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公司的創辦與經營法律常識(7)
- 不可不知的創業法律常識
- 辛輝
- 4849字
- 2017-10-26 17:59:37
案例
張某與程某、王某共同出資設立了某房地產開發公司,公司章程規定:張某出資65%,擔任董事長,為法人代表;程某出資25%,擔任總經理;王某出資10%,擔任監事。平時,公司的大小事務主要由總經理程某負責。朱某為該房地產開發公司職工,朱某與該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承諾書的形式達成協議,約定公司為其交納社保費3萬元。總經理程某代表公司在該協議上簽字。后由于公司經營不善,資金周轉困難,故約定該筆款項由朱某先行代為墊付,待公司資金困難解決后即以現金方式支付給朱某。但時至今日,公司仍未履行承諾向朱某支付此款項。為此,朱某只好起訴到法院,要求公司給付此款。法庭的傳票上要求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到庭應訴,那么張某、程某、王某誰應該代表公司出庭?
分析
總經理是基于委任關系而產生的公司代理人,具體負責公司的日常營業,是公司的決策執行人。董事長是公司董事會主席,直接領導公司里的董事會,以及附設的執行委員會、任免委員會、薪酬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等一些專門委員會,是公司的總決策人。監事主要負責監督董事、經理等管理人員有無違反法律、法規、公司章程及股東大會決議的行為,以及檢查公司業務、財務狀況和查閱賬簿及其他會計資料等。根據我國《公司法》第十三條的規定,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并依法登記。本案中,該房地產開發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依公司章程應該是董事長張某,因此即使在該協議上簽字的人是總經理程某,董事長張某也應該代表公司出庭應訴,或者委托訴訟代理人出庭應訴。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十三條 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并依法登記。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應當辦理變更登記。
第四節 公司債券、財務會計
公司債券的募集辦法應該怎樣設定才是合法的?
案例
北京的一家軟件開發公司在2009年設立,當時公司的注冊資本為500萬。由于該公司經營理念與時俱進,管理方法到位,并能不斷地根據人們的需求開發出各種新型的軟件,吸引了很多消費者,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因而,在公司成立三年之后,平均每年的收益已經達到了500萬。現在公司的凈資產已經達到3000萬。公司為了擴大規模,拓寬銷路,決定向國外市場拓展。在2015年4月,公司制定了發行債券的募集辦法,將其以及相關資料交給了有關部門申請公開發行債券。那么請問,公司債券的募集辦法中需要具備哪些內容才有可能被批準?
分析
根據我國《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的規定,公司債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發行,約定在一定期限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公司發行債券可以增加公司資本,解決企業的融資瓶頸,同時擴大公司的規模,從而也可以提升公司的形象。但是,公司發行債券是有一定的條件限制的。公司想要公開發行公司債券,必須制訂債券募集辦法,《公司法》第一百五十四條中規定了公司債券募集辦法中需要載明的事項,其中包括:(一)完整的公司名稱及公司注冊地等相關信息;(二)債券募集資金的用途;(三)該公司本次發行的債券總額和債券的票面金額;(四)債券利率的確定方式;(五)還本付息的期限和方式;(六)債券擔保情況;(七)債券的發行價格、發行的起止日期;(八)公司凈資產額;(九)已發行的尚未到期的公司債券總額;(十)公司債券的承銷機構。由此可知,在本案中,該軟件公司如果想要發行公司債券應該嚴格依據法律的規定來制定債券的募集辦法,從而提高被批準的可能性。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百五十三條 本法所稱公司債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發行、約定在一定期限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
公司發行公司債券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規定的發行條件。
第一百五十四條 發行公司債券的申請經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核準后,應當公告公司債券募集辦法。
公司債券募集辦法中應當載明下列主要事項:
(一)公司名稱;
(二)債券募集資金的用途;
(三)債券總額和債券的票面金額;
(四)債券利率的確定方式;
(五)還本付息的期限和方式;
(六)債券擔保情況;
(七)債券的發行價格、發行的起止日期;
(八)公司凈資產額;
(九)已發行的尚未到期的公司債券總額;
(十)公司債券的承銷機構。
在公司將債權轉換成股票之后,原來的債券持有人可以不將債券換成股票嗎?
案例
綠葉公司是某市的一家大型技術研發公司,自從成立以來,該公司的經濟效益一直很好。該公司在2012年9月通過了相關部門發行公司債券的批準,面向公眾開始籌集資金。何某在經過了解之后,當年購買了該公司的20000份債券。2015年,該公司決定按照債券募集辦法中規定的股票轉換方式,將公司債券轉換為股票。何某在收到通知之后,不愿意將自己手中的債券轉換為股票,因為他覺得債券的安全性更高,相對于股票風險小一點兒。因此,他便不同意將自己持有的債券換成股票。那么請問,何某的做法是否合法?
分析
根據《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一條的規定,上市公司經股東大會決議可以發行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并在公司債券募集辦法中規定具體的轉換辦法。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應當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準。但是,為了維護原債券持有人的利益,法律賦予了其選擇權。對于債券持有人的選擇權,我國《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二條對此專門做出了規定,即發行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的,公司應當按照其轉換辦法向債券持有人換發股票,但債券持有人對轉換股票或者不轉換股票有選擇權。也就是說,債券持有人可以自愿決定是否將債券轉換成股票,他人和公司不得干涉。
在本案中,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何某作為債券持有人,在知道這種債券可轉換為股票的情況下,其有權選擇不換發股票,繼續持有債券。持有債券即在約定的日期,由公司兌本金還有利息。股票雖然收益相對較多,但是風險也相對比較高。因此,法律賦予當事人自主選擇權,不過當事人具體的選擇還是要經過綜合分析,選擇安全系數高,收益好的方式為妥。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百六十一條 上市公司經股東大會決議可以發行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并在公司債券募集辦法中規定具體的轉換辦法。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應當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準。
發行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應當在債券上標明可轉換公司債券字樣,并在公司債券存根簿上載明可轉換公司債券的數額。
第一百六十二條 發行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的,公司應當按照其轉換辦法向債券持有人換發股票,但債券持有人對轉換股票或者不轉換股票有選擇權。債券持有人在轉讓記名債券時是否有要求?
案例
蔣某是某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個部門經理,其在公司工作了幾年之后,打算向公司辭職,自己出來和幾個好朋友一起創業。在他準備設立公司時,發現自己的資金不夠,還差幾十萬。他想起自己還持有該公司的一部分記名債券和股票。為了能夠籌集到更多的資金,他打算將自己持有的記名債券轉讓。但是,他聽說轉讓記名債券很麻煩,他的朋友都勸他轉讓股票。但是,他覺得股票收益比較大,就決定要將記名債券轉讓出去。那么請問,蔣某轉讓記名債券要運用哪種方式才是合法的?
分析
企業發行的公司債券,可以分為記名債券和無記名債券。發行記名公司債券的,應當在公司債券存根簿上載明債券持有人的相關信息及其所持有的公司債券的相關情況。相對于無記名債券,記名公司債券的轉讓除了交付外,還需要其他的手續才得以完成。根據我國《公司法》第一百六十條的規定,記名公司債券,由債券持有人以背書方式或者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方式轉讓;轉讓后由公司將受讓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及住所記載于公司債券存根簿。由此可知,蔣某如果想要轉讓自己手中的記名債券,需要其以背書的方式或其他法律規定的方式轉讓。在轉讓之后,購買他的記名債券的人要到發行公司進行相關內容的登記,從而完成債券的轉讓。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百五十九條 公司債券可以轉讓,轉讓價格由轉讓人與受讓人約定。
公司債券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按照證券交易所的交易規則轉讓。
第一百六十條 記名公司債券,由債券持有人以背書方式或者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方式轉讓;轉讓后由公司將受讓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及住所記載于公司債券存根簿。
無記名公司債券的轉讓,由債券持有人將該債券交付給受讓人后即發生轉讓的效力。
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一人公司的財務報告是必經程序嗎?
案例
2014年5月,任某在大學畢業之后選擇了自主創業。他自己投資50萬創立了一家玩具公司,并聘請了畢業于某財經大學的好朋友穆某作為公司的財務經理,負責管理公司的財務。在一年之后,公司開始盈利。穆某將公司的財務管理的非常好,再加上兩人又是好朋友,因此,任某非常信任他。在第二年時,公司進行一年一度的財務會計報告時,任某告訴穆某說今年的財務報告不用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了。因為是穆某在負責,他很放心。但是,穆某告訴他說這樣做是不行的,一人公司也必須由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財務報告。那么請問,任某的做法是正確的嗎?
分析
任某的做法是錯誤的。公司進行一年一度的財務審計是必需的法定程序,這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公司的運營狀況。即便是一人公司也要讓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我國相關法律對此專門進行了規定。如《公司法》第六十二條規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在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并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本案中,任某成立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財務會計報告進行審計是其法定的義務,不能以案例中的理由而不進行財務報告審計。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六十二條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在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并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
公司提取法定公積金應該符合哪些要求?
案例
2009年10月,王某和他的幾個好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食品公司。在公司剛剛成立的時候生產效益很好。但是,不久之后,由于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而王某等人的經營理念又跟不上時代潮流,因此,公司從2011年開始就一直虧損。后來,王某等人進行商議,都認為應該聘請新的人才來管理公司。否則,公司只能等待破產。于是,他們高薪聘請了頗有管理經驗的于某來作為公司的總經理。一年之后,公司不僅開始扭虧為盈,而且效益很高。當準備提取公積金時,王某覺得公司發展得這么好,不用再提取公積金。但是,該公司的公積金只有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三十五。那么請問,該公司具備不再提取公積金的條件嗎?王某的做法是否正確?
分析
該公司還未具備不再提取法定公積金的條件,王某的做法是錯誤的。依照《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公司分配當年稅后利潤時,應當提取利潤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積金。公司法定公積金累計額為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在本案中,王某等人的公司公積金只有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三十五,還未達到法定標準,因此,必須依據法律的規定繼續提取公積金,這樣做也是基于公司長期發展盈利的考慮,王某應當積極主動提取公司的法定公積金。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百六十六條第一、二、三款 公司分配當年稅后利潤時,應當提取利潤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積金。公司法定公積金累計額為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
公司的法定公積金不足以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的,在依照前款規定提取法定公積金之前,應當先用當年利潤彌補虧損。
公司從稅后利潤中提取法定公積金后,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還可以從稅后利潤中提取任意公積金。
股份有限公司必須在提取公積金之后才能將利潤分給股東嗎?
案例
2013年6月,劉某等人成立了一家生產服裝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金2000萬。由于劉某等人沒有經營公司的經驗,因此,他們高薪聘請高管來管理公司。同時,他們還出高價請了知名的服裝設計師來公司工作。一年后,在他們共同的努力之下,公司運營非常好。在公司成立一周年時,劉某等人為了慶祝公司成立一周年,打算優先將利潤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給股東。分配利潤之后剩下的錢再用來提取公積金,此時,該公司的總經理呂某說這樣做是不行的,應該先提取公積金,然后再進行利潤分配。那么請問,呂某的說法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