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法律的本質
- 法律的精神:法律格言智慧警句精選
- 辛輝 榮麗雙主編
- 17231字
- 2017-10-24 16:27:04
我們可以得出正確的法律定義。它不外乎是對于種種有關公共幸福的事項的合理安排,由任何負有管理社會之責的人予以公布。
——【意大利】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選》
法律是一個帶有許多大廳、房間、凹角、拐角的大廈,在同一時間里想用一盞探照燈照亮每一間房間、凹角和拐角是極為困難的,尤其當技術知識和經驗受到局限的情況下,照明系統不適當或至少不完備時,情形就更是如此了。
——【美國】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盡管就這一術語(法律)最寬泛的意義而言,凡可以被解讀的東西皆是法律,但就其特定意義而言,它是指一項要求誠實向善,禁止欺詐作惡的合法授權書。
——【英國】布雷克頓《關于英國的法和習慣》
政府所有的權力,既然是為社會謀幸福,因而不應該是中斷的和一時興起的,而是應該根據既定的和公布的法律來行使;這樣,一方面使人民可以知道他們的責任在法律范圍內得到安全和保障,另一方面,也使統治者被限制在他們的適當范圍之內,不敢被他們所擁有的權力所誘惑,利用他們本來不熟悉的或不愿承認的手段來行使權力,以達到上述目的。
——【英國】洛克《政府論》
法律是一種政治措施,是一種政策。
——【蘇聯】列寧《論對馬克思主義的諷刺和“帝國主義經濟主義”》
不正當的獲利給道德帶來損害。
——德謨克利特
——摘自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
當一個人接受了公眾的委托時,他就應該把自己看作是公眾的財產。
——杰斐遜
——摘自《受命變革》
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愛戴和尊重為轉移的,而這種愛戴和尊重是以內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為轉移的。
——【法國】羅伯斯庇爾《革命法制和審判》
法律絕不可能發布一種既約束所有人同時又對每一個人都是最有利的命令。法律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完全準確地給社會的每個成員作出何謂善德、何謂正當的規定。人之個性的差異,人之活動的多樣性,人類事務無止境的變化,使得人們無論擁有什么技術都無法制定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絕對適用于各種問題的規則。
——【古希臘】柏拉圖《政治家篇》
對爭議有所作為,又有其合理性的這種作為就是法律事務。那些有責任這樣做的人,無論是法官、法官助理,還是監獄看守,抑或律師,都是法律官員。這些官員對爭議所采取的行動,在我看來,就是法律。
——【美國】卡爾·盧埃林《法理學:理實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西方法律傳統像整個西方文明一樣,在20世紀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但這一點并不是科學上能證明的,而最終是由直覺感知的。
——【美國】伯爾曼《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
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法是由事物的性質產生出來的必然關系。在這意義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們的法。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經驗告訴我們,修改法令是必要的,因為遇到了新的困難時,修改法令就可以從這些困難中汲取新的力量。
——【蘇聯】列寧《全俄工農兵和紅軍代表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列寧全集》
沒有永恒的法律,適用于這一時期的法律決不適用于另一時期,我們只能力求為每種文明提供相應的法律制度。
——柯勒《法律概念》
基本法令,重要政策,必須經過人民代表機關決定。這就是最高的領導。
——謝覺哉
——摘自《上海法制報》,1986年6月2日
法律的制訂是為了懲罰人類的兇惡悖謬,所以法律本身必須最為純潔無垢。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真正的法典是從思維上來把握并表達法的各種原則的普遍性和它們的規定性的。
——【德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
法律的制定是懾于錯誤。
——霍拉斯
——摘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
人類受到種種法律的支配。有自然法;有神為法,也就是宗教的法律;有教會法,也叫做寺院法,是教會的行政法規;有國際法,可以看做是世界的民法;——在這個意義上每個國家就好比是一個公民;有一般的政治法,表現人類創建了一切社會的智慧;有特殊的政治法,關系每個特殊的社會;有征服法,是建立在一個民族想要、能夠或應該以暴力對待另一個民族這種事實上面;有每一個社會的民法,根據這種法律,一個公民可以保衛他的財產和生命,使不受任何其他公民的侵害;末了,有家法,這是因為社會分為許多家庭,需要特殊的管理。因此,法律有各種不同的體系。人類理性所以偉大崇高,在于它能夠很好地認識到法律所要規定的事物應該和哪一個體系發生主要的關系,而不致攪亂了那些應該支配人類的原則。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法律和制度必須跟上人類思想進步。
——【美國】杰斐遜《杰斐遜文集》
法律必須普遍地為人知曉,然后它才有約束力。
——【德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
法理學是個大口袋,各種法的一般思想都可以往里放。
——【英國】哈里斯《法哲學》
法律決不容忍違反真理的事情。
——摘自《英漢法律詞典》
法無定法,則無法。
——摘自《英漢法律詞典》
法律的首要和主要目的是公共幸福的安排。
——【意大利】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選》
法律既然結合了意志的普遍性與對象的普遍性,所以一個人,不論他是誰,擅自發號施令就絕不能成為法律;即使是主權者對于某個個別對象發出的號令,也絕不能成為一條法律,而只能是一道命令;那不是主權的行為,而只是行政的行為。
——【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法律一經制定,任何人也不能憑他自己的權威逃避法律的制裁;也不能以地位優越為借口,放任自己或任何下屬胡作非為,而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
——【英國】洛克《政府論》
法律除了為人民謀福利這一最終目的之外,不應再有其他目的。
——【英國】洛克《政府論》
應該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來進行統治,這些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莊稼人都一視同仁,并不因特殊情況而有出入。
——【英國】洛克《政府論》
一切法律所具有或通常應具有的一般目的,是增長社會幸福的總和,因而首先要盡可能排除每一種趨于減損這幸福的東西,亦即排除損害。
——【英國】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
法律的目的并不是廢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
——【英國】洛克《政府論》
法律之唯一的目的在謀“最大多數”之最大幸福。
——【意大利】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
法律的作用在于整合國家。準確地說,雖然法律并不是國家的創立者,但卻正是它賦予國家以“運動和意志”。從這種意義上講,法律就是公意的實施,而且,準確地說,主權就是立法權。
——【加拿大】羅森鮑姆《憲政的哲學之維》
法律者,非創造的而發達的也。然則非徒有外國之法律智識,而遂足以語于立法事業。而本國法律之沿革,與夫社會之需要,皆不可不深厝意焉。
——【中國】梁啟超《梁啟超法學文集》
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
——【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
理解法律,特別是要理解法律的缺陷。
——【英國】邊沁《政府片論》
法律維護秩序的社會工程要求須以一種合理的和一貫的方式來平衡各方面利益。用龐德的話來說,就是法律政策必須取決于對它已知價值觀念的如何運用。然而以法律來調和利益相互沖突的這種價值觀念,純粹是一種法律上的價值,只有從它們所依存的法律體系和特定社會的經歷中才能獲得。
——【美國】羅杰·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
法律源于人的自衛本能。
——【美國】英格索爾《摩西的一些錯誤》
法律是為了保護無辜而制定的。
——【英國】喬治·艾略特《米德爾馬契》
人民的革命是至高無上的法。
——【古羅馬】西塞羅《論法律》
在一個國家中,法律永遠是由強者的權力來制定的。
——柏拉圖
——摘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
當立法者喜歡為一項法律說明立法的理由的時候,他所提出的理由就應當和法律的尊嚴配得上。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法律的解釋權屬于創制法律者。……如果不是立法者的權力才能解釋法律,那么別種權力最終會變更法律,并將自己的意志置于立法者的意志之上。
——【法國】羅伯斯庇爾《革命法制和審判》
如果立法機關掌握在人民手里,……人民不久就會有最英明和最有益的法律。
——【法國】馬布利《論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馬布利選集》
實質的憲法,不但可以決定立法的機構與程序,而且在某種程度以內,可以決定未來法律的內容。
——凱爾森
——摘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
以變風俗,立法度為先。
——【宋】王安石《答手詔封還同罷政時表札子》
人類制定的法律是我們行動的指導,所以應該是戒律,而不是勸說。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立法機關不應該也不能夠把制定法律的權力讓給任何其他人,或把它放在不是人民所安排的其他任何地方。
——【英國】洛克《政府論》
如果在制定要求公民公正無私和愛好美德的法律的同時,又頒布勾引我們的貪心和必然產生惡習的法律,那么,前項法律就毫無用處。
——【法國】馬布利《論法制或法律的原則》《馬布利選集》
法律可以揭露罪惡,卻不能消除罪惡。
——【英國】彌爾頓《論出版自由》
法律應對人有權威,而不是人對法律有權威。
——【古希臘】波薩尼亞《斯帕特王》
所謂國家法可以被一般地理解為由特定國家機構制定、頒布、采行和自上而下予以實施的法律。……國家法在任何社會里都不是唯一的和全部的法律,無論其作用多么重要,它們只能是整個法律秩序的一個部分,在國家法之外,之下,還有各種各樣其他類型的法律,它們不但填補國家法遺留的空隙,甚至構成國家法的基礎。
——【中國】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和國家》
法的基礎一般說來是精神的東西,它確定的地位和出發點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所以自由不構成法的實體和規定性。
——【德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
法律是人類為了公共利益,而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最后的成果。
——薩繆·強森
——摘自陳新民《公法學札記》
人類有法律,事物有規律,這是不容忽視的。
——【美國】愛默生《論文集》
像房子一樣,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
——【英國】伯克《法國史學革命》
法律移植是法律發展、法律進化過程中的良性的進步運動,有法律移植比沒有法律移植要好,在一定意義上,拒絕法律移植,實際上就是拒絕法律的進步。
——何勤華
——摘自《中國法學》,2002年第3期
英明的法律,就其本質來說,是要把幸福普及給所有人的,不讓它只為少數人所有;否則,在一邊全是實力和幸福,而在另一邊只是軟弱無力和貧困。
——【意大利】貝卡利亞《論犯罪和刑罰》
法律是上層建筑。我們的法律,是勞動人民自己制定的。它是維護革命秩序,保護勞動人民利益,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生產力的。
——【中國】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
每個個人的存在和活動,若要獲得安全且自由的領域,須確立某種看不見的界線,然而此一界線的確立又須依憑某種規則,這種規則便是法律。
——薩維尼
——摘自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法律按其真正的含義而言,與其說是限制還不如說是指導一個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真正利益。
——【英國】洛克《政府論》
從世界法律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凡是法律之后進國家,必然要向法律之先進國家學習,移植先進國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則,這是法律發展的內在要求。
——【中國】何勤華
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決沖突的首要渠道。
——【英國】埃爾曼《比較法律文化》
人類社會中的法律是由三個結構層次組成:法律原理、官方法和非官方法,它們構成了一個國家現行法律的整體結構。官方法是指一個國家的合法權威所認可的法律體系。……非官方法是指非由官方權威正式認可、而是由某個圈子的人們(無論是一個國家之內的人們,或是超越一個國家包括他國的人們)在實踐中通過普遍的一致同意所認可的法律體系。……法律原理是指在確立、論證和指導官方法與非官方法中,與官方法和非官方法具體相關的價值和理想體系。
——【日本】千葉正士《法律多元:從日本法律文化邁向一般理論》
觀察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可以發現,任何外來制度的引入,都會遇到本土文化程度不同的抗拒。但是,當這種制度逐漸在本土立足、扎根,人們常會忘記它的外國“血統”,把它視為國粹,用它來阻礙對更新事物的引進。
——【中國】賀衛方《法邊馀墨》
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
——【德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為保護公有制而斗爭,用蘇維埃政權的法律給我們規定的一切方法和一切手段去進行斗爭——這就是黨的基本任務之一。
——【蘇聯】斯大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總結》《斯大林全集》
人不是為法律而創造的,而法律卻是由人并為了人才創造的。
——【美國】弗蘭克《法律與現代精神》
對明明白白的法律加以解釋就等于是把與法律的原意不同的意思強塞進這項法律。
——【英國】溫斯坦萊《自由法》《溫斯坦萊文選》
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但是,它們又都互相影響并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
——【德國】恩格斯《恩格斯致符·博爾吉烏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法律只不過是我們自己意志的記錄。
——【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法律非仗恃強力作為后盾,則不能達到其目的。
——格勞秀斯
——摘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
法律不能對任何一個公民施加比之于另一個公民更重的負擔。
——【法國】盧梭《民約論》
凡是不曾被人民親自批準的法律,都是無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
——【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法律”只是一種具有實在可能性而起到特定保障作用的“秩序制度”。
——【德國】韋伯《論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
法律,就此一術語的最為一般的含義而言,乃是自由的科學。
——查爾斯·博丹特
——摘自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所謂人的法律,我是指生活的一種方策,使生命與國家皆得安全。
——【荷蘭】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
全部法律都以人們的公共福利為目標,并且僅能由于這個緣故,它才獲得法律的權力和效力。
——【意大利】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選》
法律又是什么?法律就是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表現。
——【蘇聯】列寧《社會民主黨在1905—1907年俄國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綱領》
法是一套權威性的審判指南或者基礎。
——【英國】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
法律移植與開發、揚棄法的本土資源并不矛盾,凡是本土資源中缺少的,移植當然沒有問題;凡是本土資源中存在的,也要看其合理與否,是否屬于改革之列,如是,則也是可以通過移植來變革不合理的本土資源的結構和成分的。
——【中國】何勤華
——摘自《中國法學》,2002年第3期
要使事物合乎正義(公平),須有毫無偏私的權威;法律恰恰正是這樣一個中道的權衡。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大海和陸地服從宇宙,而人類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轄。
——【古希臘】西塞羅《論法律》
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
——【意大利】貝卡利亞《論犯罪和刑罰》
法律不只是一整套規則,它是在進行立法、判決、執法和立約的活生生的人。它是分配權利與義務,并據以解決紛爭,創造合作關系的活生生的程序。
——【美國】伯爾曼《法律與宗教》
假如沒有法律他們會更快樂的話,那么法律作為一件無用之物自己就會消滅。
——【英國】洛克《政府論》
法律規定的懲罰不是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強制,一部分靠榜樣的效力。
——【荷蘭】格勞秀斯《戰爭與和平法》
在法典時代開始后,靜止的社會和進步的社會之間的區分已暴露出來。
——【英國】梅因《古代史》
法律是一門藝術,在一個人能夠獲得對它的認識之前,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
——【英國】柯克《柯克法官演說集》
法律非正式公布不生效力。
——日耳曼法諺
——摘自穗積陳重《法律進化論》
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的定律及推算方式而已。
——霍姆斯
——摘自陳新民《公法學札記》
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
——【美國】德沃金《法律帝國》
法是人們賴以導致某些行動和不作其他一些行動的準則和尺度。
——【意大利】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選》
法乃善與正義之科學。
——【古羅馬】塞爾蘇斯《羅馬百科全書》
法律是應適用于個別事件的一種普遍規定。
——【德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
相對于“權力”或者“刑”的“法”的觀念,既沒有任何一種先驗的規定,也不是在經歷了某種孤立的發展之后才具有某特定內涵的。事實上,它從一開始就與“權力”或者“刑”的觀念互相影響著,并且是在與包括它們在內的許多觀念的相互作用中逐漸確定其界限的。歸根到底,法的觀念是被塑造出來的,它不能夠越出它置身其中的文化的界限。
——【中國】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的和諧》
全面而精確地說來,法律是在某種程度上有權命令他人為或不為的人的言詞。
——【英國】霍布斯《利維坦》
我所理解的法律就是指法院事實上做什么的預言,而絕不是空話。
——【美國】霍姆斯《普通法》
法律乃是自然之力量,是明理之士的智慧和理性,是合法與不合法的尺度。
——【古羅馬】西塞羅《論法律》
在曾經促進現代人的智力的各種主題中,除了物理學外,沒有一門科學沒有經過羅馬法律學過濾過的。
——【英國】梅因《古代法》
法律是根據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對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分,人類法律受自然指導,懲罰邪惡者,保障和維護高尚者。
——【古羅馬】西塞羅《論法律》
凡是不憑感情因素治事的統治者都比感情用事的人們較為優良。法律恰是全沒有感情的;人類的本性便是誰都難免有感情。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一般地說,法律,在它支配著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場合,就是人類的理性;每個國家的政治法規和民事法規應該只是把這種人類理性適用于個別的情況。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法律將只是一種簡單的規則,簡單的建議。而司法官,認真地說來,只不過是傳達者和向導而已。那時,可以說,事情都將自然而然地進行,因為,那時社會法律將是自然法律真實而直接的表現。
——【法國】泰·德薩米《公有法典》
我將法律比作一個龐大球體之中心;所有公民無一例外,在圓周上均與中心保持同等距離,所占位置相等;所有的人都同等地依存于法律,所有的人都將其自由與財產交法律保護,這就是我所稱的公民的普遍權利,在這點上他們彼此全部類同。法律保護所有公民的共同權利,也就是保護了一切他能做的事的權利,除非公民想要做的事已開始危害公共利益,否則這種保護絕不會停止。
——【法國】西耶斯《論特權·第三等級是什么》
法律的概念,并不表示一個人的行為對另一個人的愿望或祈求的關系,不問它是仁慈的行為或者不友好的行為,它只表示他的自由行為與別人的行為自由的關系。因此,法律就是那些使任何人的有意識的行為與別人的行為自由的關系。即法律就是那些使任何人的有意識的行為按照普遍的自由法則確實能與別人的有意識的行為相協調的人全部條件的綜合。
——【德國】康德《法哲學原理》
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物,正像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而這種意志的內容是由你們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
——【德國】馬克思《共產黨宣言》
法不是社會關系的制度,也不是生產關系的形式,法是為國家政權批準的,并由國家政權以強制方式加以保證的行為規則或規范。
——【蘇聯】安·楊·維辛斯基《國家和法的理論問題》
所謂法律,是指作用于社會,約束人們一生的行為,在必要時運用國家的政治權力強制行為實現的體系,或指依法強制所保障的行為的命令規范。人類的目的在于,依據法律形成和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
——【日本】川島武宣《現代化與法》
而法律又是什么呢?法律就是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意志的表現。
——【蘇聯】列寧《列寧全集》
法律是用命令的方式表示的一種意志。現代立法者,應根據現代社會需要而立法,此需要之標準為最大多數民眾之最大幸福。
——【英國】邊沁《政府片論》
可以把對法律問題發表意見的人分為解釋者和評論者。解釋者的任務是向我們說明他所認識的法律是什么;評論者的任務則是向我們評述法律應當是怎樣的。因此前者的任務主要是敘述或探討事實,而后者的任務則是探討理由。解釋者在他的范圍內所涉及的思維活動只是了解、記憶和判斷;而評論者則由于他評論的事情有時牽涉到那些喜歡與不喜歡的感情問題,要和感情打交道。
——【英國】邊沁《政府片論》
法律是一套游戲規則,由社會中的成員們所掌握,并由某種方式的強制力保障它的實現。
——【英國】彼得·斯特、約翰·香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
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是命令。法律如果不是命令,則不稱其為法律,或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法律。
——【英國】奧斯丁《法理學大綱》
如果法律沒有恐懼支撐,它絕不能生效。
——【古希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為明天做準備。它必須具備成長的原則。
——【美國】本杰明·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
以公正的邏輯代替武力的邏輯是法律本質的全部所在。
——【斯洛文尼亞】卜思天·M.儒攀基奇《比較法研究》
法律是一定社會和文化條件下的一種自主力,它是由立法者制定并用于有目的地影響和設計某種社會關系使之形成一定的模式,而立法者的目的顯然不同于大多數受法律約束的公眾要求。所以,可以這樣認為,法律是社會中的某些精英創制的,它不受公眾輿論左右。
——【英國】羅杰·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
一般來說,法律是一種通過社會組織的力量來調整社會關系、規范人們行為的統治手段。
——【英國】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
法是人類脫離野蠻狀態以后所形成的,類似于習慣、道德信條、宗教教條等規范的一種社會控制手段。隨著歷史的發展,每一個社會的統治者,或者社會的某個機構不斷地制定、修訂、完善法律;使法典、法規、法令及書籍中的法律條文進一步精確化、專門化;使法律的強制性和可行性逐漸增長;擴展法律內容的范圍,以滿足人與團體的各種要求和愿望。法律的存在,抑制了社會的混亂與愚昧,為人類提供了重要的、必要的條件及和平與秩序。不同的社會中,法律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而在一個地方,法律都隨著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革而發展和變革。
——【英國】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
每個人的存在和活動若要獲一致安全且自由領域,須確立某種看不見的界線,然而此一界線的確立又須依憑某種規則,這種規則便是法律。
——【英國】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從根本上看,法律是一種秩序或禁止的表現,而不是一種不變的習慣模式;由于現代主權觀念的出現,認為主權是發布最后的命令的權力之藏所,這種法律觀得到了加強。
——【英國】維爾《憲政與分權》
法律并不如一般人常說的,只是一條規則。它是一套具有統一性的規則,我們可以稱之為一個體系。如果我們僅僅注意到單獨的獨立的規則,我們便無從領悟法律的本質。
——【美國】凱爾森《法律與國家》
在一個政治組織社會中,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體,她最終取決于那種被認為是存在于主權者能力背后的基礎。
——【美國】龐德《法律史解釋》
法律作為社會控制的一種高度專門形式的秩序,是建筑在政治組織社會的權力或強力之上的。但是法律決不是權力,它只是把權力的行使加以組織和系統化起來,并使權力有效地被維護。
——【美國】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
法律是我國社會體制中最有條理且最具揭露性的東西。
——【美國】德沃金《法律帝國》
可以定義如下這樣的社會規范就是法律規范,即如果對它置之不理或違反時,照例就會受到擁有社會承認的、可以這樣行為的特權人物或集團,以運用物質力量相威脅或事實上加以運用。
——【美國】霍貝爾《原始人的法》
在最廣泛的意義上講,法律僅僅是反復出現的、個人和群體之間相互作用的模式,同時,這些個人和群體或多或少地明確承認這種模式產生了應當得到的相互的行為期待。我將其稱為習慣法或相互作用的法律。
——【美國】昂格爾《現代社會中的法律》
法律是政府的社會控制,或者說它是國家和公民的規范性生活,如立法、訴訟和審判。
——【美國】布萊克《法律的運作行為》
法律是一種習慣或傳統,而不是一種職業活動,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外圍習慣、傳統、社會情感以及其他因素所限制和影響的職業活動。
——【美國】波斯納《法理學問題》
法律是統治工具,一種實現立法者意志的手段。這種與實證主義法學派一脈相承的社會理論只道出了部分真相。法律也是對人類理性所理解的道德準則的一種表達。這種與自然法律論相關聯的法律觀點也是部分正確。最后,法律是習慣的一種派生物,一種根源于社會共同體的歷史價值和規范的產物。這第三種觀點與法律哲學中的歷史法學派相一致,也能像另兩個學派一樣,主張自己提示真理的三分之一。
——【美國】伯爾曼《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
無論持哪種觀點,法律都可以被看成既是權力關系的表述,又是使這種關系形式化和合法化的主要機制……法律是調整和擴張權力關系的主要(但絕不是獨一無二的)工具。
——【美國】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導論》
法律是把人類置于規范的統治之下的事業。
——【美國】富勒《法律的道德性》
法律是指導人們在其所屬的社會組織中相互關系及行為的現行的一整套規則當中的一部分,僅僅是一部分而已。
——【美國】約翰·麥·贊恩《法律的故事》
法律就是人類調整自身以適應其物質環境并力爭戰勝物質環境過程中,在社會狀態下形成的智力的結果。
——【美國】約翰·麥·贊恩《法律的故事》
法律一直是特定群體或社會中權力關系的結晶。法律被固定在文字之中,表達出來就成為命令,它是一個特定群體要運用其權力加以保護或予以強制執行的種種權力或責任,并對其中產生的糾紛提供可以預知的解決方式。
——【美國】泰格·利維《法律與資本主義的興起》
“法律”只是一種具有實在效力的可能性而起到特定保障作用的“秩序制度”。
——【德國】韋伯《論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
法律是一種可預見的秩序。就人類而言,法律所提供的正是這種服務,但這也是法律所承受的負擔及其隱含的危險。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于不詳的黑暗之中。
——【美國】布魯納《關注美國法律》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
——【先秦】《管子》
法者,力也;法者,社會力也;于公權力狀態之下而為行為規范者也。
——【日本】穗積陳重《法律進化論》
法律是人們互不侵犯對方權利的保證。
——【古希臘】哥佛隆《思想集》
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確的規則,它與自然相吻合,適用于所有的人。是穩定的,恒久的,以生命的形式召喚履行責任,以禁止的方式阻止犯罪,但它不會無必要地對好人行命令和禁止,而會對壞人以命令或禁止予以威脅。
——【古羅馬】西塞羅《論法律》
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別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
——【古羅馬】查士丁尼《法學階梯》
法律之最高品位在于正確。
——【英國】培根《論說文集》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
——【古羅馬】西塞羅《論法律》
正確的法的概念應是實證的,同樣地,實證法的任務在內容上應是正確的。
——【德國】拉德布魯赫《法律智慧警句集》
有一些法律上不可能之事,就像也有一些自然界不可能之事一樣;有一些法律事件無法挽救,就像有一些疑難病癥一樣不可救治。
——【德國】拉德布魯赫《法律智慧警句集》
法律單是以明文規定并加以公布還不夠,還必須要明顯的證據說明它來自主權者的意志。
——【英國】霍布斯《利維坦》
沒有強制力的法律是“一把不燃燒的火,一縷不發亮的光”。
——【德國】耶林《為權利而斗爭》
一個法律制度之實效的首要保障必須是它能為社會所接受,而強制性的制裁只能作為次要的和輔助性的保障。
——【美國】博登海默《法律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如果人們不得不著重依賴政府強力作為實施法律的手段,那么這只能表明該法律制度機能的失效,萬惡不是對其有效性和實效性的肯定。
——【美國】博登海默《法律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法律應在任何方面受到尊重而保持無上的權威,執法人員和公民團體只應在法律所不及的“個別”事例上有所抉擇,兩者都不應侵犯法律。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對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公民,不論他的力量多么強大,我都要奉行托馬斯·富勒三百多年以前說過的一句話:無論你地位有多高,法律總要高過你。
——【英國】丹寧《法律的界線》
法立而不行,與無法等,世未有無法之國而長安久治者。
——【中國】沈家本《寄簃文存》
既然我們不能根據一個社會制度的病態表現來給該制度下定義,那么我們就不應當把強制的運用視作為法律的實質。
——【美國】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法律制度存在和發展的種種理由,并沒有必要為我們所明確預見和充分把握,只要它們是逐漸確立起來的法律,能給我們一種確定性,就足夠了;只要人們遵從這些法律,那就是合理的,盡管該法律制度的特定理性并不為人們明確所知。
——【英國】馬修·黑爾《國王的訴訟》
法律應該要穩定,但卻不可僵硬地站在原地不動。
——【美國】龐德《法理學》
法律是最優良的統治者,法律能盡其本質作出最適當的判決。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任何定義,只要是自由意志的定義,就叫法。
——【德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
我們應當盡力揭示此一階段明確且有據的一般特性,在此階段,法律以及言語,存在民族意識之中。
——【德國】薩維尼《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
一條法律顧名思義包括最高權力。法律是一種規定的對象所必須遵守的條例。這是一切政治聯合所產生的結果。
——【美國】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聯邦黨人文集》
法律所不禁止而為榮譽所禁止的東西,則其禁止更為嚴格。法律所不要求而為榮譽所要求的東西,則其要求更為堅決。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一個具體的目的,亦即欲求大致的一個具體結果,絕不可能成為一項法律。
——【英國】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法律應該和國家的自然狀態有關系;和寒、熱、溫的氣候有關系;和土地的質量、形勢與面積有關系;和農、獵、牧各種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系。法律應該和政治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關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財富、人口、貿易、風俗,習慣相適用。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間也有關系,法律和它們的淵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為法律建立的基礎的事物的秩序也有關系。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每一個個別的法律都和另一個法律聯系著,或是依賴于一個更具有一般性的法律。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正如民眾對政策的冷漠預示著政府及其管理前景黯淡一樣,民眾對權力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美國】龐德《普通法的精神》
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卻蛻變成為狂言。
——【美國】伯爾曼《法律與宗教》
最良之法律者,存最小之余地,以供判官伸縮之用者也。
——【英國】培根《論說文集》
婚姻:對方同意剝奪對方自由的東西。
——懷海德
——摘自陳新民《公法學札記》
蓋法律之為物,有體有用,有學有術,其用其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豈其不能禁,抑亦不必禁,不可禁也。
——【中國】梁啟超《梁啟超法學文集》
法律之文辭有三要件:一曰明,二曰確,三曰彈力性。
——【中國】梁啟超《梁啟超法學文集》
法律絕非一成不變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風浪而起變化一樣,法律也因情況和時運而變化。
——【德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
人類理性之所以偉大崇高,在于它能夠很好地認識到法律所要規定的事物應該和哪一個體系發生主要的關系,而不致攪亂了那些應該支配人類的原則。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什么是公法?什么是私法?我們或可以用如下的判斷予以闡明。如果一項義務產生于一命令,而這一命令又以另一命令為基礎,那么正常情況下,這項義務就屬于公法,而私法義務正常情況下乃產生于義務人的自我服從。
——【德國】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
然而,事實毋寧是,作為政府組織之法律的公法要求它所適用于的那些人以刻意的方式為公共利益服務,而私法則允許個人去追求他們各自的目的,并只是通過限定個人行動的方式而使他們最終都有助于普通的利益。
——【美國】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
所有生活在法律和習慣之下的民族的法律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適用于他們自己的法律,一部分是適用于所有人的法律。每個國家設立的適用于自己國民的法律,就是專門屬于那個國家的國內法;而自然理性已然建立了萬民法,亦即適用于所有國家的法律。因此,羅馬人的法律部分是羅馬自己的法律,部分是普適于所有人的法律。
——【古羅馬】蓋尤斯《法學階梯》
政治法使人類獲得自由;民法使人類獲得財產。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所謂的民約法(市民法)指的是成為一個國家的成員就有義務要服從的法律,而不是成為某一個國家的成員才有義務要服從的那種法律。
——【英國】霍布斯《利維坦》
國家法一般被看作是標準的官方法,它是一個國家的合法政府直接認可的,而且可以使所有其他的法歸于無效,但它實際上是一個國家的許多官方法中的一種。
——【日本】千葉正士《法律多元:從日本法律文化邁向一般理論》
法官是制定法律的而并非發現法律,他們既運用立法機關和先前法院規定的規則(實在法),也使用他們自己的道德和政策偏好作為信息輸入。這些偏好就是一切“自然法”的殘余,因為如今我們當中有很多人都不再確信自然能構成某種規范性秩序。
——【美國】波斯納《法理學問題》
舊的法律是在人出生時就不可改變地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現代法律則允許他用協議的方法來為自己創設社會地位。
——【英國】梅因《古代法》
現在法與傳統法的認受性的基礎截然不同,傳統法的權威來自宗教或人們不假思索地接受的傳統習慣,而現代法則是主權國家中人民的公共意志透過立法議會的表現。換句話說,現代法的被人接受性是由民主立法的程序所證成的。
——【法國】哈貝馬斯《現代化與法》
社會和法律就是這樣或者應當是這樣起源的。它們給弱者以新的桎梏,給富者以新的力量;它們永遠消滅了天賦的自由,使自由再也不能恢復;它們把保障私有財產和承認不平等的法律永遠確定下來,把巧取豪奪變成不可取消的權力;從此以后,便為少數野心家的利益,驅使整個人類忍受勞苦、奴役和貧困。
——【法國】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古老的法律是真正的法律,而真正的法律就是古老的法律。從中世紀的觀點來看,制定新法律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所有的立法與法律改革也只是對那些蒙遭違反的古老的法律的恢復。
——【英國】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
每一個法律制度或法律概念都是一個系統或語境的一部分,它從這個系統或語境中確定自己的意義。變換語境后,每個孤立部分的含義在重組時,便完全與它們在先前的語境中所具有的含義毫無關系。這表明,歷史論證在法律規則的解釋中,其脆弱性已經達到何種程度。我們甚至可以說,只有當我們忘卻這些概念和制度的原本含義時,它們才能夠繼續在這連續不斷的再適應中起到作用,而這種不斷的再適應便是其歷史。
——【葡萄牙】葉士朋《歐洲法學史導論》
任何一部法律要真正成立,有兩個前提是不可或缺的:第一,必須有一個能夠宣布和修改法律內容的正當而充分的權力;第二,必須有恰當而合理的制度安排,使人民有權宣布和決定法律是否有效。
——【英國】柏克《自由與傳統》
法律不像衣服可以隨心所欲地扔掉,而是像語言一樣同我們的生活是如此密不可分的一個組成部分以致傳統材料的發展一直是法律進化的主要力量。
——【美國】龐德《普通法的精神》
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到現在為止,是“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
——【英國】梅因《古代法》
法的過去應該以一種尊重其殊異性的方式得到解讀,對各種問題之意義的“地方性”特點加以關注,對各種解決方法的精確性加以關注,對所用的各種技術——理論性工具的合理性加以關注。換句話說,按照所有這一切因素對創造其意義的具體的歷史條件的依賴方式來解讀,無論這些條件是同話語實踐的社會背景相聯系,還是同歷史的參與者各自特殊的文化世界相關聯。
——【葡萄牙】葉士朋《歐洲法學史導論》
一旦考慮法律規范和法律價值的語境(無論“外在的”還是“內在的”),我們就不得不記住,法律價值和法律話語都是有時間性的,它們產生于一朝,但卻不斷地被重新解讀(或者接受)。
——【葡萄牙】葉士朋《歐洲法學史導論》
法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
——【奧地利】埃利希《法律社會學基本原理》
羅馬法律學提供了語言上唯一的正確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它同時提供了思想上唯一的正確、精密深邃的媒介。
——【英國】梅因《古代法》
羅馬法是指由安托寧時代偉大法律思想家所研究出來的、部分地由查斯丁尼安的“法學匯纂”加以轉載的法律哲學,這個體系很少缺點,除了它所要達到的高度的優雅、明確和精審,已超過了人類事務所許可以及人類法律所能限制的范圍。
——【英國】梅因《古代法》
良法就是為人民的利益所需而又清晰明確的法律。
——【英國】霍布斯《利維坦》
一個時代企圖為下一個時代設計制定不可更改的永恒規范,會導致法律機制自身走向消亡的結局。
——【美國】龐德《普通法的精神》
價值問題雖然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它是法律科學所不能回避的。最草率或最反復無常的關系調整或行為安排,在其背后總有對各種互相沖突和互相重疊的利益進行評價的某種準則。
——【美國】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
在自由的統治下,一切未被一般性法律所明確限制的行動,均屬于個人的自由領域。
——【英國】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秩序,公平,個人自由,這是法律制度的三個基本價值。
——【英國】彼得·斯坦、約翰·香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
大體上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存在賦予人們的行為以動機的特定的“價值”(或基準、社會價值)。除了極其特別的例外(奇人、狂人),人們的行為總是支持或共有在該社會中處于支配地位的價值,并由該價值獲得行為動機。而在各種社會領域、社會集團、階級等層次中,各種價值相互關聯形成一定的體系(價值體系)。在這些價值之中,法律所保障的或值得法律保障(存在這種必要性)的價值,我們將其稱之為“法律價值”。
——【日本】川島武宣《現代化與法》
法律的目的是創造一個穩定的、可以理解的行動結構,在這個結構中個人能夠執行其計劃多少意識到可能產生的結果。
——【美國】斯蒂芬·L.埃爾金、卡羅爾·愛德華·索烏坦《新憲政論》
不論哪個時代,如果在法庭上和在教室里進行的各種闡釋理論所產生的意見分歧太大,那么法律就會失去力量。
——【美國】德沃金《法律帝國》
法律用懲罰、預防、特定救濟和代替救濟來保障各種利益,除此之外,人類的智慧還沒有在司法行動上發現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美國】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
一旦法律喪失了力量,一切就都告絕望了;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東西也都不會再有力量。
——【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法律的目的是對受法律支配的一切人公正地運用法律,借以保護和救濟無辜者。
——【英國】洛克《政府論》
自然法的重要性也許不在于解決一個文明制度中出現的正常問題,而在于它有助于決定什么才是一個文明的法律制度。
——【美國】波斯納《法理學問題》
任何事情,只要與自然法顛撲不破的永恒原則相沖突,就是無效的,因而也就不能約束任何。
——【美國】考文《美國憲法的“高級法”背景》
自然法是居于人類法之上的,并規定了某些不可變更的權利的標準。
——【美國】薩拜因《政治學說史》
法律的力量僅限于禁止每一個人損害別人的權利,而不禁止他行使自己的權利。
——【法國】羅伯斯庇爾《革命法制和審判》
法律的首要和主要的目的是公共幸福的安排。
——【意大利】托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選》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
——【意大利】托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選》
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是,法律創設的目的在于公民的安全,國家的防務,以及人類生活的安寧與幸福,那些最初制定這種法律的人要人民相信,人民的意志被寫進了規則并使其生效,一旦規則被接受和通過,將會使人民過上尊嚴和幸福的生活;當這樣的規則得以制定出來并發生效力的時候,人們就把這規則稱之為“法律”。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那些為國家制定了邪惡、不公正的法律的人,是對諾言和契約的違反,他們頒布的絕不是“法律”。
——【古羅馬】西塞羅《論法律》
法律的觀念是建設性的:它以闡釋的精神,旨在使原則高于實踐,以指明通往更美好的未來的最佳道路,對過去則持正確的忠實態度。最后,它是一種友好的態度,我們盡管對計劃、利益和信念各持己見,但對法律的態度卻表達了我們在社會中是聯合在一起的。總之,這就是法律對我們來說是什么:為了我們想要做的人和我們旨在享有的社會。
——【美國】德沃金《法律帝國》
如果法律不能充分解決由社會和經濟的迅速變化所帶來的新型的爭端,人們就會不再把法律當作社會組織的一個工具加以依賴。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從功能的視角觀察,法律是調和、協調、折中這些彼此交叉和沖突的利益的努力,或通過直接而現實的保障,或通過對某些個人利益的保障……法律的目的是產生最多數的利益,或在最低程度的犧牲其他利益的情況下,產生在我們的文明中分量最重的利益。
——【美國】龐德《普通法的精神》
不管產生法律的近因和手段是單一的個人還是許多人,產生法律的遠因和動力則是人民的同意——實際的同意或默許的同意。這種同意對法律的效力來說是絕對必要的。
——【英國】柏克《自由與傳統》
一項法規,如果只想為公共利益服務,卻拒絕為個人利益作任何辯護,那它也就根本不可能要求獲得法之名分。
——【德國】拉德布魯赫《法律智慧警句集》
健康觀念使我們首先想到的并不是醫院和疾病,手術和麻醉,而不論這些東西對于維護社會福利是多么重要。最好的醫療方法是預防疾病的發生,正如法律的真正益處在于它確保有序的平衡,而這種平衡能成功地預防糾紛。
——【美國】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法的創造(性)效力是非常大的,它不僅創造和平與安全,在更大的程度上,法也創造著和平與安全賴以建立的價值本身……在這個意義上,法構成一種文化活動,并在社會的意義上同藝術、思想或經濟生產組織一樣具有創造性。
——【葡萄牙】葉士朋《歐洲法學史導論》
凡法所禁止做的事,不論直接或間接均在禁止之列。
——摘自《英漢法律詞典》
任何人不得凌駕于法律之上。
——摘自《英漢法律詞典》
法的目的正在于幫助人們在國與國、團體與團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實現正義。雖然具體的某一項法律規定可能不公平,但仍有必要從司法活動表現出來的法律目的出發來加深對法律概念的理解。另外,法律的目的包括實現安全、獲得最大多數人的最大限度的幸福。這些目的的實現就是正義,或者說,這可以是并且是法律的適當目的。
——【英國】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
一般說來,法律作為正在生效的規則體系,是由全體公眾的代表們制定的,而且必要獲得公眾的同意。一言以蔽之,人們之所以應當服從法律,是因為這是一條避免紛爭、內亂、暴動、甚至內戰的途徑。服從一個壞的法律并主張通過合法途徑加以修改,這要比不服從法律好一些。另一方面,在一個獨裁、專制的國家里,如果有必要推翻政府,那么,不服從法律可以是達此目的的有效方法。
——【英國】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