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歐洲大陸的制衡關系
1748年8月30日(舊輯)
我很高興地知道你利用晚上空閑時間在閱讀梅布萊牧師寫的《歐洲公法》。這是一本很有用的書,清晰地敘述了歐洲事務的演繹,一直從明斯特條約至今。務必要細心閱讀,并對照地圖。第三卷能使你對明斯特條約獲得正確概念,向你介紹交戰雙方與協約方的某些觀點。奧地利王室在訂立明斯特條約之前,企圖通過戰爭獲取帝國中的絕對勢力,并撤銷各個相對獨立邦的權力。法國的意圖是削弱、瓦解奧地利王室,使它無法同波旁王室抗衡。瑞典則想在日耳曼大陸上占有領土,解決他們貧窮荒蕪的國家日常供應的問題,還可在奧地利王室同聯邦之間起到制衡作用。布蘭登堡王室想在沖突中逐步向外蠶食,擴張邊界,最終做成一筆好交易,使九個或十個主教管轄區變為非教會所有。于是我們可以追溯自從明斯特條約以來,奧地利王室的衰敗,波旁王室的崛起,與布蘭登堡的擴張。
你對法國自明斯特和約以來的所作所為的評價,是非常恰當的。我發現,你不僅讀書,而且用心思考。應繼續運用此種讀書方法,不要完全信服作者的權威,要用自己的頭腦來考慮,要考慮歷史事實是否還有另外的可能,考慮結論是否恰當。要參照不同作者對同一史實的不同觀點。歷史學家指出某個歷史事件的經過與原因,你應思索所涉及的各方人物及利害關系,看是否符合歷史學家之所述。你是否能找出其他更為可能的原因,在進行此種考量之時,切勿輕視某些歷史上的大人物在事件背后的細小的動機。因為,人性是各種各樣的,是前后不能始終如一的。感情是多變的,意圖是波動不定的,身體的偶然情況也會影響到思緒,今天的我不同于昨天的我,也許也不同于明天的我,人的性格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最優秀的人有時會做壞事、渺小的事;最壞的人有時會做好事、偉大的事。
回到法國歷史上來吧,你顯然已經進一步注意到法國在對外談判上頗有它的長處。法國有它的“獨特性”。將近兩千萬國民,年收入在一千三百萬英鎊以上,全部由王室控制。歐洲其他大國無可與之匹敵。因此,其他大國必須聯合起來,同法國抗衡。這個聯盟雖然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的,但從來不能親如一家,團結成一個王國,目的一致,步伐一致。加入聯盟的國家常常在共同目標之外各有各的利益要求而犧牲共同的利益,為此,直接或間接地分道揚鑣。1706年簽訂的土倫條約全然失效。原因是奧地利王室企圖攫取那不勒斯,維也納宮廷不顧其他盟國的反對,向那不勒斯派出一萬兩千名軍人。最近的一次戰爭中,同樣的原因造成同樣的結果。匈牙利的女王不想別的,一心想收復西里西亞
以及在意大利所喪失的地盤,因此,盡管她允諾派兵去佛蘭德斯
,實際上派去的還不足半數。撒丁王國
國王的真正目的在取得薩沃納
,遲遲不發兵進攻普羅旺斯
。因此,對普羅旺斯的聯合遠征可恥地失敗了;否則的話,會大大削弱法國的勢力。可以做出這樣的假設:如果四個或五個國家結成聯盟,這些國家的實力相加起來與敵對的某一國家相等,甚或略有超出,那么,有利的一方仍在單個國家而不在聯盟國家。查理五世
的實力顯然超過弗朗西斯一世
,然而,從總體上看,仍敵不過弗朗西斯一世。因為查理五世的領土盡管很大,卻是分割開的,相互隔得很遠,各邦的體制不同,彼此紛爭不休;而法國則是一個完整的國家。這一明顯的事例使我想到1725年法國同英國在漢諾威簽訂的條約(后來德國也加入)的荒唐。這項條約建立在一個共同諒解(無論真的或假的)的基礎上,即維也納條約中安排唐·卡洛斯
同年紀最長的女大公
、如今的匈牙利女王締結婚姻,那些絕頂聰明的政客們認為,聯姻將使查理五世恢復在歐洲的過大的勢力。我相信、也衷心希望那種情況出現,那樣的話,歐洲大陸就會有一個強國來制衡法國。而現實情況是,幾個海上強國把制衡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假設奧地利勢力大大超過法國,若把幾個海上強國的力量投在天平的法國一邊,至少將使天平持平。在這種情況下,站在法國一邊的幾個海上強國不必費多大力量就足以超過四分五裂、淪為乞丐的奧地利王室。
這是一個長期以來研究歐洲歷史的政治課題。我知道你對政治問題感興趣,對此我很高興,因為這同你的前途有關。
名言佳句英漢對照
Go on, then, in the way of reading that you are in; take nothing for granted, upon the bare authority of the author; but weigh and consider, in your own mind, the probability of the facts and the justness of the reflections. Consult different authors upon the same facts.
應繼續運用此種讀書方法,不要完全信服作者的權威,要用自己的頭腦來考量,要考慮歷史事實是否還有另外的可能,考慮結論是否恰當。要參照不同作者對同一史實的不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