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幾點重要結論
- 心理學十六講
- (英)T.洛夫迪 J.A.格林
- 8173字
- 2017-09-05 13:14:55
本講要點:
心理分析要求將心理活動分解成單獨的成分,但心理活動的各個成分不可能獨立存在;
追求目的、選擇方法、學習經驗是心理行為的一般特征;
心理行為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中,但又具備連續性;
心理行為可從意動、認知、情感三個主要視角進行考察。
1.心理分析
心理學中的分析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現在必須仔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然后,我們會要求讀者用分析的方法對自己的心理行為進行檢驗,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某些主要特征。
我們都能夠粗略地意識到不同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之間存在許多差別。“憤怒”“愉快”“興奮”“警覺”“樂觀”“沮喪”,這樣的詞匯描述了日常思維狀態的種種差異,而每個人都會信誓旦旦地宣稱,他可以區分出其中哪些是對實際發生的事情的回憶,哪些是對可能出現的事情的想象,他也能夠分辨出情緒性的狂熱和理智的急速運轉之間的差別。對現代的科學或任何系統性的研究而言,其首要任務都是將錯綜復雜的事實分解成更簡單、更容易處理的各種要素,以使它們更容易被比較。在進行比較時,我們既需要注意事物的差異性,也需要注意它們的一致性。大眾科學,也包括大眾心理學,經常存在一些謬誤:這是因為無論其研究對象還是研究方法都不夠精確,而嚴謹的研究會發現它們的結論在推廣時需要做出許多修正。當然,心理學對準確性的要求并不比任何其他科學低。既然我們需要從日常用語中借用一些詞匯,心理學家就對這些術語重新進行了精確的定義:我們必須做到精確地分析、精準地描述。憑借這些做法,嚴肅的心理學研究能夠探查到與大眾思維的區別和相似。
心理分析具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必須特別注意的特征。在化學分析中,我們能夠將復雜的化合物實實在在地分解成更簡單的物質,例如,水可以被分解成氫氣和氧氣。但在心理學研究中,類似的結果是不可能實現的。首先,在能夠對我們所關心的心理過程的結構進行分析檢驗之前,它就已經消逝了,我們只能努力對它進行回憶。可以說,心理活動原本是我們渾然一體的自我本身,現在它卻變成了思考的對象;殘留在記憶中的或多或少的痕跡才是我們能夠研究的內容。其次,無論構成某一心理過程的因素是否可以在其他情況下單獨發生,該心理過程都不可能被真正分解成這些因素。我們可以一一識別出這些要素在原始經驗中發揮的作用,但經驗本身仍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但是,此類困難并沒有降低分析方法在心理學中的價值。例如,雖然我們不能脫離具體的物體而只看到顏色——也就是說,知覺經驗總是復合性的,其各個組成要素(物體的顏色和表面形狀等)不可能被分別知覺到,但是,我們可以在思維中對它們進行分辨和思考,甚至能夠完全忽略空間性質的知覺并最終發現顏色知覺的影響因素。可以將這個例子與對復雜情感的分析進行一下對比,例如,我們在責備中分辨出了憤怒和親密之情兩種成分,與顏色知覺不同的是,這些成分都能夠單獨發生。可以推斷,能夠感覺到責備的人也必定能夠感覺到親密和憤怒這兩種情感。然而,原始的責備感同樣沒有被真正地分解開,它永遠只能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
2.心理行為的一些基本特征
當事物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時,對它們進行比較就非常容易。我們首先來看一下石頭和狗的運動有什么不同:假設一塊石頭剛從山崖邊脫落,正在滾下深谷;而一只狗則被進入花園的主人關在了外面。石頭會不停地向下滾去,直到被突出的山脊擋住去路才會停止。接下來它可能會在這里待上幾百年甚至數千年而毫無厭倦,它也不可能主動繞過障礙物去繼續它的旅程。讓我們再來看一下那只狗,它的表現與石頭大相徑庭。它會朝著不同的方向跑來跑去,嘗試各種通過籬笆的方法。如果注意力沒有被別的事物所吸引,它會一直嘗試下去,直到獲得成功。在這一過程中,它還能夠根據環境的不同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這邊籬笆較矮,它就試著跳過去;那邊有個洞,它會試試能不能擠進去;看見有人朝花園入口走來,它會守在一邊,試圖趁開門的瞬間竄進去。另外,如果這只狗以前也曾被關在外面,那它的行為就會顯示出它已經從過去的經驗中學到了某些訣竅。如果它找到過籬笆的縫隙,這次就會向它徑直奔去;而如果過去的經驗讓它覺得籬笆是不可逾越的,它就會靜靜地待在門口,等待主人出現,或是抓住偶然出現的機會溜進花園。
這種類型的行為是心理的一種特征。無論石頭處于運動還是靜止狀態,我們在它身上都找不到任何目的,更看不到由目的失敗導致的焦慮不安。而在心理行為中,我們總是能夠發現一定的目的性、適應性、對方式方法做出調整的能力以及從經驗中進行學習的能力。當然,狗并不會在所有這些方面都表現得同樣“聰明”,但大多數狗都要比貓更“聰明”,而貓又比兔子“聰明”。如果我們對從低等動物到文明人的心理行為的發展過程進行一下回顧,就會發現涉及這些方面的進步是最為明顯的。
而同樣的差異也存在于嬰兒、兒童、青少年直到成人以及成人之間的發展過程中。在生命的早期階段,心理行為最引人注意的特征在于它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當兒童逐漸成長為青少年乃至成人,目的在他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將變得越來越清晰,他對當下環境的依賴性會逐漸降低。只要他愿意,他能夠在任何時刻對過去進行總結,或是對原本可能發生的事情進行假設,又或是對未來做一番暢想。他會認識到過去經驗的重要性,并將其應用到當前的問題中去,他也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正在為之努力的目標究竟是什么。他能夠事先做好規劃,并可以預見到計劃實現的各個階段中必須采取的步驟,雖然當前的環境并沒有對此提供任何的線索。不僅如此,他在任何時間都能清楚地認識到過去經驗能提供哪些幫助,自己正在從事哪些活動,以及同伴的看法和觀點。
兒童心理和成人心理之間的這種差異值得我們注意。兒童的年齡越小,其心理行為與當前需要的聯系就越緊密。他不具備有意識地向著一個長期目標努力的能力;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目的還不足以激發出他的堅持性。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協助兒童向著這個方向發展,但他同時應該注意,如果任務要求超過了兒童的堅持能力就會導致令人失望的結果,它還可能會使教師對兒童做出不公正的評價。
因此,當我們說追求目的、選擇方法、學習經驗是心理行為的一般特征時,我們必須記住這些特征可能處在非常初級的發展階段;它們會不斷地發展變化而不是保持某種固定的形式。這一點在目的性的發展上表現得非常明顯。我們把嬰兒的行為稱為目的性的,因為它們確實有助于目的的實現,而這又能帶給嬰兒滿足感。但這類目的并不像成人的目標那樣,經歷過事先的思考或想象。作為旁觀者,我們可以觀察到兒童行為的主要目的是消除不愉快或者得到滿足感,但兒童自己還不能做出這樣的判斷。他的行動是沖動性的,雖然我們有時也會把它稱為是目的性的,但這種目的與成人行為的意圖性仍有很大的不同。
3.可變性與連續性
現在請讀者們仔細檢查一下自己的心理行為,首先讓我們關注它的可變性。心理行為的這方面特征有時表現得非常明顯,例如,當我們坐在飛馳的列車上,觀看眼前掠過的一幕幕景色時,實際上,心理行為總是處在不停的變化之中,雖然有時它表現得沒有這么顯而易見,而我們也很難馬上意識到這些變化。你或許會反駁說自己能夠在一段時間內專心致志地追求同一個目標,或者處于同一種心境。沒錯,但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你必須采取許多連續的步驟。當你思考某個特定的主題時,你的思維不會完全靜止不變;相反,你會考慮它的不同方面,它和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即使是你經歷的最持久的一段心境,其強度也曾發生過或多或少的變化。實際上,千篇一律、毫無變化的狀態會使人昏昏欲睡:這就是為什么哼一段搖籃曲通常能趕走失眠;與之相反,突然的變化會使意識變得更加活躍,我們可以在午后小憩時突然接到電報的人身上觀察到這種效應。
因此,只要我們處在清醒狀態,變化就會持續不斷地發生。這是否意味著意識是不連續的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我們醒著的時候,無論經歷如何變化多端、雜亂無章甚至矛盾重重,你都難以從前后兩個經驗之間找到任何意識上的斷層。“意識并不認為它自己是被砍碎的片段。”讓我們舉一個突然變化的極端例子:假設你正走在路上,附近突然發生了爆炸。這時你的思想會很快地發生轉移,但無論它發生得多么迅速,這種變化本身也是你個體經驗的一部分。
另外,有時我們的經驗發生變化的原因可能不在于外界的突然干擾,而是由于我們自身心浮氣躁、不夠專心致志,這些特點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然而這并不會對我們經驗歷程的連續性造成任何真正的破壞。每時每刻,經驗所遵循的路徑都是前一時刻的一種調整,它不會與過去斷裂開來或重新采取一條全新的路徑。
在為了實現某個目的而進行的心理行為中,我們可以注意到一種非常特殊而且重要的連續性的表現形式。這些行為可能會跨越很長的一段時間間隔,但它們在某種意義上仍然是連續的。因為雖然它們可能曾中斷過,但最終其進程還是得到了恢復。當你從爆炸的震驚中回過神來,你可能會繼續思考爆炸之前占據你頭腦的那個問題。這種由目的所決定的連續性被斯托特博士稱為意動連續性。它在興趣目的已經非常穩固的成人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在變動無常的兒童心理中則很少出現。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在新環境下的部分行為已經被特定的趨勢確定下來,而這種行為趨勢則是由過往經驗所建立的。當我們說到心理的持存性時,所指代的就是過往經驗的這種持續效應。人們的實際經驗并不會按照其發生時的形式,原原本本地保留下來,但其遺留的效應會成為之后心理行為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被稱為意向。每天清晨起床之后,我都會徑直走進浴室開始洗漱。我不必整天都想著這件事情,以防第二天早上忘記。在這個時間開始洗漱是我的習慣——也就是說,這件事已經在過去的經歷中重復了很多次,當我起床時,進行洗漱的意向會非常強烈,因此這一行為總是能夠得到可靠的執行。再舉一個其他方面的例子,無論何時,只要我遇見某人,我就會感到一陣不快,這來源于我們之間曾有過的不愉快的經歷。當他不在場而我也沒有碰巧想起他的時候,這種感覺就不會出現。它只是一種行為傾向,當環境符合一定條件時這種傾向就會出現,成為真正的行為。當我們平時說一個人對他人抱有好感或惡感時,所指代的就是這種態度傾向。
4.心理研究的三個主要視角
接下來,我們將要求讀者對其精神世界的幾個主要方面加以注意,在前面的內容中,我們已經對此有所提及。例如,我們曾指出目的性是犬類行為的一個特征,實際上,它也是所有心理行為都具有的普遍特點。讀者立刻就會承認自己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存在,只能像水中的浮木一樣隨著潮汐載浮載沉。他認為自己有各種各樣的渴望,也富有拼搏的動力。他會積極地調整自己去適應環境,或是改變環境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心甘情愿地當環境的獵物。當心理學家提到意動(conative,來自拉丁語的conari,意為努力)時,所指代的就是心理行為的這一特征。它意味著行為具有意圖性,或者至少有助于某個目的的實現。也就是說,它總是指向某個能帶來滿足感的最終結果。
讀者很快就會注意到,除了努力實現某個結果之外,目的性行為還具有其他方面的特征。他會發現行為的各個階段中都有某種類型的意識存在。每個意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智力過程,這里我們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使用“智力”一詞,從單純的感覺到高級的道德判斷都囊括在內,其中前者可使玻璃窗上的一只蒼蠅能夠發覺障礙物的存在而及時調整飛行方向,后者則是一個人對責任義務的清楚認識,它會促使人們堅守原則、抵抗誘惑。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某種“知道”的過程,這就是心理學家提到心理行為的認知(cognitive,來自拉丁語的cognoscere,意為學習)方面時所要表達的含義。一切心理活動都來自某種知道(認知),它前進的每一步也都受到認知的引導。例如你試圖觀察自己,這一行為來源于這樣一個想法——一種認知——即為了理解心理學你必須這樣做;你自我觀察的每一步都意味著邁進了意動或目的的更高階段,同時也意味著你對自己的行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或認知。玻璃窗上那只蒼蠅的行為同樣也屬于一種認知過程,雖然這種認知非常淺薄,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知道”有所不同。
讀者肯定會發現,上述內容還沒有完全涵蓋你對自身心理行為的認識,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人不僅僅是一個有渴望、有意識的生物,只會朝著某個目標不斷前進或對物體進行覺察。我們遺漏了生命中所有溫暖的成分,所有對一個人來說最密切、最特殊、最貼近自我的特征——我們漏掉了情感,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心理行為的情感特征。我們的經驗不是單純的意動加認知;它同時也會體現出某種情緒的影響,是一種情感狀態。對自我和環境的調節不只是努力奮斗(這將毫無意義),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還是對物體進行認知的過程;與此類似,我們還可以從第三個角度觀察這一行為,即把它看作是一種情感過程。在同一個經驗中,我們既朝著目標而奮斗,又對目標進行了感知,同時我們的情感還會受到發展情況和結果的影響。我們猜測,甚至蒼蠅也會對自由自在、毫無阻礙的飛行感到一種模糊的愉快感,而對障礙物感到某種不愉快。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經歷某種情感,雖然它們的強度存在巨大差異:從伴隨著平靜的白日夢狀態出現的朦朧愉快感,直到由突然失敗或失望所引起的劇烈煩惱和震驚。
5.內容前瞻
下面幾章的內容主要涉及嬰兒期的一般概況以及兒童的語言獲得,在這之后,我們將會從意志、情感、認知三個方面依次對心理行為進行考察。然而在任何時候,這三個方面都不能真正地被分離開。這一事實使得我們不可能只考慮其中一個方面,而完全不涉及其他兩個方面。因此,我們建議讀者在正式討論開始前先對情感和認知的一些主要特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完整的內容將在之后的章節中講到。
讓我們首先從認知開始。正如我們曾經見過的,這一術語涵蓋了所有的意識狀態。而無論何時,只要我們有意識,我們就必定意識到了某些事情,或者換句話說,我們的意識總是指向某個客體。就其特征而言,我們意識到的這些客體之間存在著千差萬別,相應地,我們的意識或認知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形式,每種形式都有其專門的名稱。
現在,你正在看著這張打印出來的書頁,或許你還聽見了屋外傳來的噪聲,或者你感覺到窗子里透出的一股冷風。上述類型的意識主要依賴于感覺的參與:如果你是盲人,那么你就不可能看見這頁書;而如果你耳聾,你就不可能聽得見噪聲。對感覺中呈現的某個物體的認知被稱為知覺,而知覺到的這個物體則通常被稱為知覺對象。它是兒童最早發展起來的一種認知類型。現在請更加仔細地考慮一下你對這頁書的知覺。你知道這是書中的一頁,上面排滿了印刷出來的字,除此之外,你還看見了什么?嚴格來說,你看見的是一個白色的表面,它被均勻的光線照射著,上面有一些黑色的符號。這些認識都來自于此刻的視覺活動。因此,我們可以說你可以感覺到黑色與白色,或者說擁有黑白視覺——顏色、聲音、冷熱、碰觸、疼痛、氣味等都是如此;而這些黑、白、色彩以及諸如此類的性質,當它們出現在你的感覺中時就被稱為感覺對象。因此你對這頁書的知覺中包含了感覺成分——視覺,但這還不是全部。例如,你還知覺到這頁紙非常光滑。最初,光滑是一種需要借助觸覺而不是視覺才能理解的性質,只有在積累了相當長時間的經驗之后,你才能學會如何通過視覺來加以判斷:現在,當你看向特定的光影分布模式時,你看見的是光滑的物體,而另外一種光影分布則意味著你所看見的事物非常粗糙。因此,雖然知覺中總是存在一定的感覺成分,但它也總是含有比感覺更多的內容,這里的“更多”主要來自過往經驗。
現在請閉上眼睛并試著在腦海中描繪出這頁書的樣子,大多數人都能做到這一點,盡管他們描繪出的書頁在清晰程度上會有很大的差別。如果你覺得有困難,那就試著回想自己的聲音,天鵝絨的觸感,或者洋蔥的味道。在所有這些情況下你都體驗(意識)到了某個物體,只有當你曾經對該物體有過類似的知覺經驗時,這種體驗才有可能發生。與此同時,其實你并沒有真正地在看、在聽、在碰觸或是在品嘗——實際的感覺經驗并沒有發生。這種類型的認知過程被稱為表象活動,其產生的對象則叫作表象。你還能夠將這些表象或者它們的一部分組合起來,構成一個你從未見過,也并非真實存在的物體。例如,如果在腦海中將草莓的香氣、香蕉的形狀、橙子的表皮以及洋蔥的內部結構糅雜在一起,你就想象出了一個連考文特花園中都不曾出現過的水果。類似地,你還能夠根據一本書中的描述想象出,或者說構建出其中女主角的姿態容貌,以及她所居住的房屋的樣子。
除了能夠對物體進行知覺、表象、想象等認知活動之外,你還可以對它們加以思考。正如我們曾經看到的那樣,你可以在“心靈的眼睛”中描繪出這頁書,而除此之外,你還能夠對它所講述的主題詳加思索。你可能會說這些段落包含的內容非常清楚易懂,或者其中的某些論述讓你不得要領。你還可以斷定上面那個想象出來的新奇水果味道糟糕,或者它是一種熱帶水果,在它生長的地方當地人的皮膚都是黑色的。這種肯定、否定以及推理行為都屬于思考或者思維。當然,我們可以在思考某件事物的同時知覺到它,或者產生它的表象,但我們并不需要這樣做。如果我說“國王剛開始一次長途旅行”,那么你并不需要看著國王,或者曾經見過他才能很好地理解這句話。對于那些不可能被知覺到或想象出的事物,思維仍然可以發揮作用,例如電、勇敢以及議會制政體。這種區別于知覺和表象的思維對象被稱為概念,而在思維中對它們進行理解歸納的過程則被稱為概念形成。我們將在后面的章節中詳細討論概念與其他認知形式之間的區別,現在,讀者只要認識到對一件事進行思考與看見、聽見、觸摸它或形成它的表象是不同的過程就已經足夠了。
現在讓我們轉向意識的第三個方面,它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特別有趣,因為它是我們經驗中與自我最密切、最私人化的部分。在詞匯術語方面,我們馬上遇到了非常嚴重的困難。我們日常對“感覺”“情感”等詞匯的使用充滿了混亂。我們會說自己感覺寒冷或者感覺胳膊疼痛,又或者是感覺有東西碰到了我們,也會說我們感覺愉快、抱歉、憤怒或者高興。但在心理學中,它們并不屬于同一范疇。寒冷、碰觸、生理疼痛等都屬于感覺經驗,而愉快、憤怒等則是一種情感。前者是由感覺器官的興奮引起的。每個人都能意識到我們有觸覺、溫度感覺以及疼痛感,因此寒冷、碰觸以及疼痛都屬于認知對象,而不是情感或情感狀態。
我們所能感覺到的最明顯的情感是愉快感及與其相反的情感,在這里我們將遭遇到第二個困難。人們經常會用“痛苦”來表示與愉快相反的情感,但這種說法可能會與生理上的疼痛發生混淆,而后者像我們講過的那樣,是一種感覺。對于這種相反的情感,我們的語言中并不存在現成的名稱,因此我們建議將它稱為不愉快。我們都非常清楚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所引起的感受是怎樣的。但很少有人意識到二者之間還存在一種中性情感,盡管我們在日常活動中經常會感受到它,例如向一張記錄紙上填寫記號時,這種活動既不能引起我們的興趣,也不會讓我們感到厭煩。
我們使用“恐懼”“憤怒”“喜悅”等詞匯來描述另外一些與我們自身密切相關的狀態。正如我們在之后的內容中將會看到的那樣,這些狀態更加復雜,而且它們也并非純粹情感性的。為了把這些狀態和前面提到的更簡單的情感區分開,我們把它們稱為情緒。讀者只要思考一下在不同情況下的憤怒體驗有多么的不同,就能夠認識到這種復雜性了。例如,當憤怒的對象分別是深愛的人與無關緊要的人時,它們引起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還有一種持續時間更長的、我們稱之為心境的狀態存在,它在某些特征上有別于情緒。心境并不像一時的憤怒或其他劇烈情緒那樣讓人心神不定,但它會對我們所有的知覺和思維都造成影響。強烈的悲傷之情會逐漸淡去,并轉變為一種持續的憂郁心境。在這種心境之中,不只是那些涉及悲傷源頭的想法,所有的思想和觀點都會顯得黯淡無光。
我們在上一節中曾提到過,我們會對他人形成一種整體的好感或惡感,雖然我們當時并沒有想到這個人。人的一生中會圍繞不同物體形成各種各樣的情緒系統,我們喜歡一個人,而討厭另外一個,欣賞勇敢而鄙視懦弱。我們并不是每時每刻都在經歷這些情緒,但是當我們想起這件事情時,相關的情緒就會產生。這種復雜的情緒意向被稱為感情。
在對不同情緒和心境的易感性方面似乎存在天生的個體差異。例如,有些人總是樂觀開朗,另一些人則經常郁郁寡歡。穩定的易感性差異被稱為氣質。它們對現實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我們對其產生原因仍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