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基因領域研究的創新信息(3)
書名: 國外生命基礎領域的創新信息作者名: 張明龍 張瓊妮本章字數: 4853字更新時間: 2017-09-13 15:31:05
(2)發現蜘蛛繭絲的基因分子結構。
2005年8月,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生物系,助理教授謝里爾·哈雅仕和研究員杰西卡·碣波等人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對媒體發布消息說,他們發現了雌性蜘蛛,用于制造蜘蛛繭的主要蛋白質的基因分子結構。這一研究結果,將幫助生物技術專家開發更廣泛的蜘蛛絲應用領域,而且對研究蜘蛛的進化過程也有很強的參考作用。
研究人員從12種蜘蛛身上,分離出一種被稱為TuSp1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很強的相似性,連1.25億年前就已經分化的蜘蛛身上也是如此。由于構成蜘蛛絲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決定著不同種類蜘蛛絲的特性,包括有彈性、抗張強度等,因此這一研究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哈雅仕表示,蜘蛛絲的強度和韌性,是目前已知天然纖維中最高的。因此,用蜘蛛絲制成的織物必然具備極強的牢度、柔韌性,而且能夠生物分解。至今為止,蜘蛛絲已經在很多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超強裝甲、專業繩索和外科手術用顯微縫線。
蜘蛛利用蜘蛛絲進行移動、捕捉獵物、儲存食物和繁殖后代。蜘蛛的絲腺,可以產生不同種類的蛋白質并進行混合,然后根據不同的任務制造出具有不同功能和用途的絲。比如,正在織網的蜘蛛,吐出的是具有極好強度的牽引絲和俘獲絲,俘獲絲的彈性比牽引絲強,而且其粘性可以用來誘陷獵物。另外,用于構造蜘蛛繭的絲,是7種蜘蛛絲中具有特別好強度和耐久性的。
碣波指出,蜘蛛繭絲的蛋白質功能,不同于牽引絲或俘獲絲等其他蜘蛛絲。蜘蛛繭絲必須能夠持續使用很長時間,因此需要承受得住很多不同的狀況,無論是冰凍還是高溫,而且還需要具備足夠的強度來保護蜘蛛卵免受掠食者、寄生蟲等的襲擊。
蜘蛛絲基因是由長的重復序列,以及某一個序列重復的突變構成。每一個序列重復的突變,都會波及相鄰的序列重復,這稱為協同進化。揭示蜘蛛絲的分子結構,不僅對開發產品很重要,而且可以幫助生物學家研究蜘蛛的進化情況。
蜘蛛繭絲是數百萬年進化的產物,而蜘蛛絲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則是生物化學研究的藍圖。研究人員對其他25種蜘蛛絲基因進行比較后,發現它們具有很少的相似性。這表明TuSp1蛋白質,是遵循一定的序列進化通過基因復制引起的。研究人員說,迄今為止,人類才掌握了部分蜘蛛絲蛋白質的基因序列,更多的蜘蛛絲基因還有待今后去發現。
2.基因功能研究的新進展
(1)發現具有雙功能的基因。
2006年9月,紐約大學比較功能基因組學中心,生物專家法比歐·皮亞諾和安尼塔·弗南德澤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一種名為mel-28的基因,具有雙重作用。它既在細胞分裂時,起確保染色體正常分裂的作用,又參與了核被膜功能。
利用系統匯集實驗證據手段,生物學家能夠找到不同基因間的關聯。闡述基因關聯的網絡圖顯示,大多數基因處在高度關聯的、被稱為模塊的組群中,這些模塊含有眾多的基因,它們參與了相同的作用。
該研究小組的發現,來自對秀麗隱桿線蟲的研究。該線蟲是人類首次完成基因組排序的動物,同時也是幫助人們研究胚胎如何發育的模式生物。皮亞諾和弗南德澤發現,mel-28基因同網絡圖的大多數基因不同,它與兩個獨特的模塊相關聯。通過線蟲在胚胎早期時,把mel-28基因與帶有熒光標記GFP的基因熔融,研究人員觀察到,細胞在活胚胎中分裂時熔融物MEL-28-GFP的動向:在細胞核外圍和染色體之間穿梭。進一步的功能測試實驗顯示,mel-28對核被膜的完整性和染色體分裂的正確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發明可控制基因功能開關的新技術。
2008年3月,《泰晤士報》網站報道,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阿倫·克盧格爵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明了一種可控制基因功能開啟或關閉的新技術。該技術有望使艾滋病、心臟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療取得重大進展。
據報道,新技術依靠被稱為轉錄因子的蛋白質,來加強或減緩基因的活動。克盧格1985年發現一種能實現上述功能的蛋白質,并將其命名為鋅指蛋白。對某種特定基因有效的鋅指蛋白,攜帶可附著在基因上的核酸酶,能使基因開啟或關閉。該技術可關閉一些使心臟病或癌癥惡化的基因,還可以激活那些保護神經不受損壞或促進血管生長的基因。
對于艾滋病的治療,該技術就是通過改造病人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使其能夠免受艾滋病病毒感染。這樣病人就能擁有一些正常工作的T細胞去抵御其他方面的感染。
據報道,目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桑加莫生物科學公司,已根據這一原理開發出幾種藥物,旨在控制部分基因的首批藥物已開始臨床試驗,針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試驗也將在數月內進行。
(3)創建研究基因功能的“熒光魚”。
2010年2月,北卡羅來納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在《生物化學》雜志上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他們正在利用熒光魚作為分子“燈塔”,來研究動物的早期發育階段。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創建的熒光魚,也可為探究腫瘤發展成因提供線索。
研究人員聚焦的Sp2基因,可調節其他基因的表達。Sp2是Sp轉錄因子家庭的成員之一。Sp蛋白質扮演著細胞“接線員”的角色,它可在需要時開啟或關閉。研究人員發現,皮膚腫瘤的發展與Sp2的過量生產呈正相關性,另有研究也指出了在前列腺癌中的類似發現。但除此之外,人們對該蛋白質知之甚少。
研究人員懷疑Sp2的過量產生,也許可作為腫瘤形成的早期指標。于是,他們把熒光標記插入到斑馬魚中。該標記與Sp2基因相連,從而使他們能夠在整個生物體內跟蹤Sp2的合成。在紫外光下觀察斑馬魚時,Sp2標記就會在基因表達的地方發出紅光。
研究人員表示,斑馬魚是此項研究很好的動物模型。由于其胚胎在24小時內就可發育完成,且向外發育,因此在顯微鏡下就能觀察到正在發生的情況。此外,其Sp2蛋白與哺乳動物中發現的完全一樣,因此在人類和斑馬魚中,該蛋白的功能也是相同的。
此前的研究認為,Sp2可調節發育,而且不只是腫瘤的發展,而是調節整個生物體的發育。研究小組在對斑馬魚進行觀察研究時,也很快地發現了Sp2對胚胎發育的重要性。
研究人員注意到,在攜帶熒光標記的成年斑馬魚中,除了在雌性卵巢中發出紅色熒光外,其他地方都是不發光的,且雌性產卵時也能發出紅光。這表明,Sp2對于早期發育階段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不出所料,研究人員在刪除胚胎中的Sp2后,胚胎不再進行發育。因此,研究人員認定,他們已發現了胚胎發育的基本機制。
(4)發現同一基因可有完全不同的功能。
2011年3月,有關媒體報道,英國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Grb10的基因,與通常的印記基因表達規則不符的是,它從父母雙方遺傳下來的等位基因作用截然不同。同源染色體基因表達活性不同的現象,稱為基因印記。
所有動物的細胞中,每個基因組都是成對出現: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多數情況下這兩條基因都是活躍的,但對某些基因而言,其中一條被關閉了,基因僅能表達來自一方的同源基因,而另一方的不表達。
巴斯大學與加地夫大學神經系統科學與精神健康研究院合作,發現了一種名為Grb10的基因,其異常之處在于,子代只在大腦中表達來自父方的基因,卻在身體其他部位表達來自母方的基因——好像父母雙方的印記基因,各自在不同部位有一種無意識的優先權:母親的基因表達涉及胎兒成長、新陳代謝、脂肪儲存,而父親的基因表達調控著成人的社會行為。
為了證實這一點,他們對缺乏父方Grb10基因的小鼠進行了行為研究。在一項強制遭遇測試中,研究人員把兩組小鼠,放在一條狹窄管道的兩端,并阻止它們轉身,結果發現,Grb10基因在大腦中不活躍的小鼠通常會堅守原地,而其他小鼠則會倒退,并表現順從。缺乏父方Grb10基因的小鼠,更喜歡控制其他小鼠,與腦中父方Grb10基因活躍的小鼠相比,更有可能獲得同伴禮貌的待遇,這在小鼠和其他哺乳動物中是一種處于統治地位的標志。此外,這些小鼠,還更有可能扯斷同籠的表達等位基因小鼠的胡須。當母方Grb10等位基因表達沉默時,小鼠通常會變得又大又重。
研究人員指出,這是首次證明,同一個基因根據其來自父母雙方的不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好像是父母雙方以不同的策略來幫助后代,一方致力于身體,而另一方致力于精神。研究證明,印記基因對人類健康非常重要。Grb10與胚胎發育有關,而在后期生命中,它對身體和精神兩方面都很重要。
三、基因遺傳信息研究的新成果
1.遺傳基因研究的新發現
(1)發現遺傳基因具有分割組織器官的功能。
2009年5月,日本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一個生物科學研究小組發布消息稱,他們經過試驗發現,在脊椎動物背部骨骼形成過程中,有一種特定的遺傳基因,能夠把原本細長的組織器官分割開來。
研究人員首先開發出一種在雞受精卵由胚胎分化成長過程中,在特定時期導入遺傳基因的試驗方法。他們利用這種新方法,研究分析胚胎中可發育成背部骨骼的,被稱為體節的組織中約20種遺傳基因的活動情況。結果發現,一種被稱為“艾弗琳”的遺傳基因,不但可以把組織器官分割開來,而且還有使分割后的斷面變得平滑,使之呈現“上皮化”的功能,而如果阻止其活動,那些比較雜亂的組織就可以結合在一起。研究人員認為,通過控制“艾弗琳”的活動,就達到修飾組織器官形狀的效果。
以往研究發現,“艾弗琳”是一種可將相連的細胞分離開的遺傳基因,在分離開動脈靜脈和大腦的區域劃分方面,發揮主要作用。
研究人員稱,該研究成果,有助于在再生醫療領域,按需培育與患者更加匹配的器官和組織,在整形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
(2)發現基因調控程序在進化中被循環利用。
2011年4月,奧地利和美國聯合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在《自然·遺傳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對一種關鍵轉錄因子結合位點的研究發現,調控生物中胚層發育的基因程序,一直是被“循環利用”的,而不是動物們各自的獨創。
生物的每個細胞中遺傳信息都是一樣的。不同細胞之所以顯出不同的性質,是因為基因活性受到遺傳程序的調控,通過基因開關,形成了肌肉、骨骼、肝臟及其他多種類型細胞。胚胎發育過程有著嚴格的時間和空間次序,基因程序控制著這種次序性,使DNA(脫氧核糖核酸)上的一維信息,逐漸發展成生物體的三維結構。胚胎干細胞定向逐級分化由復雜的調控網絡控制,涉及多個功能基因開啟與關閉,轉錄因子在決定基因是否表達及轉錄效率中,起重要作用。
聯合小組選擇了6種不同果蠅,研究一種名為Twist的轉錄因子,在它們胚層發育過程中的作用機制。中胚層是所有高等生物胚胎的三個基本起源細胞層之一。中胚層細胞會分化成肌肉細胞、心臟細胞、結締組織和骨骼組織等。研究發現,Twist在不同種類果蠅DNA上的所有結合位點都是相似的,而且Twist通過和其搭檔轉錄因子相互作用,能在恰當的位置與DNA結合。
研究人員解釋說,這6種果蠅中,有些基因和人類的相似度很高,而另一些基因則與人類差異很大。這表示,調控中胚層發育的程序,在進化中一直是被“循環利用”的,而不是不同的動物分別進化出不同的程序。深入理解這些機制,有助于我們理解人類等高等生物是如何發育的,基因調控程序中的缺陷如何導致癌癥等疾病。
(3)揭示線粒體由母系遺傳的原因。
2011年10月,日本群馬大學教授佐藤健等研究人員,在《科學》雜志網絡版上發表論文認為,線粒體是存在于大多數真核生物細胞中的細胞器,其基因只能形成母系遺傳,而與細胞的基因組不同。他們發現,線粒體的這種母系遺傳原因,可能是由于“自噬”作用,父系的線粒體在受精卵中就被消化掉了。
為了探明線粒體如何遺傳,研究人員利用體長1毫米左右的秀麗隱桿線蟲,進行實驗。他們把線蟲精子內的父系線粒體著色,然后觀察受精卵的情況。結果發現,來自精子的線粒體,在受精后不久,就被特殊的膜包裹起來,由于酶的作用而不斷分解并最終消失,只有卵子的線粒體保留下來。
這種現象被稱為“自噬”,也就是吃掉自身的一部分。這在細胞處于饑餓狀態時,也會發生,細胞會分解自身的一部分作為營養源。為什么父系的線粒體會被消化?目前尚不清楚其中原因,據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由于攜帶父系線粒體的精子運動量很多,受精的時候已經很疲勞了,它的基因不宜遺傳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