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朱瞻基的痛苦

朱瞻基是明君,是好皇帝,但他也有著自己的痛苦。

世界上還有人能讓皇帝痛苦?

是的,確實存在這樣的人。他們就是那些平日跪拜在大殿上,看似畢恭畢敬的大臣。

這些大臣絕非看上去那么聽話,在他們謙恭的姿態后面,是一個擁有可怕力量的龐然大物。

自唐朝以來,科舉造就了很多文官,并確定了文官制度。歷經幾百年,這一制度終于在明朝開花結果,培養出了一個副產品。那些憑借著科舉考試躍上龍門的精英們通過同鄉、同門、同事的關系結成了一個無比巨大的實力集團——文官集團。

明仁宗朱高熾是一個公認的老實人、好皇帝,但就是這位好皇帝,卻被一個叫李時勉的大臣狠狠地罵了一頓。朱高熾品行很好,怎么會挨罵,這又是從何說起呢?

原來朱高熾先生做了這樣幾件事,他登基之后,要換侍女,新君登基,這個要求似乎也不過分,此外他還整修了宮殿(規模并不大),最后由于身體不適,他曾有幾天沒有上朝見群臣。

這些事情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可是李時勉卻寫了一封很長的信,數落了皇帝一通。全文邏輯性極強,罵人不吐臟字,水平很高,摘抄如下:

參考消息 實習也應該算工齡

朱高熾僅在位一年,便獲得了“仁宣之治”開局之主的稱號,有人認為他撿了個便宜。殊不知朱高熾在位的時間雖短,但以太子的名義監國卻長達二十年。成祖朱棣常年在外東征西討,整個大明帝國的政務重擔便落在了朱高熾的身上:北征蒙古,南擊安南,遠航西洋,遷都北京等等,這些大事背后也都有他的功勞。算上正式登基,總理朝政共十三年,說是開創局面,一點也不為過。

所謂整修宮殿——“所謂節民力者此也”。

所謂選侍女——“所謂謹嗜欲者此也(這句比較狠)。”

所謂有幾天不上朝——“所謂勤政事者此也(你李時勉就沒有休息過?)。”

還沒有完,最狠的話在后面,總結發言——“所謂務正學者此也”。

以上,翻譯成通俗語言可以理解為窮奢極欲,好色之徒,消極怠工,不務正業。

大胖子朱高熾雖然脾氣好,但還是忍不住,把李時勉打了一頓。他的憤怒也是有道理的,勤勤懇懇干工作,雖然有這些小問題,卻被戴上了這么大的帽子,實在讓人難堪。畢竟當年還是封建社會,可這位李時勉卻著實有點現代民主意識,把皇帝不當干部,就這么開口訓斥,也怪不得朱胖子生氣。

朱胖子氣得生了病,可這位李時勉雖然挨了頓打,但還是活了下來。到了朱瞻基繼位,竟然又把這位罵過自己父親的人放了出來,還表揚了他。

坦言之,李時勉所說的這些東西確實是需要改正的,但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皇帝,這些行為實在不足以被扣上這么大的帽子。事實上,在這些所謂的直言進諫的背后,有著復雜的歷史政治背景。

李時勉的行為并不是孤立的,他代表著一群人,這群人就是文官集團。

文官集團特點如下:

一、飽讀詩書,特別是理學,整日研習所謂圣賢之道;

二、堅持寬于律己,嚴于待人的原則,以圣人的標準來要求別人(一部分);

三、擅長罵人,掐架,幫派斗爭。

座右銘:打死不要緊,青史留名在。

要說明的是,這不過是文官集團的一般特征,實際上,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優秀文官是嚴于律己的。

明宣宗辛辛苦苦干活,也不好色,沒有什么其他娛樂,按說不應該有什么值得指責的,可善于研究問題的文官們還是找到了漏洞。

這位明宣宗沒有什么特別喜歡的活動,卻有一個小愛好——閑暇之余斗蛐蛐。雖然這不算是健康的文體活動,倒也不是什么不良嗜好。皇帝也有自己的消閑方式,你總不能讓他每天做一套廣播體操當娛樂吧。

但就連這點小小的愛好,也被文官們批判了很多次,后來不知是誰缺德,竟然給這位為工作和江山累得半死不活的好皇帝取了個外號——“蛐蛐皇帝”。

確實過分了。

這些人的行為可以用矯枉過正來形容,無論誰當皇帝,恐怕都受不了,你想打他,那還是成全了他,當年因仗義執言被打,可是一件光榮的事。

如那位李時勉就是一個例子,被打之后不但毫無悔意,還揚揚自得,深以被打為榮。

 

而在明宣宗時代,文官集團的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內閣權力也越來越大,出現了所謂“票擬”。

票擬,也稱條旨,指的是大臣草擬對各種奏章的處理意見,并將這些意見附于奏章之上,送給皇帝御覽。

票擬的出現是必然的,朱瞻基明顯沒有他的祖先那樣的工作精力,整日勞頓還是忙不過來,很多奏章不可能一一親自看過處理,于是他便安排內閣人員代為瀏覽奏章,并提出處理意見,這樣他也會輕松得多。

可能有人會問,這樣的話,皇帝還有什么權力呢,他不就被架空了嗎?

這個請大家放心,古往今來的皇帝除了極個別之外,都不是白癡,給內閣票擬權只是為了要他們干活的,皇帝還留有一手后著,專門用來壓制內閣的權力。

這一后著就是同意的權力。

不要忘記,大臣只是給皇帝打工的,一項政令是否可以實施,大臣只能提出意見,然后寫上請領導審批的字樣,送給皇帝大人審閱,如果皇帝大人不同意,你就是下筆千文,上書萬言,也是一點作用都沒有的。

參考消息 蛐蛐界的大腕

斗蛐蛐在中國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最遠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不過,真正將這項活動發揚光大的,卻要首推唐玄宗,他也是歷史上第一個重量級的蛐蛐發燒友。宋代,大奸臣賈似道寫了一本專著《促織經》,將斗蛐蛐提升到了理論的高度,他也因此被稱為“蟋蟀宰相”。到了明代,朱瞻基最喜歡玩斗蛐蛐,曾密詔蘇州知府進獻一千只蛐蛐,于是當時流行一句話:“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他的事跡被蒲松齡改編成《促織》一文,還被收錄到中學課本中。此后,喜歡斗蛐蛐的名人還有慈禧,她的出現彌補了女性在蛐蛐界沒有大腕的歷史。

朱瞻基的改革

朱瞻基良好地把握了這一點,他有效地發動大臣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努力干活,卻又卡住了他們仆大欺主,翻身做人的可能性。所有經過票擬的奏章只有經過皇帝的批示,才可以實施。

由于皇帝用于批示的是紅筆,所以皇帝的這一權力被稱為“批紅”。

至此,到明宣宗時,皇帝的權力被正式分為了“票擬”和“批紅”兩大部分。朱元璋做夢也不會想到,僅僅過了不到三十年,他苦心經營的政治體系就被輕易地擊破并改動。

此后明代二百多年的歷史中,“票擬”的權力一直為內閣大學士所占有,而“批紅”的權力卻并非一直握在皇帝的手中,在不久之后,這一權力將被另一群登上政治舞臺的人所占據。

這些人就是太監。

明宣宗這一輩子沒干過什么壞事,也不好酒色,除了喜歡斗蛐蛐被人說過幾句外,沒有什么劣跡,但有一件事情例外。

有些后世的人甚至認為,明宣宗做的這件錯事給大明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他到底做了什么傷天害理、滅絕人性的事呢?

說穿了其實也沒什么,他只不過搞了點教育事業——教太監讀書。

 

宣德元年,明宣宗突然下令,設置“內書堂”,教導宦官們讀書。大家應該知道,在傳宗接代觀念極其嚴重的中國,去做太監的都是不得已而為之,混口飯吃而已,這些人自然沒有什么文化,而朱瞻基開設學堂的目的,正是為了給這些太監掃盲。

可他不會想到,這次文化啟蒙運動不但掃掉了太監們的文盲,也掃掉了阻擋他們進入政壇的最后一道障礙。

要知道,當一個壞人并不難,但要做一個壞到極點的極品壞人是很難的。沒有文化的壞人干點小偷小摸、攔路搶劫之類的勾當,最多只能騷擾騷擾自己家的鄰居老百姓,而讀過書的壞人卻可以禍國殃民,危害四方。

從事情的后續發展來看,朱瞻基的這一舉措確實也培養了不少極品壞人。

很多人認為,朱瞻基的這一措施確實是錯誤的,但其本意不過是要這些太監學點文化,并沒有什么其他的企圖。

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不是,在我看來,朱瞻基是故意的,從法律上來解釋,就是明知其行為會導致太監參權的結果,卻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參考消息 內書堂

內書堂說起來也并非宣宗首創。早在朱棣時期,就已經命一些讀書識字的內宦服侍左右,也令吏部挑選教官入內教書。不過因為太祖有限制宦官干政的禁令,所以還是比較低調的。朱瞻基則是公然開設了內書堂,選了兩三百名十歲上下的小太監,命大學士陳山教授他們,學習內容包括《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大學》《中庸》《孟子》《論語》《千家詩》《神童詩》等,從此宦官多通文墨。內書堂隸屬于司禮監,從宣德四年到明朝滅亡,存在達兩百多年之久。

這位皇帝厚道,卻不蠢,他的這一舉措帶有政治目的。

而要揭示他這一行為背后的秘密,就必須引出我們下面的一個話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都县| 虎林市| 祁连县| 亚东县| 江北区| 岳阳市| 翁牛特旗| 布尔津县| 西昌市| 阳东县| 金湖县| 肇庆市| 双辽市| 宜黄县| 城市| 东宁县| 蚌埠市| 阿坝县| 简阳市| 牡丹江市| 中江县| 双峰县| 茂名市| 南康市| 大关县| 宝丰县| 滕州市| 浑源县| 赫章县| 共和县| 玉屏| 定州市| 宁德市| 珲春市| 军事| 尚义县| 农安县| 辉县市| 邹城市| 开封市| 高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