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兒3:增補版
- 當年明月
- 2359字
- 2019-01-03 09:01:28
◆敵人出現
我們前面說過,那位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的馬哈木有個好兒子,這話確實不假,永樂十六年(1418),馬哈木的兒子脫歡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并從此開始了稱霸蒙古的軍事行動。
事實證明,這位仁兄確實是有本事的,僅僅過了六年,脫歡就擊敗了瓦剌的其他部落,統一了瓦剌,成為了瓦剌獨一無二的首領。
之后,他擁立黃金家族成員脫脫不花為汗,并開始攻擊阿魯臺。
由于當年被朱棣打得太慘,阿魯臺元氣不足,在與瓦剌的戰斗中被擊敗。宣德九年(1434),阿魯臺被脫歡擊敗,并最終戰死于大漠之中,這位曾與永樂第一名將朱棣周旋幾十年的風云人物就此結束了一生。

↑瓦剌的擴張
脫歡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他的夢想絕不局限于做一個太師,他的真正理想是恢復大元的天下,重新占據中原,但上天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正統四年(1439),壯志未酬的脫歡死掉了,可是明朝并沒有因此得到和平,因為替代他的,是一個更為可怕的對手——也先。
也先是脫歡的兒子,他比他的父親更加強悍,也更加聰明。短短幾年之內,他向西攻擊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威逼明朝西北邊境,他向東攻擊兀良哈,正統十年,瓦剌徹底擊敗了兀良哈三衛,并控制了當時尚很弱小的女真族,甚至威脅到了朝鮮。
此時的蒙古已經完成了統一,而也先與他的父親一樣,也整日夢想著恢復大元天下,所以,在一切就緒之后,他把矛頭指向了明朝。
雖說也先進攻明朝是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在我看來,引起這場沖突最大的原因還是在于錢。
蒙古人很會打仗,不過也很窮,他們不種地,也不紡紗,要想得到生活必需品,只能通過兩種途徑,一種是交換,另一種是搶劫。
在朱棣的那個時代,蒙古人更多采用第二種方法,來得快又方便,但經過朱棣的幾堂軍事教學課,以及拳腳刀劍的教育方式,蒙古逐漸意識到,繼續搶下去會虧本的。
而且在搶劫的時候,他們往往不能夠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你家缺衣服,想搶幾匹布,可出去幾次都遇不上(人家不可能準備好了讓你搶)。蒙古人雖然善戰,但并不是打不死,他們也只有一個腦袋,而搶劫是刀口舔血的行當,隨時可能完蛋。為幾匹布就把命丟了,實在不劃算。
于是,在此之后,蒙古開始走第一條道路——和平發展之路。
他們開始和明朝政府做生意,但蒙古有什么生意可做呢?
不要忘記,雖然他們不搞農業和手工業,但他們也有畜牧業,蒙古部落家家戶戶都養馬、養羊,發財致富之道就從這里開始了。
在部落首領的倡議下,蒙古部落開始大量放牧,生意也越做越大,貿易的形式以朝貢為主,每年蒙古定期入京交易,經常帶著牲畜千余頭,皮毛幾千張,浩浩蕩蕩地來做生意,隨行的還有使者。在我們的印象中,使者應該只有一兩個人,不過蒙古部落派來的使者人數卻要加個千字——兩千人。
從古至今,估計沒有哪個國家派外交使節會一下子派出上千人,而這些所謂的使者實際上是蒙古的小商小販,他們都是趕著自己的牛羊馬來做對外貿易的。
如果就這樣做生意做下去也不錯,畢竟各取所需,而且明朝總是處于貿易的優勢地位,每年都是貿易順差。
因為手工業品的生產已經形成了規?;瑥氖妨戏治?,當時的明朝政府也確實有抬高物價的嫌疑,各種瓷器、紡織品的價格確實有些偏高,但蒙古人也只能全盤接受。
道理也很簡單,天下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你想買就買,想賣就賣,不愿意就散伙!
明朝的人可以不吃牛羊肉,但蒙古人不能沒有紡織品,沒有日常用具,所以不能散伙。
然而這看似對明朝而言一本萬利的生意中,卻隱藏著危機。
到了也先時期,由于需求量大,朝貢貿易劇增。本來一年只做一次生意,漸漸發展到一年數貢,每次來做生意的有幾千人,牲畜皮毛和馬的數量也大大增加。要知道,這些牲畜皮毛都不是白送的,明朝政府需要用大量的東西來換,由于皮毛數量過大,而手工業品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明朝政府一時之間也找不到那么多現貨供應。
明朝政府逐漸意識到,自己似乎掉入了一個貿易陷阱,看似不懂貿易的蒙古部落實際上十分精明。他們選擇這些牛羊作為貿易品是有著很深的考慮的,因為放牧牛羊對于這些游牧民族而言幾乎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
放牧所需的人工成本其實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他們平日的生活就是放牧,除了這個之外也沒有什么工作可干,自然也不需要統計誤工費。而牛羊吃的是草,這些都是天然資源,在羊毛衫尚未流行的當年,草原沙漠化似乎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牛羊養大后,直接送到明朝來交換東西,一頭牛可以換到很多明朝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明朝的出口產品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遲早會供不應求,這樣下去,國家怎么得了。
而也先也以自己統一蒙古的聲威和武力為后盾,玩了幾招陰招。
他用劣質的馬匹冒充好馬,索要更高的價格。此外,他還改組了自己的使者隊伍,在其中塞入了大量強盜小偷,攪擾沿途居民。到了后來,他派去的那幾千人幾乎就不是來做生意的,而是沿路搶劫的盜匪。
蒙古部落的這一傾銷行為讓大明帝國的大臣們十分不滿,某些大臣便有意搞點貿易保護措施,限制蒙古肉制產品沖擊國內市場。
在這些大臣中,有一個人推行這一政策最為積極,相信出乎很多人意料,這人竟然是王振。

↑英宗時期,與瓦剌的貿易
王振本來就是個只顧自己,不管國家的人,他怎么會這么積極呢?
原來在此之前,也先每次來做生意,都會給王振行賄,然而時間一長,也先把這茬給忘了。
于是王大人突然之間憤怒起來,命令核實使者人數,然后一下子減去了應付金額的五分之四。
就算也先做生意不老實,是個奸商,但人家畢竟還是講信用的,牛羊還是送給你了,而王振卻一下子成了外貿稽查員,竟然幾乎全部沒收,連發票也不給。
也先被徹底激怒了。
原本只是用武力威脅,在此基礎上再干點奸商的勾當,無非是想撈點好處,然而這次被王振稽查隊抓住了要害,狠狠地罰了一次款,也先血本無歸。
本來就躍躍欲試,想搞點名堂的也先終于坐不住了,這次的事情讓他找到了借口,他擦亮刀劍,備好馬匹,準備發動攻擊。
三十五年前,祖父馬哈木就是被眼前的這個龐大帝國所擊敗,現在復仇的機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