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寶寶的語言發展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先接受再表達,即先聽后說。寶寶在學會一個詞語之前其實已經聽過這個詞語許多遍了。從接受語言到學會使用語言對寶寶來說是一個極其漫長的積累過程。當這種積累達到一定量時就會如同火山爆發一樣,寶寶的語言一下子冒了出來,并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局面。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心理活動,語言與思維在相互影響下共同發展。如果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強的話,其原因一方面與寶寶本身的潛質有關系,如有些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快,而一些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得比較滯后。另一方面與后天的因素影響有關。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與其所處環境的關系比較密切。如果我們不經常和寶寶聊天玩耍,寶寶就沒有語言的刺激,那么他的語言能力就無法得到發展。如果父母經常用語法不正確或句型不完整的語言與孩子交流,那么孩子就很難模仿到標準的合乎規范的語言。如果父母對寶寶的關心超出了適度的情況,讓寶寶不用語言表達就能得到滿足時,那么寶寶學習語言的動力就會消失。當寶寶出現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時,如果寶寶沒有功能上的問題,家長就要考慮一下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孩子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解決孩子語言能力不強的問題:
一、與寶寶多多交談
經過研究發現,在語言比較豐富的家庭里,寶寶要比其他家庭中的寶寶說話早一點,并且說話的質量也比較高。這是因為寶寶最初是通過模仿家人,特別是模仿與自己關系密切的父母來學會語言的。當媽媽與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候,可以先告訴寶寶手里拿的是什么,干什么用的,要怎么來玩等等。當媽媽帶寶寶上街時,要常常給他說說街上過往的行人,穿梭的車輛,以及景物等。回到家要問問寶寶外出有什么見聞,鼓勵他用語言表達出來。另外,當媽媽與孩子交流時,可以嘗試使用比較復雜的句型,主語、謂語、賓語都齊全的句子,也可以用一兩個形容詞或副詞來修飾。
二、將寶寶的句子進行擴充
父母和寶寶交流時,要盡量避免長時間地重復寶寶的話,雖然重復寶寶的話很有意思,并能夠在初期鼓勵寶寶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當寶寶的語言能力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父母的這種做法就會對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因此,此時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在各種情境中去擴展寶寶的句子。例如,當寶寶想拿到柜子上的布娃娃時,會說:“媽媽,娃娃。”這時,媽媽就可以說:“哦,寶寶想要拿到那個漂亮的布娃娃,是嗎?”父母通過這樣的擴展句子方式與寶寶交流,他們就會漸漸地學會怎樣通過更好的語言來表達需要。
三、耐心等待寶寶的發展
當父母意識到寶寶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強時,記住不要去催促孩子,強迫他們去模仿父母的話,而是應該給寶寶時間,耐心地等待他們按自己的步驟去學會比較復雜的句子。
四、重視親子閱讀
父母常常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圖畫書,給孩子講一些比較有趣的小故事,這樣可以將寶寶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媽媽可以先做做功課,將故事的情節充分了解一下,然后用自己的語言繪聲繪色地把故事描繪出來給寶寶聽。讓寶寶聽故事是他們積累語言素材的最好途徑。
五、給予寶寶及時的鼓勵
父母對寶寶發出的任何聲音都要給予鼓勵,父母可以通過微笑、撫摸等方式去鼓勵孩子繼續說話,讓寶寶知道父母十分喜歡他這樣做。當寶寶開始學說話時,媽媽要及時對寶寶的表現做出回應,讓寶寶能夠體驗說話的樂趣。例如,當寶寶會說“媽”時,媽媽就要立刻對寶寶說:“寶寶真棒!寶寶已經會叫媽媽了,媽媽。”這樣做可以給予寶寶足夠的自信讓他們獲得做更多嘗試的興趣。
六、父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
很多父母擔心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會導致孩子的智力水平發育遲緩。但事實上,寶寶的語言能力是存在個體差異性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不能說明智力水平不高。當寶寶在身體、動作、聽力等其他方面均發展正常的話,父母就不用為寶寶的語言能力不強而擔憂。
父母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為寶寶語言能力的成長提供了重要因素。如果父母一直焦急地盯著寶寶,甚至在寶寶面前說他說話說得不是很好時,寶寶有了壓力,他說話的自信心降低。相反,在生活中父母要積極地引導寶寶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要注意要使用比較簡單明了、容易被寶寶理解的語言與寶寶交流。例如,當寶寶想要玩汽車玩具時,父母指著小汽車說:“寶寶是想要汽車嗎?”寶寶說“車——車”時,父母也要抓住機會重復強調說:“對,寶寶想要汽車。”父母對寶寶的鼓勵和引導能夠誘導寶寶去模仿語言,那么在模仿過程中,寶寶的語言能力也就會漸漸地發展起來了。
七、進行足夠的語言刺激
父母要從寶寶出世起抓住一切可以和寶寶談話的機會去和寶寶進行交流。“寶寶拉臭臭了,哦,好臭呀!”“寶寶在洗澡,聞聞這個多香啊!這是香皂。”母親的這些嘮叨表面上看似是沒有意義,寶寶也對媽媽的話沒有什么感覺,但從寶寶熱切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是渴望與媽媽進行這樣的交流的。寶寶貯藏在大腦中的語言經過積累,無形中越來越多,在某一時刻,語言就會爆發出來,讓我們驚奇地發現原來之前的努力并不是徒勞。
八、對寶寶做出積極的回應
父母要時刻關注寶寶的行為反應,或者時刻傾聽寶寶的心聲,并給予積極的回應。當寶寶開始學說話的時候,父母要認認真真地聽,聽聽寶寶到底說了什么,并了解寶寶的想法,然后給出合乎寶寶心思的回應。通過擴展寶寶的句子,幫助寶寶學會更多的詞匯、語法和表達方式。例如,當寶寶看見一只小狗時,就會開心地叫起來:“小狗,尾巴。”媽媽這時可以進行擴展句子:“是啊,那是一只小狗,看它在搖著可愛的尾巴。寶寶看它多高興呀,它一定非常喜歡你。來,我們走近一點看看小狗吧。汪,汪,汪,小狗叫了,在跟寶寶打招呼呢……”
九、經常和寶寶談論周圍的事物
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在室外,只要寶寶看到的、能夠吸引他注意力的事物,媽媽都可以隨著寶寶的注意,跟他說說所見到的、聽到的一切。例如,可以和寶寶說他喜歡的小動物,說說鄰居家的小弟弟,馬路上來往的汽車與人流,如夢般的斜陽,五顏六色的植物……這些都能豐富寶寶的詞匯量,并為提高寶寶的理解力提供很好的素材。
十、利用兒歌與故事開發寶寶的語言潛能
兒歌與故事都是寶寶喜歡的,是促進寶寶語言能力發展的較好的素材。一般情況下,節奏簡單、韻律感較強的能夠朗朗上口的兒歌,以及十分有趣的小故事都能吸引寶寶。即使在幾個月大,還不能完全聽懂兒歌與故事的內容時,媽媽給寶寶聽這些動聽的兒歌,講講有趣的小故事,對寶寶來說都是一種有意義的刺激,能夠促進寶寶的發展。只要媽媽有時間,就要抓住機會常常給寶寶說這些兒歌和故事,最好媽媽用比較夸張的動作來增加對寶寶的吸引力。
十一、鼓勵寶寶大膽地說話
當寶寶說錯話時,父母不要去譏笑或責備他,也不要隨意地打斷寶寶的話。不管寶寶說得好與不好,都要為寶寶提供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不要用自己的語言和行為來代替寶寶的語言。父母要及時采取一些策略去糾正他們發音和用詞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糾正其錯誤時,不要去模仿寶寶的發音,也不要去批判寶寶的錯誤,只要將正確的發音讓寶寶再聽一遍就可以了。例如,寶寶把“哥哥”說成了“丟丟”。此時,媽媽沒必要去糾正寶寶說不是“丟丟”,而是“哥哥”,對寶寶只要說:“對,那是小哥哥。”就可以了。
【培養孩子的意志力】
兒童內在的心理潛能是其心理發展的動力,然而這些心理潛能與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從生物學上來分析,人體的生長發育也必須像植物生長需要空氣、水分、營養一樣離不開一定的環境因素。因此,為了保證兒童能夠正常地發展其心理潛能,我們要為他們營造一個有準備的環境,以某種特定的方式直接提供給孩子所需的外部條件,即我們提供一個不約束兒童的、適合其年齡的、能夠任其自由活動的環境。“對環境的強調”是目前我們教育體系的本質特征。在這里的環境包括成人教師以及提供給兒童學習的教學設施和材料。另外,教育體系要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自由原則,這是教育進行的基礎原則。在自由的基礎上對兒童進行觀察,進行紀律教育,允許兒童進行活動,但是,這種自由也是有一定的限度和條件的,不能放任自流或任意妄為。這里說的自由代表著解放兒童和尊重兒童的人格。
總而言之,教育的根基包括環境、自由、作業和教師四種因素。當然,對孩子的意志教育和培養的指導思想也是在這些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們將兒童的意志培養和教育的基本思想歸納為:為兒童意志發展提供一個適合發展的環境及所需要的物質和材料,革除所有阻礙兒童意志發展的弊端,兒童在自由運動與活動、功課練習以及在專業老師的幫助下,進行意志培養和訓練。
從以上思想出發,我們將意志教育和培養的途徑和方法主要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排除成人直接干涉兒童的行為
我們經常發現孩子特別好動,一刻也不能安靜下來,看到任何東西都要去摸摸,碰碰,他們的行為甚至還被認為愿意挑逗同學,結果老師責備他們為“調皮精”“討厭鬼”。
實際上,有上述表現的兒童正處于兒童心理萌芽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存在“沖動”和“抑制”兩種截然相反的狀態,但二者是分離的。這時的兒童無法靠自己的意志來控制自己,只是在潛意識里他的意志起著支撐作用。處于心理萌芽階段的兒童,他們具有發展自我的能力,這種能力導致他們喜歡去接觸東西,熟悉新鮮事物。在兒童意志發展過程中這屬于一種自發活動,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誘導和鼓勵兒童的這種積極行為,使他們盡快地產生抑制和沖動之間的聯系。
但是,大人們對兒童的這種自發活動往往采取訓斥和蠻橫干涉的態度。例如,當孩子伸手去摸身邊的物體時,大人會喊道:“別碰!”當孩子已經可以走得很穩當的時候要跑著去玩,大人害怕孩子摔跤會急忙地阻止說:“別跑!”當孩子想要做一件事情時,大人總是否定地回答:“不行!”當孩子正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時,大人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來打斷他們并讓他們去做別的事。種種行為都是大人們對孩子原始沖動的踐踏,可以說大人的舉動把孩子發展的意志扼殺在了搖籃之中。父母以為自己是滿懷著愛心來照顧兒童的,其實,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摧殘兒童意志的幫兇,他們驅使子女成為履行大人意志的服從者。成人用自己的意志來代替兒童的意志,不允許孩子亂動,或者即使讓孩子動也要替孩子們做主,使孩子們失去鍛煉意志的機會。
可以看出,成人給孩子提供的環境是一種阻礙孩子意志發展的環境,這種環境阻礙了兒童意志與個性的發展。因此,只有徹底排除大人造成的障礙,沖破成人的禁錮和干涉,才能解放兒童。
二、允許兒童自由運動和活動
兒童的發展與自由的關系十分密切。幼兒教育的一條基本途徑就是自由活動,這也是兒童意志培養的主要途徑之一。
舊教育體制下的教育壓制孩子的自由,對孩子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那些教師只關注于讓孩子聽話,進行呆坐、靜聽和背誦。在這樣的訓練下,孩子失去了“我想要”的想法,無論做什么都要得到老師的首肯,自己完全沒有權利去支配自己。實際上,這樣的教育模式阻礙了孩子初期意志的發展,孩子變得膽小軟弱,如果沒有在別人的幫助下,自己沒有勇氣去做一件事情,這樣的孩子卻被老師認為是“乖孩子”,其實,這樣的孩子已經形成了意志比較薄弱、沒有自己的個性的特征。
因此,新教育體系要將這些被監視、被壓抑的孩子們解放出來。對于那些已經形成意志較薄弱特點的孩子,我們知道表面上他們很安靜,但是內心世界是極其渴望動起來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來刺激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孩子們的游戲中,并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在他們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中激發他們的意志力,就如同訓練體操一樣,行動訓練孩子的意志,從而將孩子從抑制中解放出來。
我們可以認為在兒童意志形成過程中,自由運動和自由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兒童進行自由運動,可以獲得力量,協調身體機能,為意志的形成奠定健康的生理基礎,為意志鍛煉的逐步進行做好充分的準備。
另外,意志品質的發展離不開自由活動和自由運動。例如,在自由活動中,孩子面臨著做哪些活動的決定,這樣就能夠鍛煉孩子果斷的性格。當孩子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工作就會專心致志地去做,不會感到疲憊,而會獲得快樂,他能夠自覺地反復練習,直到自己認為滿意為止。這一過程也是孩子鍛煉自己的堅持性和持久性的過程。
最后,沖動和抑制達到相互平衡依靠著自由運動和活動。例如,孩子能夠到處走動時,他會努力不讓自己碰到伙伴,或踩到別的伙伴的腳,不去弄翻桌椅,這樣的鍛煉能夠使沖動和抑制保持平衡。
禁止去做事情不能稱之為人有控制能力,只有通過自由活動和運動我們的控制能力才能形成。弱者在自由活動或運動中獲得力量,強者則獲得更好的改善。但我們所說的自由運動不僅僅指身體上的自由,并不局限于原始的概念范圍。如果我們僅提供給孩子像小貓小狗似的自由,讓他們聽之任之地活動也是無法獲得很好的效果的,也無法促進孩子意志的健康發展。
工作分有目的地進行和無目的地進行,相比之下,無目的的工作使人容易疲憊。因此,我們說的自由活動要有目的地進行,需要傾注孩子的智力、意志來完成。兒童能夠在這種準備充分的活動中獲得完成任務的沖動,而且是快樂的積極的沖動,這樣才能培養他自覺完成工作的意志和品質,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精神健全的人。
三、成人要為兒童提供必要的物質和材料
只排除阻礙孩子自由活動的障礙還不能將其培養成更健康完美的人,我們必須要為孩子們精心準備適合鍛煉其意志的材料,讓孩子們在生活環境中不斷獲取經驗,獲得比較豐富的印象,我們還要積極引導孩子向著自己感興趣的、有利于身心發展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訓練中汲取營養,促使意志、注意力、智力、品德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應該為兒童創造一種適合他們特點的物質環境。例如,我們可以為兒童準備輕巧并且好看的桌椅、玩具,成套的教具、材料來幫助他們進行肌體協調運動,發展意志。
四、反對口頭說教
我們反對在意志教育上采取口頭的說教方法,僅僅通過說教是無法培養起孩子們堅強的意志的。因為行動是意志的表現形式,什么都不做的人就是一個沒有意志的人。因此,行動才是促進兒童意志發展的關鍵因素。自由的運動、活動、作業、交往和有規則的訓練,手腦結合、身心協調的作業練習都是鍛煉意志的方法,這些方法中的每一部分都在對孩子的意志力進行著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