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心理學家把對某一事物有選擇地集中的現象稱為“注意”,而這種對某一事物有選擇地集中的能力則稱為“注意力”。這種“注意力”如同一把鑰匙,使孩子們能夠打開認識周圍世界的鎖。孩子們有了注意力,可以將精力一直投在自己喜歡的東西上,從而學到許多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但是,如果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思維比較混亂,那么許多對他有用的知識就無法被他大腦吸收了。
根據史料記載,盡管那些天才們各自具有自己擅長的方面,各具特點。但他們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就是都有超常的注意力。
以鼎鼎有名的科學家牛頓為例。一天,牛頓的朋友來拜訪他,和他一起吃飯。當飯菜已經擺放在餐桌上時,牛頓還沒有從書房中出來,因為這位朋友很了解牛頓,就自己先吃起飯來。他吃光了烤雞,將骨頭又放回盤子中,想和牛頓開個玩笑,就蓋好蓋子離開了。過了幾個小時,牛頓感到餓了,便從書房走出來找吃的。掀開盤子一看,里面都是骨頭,牛頓自言自語地說:“還以為自己沒吃飯呢,原來吃過了,又搞錯了。”于是,他轉身又回書房工作去了。從牛頓的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他將自己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工作上,而忽視了其他的事情。
再舉物理學家伏特的一個例子。一次,伏特的妻子生病了,高燒不退。在那時有一種治療高燒的方法很流行,就是用帶皮的青蛙煮湯給病人喝。伏特于是捉來青蛙將其掛在窗外,他發現這只掛在窗外的死青蛙的腮還在不停地收縮著。伏特于是進行推論,認為一定有什么外力作用于青蛙身上。伏特超常的注意力使他能夠發現死了的肌肉仍然在收縮。伏特為了解決疑問,在尋找這種外力到底是什么的過程中,進行了大量實驗,終于從磁場中得到了電。
我們知道無論老師具有多么高超的教學能力,都很難培養孩子們具有天才人物本身具有的這種超常的注意力。有關人士認為孩子本身就有一種天生的力量聚積在內心世界,這種力量可以幫助孩子培養注意力。假如這種想法是正確的話,我們就要思考,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孩子內心的這種力量喚醒去打開注意力的大門呢?邏輯上來看,只有父母為孩子提供能夠適應其心理需求的環境和物質基礎,并且要給予孩子自由發展的天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才能喚醒這種力量。
一段時間以來,有一種說法得到了教育學家的認可:三四歲的孩子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這是共有的特征。意思是說,在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均會出現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比較好動,看看這看看那,不能將注意力集中到一處的特點。教育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說過:“我們大人都發現孩子的注意力總是變化得很快,我們給他們上第一節課時就已經能夠發現這一點,他們將課堂弄得亂七八糟。孩子注意力的易變性以及其注意力處于被動狀態,都將導致孩子很難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件物品上來,這就導致老師和家長教育孩子很困難。在進行轉變的過程中,我們將孩子由很難集中注意力轉變成開始集中注意力在一件物體上時,孩子的判斷力、性格和意志就會隨之形成,因此,這個過程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和老師都要積極地為孩子的轉變過程創造良好的條件。”
根據上述觀點來看,父母如果不去管教孩子的毛病是不對的,如果不能控制孩子注意力的不斷變化,那么孩子以后也無法做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但是,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經過試驗表明,父母或老師不能人為地讓孩子始終注意力集中,因為只有當出現某個固定的、能夠引起注意的、讓他產生興趣的事物時,孩子才會集中注意力。在給孩子喂奶時,我們發現孩子這時注意力十分集中,不管外界發生什么事情,嬰兒都會集中精力吮吸奶頭直到吃飽為止。雖然孩子在吃奶過程中,并沒有樹立明確的目標,但是吃奶這件事情本身就對嬰兒有吸引力,吃奶產生的刺激能夠將嬰兒的注意力集中起來。
經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我們發現,一個才三歲的孩子可以在一天內不受外界干擾地不斷重復一個動作。即使身邊有人在跳舞,有人在畫畫,有人在聊天……這些都不能夠影響到他,他仍然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做的事情上。
在對孩子注意力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干涉孩子的行為,讓他們自由發揮是能夠讓孩子一直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最主要條件。
在實際生活中,許多教育者就已經這樣做了。但需要強調的是,在讓孩子自由活動的前提下,也要提供一些能夠吸引他們的東西。首先從他們最感興趣或者最需要的事情入手來培養孩子注意力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千萬不要強迫孩子接受他們不喜歡的東西。當孩子能夠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并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來完成這件事時,他就會得到快樂的體驗。相反,如果孩子被強迫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孩子注意力就很難集中,孩子只會感到疲憊不堪,甚至孩子的眼、耳等器官會因此受到傷害。
但有一些教育者反對上述觀點,他們認為無論孩子喜不喜歡,孩子們都必須具有注意力這種品質,必須適應生活的需要,必須全部接受。這種觀點讓我想起了一個學生來。有一個小男孩因為不喜歡媽媽做的菜,所以吃午飯時他就沒有吃。父親就強迫孩子吃這道菜,孩子還是不吃,這樣孩子被懲罰一天不能吃飯。菜也涼了,孩子已經十分饑餓了,沒辦法,孩子只能向父親認輸。這時,父親洋洋得意地說:“看,我的兒子什么都可以吃的,是個好孩子!”我們想象一下,在教育家和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如何培養出面對未來生活的能力呢?在這種環境下,兒童的許多愿望被拒絕而造成內心壓抑,他將自己的需求的滿足看成是自己最為快樂和幸福的事情,因此,長大后就會出現毫無節制的行為。
另外,值得我們關注的還有孩子的身體,在此過程中,也要將孩子的身體養好。當孩子身體做好準備時,當他受到外界刺激,孩子就通過其內部程序開始啟動大腦神經中樞。這就如同開啟一扇大門時既需要敲門這一外部的力量,也需要開門的內部力量。如果沒有內部力量,外部的刺激如何巨大都是不起作用的。這也如同當一個人專心致志做一件事情時,無論外面樂隊的演奏多么吵鬧,他也能夠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
【發揮孩子的想象力】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測驗:一個“0”圖形分別讓幼兒、小學生、中學生來看,測試的結果是大多數中學生和一部分小學生說這是數字“零”或英文字母“O”,另一部分小學生的答案是“面包圈”“眼鏡片”;幼兒園的小朋友的答案是“眼淚”“肚臍眼”“圍棋”“表”等等,這樣的回答是我們成人、中學生、小學生都難以想到的,幼兒的想象力是我們不得不驚嘆的。
仔細分析一下這個測試結果,我們不禁提出這樣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想象力會逐漸減少嗎?為什么年齡越大,想象力就越匱乏呢?這是我們不斷成長的必然結果還是由于我們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后果呢?
年齡與學識不是扼殺我們想象力的真正殺手,歷史上的偉人、奇才不都是擁有淵博的知識,也同樣擁有著驚人的想象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仍然持有對知識的質疑態度,他們堅信已有的知識還不是全部,還有更為廣泛的空間去探索。想象力要在知識的幫助下才會更加有力量、有方向。
可是,對于我們現代的孩子來說,成人使他們過度地相信現有的知識,他們可能被所謂的“知識”捆綁住了應有的想象力。成人的逼迫行為,忽視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原本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可是被扼殺了,這就是我們說的“用進廢退”,想象力就是在“不用中退化”的。
在當今社會,如果家長能夠相信“孩子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那么,請家長細心留意孩子的想象力,在孩子想象的瞬間去做出積極的引導。
一、支持孩子“奇思妙想”
孩子們的頭腦里缺少那些固定的答案或思維模式,也沒有成人那么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淵博的知識,但他們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寬容、放松、自由與多樣的環境是孩子想象力成長的優良土壤,因此,當孩子在思考一個已經認為不應該納入思考范圍的問題時,請不要打斷孩子的“奇思妙想”。
例如:
五歲的小女兒正坐在小凳子上看媽媽做飯,她忽然問媽媽這樣一個問題:“星星是從哪兒來的?”
媽媽并沒有馬上回答孩子的問題,而是說:“寶寶想想看。”
女兒全神貫注地看著媽媽揉面、揪面團,搟面餅,包包子等一系列動作,看了好久后,女兒突然說:“我知道星星是從哪里來的了,星星是用做月亮剩下的東西做成的。”
這樣的話讓媽媽大吃一驚,然后媽媽非常激動地吻了女兒一下,媽媽高興地說:“寶貝,你的想象真的很奇特。”
爸爸知道女兒的表現后也十分開心,抱著女兒為她講起神話故事來……
可是,現實生活中,成人往往會打擊孩子的“奇思妙想”。大多數家長面對孩子這樣的提問,會回答:“星星本來就存在的,有什么好想的,快點背書吧!”“你只會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沒用的東西,老師講的知識卻什么也不知道。”“你自己去書上看看怎么寫的吧!”這樣,我們成人在無意識中將孩子帶進了只需記憶的世界而忽視了鼓勵其發揮想象,結果,這些孩子變成了和我們多數人同樣的情況,只會照搬前人的知識和技術,沒有了突破與創新的勇氣和能力。
因此,家長們如果重視想象力,請一定要留意生活中孩子的種種表現,注意自己對他們的“奇思妙想”做出的反應。
二、給孩子留有想象的“空間”
現代家庭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孩子被我們自認為學識淵博的成人包圍著,只要他們有問題提出,我們就趕緊給出答案,一方面害怕耽誤孩子求知的欲望,一方面又害怕被孩子嘲笑。這種情況下,孩子既然得到了正確的答案,那么就不會繼續進行思考,更不會去進一步想象了。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幼兒園中班在上關于“云”的課,老師以讓孩子認識云、了解云的形成作為教學目標。
上課過程中,老師拿出云朵的圖案,問小朋友們:“這是什么?”
有的小朋友回答說:“波浪。”
老師搖搖頭說:“再仔細看一看。”
又有小朋友說是“煙”。
老師繼續鼓勵說:“再仔細看一看,想一想,這到底是什么呢?”
最后有小朋友說:“是云。”
老師高興地稱贊道:“對了,是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云’。”
我們先不去討論老師的教學能否達到他的目標,僅來看看老師這一段“啟發式”的問答,能告訴我們什么呢?
我們只能看到老師在追求著固定的答案。雖然老師嘗試用啟發與參與的方式進行教學,但事實上,孩子們是在他的控制中學習的。前面的兩個回答,老師用“再看一看”等語言間接地否定了孩子做出的“波浪”或者“煙”的回答。由于幼小的孩子對別人的稱贊與評價具有依賴性,因此,他們久而久之就會迎合老師的需要去做出回答了,或者孩子不知道老師想要的答案,干脆放棄回答,不去思考,不去猜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