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法律的運行
- 法律的精神:法律格言智慧警句精選
- 辛輝 榮麗雙主編
- 14744字
- 2017-10-24 16:27:04
令未布而民或為之,而賞從之,則是上妄予也;令未布而罰及之,則是上妄誅也。
——【先秦】《管子·法法》
沒有什么能比法律的語言更恰當地將法律命令的特征作為一種“絕對命令”、一種要求適用的、但又為其純粹存在而無視其內容上的信服力的信條而予以描繪。
——【德國】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
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礎。
——【英國】伯克《法國史學革命》
下令如流水之源。
——【西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
法律不是為了法律自身而被制定的,而是通過法律的執行成為社會的約束,使國家的各部分各得其所、各盡其應盡的職能。
——【英國】洛克《政府論》
國家是不容分裂的,因為國家所依存的乃是法律。
——【德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
一個判例造出另一個判例,它們迅速累聚,進而變成法律。
——【古羅馬】朱尼厄斯《名人名言集》
越軌違法的行為常常因為事情微不足道而被人忽視,這有如小額費用的不斷浪費,最終耗盡了全部家產。……所以大家應該防止在小節上的越軌違法舉動的開端。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國家者,人格也,凡人必有意志,然后有行為,無意志而有行為者,必瘋疾之人也,否則,其夢囈時也。國家之行為何?行政而已。國家之意志何?立法是已。
——【中國】梁啟超《梁啟超法學文集》
如果你想要好的法律,那么就燒掉你現有的法律,并去制定新的法律。
——【法國】伏爾泰《哲學辭典》
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謀,辯者不得越法而肆義。
——【漢】劉向《慎子·逸文》
不應該提出個人例外的法律。
——【古羅馬】西塞羅《法律篇》
法律并不能直接進行或增進文明大廈的建設;它也不能命令人們成為發明家或發現家,去設計城市建設的新方法,或去創作優秀的音樂作品。然而,通過為人類社會組織確立履行更高任務的條件,法律制度就能夠為實現社會生活中的“美好生活”作出間接貢獻。
——【美國】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政令猶汗,往而不反。
——【南朝】范曄《后漢書·胡廣列傳》
人不僅是一種追求目的的動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也是一種遵循規則的動物。人之所以獲得成功,并不是因為他知道他為什么應當遵守那些他實際上所遵守的規則,甚至更不是因為他有能力把所有這些規則形諸文字,而是因為他的思維和行動受這樣一些規則的調整——這些規則是在他生活的社會經由一種選擇過程演化出來的,從而它們也是從世世代代的經驗中產生。
——【英國】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
被授權頒布法律的機關,要監督受委托來執行這些法律的人。
——【法國】羅伯斯庇爾《革命法制和審判》
福利沒有法就不是善。同樣,法沒有福利也不是善。
——【德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
任何人均不能僅憑其個人身份而享有一項權利。那么,什么能授權給他呢?簡言之,是規則和原則。存在一項對某事的權利,就必定存在確定某種條件并宣布所有的、并且只有符合這些條件的人才有資格享有它的規則和原則。
——【英國】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
法律的文字構成統治規則的要旨。
——【英國】邊沁《政府片論》
一旦法律的威力衰竭,國家就會筋疲力盡而歸于滅亡。
——【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履行規則和違反規則一樣的容易,一旦你沉醉于一項運動和令人愉快的游戲時,只有服從所有的規則,你才能樂在其中,而不論這些規則是關于藝術的、風俗的還是游戲的。
——【英國】馬林諾夫斯基《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
若使令不行而禁不止,則無義為治。
——【戰國】尹文《尹文子·大道下》
立法權是國家的心臟,行政權是國家的大腦……大腦陷于麻痹,人依然活著……但一旦心臟停止了他的機能,則任何動物馬上就會死掉,國家的生存絕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立法權。
——【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明智的創制者并不從制定良好的法律本身著手,而是要事先考察一下,他要為之而立法的那些人民是否適宜于接受那些法律。
——【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懸衡而知平,設規而知圓。
——【戰國】《韓非子·飾邪》
任何力量,只要它能通過共同的政治行動以促進和維護社會福利,我們就說它是合法的合乎正義的。
——亞里士多德
——摘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
一個人對青年所做的最大壞事,無過于使他習于輕佻,輕佻產生出那種引人作惡的欲望。
——德謨克利特
——摘自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
用法律去改革法律所建立了的東西,用習慣去改變習慣所確定了的東西;如果用法律去改變應該用習慣去改變的東西的話,那是極糟的策略。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盡最大可能把關于他們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
——【英國】邊沁《政府片論》
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
——【德國】拉倫茨《法學方法論》
遵守由需要而產生的法律、自衛的法律和拯救國家于危難之中的法律,才是最高的義務。
——【美國】杰斐遜《杰斐遜文選》
每個立法者制定每項法律的目的是獲得最大的善。
——【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
我們立法的全部要害,是讓公民在盡可能相互友好的環境中過最幸福的生活。
——【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
一切立法體系最終目的的全體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我們發現它可以歸納為兩大主要的目標即自由與平等。
——【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如果一項法律意欲被遵守,公正,符合自然以及祖先的慣例,能夠經得起時間和空間的檢驗,那么,它就必須是有用的、清晰的(沒有包含會讓人們產生誤解的內容),應是為了全體公民而非任何個人的利益而起草的。
——【愛爾蘭】凱利《西方法律思想簡史》
不信任是每個立法者的首要義務。法律自然不是用來反對善的,而是用來對付惡的,所以,某個法律對它的接受者預設的惡行內容越多,其本身反而顯得越好。
——【德國】拉德布魯赫《法律智慧警句集》
法律不是針對善,而是針對惡制定的。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惡行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考慮到人,立法者必須是悲觀者,而一個現代立法者將很難做到恰如其分。
——【德國】拉德布魯赫《法律智慧警句集》
立法的主要功用在于澄清和闡明既存的法,無論它是神法、自然法、羅馬法還是習慣法。
——【美國】弗里德里希《超驗正義——憲政的宗教之維》
天下事利與害常相倚。欲盡其利,而害且隨焉。欲去其害,而利或緣此不復可見。故擇善之明,與用中之適圣者以為難。凡事皆然,而立法為甚。
——【中國】梁啟超《梁啟超法學文集》
法律的制定不應當只是為了某種個別的利益,而是應當以公民的普遍利益為目的。
——【意大利】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選》
不是為整個國家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是偽法律。
——【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
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于自己身上。
——【意大利】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選》
國家法令,惟須簡約,不可一罪作數種條。格式既多,官人不能盡記,更生奸詐。
——【唐】李世民《赦令》
凡是不以行為本身而以當事人的思想方式作為主要標準的法律,無非是對非法行為的公開認可。
——【德國】馬克思《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
——金世宗
——摘自梁鳳榮《中國法律思想史》
法律是一種強制性秩序。
——【美國】凱爾森《法律和國家概論》
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
——【美國】霍姆斯《普通法》
法信于民。
——張釋之
——摘自梁鳳榮《中國法律思想史》
法律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一道屏障,它保障個人不受那些擁有政治權力的人敵對的歧視。
——阿倫
——摘自《法學譯叢》,1986年第3期
只有立法者自身服從法治的條件下,立法才能托付給立法者。
——【德國】拉德布魯赫《法律智慧警句集》
只有人民才能通過組成立法機關和指定由誰來行使立法權,選定國家的形式。他們除了只受他們所選出的并授以權力來為他們制定法律的人們所制定的法律的約束外,不受任何其他法律的約束。
——【英國】洛克《政府論》
立法權既然只為了某種目的而行使的一種受委托的權力,當人民發現立法行為與他們的委托相抵觸時,仍然享有最高的權力罷免或更換立法機關。
——【英國】洛克《政府論》
人數眾多的會議,既不適于直接的行政事務,也不適于直接的立法事務。幾乎沒有任何腦力工作像立法工作那樣,需要不僅有經驗和受過訓練,而且通過長期而辛勤的研究和訓練有素的人去做。這就是為什么立法工作只有由極少數人組成的委員會才能做得好的充分理由。一個具有同樣決定意義的理由是,法律的每個條款,必須在準確而富有遠見地洞察到它對所有其他條款的效果的情況下制定,凡制定的法律必須能和以前存在的法律構成首尾一貫的整體。當法律在五方雜處的議會里逐條逐項交付表決時,要在任何程度上滿足這些要求是不可能的。
——【英國】密爾《代議制政府》
盡管法治(或法律的主治、法律的至上或法律的至高)的觀念預設了這樣一種觀點,即人們應當根據規則的特性而非淵源來界定法律,但是當今的情勢恰恰相反,即立法機關不再因其制定法律而被稱為立法機關,反而是法律因其源出于立法機關而被稱為法律,也不論立法機關決議的形式或內容為何。
——【美國】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
法規制定者意圖內的事物包含在法規之內,它似乎全都包含在法規的文字之中,而法規文字內的某種情況卻未必盡在法規之中,除非這種情況已包含在立法者的意圖之中。這是一條為人們所熟悉的闡釋原則。
——【美國】厄爾·沃倫《厄爾·沃倫法官文叢》
反對國家中大多數人的法律在本質上不是一種合理的法律,同理,它也不具有權威性。因為所有的政府形式中,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立法者。
——【英國】柏克《自由與傳統》
凡是侵害不可剝奪的人權的法律,按其本質來說都是非正義的和暴虐的:它不是法律。
——【法國】羅伯斯庇爾《革命法制和審判》
法律為鑒別人類行為是非的科學。
——烏爾干
——摘自《比較憲法與行政法》
為了判斷最有益于社會的法律,應當知道自然界賦予了人何種幸福,以及它在什么條件下準許人享受幸福。立法者的責任,在于促進我們結成社會的那些社會品質的實現。
——【法國】馬布利《馬布利文集》
在我們所處的事物秩序下,立法者應當慎重地盡自己的一切力量去反對貪婪和虛榮。
——【法國】馬布利《馬布利的文集》
一項制定法的力量絕不會局限于法學家或政治哲學家所認為的那個立法范圍,這是因為他所要類分的一大批制定法,與其說法律,倒毋寧說是特權。制定法所規定的并不是一般性的規則,而只是針對一個特定案件。
——【英國】梅特蘭《英國憲法史》
偉大的立法機關習慣于使法的發展有短暫的停頓。
——【德國】拉德布魯赫《法律智慧警句集》
法律規范一旦離開創制它的立法者之手,即出現一個顯著轉變。它為一個目的而創制,但卻不是為此目的,而是純粹為著其自身存在的目的而適用,不僅如此,只要它真正服從于這個目的,就注定是無條件的。
——【德國】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
為某一國人民而制定的法律,應該是非常適合于該國的人民的。所以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竟能適合于另外一個國家的話,那只是非常湊巧的事。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接受外國法律制度的問題并不是一個國家性的問題,而是一個簡單明了的符合目的和需要的問題。任何人都不愿從遙遠的地方拿來一件在國內已有同樣好的或者更好的東西,只有傻瓜才會因為金雞納霜不是在自己的草原里長出來的拒絕服用它。
——【德國】茨威格特《比較法總論》
人不能事先構建、機械移植或發明一部憲法然后把它強加給一個國家。
——【美國】羅森鮑姆《憲政的哲學之維》
在法理學中目前最激動人心、最直接的大多數爭論問題是有關或直接處理法律推理本質的問題。
——【芬蘭】阿爾諾《法理學的既定范圍》
法律推理是建設性闡釋的一種運用,我們的法律存在于對我們的整個法律實踐的最佳論證之中,存在于對這些法律實踐作出盡可能最妥善的敘述之中。
——【美國】德沃金《法律帝國》
法律推理是一種獨特的糾紛解決辦法。它部分是科學,部分是藝術。與科學探究一樣,法律推理按照規定的規則和程序,根據仔細的觀察和精心地證據權衡而盡量理性地獲得結論。然而,與藝術一樣,法律推理的結果亦反映了“藝術家”即(法官)的裁量選擇。法官的選擇與藝術家的選擇一樣,反映了個人的偏見、恐懼、渴望和公共政策的偏好。
——【美國】布瑞安·保圖《法律思想》
法律推理表明了由以下因素所產生的所有張力,即調和安定性與變革的渴望,調和連續性和變更活動的需要,調和安定性與衡平、與共同的善的需要。
——【美國】佩雷爾曼《正義、法律和辯論》
法律推理的特征同時又在于它致力于時間上的連續性,它查看過去的權威性依據,這些深置于先前宣布的規則和判決中,它力圖以保持穩定性的方式來調整社會關系。
——【美國】伯爾曼《法律與學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
在西方國家中,由于有一個統一的法律體系,所以在法律方面就可以合情合理地適用這樣一句有價值傾向的術語。但是,就法律而言,當這些術語使用于已移植了西方法的非西方國家中時,其結果就是將固有法標識為文化上屬于次等的東西。
——【日本】千葉正士《法律多元:從日本法律文化邁向一般理論》
繼受而來的西方法學是否已成功地支持了非西方國家的法律制度?答案的是否定的。首先,由于許多非西方國家很大程度上傾向于實用的法律教育,很少通過法學加以哲學上的反思。其次,因為其法學的教材和模式更確切地說是從西方法學中借鑒來的東西或模仿來的東西,因此很少或根本沒有考慮其文化的、倫理的、或宗教的獨特趨向,而傾向于走到作為其基礎的固有法學的反面。
——【日本】千葉正士《法律多元化:從日本法律文化邁向一般理論》
正如一個想用意大利語交談或者準確地做生物學實驗的人必須學習和能夠掌握一套獨特的規則、原則和結構一樣,一個人如果想了解律師和法官如何解決案件就必須熟悉獨特的法律推理的方法論。
——【美國】布瑞安·保圖《法律思想》
當教師說服學生法律推理異于一般的倫理和政治論述(這就是說,不同于政策分析)是一種達到正確結果的方法時,他們是在說廢話。對于一個法律問題,從來沒有任何一種“正確的法律解決方法”不是正確的倫理和政治的解決辦法。
——【美國】鄧肯·肯尼迪《布萊克斯通釋義的結構》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但是經驗是由邏輯構造的。
——【美國】霍姆斯《普通法》
所有的成文法或者不成文法都需要解釋。
——【英國】霍布斯《利維坦》
(法律)解釋是一種創造,而不是約束。
——【美國】波斯納《超越法律》
法律解釋依賴于規范語言的可利用性,無論多么模糊和籠統,它們畢竟為法規的政治決定規定了限制。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法律解釋具有與生俱來的整體性要求,即使是對法律文件中的一個單句或者單獨條款做法律解釋。解釋者必須接受解釋性的約束(即對何為最佳解釋的假定),同時,任何一套可能的約束都包含解釋的前后連貫性這一要求。
——【美國】德沃金《自由的法對美國憲法的道德解讀》
“我們決不能忘記我們所闡述的是憲法。”約翰·馬歇爾的這一格言意味著“這是一部憲法,而不是一張提貨單”,是一般解釋原則中的一個特例亦即應當根據其特征和目的來解釋一部憲法文獻。
——【美國】路易斯·亨金《憲政、民主、對外事務》
整個法律應清晰、統一和精確,法律的解釋幾乎從來都是對法律的敗壞。
——【法國】伏爾泰《哲學辭典》
我愿意自由地生活,自由地死去。也就是說,我要這樣地服從法律,不論是我或任何人都不能擺脫法律光榮的束縛。這是一種溫和而有益的束縛,即使是最驕傲的人,也同樣會馴順地接受這種束縛,因為他不是為了受任何其他束縛而生的。
——【法國】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人們遵守法律的主要原因在于,集體的成員在信念上接受了這些法律,并且能夠在行為上體現這些法律所表達的價值觀。
——【美國】昂格爾《現代社會中的法律》
不守法的公民在三重意義上是不正當的,他傷害了作為他的父母、教育者的我們(法律),也違背了他要遵守法律的契約(他沒能指出我們是錯誤的)。
——【古希臘】蘇格拉底《理想國》
違反一項法律可能是錯誤的,因為法律所譴責的行為(例如殺人)本身是錯誤的。或者,違反某項法律可能是錯誤的,即使法律所譴責的行為本身并不錯,僅僅是由于法律禁止這一行為。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如果公開承認人們有權無視、廢棄或不遵守一項非正義的法律,那么這些情形就會置法律制度的確定性與權威性于一種無法承受的壓力與重負之下。
——【美國】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榮譽應該給予那些守法的人,規定的刑罰則應該強加給不服從法律的人。
——【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
對法律觀念來說,主要是必須附有制裁手段,換言之,不守法要處以刑罰或懲罰。如果不守法而不受處罰,貌似法律的決議或命令事實上只不過是勸告或建議而已。
——【美國】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聯邦黨人文集》
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傳統,這種傳統又植根于一種深切而熱烈的信念之中,那就是,法律不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還是生活終極目的和意義的一部分。
——【美國】伯爾曼《法律與宗教》
法律所以能見成效,全靠民眾的服從,而遵守法律的習性須經長期的培養,如果輕易地對這種或那種法制常常作這樣或那樣的廢改,民眾守法的習性必然消減,而法律的威信也就跟著削弱了。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沒有人高高立于法律之上,也沒有人低低屈于法律之下。我們要求一個人守法,并不需要征詢他的同意。要求他人守法是你的權利,而不是要懇求他人的賜予。
——【美國】羅斯福《羅斯福演說文集》
當我們說某一條原則是我們法律制度的原則時,它的全部含義是在相關的情況下,官員們在考慮決定一種方向或另一種方向時,必須考慮這一原則。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面對模糊不清的法律,一般來說,應按照文義解釋、倫理解釋、比較法解釋和社會學解釋的先后排序考慮各種狹義解釋方法的運用;對于存在空缺結構的法律,需要運用法律漏洞補充方法;對于不確定的概念,則要進行價值補充;在以上各種方法的運用中,可以綜合進行利益衡量。但以此種方式獲得的結論,其可靠性以及精確性,絕不可能達到像數學上的證明及精確的測量那樣的程度。
——【德國】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
在一個以法律為根基的國度,棄法律于不顧的行徑將會是更大的恥辱。因為法律是維系個人在共同體中的利益的紐帶,是我們得享自由的基礎,是正義的源頭……沒有法律的國家猶如缺失頭腦的人體……執政官司掌法律之執行,法官照看法律之解釋。總而言之,我們遵守法律,是因為法律賦予我們自由。
——【古羅馬】西塞羅《論法律》
在一個民主的制度之下,或者至少在原則上尊重個人權利的民主制度之下,每一個公民都負有必須遵守全部法律的基本道德義務。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法律所尊重的東西,在我看來就是神圣的。如果出于權宜之計的考慮,即使是為了公眾的便利,突破了法律的防線,我們將不再有任何確定性的東西。僅僅是因為處于改革的時代就以其為理由犧牲法律原則是不值得的。
——【英國】柏克《自由與傳統》
我們都只不過是在成為公民之后,才真正開始變成人的。
——【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要使任何外在的東西成為某人自己的,只有在公共立法權力規定之下的法律的或文明的社會狀態中才有可能。
——【德國】康德《道德形而上學》
人在權利中方具有精神的生存條件,并依靠權利保護人類的生存條件。
——【德國】耶林《為權利而斗爭》
權利是一種資格。
——【英國】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
權利的概念是一系列原則,它們是公眾所承認的,判定道德的人相互沖突的要求的終審法庭。
——【美國】約翰·羅爾斯《正義論》
在整個西方憲政史中始終不變的一個觀念是人類的個體具有最高的價值,他應當免受其統治者的干預,無論這一統治者為君主、政黨還是大多數公眾。
——【美國】弗里德里希《超驗正義——憲政的宗教之維》
人權可能具有有限的事實狀態上的普適性,因為它所寄存的技術文明已對所有現存的文化共同體產生了表層上的(如果不是根本性的)影響。但是人權并不具有本體的或規范性的普適性。人權不具有普適性這一事實并不意味著它不應成為普適的。
——【美國】路易斯·亨金《憲政與權利:美國憲法的域外影響》
普遍道德是七項權利的來源,這七項權利正是嚴格意義上的人權。它們是生命權、公平對待的公正權、獲得幫助權、在不受專橫干涉這一消極意義上的自由權、誠實對待權、禮貌權以及兒童受照顧權。
——【英國】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
個人權利是個人手中的政治護身符。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權利——也就是一種使他人負有義務的能力——的概念等同于被授權使用強制手段的概念。
——【美國】羅森鮑姆《憲政的哲學之維》
一個人沒有權利去做他的良心所要求他去做的所有事情,但是他可能有權利……去做他的良心不要求他去做的某些事情。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一個權利要求的核心……意味著一個個人,有權保護自己免受多數人的侵犯,即使是以普遍利益為代價時也是如此。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以權利為基礎的理論關心個人的獨立,而不是關心個人行為的服從性。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以對某一階層的判斷為基礎就把某人送進監獄是不公正的,不管這一判斷有多么準確,因為它否認了該人作為一個個人而要求獲得平等尊重的權利。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權利也可以是絕對的,一種把言論自由權看作是絕對權利的政治理論將承認,它沒有理由不去保護每個個人所要求的這種自由,就是說,沒有理由不實現這種自由。權利也可以不那么絕對,一種原則可能不得不屈服于另一種原則,或者不得不屈服于一項因爭執特定事實而形成的緊急政策。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任何權利為基礎的理論都必然認為權利不僅僅是有目的的立法產物,或者明確的社會習俗的產物,而是判斷立法和習俗的獨立根據。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倘若著意于“人的”這個形容詞,那么,人權概念就是這樣一種觀念存在:某些無論被承認與否都在一切時間和場合屬于全體人類的權利人們僅憑其作為人就享有這些權利,而不論其在國籍、宗教、性別、社會身份、職業、財富、財產或其他任何種族、文化或社會特性方面的差異。
——【英國】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
由于人權是普遍的并且在道德上永遠不可剝奪的,所以,否認某些人類成員享有人權就必然是錯誤的。依循并且憑靠這種否認的制度和管理在實際上永遠是對人權的侵犯。
——【英國】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
一種作為低限標準的人權觀念,是能夠與不容忽視的人的多樣性相協調的,盡管對它在道德上可接受的范圍設定了某些限制。
——【英國】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
權利制度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代表了多數人對尊重少數人的尊嚴和平等的許諾。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享有一種作為同類而受其他人最低限度尊重的權利。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在沒有成員就沒有共同體的意義上,一個共同體是由其他成員組成的,既然作為一個成員的特別之處是享有權利,那么沒有權利就沒有共同體。享有權利是任何形式的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如果要有人類社會生活,就必須有權利。
——【英國】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
將人僅僅作為手段,否定了屬于他的一切東西,也就否定了他享有任何權利。如果他不僅僅被視為手段,而是被作為一個其自身具有內在價值的個人來看待,他就必須享有權利。
——【英國】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
在競爭性環境中,要生存下去,就要有某些最起碼的感受,即某些根本的東西應按照一個人自己的意志來保有和處理,并隨時準備為這種支配權而戰斗,這種就緒狀態就是權利感。一個生物在其他生物要從它這里奪走對其生存至關緊要的東西時不具有這種道德義憤感,它就不可能生存下來和繁殖起來。因此,世界上就會有這樣一種生物選擇,它偏向那些天生擁有這種感覺的生物。權利的內容會隨社會環境而變化,但這種擁有權利的感受會是一個常項,而這就有助于解釋為什么一直到20世紀,美國法律中還一直保留著復仇、報應正義和校正正義的觀念。
——【美國】波斯納《法理學問題》
任何人不得依靠自己的詐騙行為獲利,亦不得利用自己的錯誤行為,或者根據自己的不義行為主張任何權利。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政治權利是歷史和道德的產物。在公民社會中,個人被授權享有的權利依賴于這一社會的政治制度的公正和實踐。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任何政治權利的唯一的真正基礎是自由,權利必須是自由意志的結果。
——【美國】羅森鮑姆《憲政的哲學之維》
在任何案件中,最重要的穩定性是整體性的穩定性,要盡可能把權利體系解釋為表達了一種對正義前后一致的見解。
——【美國】德沃金《法律帝國》
在權利的維護和實現依賴于政治秩序這種意義上,所有的權利都是政治的。然而,權利是政治的這一論點的更深一層的意義,是它們依賴于其秩序所服務的該政治社會的價值觀和信仰。
——【美國】弗里德里希《超驗正義——憲政的宗教之維》
義務概念最初是一個道德上的特定概念,并表明道德規范與規范為之訂立或禁止一定行為的那個人的關系。“一個具有(道德)義務或(道德上)負有義務,遵從某種行為”的陳述,意思是一個命令這種行為有效力的(道德)規范,或這個人應當以這種方式行為的規范。
——【美國】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
國家不應把全部義務強加在公民身上。然而盡管義務并不是實施強制性的一個充分條件,它卻是實施強制性的一個必要條件。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國家有正當的理由強制那些沒有服從義務的人。但是,如果總的來說法律并不是真正義務的一種淵源,那么任何一種強制執法總政策就不可能被證明為正當。
——【美國】德沃金《法律帝國》
法律對權利來講是一種穩定器,而對于失控的權力來講則是一種抑制器。
——【美國】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從法律上對自由和平等進行規定的目的,就在于確使今天所賦予的權利不會在明天被剝奪掉。
——【美國】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權利給人們以保障,保障人們的法律受道德原則的指導,而不是受享有足夠的政治權力的人的私利的指導。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在所有承認理性的政治道德的社會里,權利使法律成為法律的東西。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權利保證法律不會引導或者允許政府去做它的道德身份以外的事情;權利保證法律能夠使政府對其行為負道德責任,正如權利也保證法律能夠使個人對其行為負道德責任一樣。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權利既不是由憲法授予的,也非源于憲法,它們先于憲法而存在。
——【美國】路易斯·亨金《憲政與權利美國憲法的域外影響》
人們可以設想有三種義務:政治的、道德的和宗教的,與此相應,有三類約束力以保證實施這些義務或者同一種行為根據這三種理由都可能成為一個人的義務。政治義務是通過懲罰產生的,或者至少通過那些手中操有懲罰的權力的人們的意志產生的;他們是被宣布和確認的政治上的占優勢者。宗教的義務也是通過懲罰產生的,這種預期的懲罰掌握在一個確認的人——上帝手中。道德的義務是通過這一種動機產生的,這種動機尚難取得懲罰的名稱,因為由哪些人去行使這種動機,并不確定。此外,運用到哪一類人的身上,以及運用到什么程度,都是不能確定的。也可以說,道德義務是通過各種各樣的羞愧感產生的,這些羞愧感產生于那些不確定的易變的人們,即整個社會的敵意;這就是說,像他這樣作為這個社會一員的個人會恰好和這里所說的義務發生聯系。
——【英國】邊沁《政府片論》
政治義務是一種社會產物,而不是一種自然關系。這種社會產物不是被發明出來的,而是自然發展出來的,它的發展規定著它。從因果關系上看,政治社會的形態決定著政治義務和所有政治關系的形態。
——【美國】羅森鮑姆《憲政的哲學之維》
現代憲法中的權利保護的核心因素是“合法原則”:應受懲罰的行為必須是行為發生時有效力的法律明文禁止的行為。合法原則的作用就是排除恣意的懲罰,特別是要排除溯及既往的立法。
——【英國】埃爾斯特《憲政與民主:理性與社會變遷研究》
每個社會秩序都面臨著分配權利,限定權利范圍,使一些權利與其他權利相互協調的任務。“共同福利”或“共同利益”這一術語是一個無不用處的概念工具,它意味著在分配和行使個人權利時決不可以超越的外部界限,否則全體國民就會蒙受嚴重損害。
——【美國】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對生產的控制永遠意味著制造特權。
——【英國】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權利乃是在法律確立的社會秩序內分派給一個特定意志的行動范圍。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給權利所給出的最佳的定義了。
——【英國】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
決定人的“權利”的是一個國家的歷史,而不是那些神圣的理念和精美的宣言。
——【美國】卡爾文·伍達德、張志銘《威廉·布萊克斯通與英美法理學》
如果政府不給予法律獲得尊重的權利,它就不能夠重建人們對法律的尊重。如果政府忽視法律同野蠻的命令的區別,它也不能夠重建人們對于法律的尊重。如果政府不認真地對待權利,那么它也不能夠認真地對待法律。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在大多數情況下,無論是旨在向法院提出有效的訴求,還是要對所需的立法施加壓力,或者是為了獲得行政領域內的補救行動,被認可的權利的更充分的實現都有賴于個人通過組織所能掌握的力量。因此,任何阻礙個人自己組織起來捍衛他們意識到的權利的政治秩序都不可能為維護這些權利提供充分的保障。在極權秩序中幾乎不可能有公民自發組織的團體,這一事實表明了這些國家中人權的脆弱。
——【美國】弗里德里希《超驗正義——憲政的宗教之維》
以義務為基礎的理論關心個人行為的道德質量,因為這樣的理論認為:個人未能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某種行為標準,如果不是更嚴重,也是錯誤的。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我們的權利是以義務之可能為行為基礎的權利。是要盡我們的義務之權利——因此,與此相反,義務就是要保證我們權利的實現。
——【德國】拉德布魯赫《法律智慧警句集》
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僅僅別人的存在就阻止了這一點。對一個人最好的表現莫過于:其他所有人都和他一起來推進他的善的觀念而不管這一觀念是什么;若做不到這一點的話,就要求其他所有人都正當地行動,只有他有權任意豁免自己。由于其他人決不會同意這種聯合的條件,所以這些形式的利己主義是行不通的。
——【美國】約翰·羅爾斯《正義論》
每一項法律規則,都可以被認為是社會為了使它的成員在他們的行動中不致發生沖突而建立起來的一道道屏障或一條條邊界。
——【英國】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
法制只服從既正確而又簡單的規則。
——【法國】馬布利《馬布利文集》
法律不是作為一個規則體,而是作為一個過程和一種事業,在這種過程和事業中,規則只有在制度、程度、價值和思維方式的具體關系中才具有意義。
——【美國】伯爾曼《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
既然法律在一般的情況下才永遠是公正的,而在實際運用時又幾乎永遠是不公正的。則規則也是這樣,它們在理論上永遠是正確的,可是在用到假說上去時卻又是謬誤的了。
——【法國】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
法所禁止的東西之所以成為義務,是因為它在倫理領域被提升為道德義務。故此,法律義務是作為道德義務,而不是作為純粹的法律義務來說明存在理由的。
——【德國】拉德布魯赫《法律智慧警句集》
義務是一種行動方式,它要求最妥善地適用個人的地位要謀求集體的利益。
——【英國】威廉·葛德文《政治正義論》
能夠認識到共同利益也是自己的利益,并借助于別人認識到的利益來控制自己履行權利,使人意識到,權利應該得到履行,這也就意味著,應該有權利存在,而權力應該通過相互承認得到控制。
——【德國】格林《名人名言集》
法律中的類比確有一種非常有價值的功能,超出了提醒或隱喻的作用,這就是它確定了一個法律規則或學說的邊界。這是類比的批判性運用,而不是創造性運用。在此,它關注的是差別,而不是類似之外,其結果是限制規則,而不是擴展規則。
——【美國】波斯納《超越法律》
形式正義的觀念和有規則的、公平的行政管理的公共規則被運用到法律制度中時,它們就成為法律規則。
——【美國】約翰·羅爾斯《正義論》
大多數行為規則并不是經由一個知識過程而從有關事實的知識中推演出來的;相反,它們構成了我們對這些事實所能做出的唯一的調適或應對方式——當然這也是我們至今所能成就的方式。
——【英國】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
所有行為規則的實質都在于為各種類型的行動種類命名,但是它們所依據的并不是它們在特定情勢中所具有的那些大多數屬于未知的結果,而是它們可能產生的但卻無須為個人所預見的那些結果。
——【英國】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
福利無原則可言,無論是對獲得福利的人來說,還是對分配福利的人來說(一個人會把福利配置在這兒,而另一個人會再把福利配置在那兒),都是如此。這是因為福利取決于意志的實質性內容,而意志的這種內容又取決于特定的事實,從而也就不可能有一項普遍適用的規則存在。
——【英國】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
如同人們一般所理解的一樣,法律行為是對特定法律秩序中所有事實要件的抽象,其中主要是那種不違法的行為,同時也不是法律交易的行為,這類行為也要產生法律上的后果。這種根據法律規則而導致一定法律后果的行為,就是法律行為。
——【英國】弗盧梅《法律行為》
制令有不宜于時者,必復于上,革而正文。
——【唐】柳元宗《監察使壁記》
法律的主要功能也許并不在于變革,而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種可以大致確定的預期,以便利人們的相互交往和行為。從這個意義上法律從來都是社會中一種比較保守的力量,而不是一種變革的力量。
——【中國】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
一個人對規則的忠誠來自于這些規則有能力表達他參與其中的共同目標,而不是來自于擔心規則的實施所伴隨的傷害威脅。
——【美國】昂格爾《現代社會中的法律》
對抽象規則的遵從,恰恰是我們因我們的理性不足以使我們把握錯綜復雜之現實的詳盡細節而漸漸學會適用的一項工具。
——【英國】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一個規則和一個原則之間的差別在于,一個規則對于一個預定的事件作出一個固定的反應;而一個原則則指導我們在決定如何對待一個特定的事件作出反應時,指導我們對特定因素的思考。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原則的論據意在確立個人權利;政策的論據意在確立集體目標。原則是描述權利的陳述;政策是描述目標的陳述。
——【美國】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事實上任何社會只有當法律得到“自愿地”“自發地”遵守,才能有效地運作。
——【英國】馬林諾夫斯基《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
法律的真理知識,來自于立法者的教養。
——【德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
法律不是別的而是一種由管理社會的人所公布的、以共同福利為目的的理性的命令。
——【意大利】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選》
法律藐視夸夸其談和冗長的句式。
——【英國】柯克《柯克法官演說集》
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它意味著要求法官依法辦事而不是無視法律,而且除罕見的案子外,還要求公民服從法律,官員則要受法規的約束。僅僅由于我們有時對法律實際是什么,見解不一,就否定一切那似乎是愚蠢的。
——【美國】德沃金《法律的帝國》
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
——【德國】馬克思《哲學的貧困》
一個目擊證人比十個道聽途說的證人更強。
——摘自《英漢法律詞典》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摘自《英漢法律詞典》
法律是一種命令,而命令則是通過語言、文字或其他同樣充分的論據發布命令的人之意志的宣布或表達。國家的命令,僅僅對于能了解的人說來才是法律。對于天生的白癡、兒童或瘋人來說,就像對于禽獸一樣,法律是不存在的。
——【英國】霍布斯《利維坦》
每項法律,在它完整的場合,要么是強制性質的,要么是非強制性質的。強制性質的法律是命令。非強制性的、或者寧可說否定強制的法律,是強制性法律之完全或部分的廢除。
——【英國】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
為威不強還自亡,立法不明還自傷。
——【西漢】陸賈《新語·至德》
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并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德國】薩維尼《論立法和法理學的現代使命》
從來都是,整體上的人想要法律;永遠不會,法律為個別人而設。
——【德國】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
法律應該是對一切人制定的。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只有遵循原則才能維續自由,而奉行權宜之策則會摧毀自由。
——【英國】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