,所以匠人不去砍伐。大樹托夢對人說:“長期以來,我致力于只求無用。曾有幾次,我都幾乎死去,現在才成功達到無用的目的,對我來說,這就是最大的用處。”《人間世》篇末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無用乃是全生之道。懂得全生之道的人,不僅不能作惡多端,為善也不能過分,他只能處于善惡之間、有用和無用之間,正是無用,最終證明他的大用。

6.5 道家思想的發展

在這一章里,我們所見到的是先秦道家思想的第一階段。先秦道家思想總共有三個階段。以楊朱為代表的是第一階段。《老子》書中大部分所代表的是第二階段。《莊子》書中大部分則是第三,也就是最后的階段。在這里說“《老子》書中大部分”、“《莊子》書中大部分”,是因為《老子》書中也雜有道家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的思想;《莊子》書中也雜有道家第一和第二階段思想。這兩部著作,也和中國古代的許多其他著作一樣,是這一派學說的言論著作的匯編,而不是任何個人的作品。

道家哲學的出發點是保全生命、避免損害生命。為達到這個目的,楊朱的做法是“逃避”。這是隱士們通常的做法:逃離社會、遁跡山林,指望這樣就可以不致沾染人世的罪惡污穢。但是,人間如此復雜,無論個人怎樣逃避,也難以完全逃避其中的罪惡污穢,因此,“逃避”并不能達到目的。

《老子》書中大部分論述是試圖顯示宇宙萬物變化的法則。在這些道家看來,事物雖然千變萬化,但在各種變化的底層,事物演變的法則并不改變。人如果懂得這些法則,按照這些法則來安排自己的行動,就可以使事物的演變對于自己有利。這是先秦道家思想發展的第二階段。

即便如此,人還是感到生命岌岌可危。無論自然或人類社會的變化中,總有難以預見的因素。因此,無論人怎樣保護自己,還是難免受到傷害,這是《老子》書中第13章喟嘆“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的由來。這個思想在《莊子》書中加以進一步發揮,成為“齊萬物,一死生”的思想。它意味著,從一個更高的觀點來看一己與外界、生與死。從這個更高的觀點看事物,就可以超越自己以外的世界。這是另一種形式的“逃避”,它不是從世俗社會逃往山林,而是從這個世界逃往另一個世界。這是古代道家思想的第三階段。

在《莊子》書中《山木》篇里有一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這幾種思想。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

接下去,莊子講,人浮游于道德,就是浮游于萬物的初始狀態,役使萬物,而不為萬物所役,那樣,還有什么能拖累他呢?

這個故事的第一部分是講楊朱保全生命的理論,第二部分是講莊子的理論,“材”是《養生主》篇中所說的“為善”, “不材”是《養生主》篇中所說的“為惡”, “處于材與不材之間”就是《養生主》篇中所說的“緣督以為經”,就是遵循中道。但是,人若不能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世上事物,則這些方法都不能使他免于災難。為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世上事物,就要無我。我們可以說,早期道家的思想是從私——即有我——出發的,在后來的發展中,“私”被倒過來,被否定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阴县| 长沙县| 蛟河市| 油尖旺区| 乌恰县| 微博| 博客| 台南市| 呼图壁县| 平乡县| 长泰县| 固始县| 济南市| 金阳县| 绥芬河市| 昌吉市| 江北区| 刚察县| 陇南市| 河南省| 疏勒县| 宜兴市| 新郑市| 红安县| 平南县| 阿鲁科尔沁旗| 石渠县| 霍城县| 周至县| 山丹县| 朔州市| 丰都县| 澄城县| 中西区| 青阳县| 南乐县| 永川市| 那曲县| 武胜县| 台湾省| 方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