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邏輯思維(MBA輕松讀)
- (日)嶋田毅等
- 2319字
- 2019-01-03 05:09:10
3.條理不清,便不得要領
■理清條例進行思考
所謂邏輯思考,可以解釋為“理清條理,分階段做出判斷”;而“理清條理”四個字如果換成其他說法,就是“將根據和結論用‘因為’和‘所以’連接起來”。圖解如下:
○根據——所以→結論
○結論——因為→根據
也就是選擇其中一種結構來思考。
以之前提到的銷售渠道問題為例:
“A公司沒有既有銷售渠道【根據】。所以,可以大膽開拓新渠道【結論】。”
或者:
“A公司可以大膽開拓新渠道【結論】。因為,它不具備既有銷售渠道【根據】。”
像這樣將根據與結論掛鉤,是展開邏輯的基礎。
剛才我說,邏輯思維就好比把一塊塊名為判斷·分析·區分的小積木不斷堆積起來一樣,而“根據——所以→結論”、“結論——因為→根據”的結構就相當于一塊塊積木。把這些積木按邏輯逐一壘砌的行為,是邏輯思維的重要基本動作。
■連接模式并不多
首先用簡單易懂的“三段論法”來舉個例子。
(1)哺乳動物用母乳哺育幼崽。
(2)貓是哺乳動物。
(3)所以,貓會用母乳哺育幼崽。
這就是典型的三段論法,通過積木(1)和積木(2)的疊加,導出了結論(3)。
由此可以明白,無論看似多么復雜難懂的邏輯展開,只要按順序思考就能發現,它們不過都是“根據——所以→結論”、“結論——因為→根據”這兩種“積木”的不斷累積而已。正因如此,可以說邏輯思維的關鍵正是謹慎地走好每一步。
順帶一提,連接根據和結論的方法有兩種,分別是“演繹法”和“歸納法。”
簡單解說一下,所謂“演繹法”,即通過事實和普遍法則來推導出結論,前面提到的三段論法就屬于演繹法。
而相對的“歸納法”則需著眼于觀測到的多個事實的共通項,并由此導出結論。例如下面的推論,就是用歸納法導出的。
“部長昨天發起了高燒,還咳嗽,他說自己喉嚨也腫了。那之前的一天他和一個感冒的人一起喝了酒,所以我推測部長是被傳染了感冒。”
反過來可以這樣解釋:“部長可能是被傳染了感冒。因為他昨天發起了高燒,還咳嗽。他說自己喉嚨也腫了。那之前一天他和感冒的人喝過酒”。因為部長身上存在感冒癥狀這一共通項。
邏輯展開的模式有這樣兩種,還請各位了解。
■缺乏根據的案例
用“因為”“所以”把根據和結論連接起來,在提出個人主張的時候顯得是理所當然的。但實際上,根據和結論并沒有完美連接的案例卻比比皆是。
比如這個例子:
“建議我們公司也開展這項業務,因為我們應該開展這項業務。”
乍看之下二者間被“因為”連接著,但仔細一讀卻會發現“因為我們應該開展這項業務”這句話沒有表達任何含義,不能算作根據(這樣的主張被稱作同義語反復)。
再看這句:
“建議我們公司也開展這項業務,因為我們可以活用自己的優勢,同時也沒有強力的競爭對手。況且客戶多為小企業,在議價能力方面我們也占上峰。”
這樣的主張,顯然比剛才那句更有說服力吧。
像這樣自以為自己很有邏輯,但事實上懷揣的都是錯誤的“偽邏輯”的人在商業世界里也并不少見。在做決策時,還得時常留意自己的邏輯思維是否是正確的。
Q&A
■不需要百分百嚴密
——您說根據和結論必須恰當地連接起來,并且得謹慎地堆積每一塊積木,好像時時刻刻都必須留意每個細節,這讓我感覺邏輯思維非常困難。
嶋田 沒錯。想要百分百嚴密地展開邏輯,那是相當困難的。
不過請放心,如果是寫學術論文或許會要求不容置疑地嚴密論證,但在商業世界中,不會對邏輯思維做那樣高的要求。
原因就在于無論提出多么準確的根據,它們充其量不過是過去的事實。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未來未必就存在于過去的延長線上。而商業決策必須在預測未知的未來的基礎上做出行動,所以沒必要一味追求百分百的嚴密性。
例如對于年間銷售額一百億日元的企業而言,未來十年是否要開拓銷售額預期可達一百億日元的新業務是一項重大決策。可這種時候,又有誰能提出一套無人能辯駁的完美邏輯,來推得出“該開展”或“不該開展”的結論呢。無論邏輯多扎實,在商業中都不存在“絕對”二字,而且沒有人能完美預測未來的經營環境。于是,必然會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但這樣是沒問題的。
即便無法提出讓100%的人都心服口服的主張,只要你的主張能得到75%的贊同,意義也很重大了。當然75%這個比例是否妥當還得視情況而定,但在推動業務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獲得足夠的人數支持,邏輯思維也算大功告成了。反過來說,如果一家企業只有在得到100%支持的情況下才推動業務,那反倒是個問題。
——那您的意思是,也不必太過注重根據和結論的連接,對嗎?
嶋田 不對。希望大家不要誤會,雖說不需要百分百的嚴密性,但將根據和結論連接起來這一基本動作還是得踏踏實實完成的。
邏輯思維的第一步,即將根據和結論恰當地連接起來,這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完成了這一步,再去考慮第二步的嚴密性,即根據有多可靠、結論具有多強的說服力。這時候可以適當放寬一些要求。越是重大案例要得到眾人的一致認可就越難,但即便如此仍然得努力去讓60%~70%的人認同你的主張。
讓我們把“將根據和結論連接起來”和“推斷嚴密性”分為兩個階段來思考。
——有邏輯地思考,是否意味著會自然而然地推導出唯一的結論。
嶋田 不是的。我常聽不少人說,邏輯思維是能讓所有人推導出相同答案的思考法,但我并不這樣認為。
原因就在于,每個人看到的事實都是大相徑庭的,尤其在人們基于歸納得到的理由來思考時,每個人得到的解釋和結論會反映出各人不同的經驗和價值觀,所以未必會推導出同一個答案。在下一節我會對此做詳細說明。
就像我在前言部分說到的那樣,邏輯思維也和創意掛鉤。想獲得獨到的創意,就不能拘泥于最初想到的解釋和結論。試想有沒有其他思路,試著拿出第二、第三個方案,再檢驗一下它們是否符合邏輯。有時候你得到的第三或第四個解釋,反而能出人意料地找到事實根據。這樣得出的點子不容易被其他人想到,在不少情況下它們也會具有很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