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內容摘要

造神,無疑是中國民間最具自發性的文化行為,其不但與人的生存處境息息相關,更映射著民眾的精神訴求。在以造神為主體的民間信仰實踐中,誕生出了無以數計的文化成果,成為后人珍貴的文化遺產。其中,紙馬是這漫長的信仰實踐過程中不容忽視的物象。約自兩宋時期至二十世紀初,人們對紙馬的依賴至少持續了9個世紀。隨著社會文明的更迭,紙馬才逐漸從國人的生活中淡出。

本書以河北省內丘縣的紙馬為研究對象,當地人稱之為“神碼”,其在當地仍然作為一種重要的信仰實踐形式,至今仍被創作、流通和使用。本書使用當地民間的口頭稱呼——“神碼”,綜合考察這一活態文化對象與其田野原境,盡可能地對神碼進行整體性再現。從神碼的探析中延伸出對當地民間信仰的心理、形態、運作方式、意義及其自在價值等多個角度的思考。

內丘神碼從屬于中國紙馬的大類型,近一個世紀以來,紙馬一直較少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其歷史的勾勒也因此遲遲未能成形。在此背景下,本書嘗試以明人宋燾的述錄為線索,遵其“活馬—木馬—以紙畫馬—圖寫神像,號約‘紙馬’”的線絡,爬梳出一條以國人信仰實踐為背景,由發生到繁榮再至衰落的紙馬歷史。此一歷史的清晰再現在紙馬領域的各方面研究中具有基礎性意義。對于本書而言,只有在一個明晰的歷史背景中,方有可能進入內丘神碼的具體性研究。

對神碼的具體性研究分為其所處的文化原境考察與圖像畫面考辨兩部分。在對前者的考察中,內丘的歷史、地理、文化樣態以及民間信仰生活都成為內丘神碼發生、存在與衍進的必然條件。文化上,歷史上長期的戰禍以及明初大規模移民對內丘的文化現狀構成了巨大影響。正是連年的兵燹戰禍,使得這一區域孕育了頻密的民間信仰活動。在此地區,民間信仰實踐細化到了民眾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這種背景下,神碼自創生起便成為內丘民間信仰實踐的一個重要環節。由于它供奉在每一戶家庭中,也就自然地與每個人的關系都更為密切,其所發揮的作用也最為顯著。

本書通過對內丘信仰環境的考察,認為神碼通過兩個層次作用于民間信仰生活:一是其畫面中印現的神祇圖像;二是這些神祇圖像在家庭中所營造的“幻境”。對于后者而言,其直接對應著由內丘城關廟宇所構成的以縣城為單位的神性空間,當地民眾設計了這個空間,目的是用它來“包裹”其身處的現象世界。仿佛在這個被眾神庇護的場域之中,人們才能夠安然地生產生活。這種構建神性空間的信仰實踐心理,也在以神碼為核心的家庭構境活動中得到更加細節化的實現。

神碼作用于信仰生活的另一個層次來自它的圖像。神碼之所以成為內丘民眾難以割舍的信仰實踐事象,首先在于它是民間生活中對抗不可預測災禍的“精神避難所”,它給予人們“迎吉納祥、辟邪禳災”的心理暗示,給生民以生的希望。同時,神碼又包含超自然想象之外的諸多價值,其對于民間道德的培養、生產生活秩序的維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而這些暗含的價值,都蘊含于神碼的圖像之中,只有通過對畫面的圖像志分析才能逐個解答。圖像學方法貫穿于這些看似粗略稚拙的民間畫像的探究中,在以神祇原型為重點的考察中,神碼自在的諸多價值逐一呈現。當地民間造神活動的實踐方式也相應地得以揭示。與此同時,隨著基于神碼圖像的分析,家庭中諸神的原型、圖像、方位還原得到再現。本書將內丘民間家庭作為一個信仰空間的預設,當地民間的構境心理也隨之得到證實。

神碼在當代生活中的存在樣態是本書最后所考察的內容。對于其形態基于人們生存環境改變而發生變化的事實,本書認為,一方面,傳統生活方式的消匿使得神碼一整套信仰實踐中與傳統價值觀相關的積極部分被消解,“信仰缺失”所對應的正是這部分積極的傳統價值觀的淡化;另一方面,從一些新出現的神碼中可以看到,民間信仰實踐的形式雖然一直處于流變之中,但當人們面對生活中突如其來的狀況時,求神、造神的心理結構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

最后,本書回顧了神碼作為民間信仰實踐的典型性意義與漫長歷史中民眾構境的行為,并在對信仰實踐與中華民族文化價值的聯系之反思中結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川县| 张家界市| 崇文区| 图片| 武汉市| 宝坻区| 利辛县| 卫辉市| 简阳市| 秀山| 宁陵县| 峨眉山市| 邯郸市| 四平市| 西华县| 屏边| 文水县| 大同市| 玉龙| 禹州市| 福建省| 临沂市| 崇礼县| 常德市| 彰武县| 柘城县| 鹤庆县| 通河县| 九龙县| 正定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临湘市| 古交市| 梨树县| 呼伦贝尔市| 南木林县| 连云港市| 东安县| 龙川县| 赤水市| 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