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培養孩子各種能力(3)
- 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
- (意)蒙臺梭利
- 4162字
- 2017-09-18 16:25:20
我們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們回答是“波浪”“煙”錯了嗎?“云”不可以像“波浪”或“煙”嗎?如果那位老師對前兩個小朋友進行表揚:“說得很好!那么還有其他想法嗎?”這時,可能會有更多的小朋友踴躍地回答問題,說出更多稀奇古怪的東西來。當小朋友的想象力被調動起來時,老師可以很高興地告訴大家:“小朋友們說得都很對,它好像是任何東西,那么我們這幅畫里的東西本領怎么這么大呢,可以像這個又像那個,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一幅什么都像的云!”
如果我們這樣處理可以達到雙贏的目的,既完成教學目標,又能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間。最為重要的是我們正面肯定并鼓勵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在激發不同的想象中互相激勵,這讓他們更加喜歡“云”,這也將影響他們以后看到云朵時的關注度和想象力。
我們繼續舉個例子,來看一看能夠維護孩子的想象力的父母是怎樣表現的。
媽媽陪著孩子玩折紙游戲,當孩子折好一只小白兔,并將它貼在一張白紙上時。媽媽提出一個問題:“你這只小白兔生活在什么地方呀?”
孩子立刻為小白兔畫了一間漂亮的房子,一片青青的草地,還有許多鮮艷的花朵。
媽媽接著問孩子:“你知道小兔子要吃什么東西嗎?”
孩子一邊自言自語地說:“小白兔最喜歡蘿卜啦。”一邊高興地畫著蘿卜。
媽媽又接著問孩子:“你覺得小兔子還需要什么呢?”
孩子想想回答:“它還需要朋友、媽媽、爸爸、玩具……”
孩子在媽媽的引導下畫出越來越豐富的東西。
原本孩子只想到將小白兔貼到紙上就完成了,現在紙上不但有了漂亮的房子、青青的草地、鮮艷的花朵、可口的蘿卜,還有在跑步的小烏龜,穿著裙子的另外一只小兔,大大的蘑菇,翱翔的鳥,高高的太陽,彎彎的小船,真是熱鬧極了。這不正是一個鍛煉孩子想象力的很實用的例子嗎?
因此,父母與孩子一起做游戲時,一定不要自作聰明,盡量做到讓孩子成為游戲中的主角,這樣才會給孩子留有廣闊的空間來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并且在發揮想象力的過程中玩得更盡興、更快樂、更活躍。
三、向孩子提出想象的問題
“一加一等于幾?”“在英語里‘樹’怎么讀?”“哪個小朋友在你們班里最聽話?”“今天老師講了什么故事呀?”“看一下,這里有多少個蘋果?”……實際生活中存有許許多多的問題,我們成人也在不斷地向孩子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但是,我們提出的問題往往是“封閉式”的,答案幾乎只有一個,孩子也只能給出一個答案,這樣孩子就成了重復知識的工具。
如果問問題只是一種檢驗孩子掌握知識程度的一種方式,怎么能激發孩子去想象呢?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回答:一加一等于三,那么你會因為孩子錯誤的答案而生氣或失望嗎?能夠激發孩子想象力的那些問題應該是“開放式”的,是那些允許孩子充分想象的問題。例如:當爸爸陪孩子看飛機的圖書時,如果問孩子:“你能想一下未來的飛機是什么樣的嗎?如果讓你自己造一架飛機,你會怎么去造呢?會造出什么樣的飛機呢?”爸爸這樣的問題會讓孩子在思考與回答中不斷地發揮想象力。
我們父母如果能夠經常提一些“開放式”的問題,那么孩子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想象力會得到啟發,孩子的求知欲會得到激發。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回答“開放式”的問題時,家長一定不要著急地去打斷或者更正孩子的回答。
四、讓孩子做一些收尾工作
當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情時,能力上會有限制,例如講故事、畫畫等,父母可以先做出一部分讓孩子來看,剩下部分讓孩子來收尾。例如,父母給孩子講一些帶有啟發性的故事,讓孩子自己設計故事情節,這樣孩子的想象力就會得到鍛煉。當孩子自己講出一部分情節時,我們可以接著孩子的思路繼續講下去,當講到比較關鍵的情節時,再鼓勵孩子去講。
如講《雪孩子》的故事,當孩子已經明白了整個故事的大意時,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去思考,如“當雪孩子遇到火后為什么會不見了呢?它能去哪里呢?”通過思考,孩子會從中明白一些科學道理。例如,他們會明白雪遇熱變成水,在陽光照射下,水又變成水蒸氣升到空中,形成云的過程。
又如,父母可以先畫一個豬頭,然后讓孩子去畫耳朵、嘴巴等器官,父母可以繼續畫豬的身體,再讓孩子加上其他東西。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夠鼓勵孩子去充分地發揮想象力。還能讓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成就的快樂感覺。
以上幾個例子只是發展孩子想象力的方法中的幾種而已,父母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來找尋適合自己孩子發展的方法。總之,到處都存在孩子的想象力。只要父母放開自己的思維,給孩子大展身手的空間,那么,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養孩子的閱讀與書寫能力】
一次,幾位孩子的母親來請我幫助她們的孩子學習閱讀和書寫。最初我拒絕了。因為她們對我的要求超出我的設想。但是盛情難卻,在她們一再的請求下我答應了。
之后的時間里發生了令人吃驚的事情。我讓一位教師用硬紙板做成這些字母的形狀以便進行教學。其中幾個字母是用凹凸不平的紙做成的,孩子們常常用手指順著字形在上面畫,并將字母的形狀牢牢地記在心里。我將形狀相似的字母歸類到一起,放在桌子上,當兒童觸摸這些字母的時候,他們就會揣摩卡片上的字形,進行臨摹。這位教師也認為這樣做效果很好,之后也堅持這樣做了。但是他沒有發現這種做法對兒童們帶來的好處。
我發現每當兒童們碰到這些卡片時都會激動不已。他們會舉起圖片如同高舉旗幟一樣圍成一圈高興地喊叫著。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孩子們如此激動呢?
還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一個小男孩,一邊走一邊不停地念叨著:“拼'sofia’這個詞,由一個S,一個O,一個F,一個I和一個A組成。”孩子重復地說著,他實際上是在大腦中對這個詞進行細致的分析,并在尋找著語音,這令我很驚訝。孩子在探究中發現,這個詞的每一個音都有一個相應的字母來對應。
實際上,有很多的拼音就是語音和符號之間是相對應的形式。口頭語言是說出來的聲音,書面語只不過是把我們的語音轉變成可以看到的符號。書寫進步的標志是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同步發展。開始的時候,書面語言來自口頭語言的繁衍,就如同大海是由水滴匯成的一樣,口頭語言最終形成性質不同的書面語言和語句。掌握字詞和音節要靠書寫來完成。這樣一方面能夠使手具有說話般重要的技能,一方面又創造出能完全精確地反映口頭語言的書面語言。
文字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書寫的出現。但是要達到正確的書寫,手不得不具有描摹的能力。一般情況下,因為這些字母僅代表了特定的語音,所以是比較容易描摹的。但是,在“兒童之家”里發生的事情卻否定了這一說法。
一天,一個兒童開始學習寫字,他突然驚奇地喊道:“我會寫字了,我會寫字了!”其他孩子們聽到他的叫喊就興奮地圍上去看他在地板上用粉筆寫下的字。有的小朋友也喊道:“我也會,我也會!”于是,幾個孩子喊叫著找能寫字的地方。一會工夫,你就看到黑板前,地板上,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學寫字。他們學習寫字的熱情就像洪水決堤一樣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僅在學校里是這樣,在家里,他們也是到處寫字,門上、墻上甚至書包上無一幸免。這些兒童只有四歲,可是他們顯露出來的書寫才能完全超乎我的想象。一位教師告訴我說:“這個小男孩是在昨天三點鐘才開始學習寫字的。”
我們驚訝萬分,如同看到了奇跡。以前,我曾發給兒童一些附有抽象圖的精美書籍,但他們表現得很冷淡。因為,他們的目的在于學會書寫,而不是看圖片,所以,雖然這些圖片很精美但只能讓他們分心,使他們不能專心致志地書寫。
長時間以來,我們都在為喚醒孩子的閱讀興趣而積極努力著,即使是那些孩子看過書也無法明白我們成人所說的閱讀的含義。因此,我們只能等待時機的成熟,在這之前,我們能做的只有撇開這些書。我們猜測孩子不喜歡閱讀別人的作品可能是因為他不明白這些字的含義。當老師大聲地把書本中所寫的字念出來的時候,大多數兒童都會轉過身來,呆呆地看著老師,似乎在說:“咦,你怎么知道的?”
大概六個月后,孩子們漸漸明白自己閱讀的書的內容了。那么,為什么他們會有如此迅速的進步呢?原來是孩子們把讀和寫結合在一起。當我在一張紙上寫字時,他們就會盯著我的手看,并認為文字能表達出我的想法。他們認識到這一點后就拿起紙來跑到角落里讀起我寫的字。他們沒有發出聲音,在默默地讀著,有時臉上因為思索問題而皺起眉頭,有時又露出一點笑容,并且還非常高興地跳起來。看到他們的表現,我明白了他們已經明白我寫字的意思了。紙上寫的字有短語,有祈使句。例如:“命令”“打開窗戶”“到我跟前來”等等我以前經常說的話,他們就這樣開始閱讀了。在此基礎上,他們漸漸地就能閱讀比較長的句子了。但這些兒童好像把書寫看成是表達自己思想的另一種方式,就如同人與人交往經常使用的口頭語言一樣。
以前,有參觀的客人來我們學校時,孩子們都站在門口熱烈地歡迎著,可是現在許多兒童已經不說話了,一些孩子事先在黑板上寫了請坐、謝謝你們來訪等詞語和句子。
一次,我們談論西西里島發生的地震造成墨西拿城的徹底毀滅,以及數千人死亡的巨大災難時,一個大約五歲的兒童站了起來,在黑板上寫出:“我深表遺憾。”我們以為他會走過來用語言表達他對此事的悲哀,但他繼續寫道:“我為自己是一個小孩而感到遺憾。”表面看起來這個孩子很自我,他寫的話很奇怪。緊接著他又寫道:“如果我是大人,我就會去幫助他們。”這幾句簡短的話語表達出了孩子的內心情感。實際上這就是一篇小文章,雖然文字少,但孩子的母親是靠在街上賣草藥維持生計的,盡管生活條件惡劣,但孩子卻有如此善良的品質。
在“兒童之家”里,另外一件事情也令我很吃驚。為了使兒童更容易地學習羅馬字母,我們為兒童準備了一些相關的材料。兒童開始閱讀起來,一些在學校能夠認識的印刷體的文字容易讀,但有些文字孩子們很難辨認。例如,日歷上用哥特體排印的字母孩子們就很難懂。與此同時,這些兒童的父母來學校反映,孩子在街上走路時總是走走停停地讀商店招牌上的文字,根本不能很好地走路。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不僅喜歡閱讀文字,他們對理解這些字母更感興趣。孩子們希望能夠在理解字的含義的前提下去學習另外一種書寫方式。這個過程依賴于直覺,就如同我們大人在看到巖石上有史前的圖文就想辨認出這些符號代表什么意義,如果知道了符號的含義就能證明自己已經辨認出它們了一樣,印刷的文字對孩子們很有吸引力。若我們著急去向孩子解釋這些文字的意義,可能會將其強烈的探究力扼殺在萌芽中,因此,對孩子們來說,家長過早地強迫自己去閱讀書籍來識字是一點作用都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