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轉病移:走出情緒困擾,喚醒自愈潛能
- 包豐源
- 1194字
- 2019-01-02 21:30:20
推薦序一
正值我們中國民族衛生協會中醫藥預防醫學分會在中醫預防學科建設之際,接到包豐源老師的《心轉病移》出版書稿,欲邀寫序!作為有著多年臨床實踐經驗的醫務工作者、宣教者和中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我對患者有著深厚的感情,在工作之余多會重復了解患者的疾病問題,包括心理狀態。在疾病面前,多數患者六神無主,憂心忡忡,特別是重病患者,見到醫生更是戰戰兢兢,一臉茫然,不知大夫會給一個什么結論?古今精良大德名醫,都會高度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態,巧妙化解這一狀態更利于患者的療愈。
“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后可借術以濟世”。因此,讀到《心轉病移》,我頗有豁然開朗、愛不釋手之感。它通俗易懂,貫穿有儒、釋、道和中醫的文化精髓,在疾病預防過程中有很好的臨床參考價值與社會意義。同時,包豐源老師所提出的“心智醫學”也是我所向往研究的方向,他已經積累了眾多的人群實踐經驗與康復案例,多年矢志不移,學習、研究、探索、實踐、應用,在預防疾病與疾病康復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岸姹谑?,可免沉溺之患”,該書的出版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當今罹患疾病的人群中,因情志導致的疾病者為多。情志是指人體的一系列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為心所主。心是人體的最高司令官,神則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則神氣充足,神氣渙散則身弱。故,《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包豐源老師所提出的“心智醫學”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從情緒致病機理入手,通過認識理解、體會總結、應用研究、案例分析、實踐經驗,幫助人們看清疾病的真相,除掉封閉內心疾病的壁障,打開一個個心體,追溯不同情緒產生的源頭“種子”。掌握心智運行的規律,不同情緒形成的致病因素,成為一個會看病的明白人。邵堯夫在《漁樵對問》中說:“能用天下之目為己之目,其目無所不觀矣。”挽救生命,呼喚快樂!這不但是醫務工作者的心愿,更是大眾的心聲,為此,我愿為本書出版作序。
中醫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對傳統文化的學術發展很值得深入研究與探索。它是一門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獨立科學,堅持“古為今用,西為中用”的今天,應化繁就簡,以簡馭繁,彰顯中醫“治未病”的文明符號。衷心祝愿本書的出版能夠給更多的讀者有所啟迪,帶來不同收獲。值得提出的是,臨床不能把看病只當成是一種醫療技術,看不到其“凝聚著的深邃哲學智慧”,要理解中醫中的情志對生命的影響與重要性,善用“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這把鑰匙”。
走出情緒困擾,喚醒自愈潛能。在國家把中醫藥發展作為國策之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宣布實施之際,我們要大力弘揚祖國中醫藥傳統優秀文化,讓中醫這顆璀璨的明珠閃爍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因為,它能給人類帶來永久的健康。
李桂英教授
中國民族衛生協會中醫藥預防醫學分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編審
《家庭醫學》雜志主編
2017年7月1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