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理智研判 宏觀視野(4)
- 言之有范:指尖上的文化思考
- 范周
- 4108字
- 2017-09-18 16:49:37
中央一號文件:折射出哪些文化事兒?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中央一號文件”),對加快農業改革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十二次聚焦“三農”,“農業穩則中國穩,農業強則中國強”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治理的重要共識。仔細閱讀一號文件,能夠從中看到很多與文化密切相關的內容。
中央一號文件全文約12000字,共分5個部分32條,包括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五個主要方面。在中央一號文件的五大部分當中,我們能夠明顯看到以下四個方面與文化建設密切相關。
特色農業:創意升級農業產業結構
中央一號文件的第一部分明確提出要“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這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題中之義,同時也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延長產業鏈、豐富產業內涵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文件第二條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要立足各地資源優勢,大力培育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布局調整”。第十二條則指出要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要立足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等。特色農業作為農業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的良性發展有賴于文化創意因子的催化作用,因為特色農業產業鏈的延長、產品內涵的豐富需要加入大量富有地方獨特品味的創意內容,從而使特色農業的發展更加豐滿,內涵日趨豐富。因此,只有把特色農業產業的內容和創意產業深度結合,才能真正實現特色農業的發展,從而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微評 ★文化創意元素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農產品完全可以擺脫“土”的印象,在創意的包裝下時尚化、高端化。】
2008年前后,我們對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特色農業的發展進行了全面跟蹤,可以說平泉縣是發展特色農業的典型代表。食用菌種植是該縣的重要農業作物,利用食用菌菌棒加工而成的活性炭為冶煉業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在此基礎上,平泉縣用創新發展思維,對活性炭產業進行深度加工,將文化創意融入現代農業,把活性炭的實用功能與現代文明、綠色環保、文化創意有機融合,研發出了大量活性炭的創意產品。
【微評 ★希望這樣的案例更多一些。】
平泉縣創意升級農業產業結構的案例正與此次中央一號文件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導向不謀而合。該縣從種植業起步,向工業原材料轉化,繼而又引入創意因素發展文化產業,最終實現第一、二、三產業的有效融合,提升了產業附加值,形成了龐大的活性炭產業鏈,為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模式。此外,國內很多地區在瓜果梨桃的種植當中精心開發、創意設計,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所以,特色農業的發展一定是和創意緊密相連的。
鄉村旅游:三產融合造就美麗家園
中國的農村建設當中有很多是與鄉村旅游緊密結合的,鄉村旅游的發展為美麗鄉村的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對于挖掘農業內部增收能力至關重要,也是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建設美好家園的重要著力點。文件明確提出,要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微評 ★通過農業觀光、生態采摘、養生度假等項目的開發,可以說是因地制宜地發揮了農村的先天優勢,也契合了現代人回歸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當地也可以增加農民就業,一舉多得,前提是這樣的項目應該做好充分的規劃設計和評價預估,以確保其能很好地落地并開花結果。】
鄉村旅游發展的前提是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本次中央一號文件則明確指出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農村水網、電網、公路網、互聯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并在第十二條中對加大鄉村旅游休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特別說明,這將為打通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間的屏障,使之活化發展從而帶動美麗農村建設奠定基礎。文件中提到的“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壯大縣域經濟,帶動農民就業致富”,這些都與文化旅游、文化特色農業密不可分,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微評 ★不僅是鄉村旅游,很多產業要想持續發展,都要從文化上找核心動力,日本“商業之父”澀澤榮一在實業經營的過程中,就特別強調儒家思想對企業經營的根基性作用,產業的轉型升級都需要回歸到文化本源來提升內涵。】
鄉村旅游的發展,其核心競爭力在于文化。文化內涵誰挖掘得準,文化內涵誰表達得新,誰就能夠成功。成功的鄉村旅游不僅僅能夠讓回歸鄉村的城里人看到綠水藍天,還能讓他們感受到屬于鄉村的獨特魅力,給他們全新的體驗,而這就需要發揮文化創意與文化內涵的決定作用。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的有機結合也必將激活農村要素資源,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此外,文件還對鄉村旅游發展的相關配套體系進行說明,指出要研究制定促進鄉村旅游休閑發展的用地、財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為鄉村旅游的發展保駕護航。
農村思想陣地:公共文化建設重中之重
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而公共文化建設則是鄉村文化建設在現階段的主要任務。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可以說是為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是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正如文件第十九條所述:要針對農村的特點,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廣泛開展形勢政策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凝聚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精神力量。
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有賴于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有效開展,例如文件中所提到的好家風好家訓活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等評選表彰活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醫生、村官等活動等等;另一方面則需要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創作富有鄉土氣息、謳歌農村時代變遷的優秀文藝作品,提供健康有益、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項目服務“三農”內容。這些工作的開展將會對農村文化建設、農村思想陣地建設、鄉村文化生活的活躍起到積極作用。
以上提到的這些內容,部分是屬于文化產業的,部分則屬于公共文化。2015年1月15日,兩辦下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意見》中也首次提到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融合發展。因此,無論是文化產業還是文化事業,文件提到這些內容都暗含了其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當中應當發揮的重要作用,這對于實現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有重大意義。
人本理念:新農村建設“新”在何處
中央一號文件當中的一個基本表述用語叫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在2005年的時候中央首次提出了這個口號,時隔十年,中央一號文件又賦予了新農村建設怎樣的“新”內涵呢?我認為,其主要變化在于其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就是要以人為本,以新農民和新居民的生活的理念為出發點與落腳點,來考慮農村的建設與傳承。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要時刻牢記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而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對于鄉賢、鄉祠、鄉村文明、鄉村習俗的有機整合,也隱含和體現在本次中央的一號文件當中。文件第十七條提到的“要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完善傳統村落名錄和開展傳統民居調查,落實傳統村落和民居保護規劃”;第二十六條涉及到的“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等相關內容,都是文件人文情懷的展現。中央一號文件在農村建設的宏觀背景下勾勒出一種人文關懷,這是以人為本、注重新農村建設中文化傳承的體現,是我們在一號文件的解讀當中應該關注的。
過去,毛澤東曾經講過“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今天,這句話或許仍然適用——在農村新一輪的建設當中,文化產業、公共文化服務都可以大有作為。事實已經證明,如今很多文化惠農的內容早已開始向互聯網轉移,一大批電商村應運而生,新的“上山下鄉”活動表現在了文化建設的各個層面。可以說,農村是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建設的廣闊沃土,在這里,文化能夠找到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壤,產業則創造出更多新的產品。
事實上,一號文件所折射的文化事兒還有很多。認真地解讀中央一號文件,從中挖掘更多隱含的文化內涵,找出那些可以讓文化活動滲透在中國鄉村建設各個角落的新機會,是所有從事文化工作的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所有文化產業從業者必須看到的廣闊天地。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一號文件為從事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的企業和機構創造了大有作為的政策背景,對此我們應該高度關注。
(注:本文發布后,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被包括人民網、求是網、光明網、中國青年網、中國社會科學網等諸多主流媒體轉載。)
新型城鎮化的研究中必須注意的四個問題
近日,我參加了中國林業出版社《新型城鎮規劃設計指南》叢書編撰座談會,與各位學者專家就新型城鎮化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研究。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的城鎮化取得了突破性發展。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市人口數量已超過農村人口。傳統的城鎮化過于重視硬件條件的建設,而對精神文化的建設卻有所忽略。尤其城鎮化帶來了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繁榮,讓農民的就業、收入等物質條件難被滿足,更不用提文化娛樂消費的需求。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道路”,標志著新型城鎮化已經成為今后城鎮化發展的新戰略定型。而后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是傳統城鎮發展模式的進一步升華轉級,在探索的過程中,不免會碰到許多問題。就此,與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