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邏輯思維(MBA輕松讀)
- (日)嶋田毅等
- 2513字
- 2019-01-03 05:09:10
4.開始論證時,需從所有人都認可的事實起步
■結論必須以事實為基礎
前面我說過,邏輯的展開就等于根據和結論的不斷積累。既然有“結論——因為→根據1”的邏輯,那么接下去的邏輯就是“根據1——因為→根據2”。
經過上述過程的不斷重復,就會追溯到最最基本的根據。這一根據必須是“事實”,也就是本書提到的第三個基本原則。圖解如下:
最終結果——因為→根據1——因為→根據2……根據Z(事實)
同樣的,使用“所以”來逆推的話則如下圖所示。也就是換種說法:“從事實出發”得到最終結論。
根據(事實)——所以→結論1——所以→結論2……→決策(最終結論)
邏輯思維中提到的“事實”,是指現實情況和大眾普遍接受的道理、原理、原則。
比如“目前手機的普及率超過90%”、“啤酒銷量出現下降趨勢,第三類啤酒銷量上漲”等,都是毋庸置疑的現狀和事實。先前提到的“A公司不具備既有銷售渠道”也屬于事實。
再看反例:
“年輕人似乎很流行看手機小說。”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酒量都不行。”
感覺如何?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但這不過是主觀意見,未必代表事實(當然,這也要取決于是“誰”的意見,將在P26詳細解說)。而經過調查后,也有可能發現“一部分年輕人確實愛看手機小說,但普及率并不高,并不能稱之為流行”。
要是以這種難以被稱為“事實”的看法作為根據來展開邏輯,就會推出類似“眼下年輕人群中流行手機小說,所以我們也應該著力發展手機小說業務”等缺乏說服力的結論。
我先前寫到,邏輯思維等于把邏輯判斷的積木一塊塊搭起來,而它首先應該建立在事實這一無可動搖的基礎之上,否則立刻就會崩塌。
■何為事實
究竟應該以什么標準來判定事實,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
最簡單易懂的答案是,以數字呈現的關于具體情況的信息。雖說銷售額、銷量等數字無論是誰都能得出幾乎相同的解釋(當然前提是“正確的統計”),作為事實而言最有說服力。
閱讀提案相關書籍時,常能看到諸如“在做提案時請使用盡可能具體的數字”這樣的語句,也是同樣的道理。想要推翻以數字表達的定量數據,相較推翻主觀印象要來得更困難,所以數據更容易具有說服力。
我們觀察并確認到的現實情況,也是有效的事實。
撇開先前手機小說的例子。當你聽說“某市場正在擴張”的消息,如果沒有進行實際調查,就無法判斷這是否是事實。通過市場調研或現場走訪等手段來確認市場的實際情況,是很重要的步驟。
豐田汽車就貫徹了“現地現物”的方針。假設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提升某工廠生產能力”,如果你只是坐在桌前思考,無論想多久都不可能找到解決方案。只有親臨工廠現場,觀察究竟存在何種問題,浪費了哪些資源,才能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對策。
小林制藥的會長小林豊也對前往現場搜集信息相當重視。小林豊會親自前往超市等出售自家產品的地方,偶爾還會直接詢問選購自家商品的顧客“為什么選擇這個商品”。想必他一定很清楚,像這樣傾聽現場的反饋對自己的決策會產生重要影響。
■即使有數字和數據也得小心
有了具體數字數據是否就能認定這是事實了呢?并非如此,還需注意,在一些案例中數據未必能體現真實情況。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數據過時。哪怕是像總務省統計數據這樣可信度極高的數據等,平成十八年(2006年)的數據也很難被用作現在平成二十三年(2011年)的決策依據。
直接借用他人用來實現其他目的的二手數據同樣存在問題。世間有著各種各樣的調研結果,就數據而言是有效的,但那些是其他人為實現其他目的而做的統計,統計結果符合那人的目的,直接照搬則有可能產生誤差。
對指標的定義中途發生改變,這樣的數據也很讓人頭疼。
假設某企業調查各部門銷售額的推移,得到結論是部門A增加,部門B下降。看到調查報告,很容易讓人認為部門A的業務發展前景良好,但實際上此部門今年經過重組,部分部門B的銷售額被算到了部門A頭上,這種情況很常見。
有時數據本身非常可靠,卻不能作為根據。
就拿各國人均占有降水量的數據當做例子,澳大利亞的數字就非常高。可如果以此作為根據得出結論“澳大利亞水資源充足”就錯了。事實上大多數澳大利亞人都在為缺水而煩惱。澳大利亞土地面積廣,整體降水量大,但是存在大量無人居住的區域,能以適當成本轉換為飲用水的水源非常有限。
■沒必要追求百分百的事實
相信有不少人會產生疑問:“‘事實’是否就意味著不能帶有半點令人懷疑或曖昧不清的部分?”答案是否定的。就像我先前幾次提到過的那樣,在商業活動中邏輯思維并不需要過高的嚴密性。
倒不如說,僅以普羅大眾無一例外全員認同的事實為基礎展開的邏輯,大都是誰都能想到的,毫無價值。僅依照客觀數據制作的報告,很容易變成簡單的調研結果匯總,在追求新奇獨特創意的商業活動中,不能帶來多高的價值,而這種情況并不罕見。
還有一個與客觀數據完全相對的極端也可作為邏輯思維的可靠根據,那就是業內關鍵人物的發言,尤其是其確信的言論。
商業活動需要在對未來的預測中做出決策,而未來在眼下無法通過數字數據來體現,在不少情況下反倒僅存在于有識之士和業內專家等關鍵人物的腦海中。雖說那也不過是關鍵人物的預測而并非事實,但它們卻能比繁多的客觀數據描繪出更為正確的未來。
假設有這樣一個主題,思考在眼下2011年年初“電動汽車會以怎樣的速度普及”。電動汽車的普及不僅與各種技術的進化有關,還涉及城市基建和法律體系的完備與否,或是各家汽車生產企業的想法等諸多因素。哪怕現在搜集再多的客觀數據來進行邏輯推演,恐怕也很難提出能讓周圍人信服的主張。
可如果在邏輯推演中加入熟悉汽車行業和電池行業的專家、記者、輿論領袖等人的意見,可信度和說服力就會瞬間得到提升。
說到底,判斷是否事實的最終判定標準,在于“是否有足夠讓他人認同的邏輯依據”。在這方面,可以認為在一定程度上被世間所信賴的關鍵人物的言論,是足以作為事實來考量的。并且,如果搜集大量關鍵人物的發言并從中抽取出共通的意見,可信度就更高了。
當然了,雖說業界關鍵人物的言論基本都可以被看作事實,可如果僅以這些作為根據又太過牽強。在搜集客觀數據的同時,再去搜集諸如關鍵人物的發言等雖存在部分不確定性、但又有說服力的根據(尤其是對未來的預測),然后再以此構建邏輯,這才是現實的做法。
兩者的平衡很難控制,但這項技巧會在邏輯思維的經驗積累中慢慢被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