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目的

本講要點:

反射運動和本能行為都代表了有機體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做出行動的傾向,具備一種先天的目的;

在本能的發展過程中,運動控制能力是其獲得有效性的必要條件;

習慣是一種按照慣常的方式進行行動的意向,建立運動習慣對于我們掌握新技能至關重要。

1.目的對心理行為的支配作用

在前面幾講中,我們曾不止一次地強調心理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目的性的。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的頭腦中時時刻刻都充斥著某種雄圖大略,而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服務的。我們每個人都清楚自己不是被動存在的,只能被周圍的人和事所左右,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也不是變化無常或雜亂無章的;相反,它們通常都會指向某個能帶給我們滿足感的最終目標。

嬰兒期標志性的隨機運動在此后的發展過程中并不會完全消失,但其重要性將極大地降低。除了此類行為之外,我們的其他所有活動都是出于“適應環境”這一天性。我們不妨將心理發展看作是個體自我調節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逐漸增長的過程。如果環境始終處于固定不變的狀態,那么我們只需憑借單純的生理機制就能夠做出穩定有效的反應,如同我們曾經講過的那樣,這一過程不需要任何意識的參與。例如,正常情況下,無論我們處在清醒還是睡眠狀態,呼吸活動的進行都是無意識的。許多后天習得的行為也是如此,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意識在其執行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將逐漸降低,最后可能成為該行為的一種伴隨狀態,甚至完全退出這一過程。讀者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騎自行車時需要對每個動作都進行一番事先的思考,那我們的行動將面臨多么嚴重的困難。

但是,如果一個人偶然吸入了一些刺激性的氣體,或者他的自行車騎起來比平時更加費力——總而言之,當我們所處的環境比較陌生,針對這些環境的習慣反應尚未形成或者我們通常的做法變得不太合適時,意識就會開始發揮作用。新奇的環境會促使心理活動變得活躍,而日常慣例則往往相反——至少對于某些特定的慣例行為而言,這一觀點是毋庸置疑的。

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掌握了更多適應環境的方法。我們不會被此時此刻的經歷所禁錮,恰恰相反,如果情況正常,自動化的反應就足以應對,我們會忽略周圍的環境,而去專心致志地思考第二天或下個星期將要面對的困難。而當眼下的環境產生更高的要求時,我們能夠對它進行周密的考察和判斷,這得益于我們對自己需求的清楚認知、對類似情況下一般原則的了解以及過去的經驗教訓。判斷和推理能力是人類的一大優勢,是適應環境變化的最高級的方法。

這類高等能力是與人類所面臨的更為復雜的環境相匹配的。我們所要適應的不僅僅是物理環境——即使是物理環境,也超出了單純的知覺行為能夠完全把握的范圍。例如,原始的野蠻人和現代歐洲人都對日食非常熟悉,他們可能觀察到同一次日食,但是他們對該現象背后的原因和規律的認識卻大相徑庭,他們的行為反應也因此會截然不同。另外,社會環境和精神生活要求人類個體做出更多的反應,我們不但時刻處于這些環境之中,而且必須能夠針對它們進行自我調整,或者對其施加足夠的影響或改變,只有這樣,我們的需要才能得到滿足。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適應行為同樣可能發生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我們英國人對生活準則和責任義務的觀念已經深深嵌入了生命之中,很少會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或者它們對行為處事造成的影響;同樣,我們也很難發現其他看待問題的角度。旅行會使這類問題浮上水面。陌生經驗中的新鮮觀念會引起我們的注意,這時,我們必須對自己的立場加以仔細的考察,以確定應該對這些新觀念采取何種態度。

我們對個體和環境關系的簡短討論已經足以表明,適應能力的發展涉及兩類趨勢的相互作用。其中一種趨勢是形成習慣,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傾向于逐漸消退;另一種趨勢是確立意圖或有意識的目的,這時,更高的意識水平變得至關重要。不管是習慣還是目的,它們或遲或早都將在行動中得以體現。然而,這要等到運動控制能力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之后才可能發生。(實際上,完全缺失運動控制能力是智力缺陷兒童的一種常見癥狀。)因此,有必要對運動本身的性質以及它們是如何逐漸處于控制之下的過程加以研究。

2.反射與隨機動作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曾簡單提及過嬰兒在運動方面具備了某些先天能力。他的動作一部分是反射性的——也就是說,當某種特定的刺激達到了足夠強度時,會引起特定的肌肉群做出特定的反應,而另一部分則屬于隨機或偶然性的。

嬰兒的基本生理活動,如呼吸、心跳等都是反射性、自動性的行為。從降生那一刻起,這些行為就開始持續不斷地進行,不需要任何意識或目的的引導。嬰兒與生俱來的反射還包括吸吮、吞咽、哭鬧等。除此之外,絕大部分的反射都是在個體成長過程中逐漸出現的。例如,眨眼反射在嬰兒出生后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出現,之后不久,與行走相關的反射也將出現。所有這些行為都不具備意圖或者目的性,但一般情況下,它們對個體的生存是有益的。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反射行為也可以被稱為目的性的:它們具備了一種先天的目的。隨著兒童的成長,他逐漸能夠對一部分反射行為進行或多或少的有意控制。例如,我們可以忍住一個噴嚏,或者改變呼吸的節奏。但另一方面,有些反射是我們無法調節的,例如光線照射眼睛時瞳孔的變化。

許多反射性動作的發生完全與意識無關,另外一些則在發生前和發生過程中經常伴隨有某種程度的微弱覺知。例如,有物體擦過眼前時引起的眨眼反射,咀嚼、抓握以及將頭轉向某個明亮物體的反射等,最后這種情況涉及的意識水平相對更高一些。那些逐漸能夠被隨意控制的反射都屬于這種類型。

讀者還應該注意,一種反射性的反應不僅對應于某種特定刺激,一般來說,它還可能會由某些機體狀態引起。因此,一個處在完全相同的外界環境中的嬰兒會在饑餓時開始吸吮,而在吃飽之后停止。

正如我們曾見過的那樣,除了這些特定的反應之外,兒童的四肢還會做出許多隨機性的、沒有明顯目的的運動。這類運動很可能是對內部生理變化的一種反應,其出現時間要早于很多反射性動作。這類隨機運動的不確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使兒童與周圍的物體之間產生了許多意外接觸,同時也給他帶來了新的運動經驗。在接下來的一個階段,兒童將學習如何對這些運動經驗施加主動的控制。

3.本能行為

我們很難在反射運動和本能行為,以及本能行為和智力活動之間劃出一條精確的界線。“本能”一詞通常意味著一種先天的傾向,它使得生物體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表現出某種特定的行為,而且通常意識不到這種行為的最終目的。一般而言,這類行為對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延續都是有益的。另外,在特定的情況出現時,處于同一發展階段的同種族個體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相似行為。盡管許多物種都會對新奇或突然出現的事物感到恐懼,但每個物種的反應都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一只受驚的畫眉鳥不會表現得像一只受驚的貓一樣,它們二者的反應又都和受驚的兒童相去甚遠。到此為止,本能看起來與反射并無顯著不同,而且與反射類似,特定的本能會出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例如恐懼和憤怒在人類個體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發展起來,而性本能則要等到很久之后才會出現。

本能與反射之間的分界難以確定,但人們通常認為二者之間最重要的差異在于本能所涉及的刺激和行為反應都更加復雜,而在經驗的影響下,其行為反應的可塑性也更強。此外,情緒或類似反應的出現或許也可以被認為是本能行為區別于反射的一種特征。

本能行為的刺激總是對某些特定事物的知覺,雖然這種知覺有時可能非常原始;而其引發的反應則通常是一系列固定的動作。因此,當小雞聽到一種特殊的咯咯聲時就會跑回到母雞身邊,并躲到她的翅膀下面。人類觀察者會把這種情況下的刺激叫作“母親對危險的警告”,但小雞在沖回去尋求母親的庇護時可能并不清楚發生了什么危險。“當單獨撫養大的松鼠第一次見到堅果時,它就能夠打開它們,吃掉其中一些,并把剩下的埋藏起來,它的行為舉動和別的種族成員殊無二致;幼貓面對狗時會表現出貓科動物的典型反應。”[6]鳥的筑巢行為是本能行為中更加引人注目的一個例子。筑巢的方法非常復雜,但被人類養大的鳥兒也會在合適的環境中完成筑巢,即使它們之前從未見過鳥巢的建造過程。這一現象使我們確信,只有與不可預見的最終結果聯系起來看時,漫長的一連串行為中那些早期的舉動才是有意義的。

與此同時,必須記住一種本能反應總是具有或多或少的可塑性。我們無法預測受驚的小雞會跑向哪個確切的方向,會跑多遠,因為每次它的行為都會有細微的不同。本能反應還可能被幼小生物的模仿傾向所影響。據稱幼鳥——例如紅雀——如果被放在其他鳥類的巢中,就會學會其代養父母的叫聲;跟老鼠在一個籠子中長大的幼貓可能在玩鬧中不小心殺死對方,但不會故意傷害它們,直到它看見大貓是怎樣做的。另外,許多本能就像反射一樣,要在機體處在某種特定的適宜狀態時才會出現。例如母雞只有在孵蛋時才會筑巢,雖然它一直都能夠獲得所需要的材料。

即使是低等動物的本能行為——例如,小雞因為母親的呼喚而迅速地向她奔來,或者鳥兒在求偶季節的鳴叫——通常也會帶有某種情緒性的激動狀態。當然,我們不能輕率地認為動物具有與人類情緒相同的高級心理活動,但一般觀點認為,所有真正的本能都包含一定的情緒性因素,雖然這種情緒可能多少有些原始。無論如何,本能行為顯然不僅僅是單純的機械運動。在本能行為中表現出的對客體的興趣足以激起后續的行為反應,和后續的反應一樣,這種興趣也是本能性的。小雞會本能地注意到母雞的呼喚,其他動物則不會對這種叫聲感興趣;松鼠也會本能地喜歡堅果。

4.一些主要的人類本能

可以看出,反射運動和本能行為都代表了有機體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做出行動的傾向。對這些傾向的了解意味著我們獲得了能夠隨意引起特定活動的能力。如果我們知道正常人的軀體反射,我們就可以利用它們,檢驗它們是否正常出現,或者研究個體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住由我們施加的刺激所引發的自然反應。對于人類本能的知識也會帶來相似的能力,但這類研究更加重要,同時也需要更加細致,因為人類的本能反應非常靈活,有很強的可塑性。

究竟存在多少種人類本能,針對這一問題仍然存在很多爭論。有人認為其總數超過30種,也有人認為不足一打。不管哪種意見才是正確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對本書所關注的目標來說并不太重要,因為當學生開始進入學校接受教師的指導時,大部分的本能傾向就已經在許多方面發展得非常復雜,不再是最原始的形式了。因此,我們下面只對幾種相對重要的本能進行討論。

由恐懼和憤怒所激發的動作是最早出現的本能行為之一。這類情緒在嬰兒身上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他們會輕易地被突然響起的聲音驚嚇到,也會因為吃東西時被打擾或者長時間的不適而生氣。對嬰兒來說,這些情緒只會導致特征性的哭鬧,而在之后的發展階段它們還會引起逃跑、躲藏,或者反抗、爭斗等特殊行為。

好奇出現得稍晚一些。像恐懼一樣,好奇也是由新異物體引起的,只是這些刺激的陌生程度較輕,還沒有達到使人驚恐的程度。在好奇的驅使下,個體會做出相應的舉動以便對新異物體進行更加深入和密切的觀察——嬰兒會隨著新奇的物體轉動眼睛,開始時這種運動還不夠協調,不久之后他就能夠很好地跟隨注視移動的物體,再稍大些的兒童就會嘗試主動接近物體,以便更好地觀看和擺弄它們。

除了相對較晚才會出現的兩性和父母柔情之外,其他形式的柔情被許多作者認為是一種次生而不是原始的人類本能;但這種觀點似乎并沒有得到觀察結果的支持。誠然,當一個嬰兒貼近母親或者保姆的時候,他可能只是在尋求舒適和安慰,這種行為或許就如同貓咪對柔軟溫暖的膝頭的偏愛一樣,其中并沒有太多柔情的成分存在;但發自于柔情的真切關懷和溫柔舉動確實很早就已經出現了。兩性之愛和父母柔情屬于情緒的特殊類型,它們很好地說明了本能行為是隨著生理上的發育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有些作者會提到社交或合群本能。毫無疑問,孤獨對于人類和其他動物來說都是難以忍受的,這一特點被稱為合群性。然而無論其他動物的情況如何,合群性能否被稱為一種單獨的人類本能仍存有疑問。年幼兒童在獨處時的不安可能是出于恐懼的天性;而成人即使不害怕孤獨,也通常會對其感到厭惡,因為在獨處的情況下,許多慣常的需要變得難以滿足。

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兒童很早就開始表現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行為傾向,即自我表現或者說自我肯定的傾向,以及自我退縮的傾向。這二者帶有明顯的本能性質。其中前者通常伴有一種得意或歡欣的情緒,后者則伴有一種羞愧感。在兒童能夠做出任何真正意義上的關于自我的思考之前,這些傾向就已經表現得很明顯了。當然,隨著自我意識的逐漸發展,它們還會得到不斷地強化和調整。像恐懼和感情一樣,自我表現和自我退縮的傾向也是人類天性中至關重要的因素,而培養塑造兒童的性格是教師必須進行的工作。教師的任務,或者至少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于鼓勵、訓練以及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激發兒童的恐懼或感情來達到這個目標。但太強烈的恐懼會削弱甚至湮滅兒童的力量,而感情則經常難以被賦予或者難以被激發,因此教師還需要巧妙借助其他性格傾向的力量。當兒童認為在場的人不如自己時,自我表現的傾向最為明顯,因為他能夠在這些人面前炫耀賣弄。當自我表現以這種簡單的形式體現時,兒童所需要的通常是檢查反省而不是鼓勵;而當自我表現同時混合了其他的心理行為因素,例如好勝心,從而形成了努力拼搏、力爭上游等更加高級的個性特征時,就可以用來激勵兒童堅持奮斗,尤其是當兒童認為在場的人比自己更加優秀時,效果最為明顯。相似地,如果羞愧感逐漸發展演變,最終使兒童因為失敗或感覺到自我墮落而羞愧的話,它就能夠被用來糾正兒童的懶惰或錯誤行為。這兩種傾向對模仿行為的產生有著更加重要的影響,稍后我們將詳細介紹。有些人認為模仿不能稱為一種本能,但某些模仿性的動作具有與本能非常類似的特征——例如,嬰兒由于知覺到他人哭泣而引發的哭泣。在動物身上,類似的行為非常普遍。(當然,對于榜樣的精確模仿遠遠超出單純的本能行為。)然而,我們在談論本能性模仿時必須注意一點,即這個術語中包含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沒有一種生物會不加選擇地模仿所有力所能及的行為,而只會模仿某些特定的舉動。因此,這個一般性的概念中可能含糊地包括了許多特殊的本能傾向。

對于其他兩類所謂的本能——建造和獲得本能來說,情況也同樣如此。并非所有的制造、收集、儲藏都是本能性的,只有(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對某些特定物體的制造和囤積行為才能被稱為本能。實際上,兒童表現出來的建造行為很像是一種游戲,而且很大程度上起源于故意的模仿。它經常受到自我表現欲望的影響,因此,兒童會收集那些他和他的同伴認為非常寶貴的物體。

如果我們對以上典型的人類本能進行一下回顧總結,就會發現這些本能都是在個體的具體行動中得以體現的。當然,前提是該個體已經具備了足夠的運動控制能力和充分的身體力量。而在年幼兒童身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本能的早期表達通常難以達到預定的目的。一個憤怒的兒童可能會大喊大叫、揮舞手臂或是拼命跺腳,但這些行為大都沒有什么實際作用。因此,在本能的發展過程中,運動控制能力是其獲得有效性的必要條件。

我們必須記住,不同的本能傾向在每個人身上體現出來的程度不會完全相同,另外,有很多傾向和天賦沒有被歸為本能,因為它們通常比較少見,但雖然如此,它們看起來仍然是一種天生的特征。對音樂的興趣和才能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斯托特博士曾經寫道:“對于莫扎特和一個連基本的音符都很難分辨出來的人來說,他們在音樂才能上的差異是一種先天傾向的差異。”

5.運動控制能力的發展

正如我們前面見過的那樣,嬰兒最初還不能控制自己的動作。嬰兒的運動絕大多數都是反射性或隨機性的,此外還有很少一部分反應帶有本能行為的特征。大部分的本能仍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逐漸發展完善,而且只有當本能行為所涉及的動作已經被兒童掌握之后,這種行為才有可能發生。在最開始時,嬰兒的協調運動能力要弱于絕大多數的動物幼崽。

在嬰兒期一講中,我們已經對運動控制第一個發展階段的普遍規律進行了介紹。兒童偶然做出的某個特定動作會帶來舒適或愉悅的經驗。這些動作就更有可能被重復,而動作被重復得越多,它們的執行就變得越容易。當然,這一過程的完成會非常緩慢;即使對成年人來說,我們也會發現當我們試圖掌握一種新技巧(例如彈鋼琴)時,正確地彈出一個單獨的音階還不足以使我們摒棄掉其他可能出現的錯誤動作。但成功的動作每重復一次,它就帶來了一點進步。我們每次所感受到的喜悅和滿足會提高它的發生概率,并降低其競爭行為的發生概率,逐漸地,后者將完全消失。

對生理更加成熟、行為經驗更加豐富的人來說,雖然新技巧的獲得會表現出與嬰兒相同的特征,但其具體過程卻有所不同:在開始之前,我們就已經對所要達到的目標有了大概的認識;我們習得了大量的協調動作,而且一定程度上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對它們進行調整。更加重要的是,我們不僅可以借助知覺,還可以通過表象來指導自己的動作。因此,當我們學習彈鋼琴時,盡管開始時我們必須不停地在鍵盤上尋找確認音符對應的鍵位——我們會先看看樂譜,然后再看看琴鍵——但很快我們就只需對樂譜加以關注了。當我們坐在鋼琴之前時,鍵盤的位置總是相對固定的,遲早,我們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幅鍵盤的圖像并以此指引手指的運動;或者換句話說,不同鍵位的相對“距離感”已經印刻在我們的記憶之中,這時,我們甚至可以在黑暗中演奏鋼琴。類似地,熟練的打字員也能夠閉著眼睛打出一段口述的文字。

兒童進入學校時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運動控制能力。他們不僅可以單獨地移動四肢和手指,還能夠指揮它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協同運動。當情況需要時,他們也能夠根據視覺的指引來運動自己的手指。他們可以行走、奔跑、舞蹈、跳躍、鼓掌、自己用餐等。所有這些運動都需要神經系統中相關聯結,即運動神經協調的參與,它們是通過后天的練習逐漸形成的,而非與生俱來的一種神經結構。每個教師都清楚,四五歲兒童表現出的運動協調性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有些兒童能夠自己穿衣服、戴帽子,也能夠自己系鞋帶或是解鞋帶;而另外一些兒童在做上述所有事情時都需要幫助。這些幫助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我們可以指引他的手或手指放到正確的位置上去;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讓他觀察其他人的行為是如何進行的。但除非兒童已經具備了必要的運動控制能力,否則觀察將很難發揮作用:六個月大的嬰兒從觀察中學到的東西寥寥無幾。而五歲兒童已經能夠用手做很多事情,當他看見其他兒童能夠自己套上衣服時,他就可能產生一種競爭意識并且認為這是所有大孩子都應該掌握的技能,在這些想法的激勵下,他會對這些行為做出準確有效的模仿。在任何情況下,將運動置于控制之下的能力都將大有裨益,因為兒童需要掌握很多新的姿勢或動作,而舊有的神經聯結會使他傾向于做出錯誤的動作。在成人的協助下,兒童已經有了穿衣服時的動作經驗,這為新的運動協調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在一定的練習之后,只要兒童拿到衣服,他就可以不假思索、毫無停頓地完成穿衣服的一系列動作。兒童獲得第一次成功時體驗到的驕傲感越強,他完全掌握這一行為所需要的時間就越短。

兒童在學校中學習的其他技能,如繪畫、寫作、做操時的準確動作,以及如何清晰地發音(包括母語和外語)等,都是通過類似的方式習得的。兒童的年齡越大,對運動的實際引導的依賴就越少,因為他對一般運動的控制能力已經有了充分的發展,而且學會了如何對他人的動作進行密切的觀察。在掌握言語運動方面,他只能完全依賴于模仿,而這時他失去了視覺提供的至關重要的引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些教師會給學生提供一面鏡子。另外,隨著兒童各方面的逐漸成熟,他對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也有了更清楚的認識。當他被告知自己做出的某個動作是正確的之后,就會照此重復練習。每個人都清楚板球選手會將一個擊球的動作打磨得何等精確,而高爾夫選手也會同樣“雕琢”他的揮桿動作。雖然個體天賦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所有的運動技能都需要不斷的練習。練習不能讓每個人都成為偉大的繪圖員、板球選手、提琴演奏家、滑雪運動員、外科醫生或者臺球運動員,但無論個體的天賦有多高,練習對于優秀的表現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6.習慣

在上文的部分段落中,我們曾將注意集中于一些后天習得的、高度復雜的運動上。雖然這些運動非常復雜,但它們能夠在沒有意識參與的情況下順利地進行。我們有時會在入睡前發現自己已經脫完衣服,躺在了床上,卻記不起哪怕一點脫衣服的細節。有誰不曾有過這種經歷呢?這一系列復雜的運動會像機器一樣精確地按照其慣常的順序依次執行下去,而自始至終,我們的頭腦中都在思考一個與脫衣服毫無關系的難題。這種類型的自動化行為主要依賴于一種被稱為心理-生理持存的機制——具體來說,就是每個心理和神經過程都會對之后的心理和神經過程產生一種持續的影響。經常重復的動作會越來越接近自動化或反射行為。它會變得更加簡單,所需要的注意和努力會越來越少,并會隨著適宜的刺激固定地、有規律地出現,而對它的檢查則變得越來越困難。該過程結束之后形成的行為有時會被稱為次級自動化行為,因為它與初級自動化和反射行為非常類似,后兩者中也包括一些習得的習慣,但這種習慣不僅僅屬于某個個體,而是種族性的。眼球運動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當我們觀測一處景觀地貌、閱讀一本書或者追隨注視一個移動的物體時,雙眼的運動會非常協調一致,而且絲毫不需要我們的注意:它們的運動是如此完美,如此協調,以至于我們很難意識到這種協調性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毫無疑問,嬰兒具有掌握這種協調性的先天傾向,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嬰兒的雙眼會經常出現斜視的現象,而且他對運動物體的追視能力也非常有限。

我們由此獲得的熟練性顯然使我們受益匪淺。由于無須再對眼睛的運動加以注意,我們就可以專心去理解所見事物的含義。如果一個鋼琴家必須思考安排手指的每次運動,那么他的演奏將跟初學者的一樣無趣;但真實情況是他只要一看到音符,或“看到”一個音符的視覺表象,或者想到某個他想要發出的聲音,他的手指就能夠正確地移動,因此他不僅可以自由地演奏出一系列音符,而且還能對作曲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進行演繹。因此,習慣不僅是形成熟練的動作,還意味著我們獲得了注意其他事情的自由。當我們進行寫作時,我們思考的是寫作的主題,而非鋼筆和手指;打板球時我們會注意對面投球手的動作,而不是如何調整手中的球板。

日常生活中的常規活動同樣也只需要我們花費相當少的注意力就能夠順利完成。經驗教會了我們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情,以及采取哪種行動最為便捷有效。人們經常會說“陷入了某種習慣”,這一表達方式表明我們經常把自動化的行為反應歸因于環境中的常見刺激。通過社會經驗,兒童習得了最低限度的社會規范,而社會規范的訓練是教育內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兒童的模仿傾向有助于許多優良習慣的養成,但通常來說,特殊的訓練也是有必要的。盡管兒童還不能理解某些特定的行為習慣與自己的將來之間的關系,但他們必須首先養成這些習慣。堅持不懈的要求能夠迅速打破開始時可能出現的反抗,并使最初不情愿的順從轉變為自動化的行為。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只要允許例外出現,這一掙扎的過程就會被無限地拖長。當理性的力量不足以使個體自發堅持某種行為并最終形成習慣時,紀律和訓練就變得非常必要。即使是成年人也會服從上級、公眾意見以及法律的規范和約束。他會感受到自身力量的不足,從而為了身體的健康聽從醫生的建議,或為了靈魂的救贖接受教會的指引。

在鋼琴家的例子中,我們曾指出由習慣所賦予的自由能夠被用來控制習慣自身。這種對習慣動作進行自由調節的能力至關重要。如前所述,習慣是一種按照慣常的方式進行行動的意向,脫離了運動習慣的幫助,我們將難以掌握任何新的技能。然而,如果習慣不能隨著特定的環境發生改變,它就會變成禁錮我們行動的牢籠。鋼琴練習中存在一個特定的階段,這時,演奏者不必再思考手指的運動,但仍需要對將要彈奏的音符加以密切的注意;他的演奏已經相當準確和流暢,而藝術表現仍然非常生硬呆板。樂譜上的每一個音符都能引起正確的手部運動,但整體效果卻顯得僵滯笨拙。而技巧嫻熟的演奏者不會受制于音符與動作之間的習慣聯結,而能夠反過來控制習慣;他獲得了足夠的自由,可以對每個樂句乃至整個樂章的含義進行充分的理解,并據此調節演奏的節奏和風格。優秀的閱讀者和小學生之間也存在相似的差異,其中前者的閱讀經驗足夠豐富,能夠在看到全部的單詞之前預判出一段文字的要旨;而后者的閱讀理解也可以做到清晰準確,但他必須按照教師的指導,一字一句地仔細念出每個音節,而且認為這是必要的做法。這種針對習慣的調節能力會在很多日常行為中得以表現。我們在跟耳聾的人講話時,發音會更加清晰響亮;寫一封重要的商務信函時,字跡會變得一絲不茍;上班快要遲到時,步履會更加急促匆忙。有時對于習慣的調整本身也會變成一種習慣。如果你開始時是在平整筆直的道路上學會騎自行車的,那么你還需要練習如何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保持平衡,以及如何轉彎,但不久之后,保持平衡也將變成無須注意參與的習慣。

迄今為止我們只考察了運動習慣,在得出最后的結論之前,有必要對思維和意志習慣做一點補充說明。人們通常認為個體養成的道德品質,例如節制、勤奮、守時等屬于意志習慣。很明顯,這里的習慣表現為某種固定的一般行為模式,而非特定的具體行為,例如刻苦本身是一種習慣,但它的表現形式則多種多樣。思維習慣和運動習慣之間也存在某種區別,前者實際上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意志習慣;因此,一個“商人”會傾向于形成從商業角度看待所有事情的習慣,在這里,形成習慣的是一種一般性的視角,而非某些具體想法。職業和環境會促使人們養成一定的思維習慣,雖然其影響可能不完全是消極的,但會導致人們的思維變得狹隘,難以看到問題的其他方面。因此,我們應該鼓勵青少年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即使這種做法會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他們的精力。

有些固定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具有鮮明的個體特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個性。像動作習慣一樣,它們也同樣遵循著心理-生理持存的一般原則。貫穿于我們整個成長過程中的社會準則、我們聽到的言論觀點,或者說我們所處的整個環境“氛圍”(富有理性或是未經開化、野蠻粗魯或是禮儀周全、批判懷疑或是信念堅定)會對我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我們的頭腦中建立起相應的態度和觀念,而這一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人類的模仿傾向得以實現的。一所優秀的學校在其學生身上印下的烙印也可以用同樣的習慣原則加以解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庆县| 屏山县| 江陵县| 连平县| 肃北| 墨江| 布拖县| 武城县| 东明县| 塔河县| 河北区| 塔城市| 丰城市| 蓝田县| 永胜县| 武安市| 华容县| 开原市| 兴化市| 张北县| 中山市| 嘉义市| 化州市| 姚安县| 洪泽县| 年辖:市辖区| 岳池县| 宜良县| 长治市| 明溪县| 涟水县| 邵阳市| 屏边| 荃湾区| 南陵县| 济阳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东台市| 安新县| 新竹县| 双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