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公司的創辦與經營法律常識(3)
- 不可不知的創業法律常識
- 辛輝
- 4940字
- 2017-10-26 17:59:37
分析
根據我國《公司法》規定,監事會(監事)是公司的法定組織機構,即公司必須依法設立監事會或者監事。監事會由全體監事組成,它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對公司業務活動及會計事務等進行監督。根據《公司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行使下列職權:(一)檢查公司財務;(二)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的行為進行監督,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公司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罷免的建議;(三)當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損害公司的利益時,要求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予以糾正;(四)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會議,在董事會不履行本法規定的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職責時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五)向股東會會議提出提案;(六)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一條的規定,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起訴訟;(七)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具體到本案例中,由于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會議是監事會的法定職權,所以本案中的乳制品公司的監事會有權向董事會提出召集。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五十三條 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行使下列職權:
(一)檢查公司財務;
(二)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的行為進行監督,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公司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罷免的建議;
(三)當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損害公司的利益時,要求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予以糾正;
(四)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會議,在董事會不履行本法規定的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職責時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
(五)向股東會會議提出提案;
(六)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一條的規定,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起訴訟;
(七)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中,股東財產和公司財產混同的將承擔什么責任?
案例
焦某出資50萬元成立了一家食品零售公司,自己擔任該公司的總經理,管理一切大小事務。2015年9月21日,因公司經營需要,焦某以公司名義向張某借款100萬元用以資金周轉,借款期限從2015年9月21日起至2015年11月21日止。借款當天,張某向戶名為焦某的賬戶匯款100萬元。借款到期后,該食品公司一直未還款。無奈之下,張某向法院起訴。在審理過程中,張某主張公司財產和焦某個人財產發生了混同,焦某大喊冤枉,但是又不能提出證據證明。那么,若一人有限責任公司財產和股東財產混同時,會產生怎樣的法律效果?
分析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是公司法上的一項基本原則,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股東并未在財務管理上引起重視,未將公司財產與個人財產嚴格區分,從而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破壞了有限責任公司和股東之間的獨立關系,為了防止此種現象帶來的不利后果,我國《公司法》第六十三條規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建立有限責任公司的好處之一就是股東的財產與公司的財產分離,股東以其出資為限對公司的債務承擔有限責任。但是股東與公司的財產一旦混同,就喪失了有限責任公司的優勢,自然也得不到有限責任的保護。因此,在本案中,焦某作為該食品零售公司的唯一股東,若其在法庭審理過程中不能證明自己的財產和公司財產是相互分離的,則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六十三條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在轉讓股權時應當遵守哪些法定程序?
案例
王某、李某、張某同為鎮江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王某持有公司45%股權,李某持有30%的股權,張某持有25%的股權。2015年11月,張某決定把自己持有的25%股權全部轉讓給李某,并和李某簽訂了股權轉讓合同。王某得知后,擔心公司被李某控制,從而影響自己在公司的利益,就向張某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在被張某拒絕后,王某以張某和李某之間的股權轉讓未經其同意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確認二人的股權轉讓合同無效,并要求行使優先購買權。那么本案中王某的訴訟請求合法嗎?
分析
股權轉讓是指出讓人讓渡自己的股份,受讓人支付相應價款并取得股東權的民事法律行為,是股東享有的一項法定權利。但是,股權轉讓也應該遵循相應的程序和規則,近幾年來,公司股權轉讓糾紛日漸增多,集中表現在股權轉讓的程序不合法、股東的優先購買權不能得到保障等方面。依照我國《公司法》第七十一條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
從上述法條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為了保護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法律將股權轉讓分為兩種情況來處理,一種為股東之間的股權轉讓,股東之間可以自由轉讓其全部或部分股權,而不需其他股東同意,其他股東也沒有優先購買權;另一種為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同意。因此在本案中,由于張某是將股權轉給另一股東李某,無需征得股東王某的同意,王某無優先購買權。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七十一條第一、二款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
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轉讓股權時,兩個股東同時行使優先購買權時應該如何處理?
案例
晨風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造紙公司,其股東多數為本公司的管理層人員和技術骨干。2015年8月份,作為該公司股東的公司董事何某準備轉讓自己所持有的本公司股權,西能公司聽聞此事后,便和何某進行商談,提出購買其股權并報價56萬。后來何某又將此事通知了其他股東。股東曾某和盧某同時向何某表示自己愿意行使優先購買權,在和西能公司所出的同等條件下購買何某的股權。何某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曾某和盧某雙方為了爭奪購買何某的股權而互不相讓。那么此種情形下,該如何處理呢?
分析
基于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我國公司法對股權對外轉讓設置了一定的限制。股東優先購買權條款是股權轉讓限制制度中的實質性規則。但在行使優先購買權的時候必須以“同等的股權轉讓交易條件”為基礎,否則無請求權基礎。但若兩個股東同時在同等條件的基礎上都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如何處理呢?
我國《公司法》第七十一條規定,“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因此在本案中,何某不必發愁,如果曾某和盧某不能協商好各自購買股權的比例的話,就按照各自在公司的出資比例來確定購買份額,在平等地位的基礎上,誰也不能獨吞何某的股權。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七十一條第二、三款 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
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股權可以繼承嗎?
案例
2005年4月24日,林某和中天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上海市新田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企業的注冊資本為2000萬元,雙方各自占一半的股權,由林某作為法定代表人來管理公司。林某為公司的發展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他的帶領下,公司成為了業內的資深企業,積累了很多的客戶資源。2015年8月12日,林某在工作時因突發腦溢血而去世,料理完后事后,林某17歲的兒子小林認為自己應當作為繼承人繼承其父的股東資格。另一股東中天公司認為小林未滿18歲不應該繼承,但是公司章程中并未對此事項進行規定。那么,小林有繼承股東資格的權利嗎?
分析
股東資格是投資人取得和行使股東權利并承擔股東義務的基礎。股權繼承與股權轉讓都是取得股東資格的重要方式。實踐中,為了調和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與商事主體的意思自治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我國法律規定自然人是可以通過繼承取得股東資格的。《公司法》第七十五條規定,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公司章程另有約定的除外。
也就是說實踐中,在處理是否有權繼承股東資格時,不應當輕易否定公司章程的效力。如果公司章程中規定了股權不得繼承,則應充分尊重股東之間的約定,司法公權力不應強制干涉。只要公司章程沒有禁止股權繼承,繼承人就可以依《公司法》第七十五條的規定繼承股權。繼承人的股東資格可以依繼承而予以確認,而不受年齡的限制。所以本案中,小林有權取得其父在公司中的股東資格,中天公司不得以其未成年為由來否認。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七十五條 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
什么條件下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回購其股權?
案例
2010年,李爽在北京做建材生意時認識了幾個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同行,他們經常在一起交流做生意的心得。久而久之,大家彼此變得非常熟悉,出于共同的賺錢目的他們決定共同出資設立一家建材公司,并約定按照出資比例來確定股權。但是李爽正準備結婚,沒有足夠的錢做生意,所以出資最少。后來經過他們共同努力經營,公司發展勢頭非常好。但為了保持充足的資金來擴大公司規模,每年股東會都決議通過本年度不分紅,并且該“不分紅”政策一直持續了六年。一開始李爽非常配合,認為再過兩年就好了。但后來盡管公司年年盈余,股東們卻仍然不進行年底分紅。李爽雖然也心有不滿,但自己股權少,總是說不上話。那么,在這種情形下李爽能否請求公司回購其股權呢?
分析
公司的控股股東或代表多數表決權的股東利用股東會決議的方式,客觀上造成其他股東無法行使作為股東的權利,使其合理期待的利益落空,此時這些股東就可以利用法律規定的救濟措施,實現退出公司的目的。公司收購股權是股東轉股權的一種特殊方式,但由于收購者是本公司,其性質就不單純是股權的轉讓,而是股東撤回投資退出公司的行為。
根據我國《公司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公司連續五年不向股東分配利潤,而公司該五年連續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規定的分配利潤條件的,對股東會該項決議投反對票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其股權。具體到本案例中,假如李爽有充分證據證明公司連續五年盈利且符合本法規定的分配利潤條件但公司不向股東分配利潤,而李爽又在股東會上對不分配利潤的決議投了反對票,他就可以要求公司回購股權,從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七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股東會該項決議投反對票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其股權:
(一)公司連續五年不向股東分配利潤,而公司該五年連續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規定的分配利潤條件的;
(二)公司合并、分立、轉讓主要財產的;
(三)公司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或者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股東會會議通過決議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續的。
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六十日內,股東與公司不能達成股權收購協議的,股東可以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九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在股權被強制執行的情況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嗎?
案例
劉某是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的股東,2010年他和其他四人共同出資500萬建立了該公司,自從成立以來公司業績開展的很不錯,發展勢頭一直很好。2014年2月份,劉某經過朋友的建議,準備投資一家大型設備公司,但是由于資金有限,劉某只能向銀行申請貸款。后來經過銀行審查后,劉某成功貸到資金180萬。為了保證還款,劉某出質了其在房地產開發公司的股權,并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了登記。2015年7月,由于劉某無力歸還貸款,銀行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了解情況后依法決定對劉某的股份強制執行。那么,股權被法院強制執行時,房地產公司的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