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憲政與法治的力量

憲政是指“法治而不是人治”這一思想。

——【美國】羅森鮑姆《憲政的哲學之維》

憲法的實質在于:國家的一切基本法律和關于選舉代議機關的選舉權以及代議機關的權限等等的法律,都表現了階級斗爭中各種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當法律同現實脫節的時候,憲法是虛假的;當它們是一致的時候,憲法便不是虛假的。

——【蘇聯】列寧《社會革命黨人怎樣總結革命,革命又怎樣給社會革命黨人作了總結》《列寧全集》

憲政的含義是有限政府……這意味著應當對憲法作出闡釋以避免出現超越憲法的政府,以使政府的任何活動在原則上和實際上都受到憲法的限制,即使對外交往的活動亦應如此。在任何重大的領域,政府都不能行使無限的權力——在對外交往方面也不行。

——【美國】路易斯·亨金《憲政、民主、對外事務》

憲政逐漸引申出這樣一種含義:以法律來約束與公民有關的政府正當權力。它蘊含的原則是在基本法的架構內,政府對人民或者人民的合法代表負有責任,以更好地確保公民的權利。這項原則所依據的原理是對于什么符合(或不符合)他們自己的利益,作為一個整體的人民是最好的裁斷者。

——【英國】羅森鮑姆《憲政的哲學之維》

必須使法律對執行法律的人特別嚴格。

——【法國】羅伯斯庇爾《革命法制和審判》

人類必須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

——【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

在群眾眼中,憲法上最殘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們的奴隸地位;當然,他們對于其他的事也一樣感到不滿,因為他們覺得他們自己實際上什么事都沒有參與。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國家中,法律便應該成為國王,而且不應該有其他的情況。但為了預防以后發生濫用至高權威的流弊,那就不妨在典禮結束時推翻國王這一稱號,把它分散給有權享受這種稱號的人民。

——【美國】托馬斯·潘恩《潘恩選集》

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處于從屬地位,沒有權威,我敢說,這個國家一定要覆滅;反之,我們認為一個國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這些官吏服從法律,這個國家就會獲得諸神的保佑和賜福。

——【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

只有保障性的憲法才是真正的憲法。憲法意味著一個政治社會的框架,它依據法律組織起來,其目的是為了制約絕對權力。因此,真正的憲政必須包含實質性的內容,那就是人權保障,只有當政府框架提供一個人權法案以及保證人權法案得到遵守的一系列制度設施時,政府規劃才成為憲法。

——【英國】薩托利《憲政疏議》

所有憲法都具有的弱點,即:輕視或無視集體的權利主張,因而無法阻止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英國】羅森鮑姆《憲政的哲學之維》

憲法與法律相較,以憲法為準;人民與其代表相較,以人民的意志為準。

——漢密爾頓

——摘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

我們不能把法律當作嚇鳥用的稻草人,讓它安然不動地矗立在那邊,鳥兒們見慣以后,會在它頂上棲息而不再對它害怕。

——【英國】莎士比亞《量罪記》

以一種邪惡的、不智的、失節的和不潔的方式活著,就不僅是很壞地活著,而且是在持續不斷地死亡。

——德謨克利特

——摘自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

一個團體要有一個章程,一個國家也要有一個章程,憲法就是一個總章程,是根本大法。用憲法這樣一個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固定下來,使全國人民有一條清楚的軌道,使全國人民感到有一條清楚的明確的和正確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國人民的積極性。

——【中國】毛澤東《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毛澤東選集》

法律的制定是為了保證每一個人自由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不是為了束縛他的才能。法律的力量僅限于禁止每一個人損害別人的權利,而不禁止他行使自己的權利。

——【法國】羅伯斯庇爾《革命法制與審判》

法律本身是議會和全國人民的理智的決定,它應當成為全體人民的行為的指南和一切活動的試金石。

——【英國】溫斯坦萊《溫斯坦萊文選》

立法權力是屬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屬于人民的。

——【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一個良好的立法者關心預防犯罪,多于懲罰犯罪,注意激勵良好的風俗,多于施行刑罰。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處罰每一種犯罪的程度和輕重,以是否足以使罪犯覺得不值得犯罪,使他知道悔悟,并且儆戒別人不犯同樣的罪行而定。

——【英國】洛克《政法論》

當法律的體裁臃腫的時候,人們就把它當做一部浮夸的著作看待。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刑網簡要,疏而不失。

——楊堅

——摘自梁鳳榮《中國法律思想史》

在任何地方,欲念都需要抑制和監督,所以法律應當調節欲念。

——【法國】馬布利《論法制或法律的原則》《馬布利選集》

法律不要精微玄奧,它是為具有一般理解力的人們制定的。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法律總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見的。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古代的法律,僅僅因為它年代久遠,就認為它神圣不可侵犯,這正是在人類進步道路上倒退或停滯不前的原因。

——【德國】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

立法者用勸導和強迫的方法團結公民,使他們成為有益于國家,并且彼此有益的人。

——柏拉圖

——摘自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

每一種法律都產生于時代的需要,而時代是不斷變更著的,因此法律也必須變更。

——【德國】魏特林《和諧自由的保證》

人的權利自何處得來?得之于法律。

——【美國】龐德《法律肄言》

人權的理念比其他關于尊重人的原則(如通過正義概念、上帝的律法、自然法或社會的傳統道德標準所表達的關于人的尊嚴和價值應受尊重的原則)更能強調人作為道德主體的主體性、自主性和他的人格尊嚴。

——【中國】陳弘毅《法治、啟蒙與現代法的精神》

凡有國者,于其立法,必使民曉然于其原因,而律文則應簡要而明顯也。

——【英國】霍布斯《利維坦》

每一社會組織和國家的目的是安全與舒適;法律有約束一切的力量,只有如此,一個國家才能存在。若是一個國家的所有人都忽視法律,就足以使國家解體與毀滅。

——【荷蘭】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

總的說來,做不公正的事情總是把好處多歸于自己,把壞處少歸于自己。所以我們不允許個人的統治,因為他可以為了自己而成為暴君,而要法律為統治。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憲法的核心目標是保護身為政治人的政治社會中的每個成員,保護他們享有的真正的自由。憲法旨在維護具有尊嚴和價值的自我,因為自我被視為首要的價值,這種自我的優先,植根于上面討論過的基督教信仰,最終引發了被認為是自然權利的概念、因此憲法的功能也可以被闡釋為規定和維護人權的。在這些權利中,每個人宗教信仰的權利過去和現在都是精神領域內至關重要的權利,它與物質領域內過去和現在所保有的私人財產權同樣至關重要。而在整個西方憲政史中始終不變的一個觀念是人類的個體具有最高的價值,他應當免受其統治者的干預,無論這一統治者為君王、政黨還是大多數公眾。

——【美國】弗里德里?!冻炚x——憲政的宗教之維》

在專制國家最多只有一個愛國者,就是專制君主自己。

——【英國】密爾《代議制政府》

憲政不僅是一種名義上的東西,而且是實際上的東西,它的存在不是理想的而是現實的。如果不是能以具體的方式產生憲法,就無憲法之可言。憲法是一種先于政府的東西,而政府只是憲法的產物。一國的憲法不是其政府的決議,而是建立其政府的人民的決議。法院并不制定法律,也不更改法律,它只能按已制定的法律辦事;政府也以同樣的方式受憲法的約束。

——【美國】托馬斯·潘恩《潘恩選集》

“憲法”一詞可在緊密相關但卻不同的兩種意義上使用。按第一種較為準確的意義來看,憲法所意指的是規定政府的主要機關的組成、權力和運作方式的規則以及政府機構與公民之間關系的一般原則的文件。

——【英國】詹寧斯《法與憲法》

憲法并不是創造出來的;它們是逐漸形成的。

——【美國】拉塞爾·阿莫斯·柯克

一個國家的憲法,不論其為何物,都是建立在默認的基礎上的。

——【英國】詹寧斯《法與憲法》

因為在君主政體之下感到不滿的人就稱之為僭主政體,而不高興貴族政體的人就稱之為寡頭政體。同樣的道理,在民主政體之下感到不滿的人就稱之為無政府狀態,意思就是沒有政府的狀態。

——【英國】霍布斯《利維坦》

什么是憲法?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真正承認這些權利的保證在哪里呢?在于人民中意識到并且善于爭取這些權利的各階級的力量。

——【蘇聯】列寧《兩次會戰之間》

憲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

——【中國】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的憲政》

但愿有人告訴我,依照什么觀點,出于哪種利益,才能是為國民本身制定一部憲法。國民存在于一切之前,它是一切之本源。它的意志永遠合作,它本身便是法律。在它之前和在它之上,只有當然法。

人為法只能來源于國民意志,如果我們想對人為法的序列有一個正確的概念,那么,我們首先注意到的便是憲法性法律,它們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規定立法機構的組織與職能;另一部分決定各種行政機構的組織與職能。這類法律稱為根本法,這并非指它們可以獨立于國民意志之外,而是因為依據根本法而存在和行動的那些機構,決不能與國民意志相抵觸。

憲法的每一部分都不能由憲法設立的權利對這種委托的條件作絲毫更改。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憲法性法律才是根本的。第一部分法律,即建立立法機構的那些法律,是由國民意志先于任何憲法而建立的;它們構成憲法的第一級。第二部分法律應由專門的代表性意志來制定。因此,政府的各個部分相互呼應,而歸根結底取決于國民。我們這里所提供的只是一個很簡略的概念,但是這個概念是確切的。

政府只有合于憲法,才能行使實際的權力;只有忠實于它必須實施的法律,它才是合法的。國民意志則相反,僅憑其實際存在便永遠合法,它是一切合法性的本源。

——【法國】西耶斯《論特權——第三等級是什么?》

不是根據全國的利益只是根據部分人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不是真正的法律。

——柏拉圖

——摘自周輔成《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

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

——【美國】波斯納《法理學問題》

現代法制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作為一個獨立體系的自主性,即法律規范有別于倫理道德規范、宗教教條和政治原則,法律的運作和執行是專業化的,由受過專業法學教育的律師、法官負責,而不受宗教或政治的權威機關或人士所操縱或左右。

——【中國】陳弘毅《法治、啟蒙與現代法的精神》

憲政不會因效率的說法而放棄原則,也不會被所謂“必要性”的過分主張(即使披上了不可抵制的外衣如“國家安全”“國家利益”或國家理由等)所迷惑。

——【美國】路易斯·亨金《憲政、民主、對外事務》

事實上,西方憲政的歷史就是政府職能出現專業化的歷史。

——【英國】維爾《憲政與分權》

法治便是一切均由法律來管治,法律有最高的權威,法律高于政府和政府的領導人,不單人民受法律統治,而且政府也受法律統治。

——【中國】陳弘毅《法治、啟蒙與現代法的精神》

法治不單指用法律來統治,也指被法律所統治。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即是說,任何公民、政治領袖或政府官員所做的任何事,都必須有法律上的依據。

——【中國】陳弘毅《法治、啟蒙與現代法的精神》

憲法既不僅僅是早已逝去的人們的命令,也不是法律的死板文字,它是一部“活的憲法”,它的精神和生命是由許多具體的憲法法理論賦予的,也是由關于憲法理想的更一般的發展概念賦予的。這種理想以不同的方式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發展,而憲法則只有一部。它可能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變得較少受到特定制度和特定歷史環境的局限性的束縛,較少被特定利益集團或被當時的情緒和偏見所歪曲。而且,最后,它可能變得更加普遍化。因此,歸根結底,憲法中的憲政主義和法治中的憲政主義只不過是一些特殊的事件和特殊的例子,是一座更宏偉大廈的組成部分。

——【美國】埃爾金等《新憲政論:為美好的社會設計政治制度》

若非僅僅就形式上的意義而言,憲法乃是人們的一種結合體,它的特征取決于處于統治和被統治地位的人們的特性。

——【英國】詹寧斯《法與憲法》

凡是我有義務去做的事情,如果我不去做,依據法律,我就要受到懲罰。這就是義務一詞原來的、普遍的和恰當的含義。

——【英國】邊沁《政府片論》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于人的價值的尊重。

——【中國】陳弘毅《法治、啟蒙與現代法的精神》

憲法的“民主”意義,并不在于打倒權威,而是建立一個經過公開、普遍自由選舉而“可撤換之權威”。統治者必定是屬于“精英”的一小群,只不過問題是如何決定精英,以及誰是精英罷了。

——【美國】理查德·布蘭森《沉默的憲法》

每一部憲法都提出一種政治構架,但是與人們的一般認識相反,一部憲法并不一定代表一種共和原則或民主原則、尊重人權或其他獨特價值相吻合的構架。許多憲法僅僅是對政府形式的描述,亦就是一種宣言或是對未來的一種希望或設計。

——【美國】路易斯·亨金《憲政、民主、對外事務》

一部規定了立憲民主的憲法、應當被這樣闡述,即在對外交往及任何其他方面,它所確立的制度和程度將在最大程度上關注人民的意志和被統治者的同意,人民最大程度地參與和最真實地代表人民,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回應、責任、說明義務、廣義而不是狹義的決策,以及最有可能反映人民價值觀的明智政策的最為開放的政府。

——【美國】路易斯·亨金《憲政、民主、對外事務》

力求使實質的、形式的和程序的考慮相互平衡是法治的核心任務。

——【美國】埃爾金等《新憲政論:為美好的社會設計政治制度》

憲法是人民精神的表達。因此,憲法,即使是由有學識的人組成的委員會起草制定的憲法,也必須表達這種精神。同樣,憲法必須不能過分超前,不能要求人民和政治家達到依據現行政治教育狀況遠遠達不到的標準。同時,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制定一部明確而公知的憲法是必需的,因為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權力和秩序的記載和概略,是公民有哪些權利和義務的告知,也是國家的穩定性、生命力和有序合法性的基礎。

——【美國】羅森鮑姆《憲政的哲學之維》

憲法有一種更早的和更主要的含義。它指的是一個社會是怎樣構成,不僅是由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政府制度構成,而更普遍的是由它的生活方式構成。

——【美國】埃爾金等《新憲政論:為美好的社會設計政治制度》

一種政體如果要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必須使全邦各部分的人民都能參加而懷抱著它存在和延續的意愿。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在設置一種政體的制約和控制措施時,有必要利用利己者對于擔任公職的貪得無厭和勃勃野心,并使他們為了公眾的幸福而合作。

——【美國】湯普森《憲法的政治理論》

一部憲法的特點是規定由哪些人統治,規定基本的正義原則或對于那些具有支配性社會影響者有激勵作用的基本信念,而且有時體現了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精神或激情。

——【美國】埃爾金等《新憲政論:為美好的社會設計政治制度》

一部憲法如果沒有深厚的根基,就根本不是真正的憲法,因而就無法持久存在。

——【美國】拉塞爾·阿莫斯·柯克《保守主義傳統》

實際上,憲法的絕大部分內容出自長期可行的政治慣例和妥協,而不是源自具有間隔性的精巧而不切實際的各種理論。

——【美國】拉塞爾·阿莫斯·柯克《保守主義傳統》

對憲法的神圣尊重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則,是一個自由政府永恒能量之所在。

——【美國】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聯邦黨人文集》

法治和民主分別對應于兩種不同的自由觀,即認為自由依賴于約束權威的消極自由觀和認為自由依賴于行使權力的積極自由觀。

——摘自埃爾斯特編《憲政與民主:理性與社會變遷研究》

憲法正如同盾牌,留下愈多以前戰斗所刻下的傷痕,愈會獲得主人之珍重;憲法也如一面軍旗,受到更多刀傷及彈孔之侵犯,更會顯出它的榮譽和神圣。

——【德國】拉德布魯赫《法哲學》

法治之法是維護和保障個人的自由和尊嚴的法,它普遍、抽象、有一般適用性的法則,平等地應用于人們,避免不合理的差別對待,而且不能是為了特別的、個別的利益或目的而制定的,即:它的內容應是“盲目”的(不特別針對某個案、某個對象、某利益的)、非個人化的。

——【中國】陳弘毅《法治、啟蒙與現代法的精神》

憲政為調整私有制經濟中不可避免的社會矛盾的一種政治形勢。

——【美國】羅森鮑姆《憲政的哲學之維》

憲政要求對權力進行限制和分配,但它并不要求特定的分權形式。但是,權力分配的形式是與民主相關的。

——【美國】路易斯·亨金《憲政、民主、對外事務》

憲法可以指立憲的過程,也可以指對權力的限制或界定。因此,憲政論的基本問題就是立憲和限制的問題。

——【美國】埃爾金等《新憲政論:為美好的社會設計政治制度》

真正作為制度的“法律”,而不是作為一種糾紛解決辦法的“法律”,從來都是強調一般性,而較少考慮特殊性。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髓,這就是同等法律保護的精髓。如果不注意在法律限度之內保護弱者,而片面地強調法律應當保護弱者,其結果必然是把法律僅僅作為一種可以在個案中隨意更改滿足情感直覺的工具,不僅作為制度的法治不可能建立,而且正在形成的法治也會因此被破壞。

——【中國】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

憲法和憲政真正的本質,它那與所有非立憲制度形成鮮明對照的特殊性,可以通過提出這樣的問題而被揭示憲法的政治功用是什么?因為其功用旨在達成特定的政治目標。在這其中,核心的目標是保護身為政治人的政治社會中的每個成員,保護他們享有的真正的自治。

——【美國】弗里德里?!冻炚x——憲政的宗教之維》

傳統意義上的憲政……為政府行為的憲法約束在某種程度所取代。同樣地,對多數決定規則的實質性的憲法約束,已為(或有爭議地應當為)程序性控制所取代(或重新解釋)。

——【美國】埃爾斯特《憲政與民主:理性與社會變遷研究》

憲法對當今政府的主要限制,就是政府必須尊重個人權利。當下,憲政事實上已成為保護個人權利的同義詞,而且保護個人權利已成為我們憲法法理學中的最為主要的部分。

——【美國】路易斯·亨金《憲政、民主、對外事務》

但是如果偉大的統治者都非常的稀少,我們又能對偉大的憲法起草者說什么呢?憲法起草者要勾畫出一份藍圖,而統治者不過是亦步亦趨而已。憲法起草者是機器的工程師,而統治者是機器的組裝操縱人。孟德斯鳩說,當一個社會誕生的時候,是共和國的領袖建立了機構,其后,是這些機構為共和國產生新的領袖。

——【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為了保護其個體成員,那些最初結成(政治)社會的人的確(正如我們可以假設的那樣)達成了堅定而不可更易的契約……這樣的社會是經由共同同意和契約組成的;因此,它及于其成員的權力完全仰賴最初締結社會的人們的意志和意圖。

——【西班牙】蘇若茨

——摘自凱利《西方法律思想簡史》

聯邦的安定、繁榮和生存本身,全系于七位聯邦法官之手。沒有他們,憲法只是一紙空文。行政權也依靠他們去抵制立法權的侵犯,而立法權則依靠他們使自己不受行政權的進攻。聯邦依靠他們使各州服從,而各州則依靠他們抵制聯邦的過分要求。公共利益依靠他們去抵制私人利益,而私人利益則依靠他們去抵制公共利益。保守派依靠他們去抵制民主派的放縱,而民主派則依靠他們去抵制保守派的頑固。他們的權力是巨大的,但這是受到輿論支持的權力。只要人民同意服從法律,他們就力大無窮。而如果人民忽視法律,他們就無能為力。在目前輿論的力量是一切力量中最難于駕馭的力量,因為無法說清它的界限,而且界限以內的危險,也總是不亞于界限以外的危險。

——【法國】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

憲法所確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法治政治,它以作為根本大法的憲法為根基,并通過在立法、行政、司法三個領域的分權制衡,以保障個人的基本權利不受侵犯,憲政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保障個人的合法權利和基本自由,二是有效地限制政府權力。一般來說,正義之于憲政首先是一種形式訴求,政治學家和法學家大多從形式方面論證憲政的正義意義,這種正義論可以說是形式主義,諸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當程序、民主選舉、依法行政、司法獨立等原則,首先都體現著憲政的形式正義性。

——【古羅馬】查士丁尼《法學總論》

盡最大可能把關于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任務。

——【英國】邊沁《政府片論》

平民主義政體的精神為“自由”。通常都說每一平民政體莫不以自由為其宗旨(目的),大家認為只有在平民政體中可以享受自由。自由的要領之一(體現于政治生活)為人人輪番當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創造者。

——耶林

——摘自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

即使立法自身同樣要注重效率的原則,遵循效用最大化的標準,要用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

——【中國】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

在王權方面被稱作腐敗的那種影響,是保持政體平衡的力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

——【英國】休謨《人性論》

國家的區別在于主權者的不同,也就是在于代表全體群眾和其中每一個人的人有差別。當代表者只是一個人的時候,國家就是君主國,如果是集在一起的全部人的會議時便是民主國或平民國,如果只是一部分人組成的會議便稱為貴族國家。

——【英國】霍布斯《利維坦》

共和政體是全體人民或僅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權力的政體;君主政體是由單獨一個人執政,不過遵照固定的和確立了的法律;專制政體是既無法律又無規章,由單獨一個人按照一己的意志與反復無常的性情領導一切。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資產階級法治國家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將國家的政治生活及其所有表現都抑制在或約束于一系列的規定之中,并且,把所有的國家行為轉化為在不但經過精確安排,而且在原則上權能是有限的范圍之中實施的行為。其結果是資產階級法治國家的要素最多只能構成國家整個憲法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則必須記錄有關政治存在形式的積極決定。

——【挪威】斯萊格斯塔德《憲政與民主》

在很大程度上講,正是由于法治保護私人公民以對抗行政機構侵入私域這種日益發展的取向,所以法治才在當下具有了如此重要的意義。

——【英國】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18世紀的英國)議會除了無法將男人變成女人、或使女人變成男人,沒有它辦不到的事情。

——魯姆

——摘自考文《美國憲法的“高級法”背景》

共和國的全體人民握有最高權力時,就是民主政治。共和國的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權力時,就是貴族政治。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人類有某種程度的劣根性,有某種程度的慎重和不信任,所以人類本性中還有其他品質,證明某種尊重和信任是正確的。共和政體要比任何其他政體更加以這些品質的存在為先決條件。

——【美國】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聯邦黨人文集》

用選舉方式獲得統治者,是共和政體獨有的政策。依靠這種政體,用以預防他們腐化墮落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最有效的一種是任期上的限制,以便保持對人民的適當責任。

——【美國】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聯邦黨人文集》

自由政體包含了這樣一種觀念,即:除代議制立法機構的權力之外,所有政府權力都應當由適當明確的法律來分配和限定。因而,國王或任何其他代表國家行事的人,除非他能指出某條具有法律規則授權其行事外,不能行使任何權力。整個國家都是受法律調整。

——【英國】詹寧斯《法與憲法》

共和并不僅僅是反對世襲統治、或是反對貴族頭銜、或者是反對采邑和階級等級制。對于立憲者而言……共和意味著最高權力掌握在人民手中,權力的淵源是人民,以及政府是由人民建立的并且是向人民負責的。

——【美國】路易斯·亨金《憲政、民主、對外事務》

沒有人給“共和政體”下過精確的定義。除了其他的一些特征外,它似乎暗含著某種程度的民主,某種程度的個人參與自治;它也可能暗含著對個人權利的實質性尊重。

——【美國】路易斯·亨金《憲政與權利美國憲法的域外影響》

民主政體和獨裁政體的根本區別在于民主政體的人民自由地獲悉什么是他們所樂意的有關本國政府體制方面的事實,如果他們能夠想到更好的一種,便可以更換它;而在獨裁政體下,信息被封閉,思想自由受到禁錮,因此不僅缺乏建立一種不同的制度的可能,而且缺乏獲知是否存在倡導其他制度的言論的可能。

——【英國】詹寧斯《法與憲法》

我將選擇這樣一個共和國:那里的人民很滿意自己有權批準法律;他們可以根據首長們的提議集體地來決定最重要的公共事務;建立一些受人尊敬的法庭;慎重地劃分國家的省份和縣份;每年選舉公民中最能干、最正直的人員來掌握司法和治理國家……即使偶有不幸的誤會攪亂了大家的和睦時,人們就是在盲目和錯誤中,也都能保持一定的節制,大家依然相互尊敬,共同遵守法律。這就是誠摯而永久和睦的征兆和保證。

——【法國】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在共和國里,每個人在不傷害別人的范圍之內都是完全自由的。

——【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一個賢明的共和國決不應當冒險使國家任由命運的擺布:它應當追求的唯一的幸福,就是它的國家的鞏固持久。

——【法國】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

一個共和制政府中基本的真理是少數有不可爭議的和不可分離的權利,多數不是擁有一切,少數不是一無所有,人們不能高興怎么做,就怎么做。

——【美國】斯托里《美國憲法評注》

一個龐大而組織良好的共和國與無政府的共和國相比,很少會出于別的理由喪失自由。蔑視法律則是通往這一狀態的捷徑。

——【美國】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聯邦黨人文集》

在一個自由的國家里,要求人們在戰爭中大膽而在和平時期中膽怯,這無疑是要求不可能的事情??梢哉f有這樣一個普遍的慣例,這便是每當人們在一個自稱為共和國的國家里看到,所有的人都安靜無事的時候,那就可以肯定,在那里是沒有自由的。

——【法國】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

古代共和國的締造者是把土地平均分配的,只有這一點才能使人民強大起來,這就是說,創造一個井井有條的社會。這一點還能創造一個精良的軍隊,他們每個人都能同樣充分地關心保衛自己的祖國。

——【法國】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

古代和近代共和國的歷史(已經)使我們認識到,這些共和國所遭受的許多不幸,都產生于缺乏某種明智的行政所不可缺少的制衡和相互控制的力量。

——【美國】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聯邦黨人文集》

具有主權的人或會議都代表著兩重人格,用更普遍的話來說便是具有兩重身份:一重是自然的身份,另一重是政治的身份。

——【英國】霍布斯《利維坦》

主權之第一性且為最重要的特征是公民立法的資格,這一立法資格既是單一的也是集合意義上的,而且,這無須征得上級、平級和下級的同意。

——【法國】讓·博丹《主權論》

分權的合法性被承認為是對主權范圍的限制。權力的限制和分權可能是相輔相成的。這是現代國家的突出特點。這種現代國家本質上遵循著如下標準:它是某種主權的承擔者團體;這些承擔者是根據既定規則選拔產生的;這些承擔者擁有主權根據分權規則互相受到制約;根據權力約束的規則,這些主權承擔者都可以發現自己發布命令權的合法性。

——【德國】韋伯《論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

主權既然不外是公意的運用,所以就永遠不能轉讓;并且主權者既然只不過是一個集體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來代表自己;權力可以轉移,但是意志卻不可以轉移。

——【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主權是不可轉讓的,同樣的,主權也是不可分割的。

——【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一個獨立的政治社會,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由作為主權者或最高統治者的社會成員構成的。另一部分,是由作為臣民的社會成員構成的。一個社會中的作為主權者的成員,不可能永久地保持自己的地位。因為,總會存在一些社會成員,他們有能力爭取到主權力。在絕大多數的真實社會中,主權力是被單獨一名社會成員所擁有的,或者是被一些社會成員所分享的。

——【英國】奧斯丁《法理學的范圍》

主權的概念主要包括兩個要素:“第一,一種享有最高獨立性和最高權力的權利,這種權利是一種自然的和不可讓與的權利。第二,一種享有某種獨立性和某種權力的權利,這種獨立性和權力在它們固有的范圍內是絕對的或超越的、最高的……它和主權者所統治的整體是分開的。因此,主權者對這一整體的獨立性和他統治這一整體的權力是最高的?!?

——【法國】馬里旦《人與國家》

既然政體或主權者的形成借助于社會契約的認可,因此,它永遠不可能約束自己,就算對外界來說,去做任何破壞或違背原有約法的行為,比如放棄自己的一部分,或把自己置于外族主權之下。破壞了主權者賴以生存的社會契約,也就消滅了主權者,而如此不復存在的主權者當然已做不了任何事情了。

——【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但是十人委員會自己可從來都沒有宣稱擁有立法權。他們對人民說:“沒有你們的同意,我們的提議就不能成為法律。羅馬人,你們自己必須是法律的作者來保障自己的幸福?!?

——【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通過憲法性契約,各方同意他們的意見將僅僅通過自由討論來影響對方,并且,在一種理論贏得多數公民支持之前,放棄執行這種理論,通過憲法性契約,各方同意通過理論支持者成為多數來決定目標的統一性,但把該理論的宣傳歸入每個個人的自由的范圍;根據顯示在投票中的所有個人努力的結果來繼續推進憲法和立法。

——【德國】哈貝馬斯《作為程序的人民主權》

立憲政體的核心是自我限制的人民主權。這種主權的基礎是:立法的審議方式,這種方式將規定公私領域之間區別的內容和鞏固政體的構成基礎;這樣一些制度,它們有助于培育具有可被稱為憲法美德的公民。

——【美國】埃爾金等《新憲政論:為美好的社會設計政治制度》

憲法是一種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世世代代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

——【美國】勞倫·卻伯《名人名言集》

沒有哪個社會可以制定一部永遠適用的憲法,甚至一條永遠適用的法律。

——【美國】杰斐遜《杰斐遜文選》

美國人認為法官有權對公民進行判決是根據憲法,而不是根據法律。換句話說,美國人允許法官可以不應用在他看來是違憲的法律。

——【法國】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

“憲法”意味著一個政治社會的框架,它通過并依據法律組織起來,其目的是為了制約絕對權力。

——【意大利】薩托利《“憲政”疏議》

國家有能力來保護服從其法律的那些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并且能剝奪破壞其法律的那些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就是說能懲罰那些犯法的罪行。

——洛克

——摘自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

法治就是對違法的行為設置法律保障和對個人的合法權利加以法律保護。

——戴雪

——摘自《比較憲法與行政法》

統治者無論有怎樣正當的資格,如果不以法律而以他的意志為準則,如果他的命令和行動不以保護他的人民的財產而以滿足他自己的野心、私憤、貪欲和任何其他不正當的情欲為目的,那就是暴政。

——【英國】洛克《政府論》

如果我們國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種神靈,而不是殫精竭慮將神靈揉進憲法,總體來說,法律就會更好。

——【美國】馬克·吐溫《名人名言集》

社會權在本質上,是為了保障國民生活在立法上和行政上要求國家的作為,其作為必然包括對每個人的自由權——尤其是財產上的自由權——的制約。脫離對財產權或大或小的制約,國家的社會保障措施是不可想象的。憲法既然要保障社會權,這些對自由權制約的可能性當然是必須預見到的。在自由國家“神圣不可侵犯”的財產權,在社會國家中服從于上述意義的制約。

——【日本】宮澤俊義、蘆部信喜《日本國憲法精神》

大臣為小臣之表率,京官為外吏之觀型。大法則小廉,源清則流潔,此從來不易之理。大臣過能精白乃心,恪遵法紀,勤修職業,公而忘私,小臣自有顧畏,不敢妄行。

——【清】康熙《清圣祖實錄》

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英國】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

法治應包括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法治是與政府方面的——特別是執政首領方面的——任何武斷行為,絕對相反的……法治包含有這種條件:假如任何種類的行為是應受法律制裁的,無論其出于任何人,他總是應該受這樣的制裁。

——【英國】馬季佛《現代的國家》

法律制度是對理性的人所發生的公共規則的強制命令,旨在調整他們的行為,并為社會提供某種合作的框架……形式正義的概念,就是社會規則的規范化和公正的執行,當適用于法律制度時就成為法治。

——【美國】約翰·羅爾斯《正義論》

人權以及國家的一切干預行為必須以普遍規范為根據就構成了所謂“法治”,或者用德語來說的“法治國”。

——【美國】諾依曼《法治——現代社會的政治理論和法律制度》

一個共和國的自由存在于法律的王國之中,缺乏法律便會使它遭受暴君的惡政。

——【英國】詹姆士·哈林頓《大洋國》

法治只在立法者認為受其約束的時候才是有效的。

——【英國】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私人公民及其財產,在這個意義上講,不應當成為由政府支配的手段,這一點乃是法治的實質意義所在。

——【英國】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法治的實質必然是在對公民發生作用時政府應忠實地運用曾公布的應由公民遵守并決定是其權利和義務的規則,如果不是指這個意思,那就什么意思都沒有。

——【美國】富勒《法律的道德性》

法治國的憲法在規定思想自由時,一般不再確定國教或規定一種官方信仰體系,以便與言論自由的權利規定保持邏輯的一致性。

——【美國】約翰·羅爾斯《正義論》

官僚政治基本上沒有多少法治可言,……人治是官僚政治固有的基本特征或規律。

——【中國】王亞楠《中國官僚政治研究》

在一個真正的法治國家里,是不允許有特權存在的。因為維持個人的特殊地位,無論如何,總是意味著不平等。

——【中國】龔祥瑞《比較憲法與行政法》

人人如果可以任意來形成罪和德的觀念,則罪與德將會陷于怎樣紛亂的地步呢?

——洛克

——摘自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

立法權并不創立法律,它只揭示和表述法律。

——【德國】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自由的“法治國”是一種“合法的”國家,也就是說,對個人自由領域的合法的干預只能是根據法律進行的干預。

——【挪威】斯萊格斯塔德《憲政與民主》

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么呢?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

——【英國】邊沁《政府片論》

如果法治要得到維護,那么,憲法就必須保證沒有任何人能高于法律。擁有政治權威的人們應該同其運用權威所統治的人們一樣服從法律程序。

——【美國】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

現代法治產生于如下兩種過程,即法令性法律逐步具有了普遍性和自治性的限制,而等級特權法則逐漸具備了實在性和公共性。

——【美國】昂格爾《現代社會中的法律》

戴雪所說的“英國人受法律的統治,而且只受法律的統治”,實際上意指“英國人受法官的統治,而且只受法官的統治”。這樣講也許不無夸張,然而卻是一種良好的個人主義。

——【英國】詹寧斯《法與憲法》

如果法治僅僅意味著權力必須來源于法律,那么,可以說所有的文明國家都存在著這種法治。如果它意味著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則,那么就沒有必要將它單獨加以討論。如果它意味著國家只行使處理對外關系和維持秩序的功能,那么它就是不真實的。如果它意味著國家只能行使這類職能,它就是因輝格黨人而存在的一條政策準則(如果現在還有輝格黨份子的話)。

——【英國】詹寧斯《法與憲法》

法治應當優于一人之治。遵循這種法治的主張,這里還須辨明,即便有時國政仍須依仗某些人的智慮(人治),這總是限制這些人們只能在應用法律上運用其智慮,然這種高級權力成為法律監護官的權力。應該承認邦國必須設置若干職官,必須有人執政,但當大家都具有平等而同樣的人格時,要是把全邦的權力寄托于任何一個個人,這總是不合乎正義的。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我們應該注意到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然不能實現法治。法治應該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人民可以服從最好而又可能訂立的法律,或寧愿服從絕對良好的法律?!百F族政體這個名詞如果引用到法治的意義上,應該主要是指已經具備較好的法律的城邦。”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假如人們把夸張和狂暴叫做美德,把溫和與公正叫做犯罪行為,那么,這樣的國家離開滅亡就不遠了。

——【法國】拿破侖

等到富人假借公眾名義,即是說也包括假借窮人的名義,把他們的花招規定為必須遵守的東西,這樣的花招便成為法律了。

——【英國】莫爾《烏托邦》

在政治寬和的國家,愛國、知恥、畏懼責難,都是約束的力量,能夠防止許多犯罪。

——【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我們的政權愈穩固,民事流轉愈發展,就愈加迫切需要提出實施更多的革命法制的堅決口號,就愈加需要縮小那些回答陰謀者任何打擊的機關的活動范圍。

——【蘇聯】列寧《全俄蘇維埃第九次代表大會》《列寧全集》

國家以法制為先,法制以遵行為要,能遵行而后有法制,有法制而后有國家。

——洪仁玕

——摘自梁鳳榮《中國法律思想史》

法治就是對權力的限制。

——龔祥瑞《比較憲法與行政法》

在一切情況下和條件下,對于濫用職權的強力的真正糾正辦法,就是用強力對付強力。

——【英國】洛克《政府論》

法治應力求公正,為此應設置公正的法庭以糾正不公正的行為。

——戴雪

——摘自《比較憲法與行政法》

使某一個人高踞于法律之上,使他能成為不受懲罰的罪犯,就是促使他順著下坡路滾向一切惡習和絕境,使他成為人們當中最受輕視的,從而也是最不幸的人,使他成為所侮辱的一切無辜人們和他所迫害的一切公民的個人復仇的對象。

——【法國】羅伯斯庇爾《革命法制和審判》

如果掌握權威的人超越了法律所授予他的權力,利用他所能支配的強力強迫臣民接受違法行為,他就不再是一個長官。

——【英國】洛克《政府論》

世界上所有的法都是由斗爭獲得的,……法不只是單純的思想,而是有生命的力量。因此,正義之神一手提著天平,用它衡量法,另一手提著劍,用它維護法。劍如果不帶著天平,就是赤裸裸的暴力,天平如果不帶著劍,就意味著軟弱無力。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正義之神操劍的力量和掌秤的技巧并駕齊驅的時候,一種完滿的法治狀態才能占統治地位。

——耶林

不論什么人,只要以強力破壞法律并以強力為他們的違法行為辯護,就真正是地道的叛亂者。

——【英國】洛克《政府論》

不以私害法,則治。

——【戰國】商鞅《商君書·修權》

凡是一個國家的法制,只應該由唯一的政府來施行,法制愈濫,政府的權力也就愈弱。

——福澤諭吉引自《外國法學研究》,1986年第2期

維護和擴大公民權利,是一個人民當家的國家最重要的任務。

——【中國】龔瑞祥《比較憲法與行政法》

一個人的絕對自由是瘋狂,一個國家的絕對自由是混亂。

——【法國】羅曼·羅蘭引自《人生格言》

各種形式的政府,都為了自己的各種利益,而制定民主或貴族的或僭主的法律。制成后便宣布凡對于他們有利的,對于被統治者都是公正;凡被破壞這原則的人,都作為犯法與不公正的人而加以懲罰。

——斯拉斯馬寇

——摘自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

正是由于立法者并不知道其制定的規則將適用于什么特定的案件,也正是由于適用這些規則的法官除了根據規則與受理案件的特定事實做出其判決以外,別無其他選擇,所以我們可以說這是法治而非人治。

——【英國】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只有當人們首先熟知法治的各種傳統時,我們才有理由期望他們會成功地運作或維續民主的統治機制。

——【英國】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成市| 巴林左旗| 台州市| 阿图什市| 三亚市| 启东市| 永顺县| 香港 | 靖宇县| 嘉兴市| 延安市| 屏南县| 重庆市| 措美县| 化隆| 曲麻莱县| 南投县| 邯郸市| 兴海县| 阜南县| 潮安县| 长沙市| 会昌县| 彩票| 陵水| 商河县| 江达县| 珲春市| 富川| 东兰县| 赤城县| 泸水县| 杭州市| 武城县| 通山县| 加查县| 乐都县| 常熟市| 璧山县| 惠来县| 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