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導論:駢文理論的歷史演進(2)
- 駢文學史論稿
- 莫山洪
- 4922字
- 2017-10-23 16:53:16
首先是駢文作法上的理論,包括字句、聲韻、用典、對仗等方面的理論。四六作為一個文體概念,在李商隱提出后,成了宋代文人普遍認可的一個名稱。但他們有人認為四六是從詩歌發展而來,“世所謂箋題表啟號為四六,皆詩賦之苗裔也”[27],因此,有詩話自然就應該有四六話。在宋代的四六話中,對于駢文的作法討論較多,如“文章有彼此相資之事,有彼此相須之對,有彼此相須而曾不及當時事,此所以助發意思也”[28],“四六尤欲取古人妙語以見工耳”[29],“四六全在編類古語”[30],這些是對駢文用典隸事方面作的描述。宋人喜歡對前人作總結,往往以“四六有用古人”如何如何為開頭,如楊萬里說:“四六用古人語,有用其一字之聲,而不用其字之形者。”[31]對于四六的語言,他們也作出了一些論述。楊萬里說:“四六有作流麗語者,亦須典而不浮。”[32]駢文在六朝興盛以來,其語言的華麗,形式的華美,一直被看作是應該給予嚴厲批評的。在楊萬里的理論主張中,他對于四六語言的華麗問題并不是完全否定的,而是有針對性地去看待。如他說“四六有作華潤語而重大者,最不可多得”[33]。對于文學來說,語言畢竟只是外在的東西,是表達意義的外在工具。王铚說:“四六貴出新意,然用景太多而氣格低弱,則類俳矣。唯用景而不失朝廷氣象,語劇豪壯而不怒張,得從容中和之道,然后為工。”[34]其實這一段話應該說對于任何文體都是適用的,尤其是“貴出新意”,這可以說是文學作品生存的基礎。
宋代的四六話,對駢文史也作了一些描述。這些描述主要是針對他們所謂的“四六”這樣一種特定時期的文體。對于六朝的駢文,論者不多——畢竟,六朝駢文是被批判的駢文,是“亡國之音”——他們主要討論的是“本朝”四六發展史及四六作家。王铚《四六話》說:“先公言本朝自楊劉四六彌盛,然尚有五代衰陋氣。”[35]對于宋代四六文的興盛,當時人完全不避諱。楊萬里《誠齋詩話》說:“本朝制誥表啟用四六,自熙豐至今,此文愈甚。”[36]洪邁在《容齋隨筆》中也談到:“四六駢儷,于文章家為至淺,然上自朝廷命令詔冊,下而縉紳之間箋書祝疏,無所不用。”[37]宋代是古文大發展的時期,但四六在當時依然是十分興盛的。在批評家們所談到的四六優秀作家中,有不少是以古文聞名的,尤其是王安石、蘇軾等人,可以說在四六話中是經常出現的人物。據筆者統計,在楊萬里《誠齋詩話》的四六話中,所談到的作家最多的是王安石和蘇軾。在王铚的《四六話》中,王安石和蘇軾也是屢屢出現。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即古文大家在駢文創作上也都有很高的成就。這應該說才是文學史的本來面目。
四、形成期:清代體系完備的駢文理論的初步形成與日趨成熟
當時代發展到清代,文學到了一個總結時期,很多文學樣式在這一時期都出現了中興的局面。清代的駢文,不僅出現了駢文八大家,而且駢文理論也日趨成熟,出現了諸如孫梅《四六叢話》這樣的理論專著。
把這一階段稱為形成期,其原因也正在于駢文理論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出現了系統完備的理論著作。真正具有文體意義的“駢文”概念也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
宋代四六話的出現,將李商隱所謂的“四六”當作一種真正的文體來看待。此后,四六即成了駢文的一個名稱。清代也延續了這一稱謂。陳維崧《四六金針》是清代較早出現的駢文理論著作。這是一部探討駢文作法的理論著作,作者將四六作法分為“唐人四六之故規”與“宋人四六之新規”,并對所謂的“約事”、“分章”、“明意”、“屬辭”和“熟”、“剪”、“截”、“融”、“化”、“串”進行了敘述,同時,對唐宋作家作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分類,而且還對各種駢文文體的作法進行描述。
孫梅的《四六叢話》可以說是這一時期駢文學的代表著作,也是駢文理論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這部花費孫梅數十年心血的著作,被稱為“在駢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集大成之作,可與《文心雕龍》并駕齊驅”[38]。全書共33卷,分門別類地輯錄評述了各體駢文和各類駢文現象的材料。其中,卷一至卷五分別是與《文選》、《楚辭》和賦相關的材料,用以說明《選》、《騷》、《賦》對駢文的影響,這可以算是影響篇了。卷六至卷二十七則按文體分類,分別輯錄制、敕、詔、冊、表、章疏、啟、頌、書、碑志、判、序、記、論、銘、箴、贊、檄、露布、祭誄、雜文等文體的資料;卷二十八為總論;卷二十九到卷三十三論歷代的作家。全書所征引的資料近百種,具有很高的價值。在編撰資料的同時,孫梅還不時提出一些觀點,表現出自己對駢文的起源、駢文的流變以及駢文的藝術形式等方面的觀點,對后世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說,清代是駢文理論的形成期。
然而,這種形成并不僅僅是因為出現了一部孫梅的《四六叢話》和陳維崧的《四六金針》,這種形成是全方面的。清代是多種文體中興的時期,駢文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中興,這就為駢文研究者提供了機會。同時,清中葉后駢散趨于融合的局面又使人們對駢文有了新的認識。劉開在《與王子卿太守論駢體書》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駢文”這一概念[39],這是駢文理論史上第一次明確地將這一文體作這樣的描繪。在清代駢文理論發展上作出突出貢獻的除孫梅外,還有阮元。其觀點見于《與友人論古文書》、《文言說》、《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后》等文章中。在《與友人論古文書》中,他對當代的古文給予否定,認為這些古文不是文章:“今之為古文者,以彼所棄,為我所取,立意之外,惟有紀事,是乃子、史正流,終與文章有別。”[40]貶低古文,其實就是在褒揚駢文。所以黃侃評價阮元的觀點說:“阮伯元云:‘沉思翰藻始得為文,而其余皆經、史、子。’是以駢文為文,而反尊散文為經、史、子也。”[41]
清代駢文理論的發展還表現為駢文選本的大量出現,如李兆洛《駢體文鈔》、蔣士銓《評選四六法海》、王先謙《駢文類纂》、彭元瑞《宋四六選》、曾燠《國朝駢體正宗》。最具代表的是李兆洛的《駢體文鈔》。這部選本表現出清乾嘉以來駢散合流的趨勢:“自秦迄隋,其體遞變,而文無異名。自唐以來,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為駢儷。而為其學者,亦自以為與古文殊路。既歧奇與偶為二,而于偶之中,又歧六朝與唐與宋為三。夫茍第較其字句,獵其影響而已,則豈徒二焉三焉而已,以為萬有不同可也。”[42]李兆洛認為在唐前尚無古文與駢文的區分,而分出古文與駢文,是不符合散文發展的規律的。這種觀點在清代中葉后是很普遍的,因為文學的發展在清代乾嘉后確實就是這樣的駢散合流的發展態勢。
五、興盛發展期:民國以來駢文理論著作的大量涌現和駢文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
民國初年是一個特定的時代——無論是社會還是文學,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文學來說,過去那種以文言為主導的發展被以白話為主導的新文化所替代。但是,即使是這樣,駢文依然在這一時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駢文理論在這一時期也走上了成熟興盛的道路,出現了許多成熟的駢文理論著作,如劉麟生的《中國駢文史》、錢基博的《駢文通義》、瞿兌之的《中國文學概論》以及孫德謙的《六朝麗指》等。
我們把從民國開始的時期稱為中國駢文理論的興盛期,這主要是因為這一時期駢文理論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駢文理論著作。既有對駢文產生的社會根源、文化心理的探索,也有對駢文的歷史演變的探討,而且繼承了宋代以來的四六話傳統。在評點上,在文學掌故上也依然保持了發展的趨勢,真正成為興盛的時期。
對于駢文產生的根源,論者不斷地從中華民族自身上尋找——這與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況有很大關系。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自1840年以來,一直受到西方列強的欺凌,即使在文學上,也出現了一些一味討好西方的現象,視中國文學為落后之文學。于是,以劉麟生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對中國古典文學進行了重新闡釋。劉麟生以為,“駢文為吾國獨具之美文,有其光榮之歷史”[43],“駢文之在吾國,與文化生活,有一種密切與特殊關系”[44],正因為如此,才有必要對駢文的歷史作一個全面的描述。因此,劉麟生說:“駢文之在昔日,亦曾有其光明獨立之史跡,時至今日,不可不為之作一綜合的敘述。”[45]這種以駢文為中國所獨有的自豪感在當時的許多文人身上都能體現出來,像劉師培就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物成而麗,交錯發形;分動而明,剛柔判象:在物僉然,文亦猶之。惟是……偶類齊音,中邦臻極。何則?準聲署字,修短揆均,所施斯適。遠國異人,書違頡、誦,翰藻弗殊,侔均斯遜。是則音泮輕軒,象昭明兩,比物丑類,泯跡從齊,切響浮聲,引同協異,乃禹所獨然,殊方所未有也。[46]
自以為駢文為中國所特有,其他國家在這一方面是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的。同時,他們以為,駢文和詩歌都是世界至美之文學。謝無量說:“中國文字皆單音,其美文之至者,莫不準音署字,修短相均,故駢文律詩,實世界美文所不能逮。”[47]帶有明顯的反文化殖民味道。瞿兌之也說:“中國語的特點在單音。因為單音的原故,所以用駢體組成的語句容易引起聯想與美感。”[48]當然,駢文這種文體形式確實是中國所特有的一種文學樣式,是其他國家其他文字所不可能產生的,后來許多論者也都證明了這一點。應該說,民國初年的學者們首先注意到了駢文產生和生存的文化空間。
民國時期,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文言文逐漸被白話文所替代,駢文和其他古典文學樣式一起成為了歷史。也正因如此,對過去文學發展的總結,也就成為必要的任務。當時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在教育上也向西方靠攏。在教學內容上,當時的學校也模仿西方,于是文學史的編撰也就成為必然。在這樣的背景下,民國時期出現的許多駢文理論著作都對駢文的歷史進行了描述。劉麟生的《中國駢文史》應該說是其中的代表作。全書分為12章,分別為“別裁文學史與駢文”、“古代文學中所表現之駢行文氣”、“賦家奏疏家論說家暨碑板文字”、“所謂六朝文”、“庾信與徐陵”、“唐代駢文概觀”、“陸贄”、“宋四六及其影響”、“駢文之中衰”、“清代駢文之復興”、“駢文之支流余裔”、“今后駢文之展望”。其他如瞿兌之《中國駢文概論》、金秬香《駢文概論》、謝無量《駢文指南》等著作中都有對駢文史的描述。
評點式四六話在這一時期仍然有很大的發展,孫德謙的《六朝麗指》和錢基博的《駢文通義》是這方面的代表。《六朝麗指》一書主要是對六朝的駢文作評點。六朝是駢文的興盛時期,作者對六朝之文及優秀作家亦大加贊賞,“麗辭之興,六朝稱極盛焉”,“六朝之氣韻幽閑,風神散蕩,飆流所始,真賞殆希”[49]。全書雖仍以評點式的四六話形式評論六朝駢文,但其中所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對六朝駢文興盛的描述,也有對優秀作家作品的評析,宛然一部“六朝駢文史”。錢基博《駢文通義》則更像是一部現代意義的“駢文通論”——盡管它仍是以評點為主的駢文學。全書共分5篇:原文第一,駢散第二,流變第三,典型第四,漫話第五。
民國初期的駢文理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總結式的駢文理論,也是一種體系完備、論述詳細的理論。其后,駢文理論在民國后期仍有所發展,如蔣伯潛、蔣祖怡在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駢文與散文》,王瑤的論文《徐庾與駢體》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
進入到新中國后,在最初的30年里,駢文研究幾乎處于停滯的狀態,駢文理論沒有得到發展。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駢文研究才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駢文理論出現了新的轉機,出現了姜書閣的《駢文史論》、莫道才的《駢文通論》、鐘濤的《六朝駢文形式美及其文化意蘊》以及于景祥的《唐宋駢文史》、《中國駢文通史》等具有代表性的著作。這些著作從駢文的產生、駢文的歷史演變、駢文的美學特征、駢文的文化學意義等方面對駢文進行了全方位地研究,真正形成了現代駢文學。
每一門學科均有其發生發展的歷史進程,文學理論的發展也必然經歷一個由萌芽到產生到發展到繁榮的過程,駢文理論的歷史演進也正是遵循了這樣一條發展的道路。作為中國文學理論發展史的一個分支,駢文理論發展史旨在揭示駢文理論發展的歷史演進軌跡,并通過這一研究,達到更為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中國古代特有的文體——駢文的發生發展及演變的情況,并以此豐富完善中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以建立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學理論體系,實現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