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一(1)
- 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在斯萬家這邊
- (法)普魯斯特
- 4843字
- 2017-08-08 11:25:00
[法國] 安德烈·莫洛亞
施康強 譯
對于1900年到1950年這一歷史時期而言,沒有比《追憶似水年華》更值得紀念的長篇小說杰作了。這不僅僅因為普魯斯特的作品像巴爾扎克的著作一樣規模宏大。別的人寫過十五部或二十部小說,有時還頗具才氣,但是總不能給人以得到一種啟示,讀到一個總結的印象。這些作者滿足于開發眾所周知的“礦脈”;馬塞爾·普魯斯特卻發現新的“礦藏”。《人間喜劇》把外部世界作為自己的領地;它囊括金融界、編輯部、法官、公證人、醫生、商人、農民;巴爾扎克旨在描繪,他也確實描繪了整整一個社會。相反,普魯斯特的一個獨到之處是他對材料的選擇并不在意。他更感興趣的不是觀察行動本身,而是觀察任何行動的某種方式。從而他像同時代的幾位哲學家一樣,實現了一場“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人的精神重又被安置在天地的中心;小說的目標變成描寫為精神反映和歪曲的世界。
用普魯斯特書里的事件和人物來說明這位作家的特點,其荒謬程度將不亞于把雷諾阿說成是一個畫過婦女、兒童、花卉的人。雷諾阿之所以成為雷諾阿,并非因為他畫了這些模特兒,而是因為他把任何模特兒都擺在某種虹彩一般絢麗的光線之中。普魯斯特本人在寫到貝戈特的時候曾經指出,作品的取材與天才的形成無關。天才能使任何材料增輝生色。貝戈特成長的家庭環境從表面上看是索然寡味的,但是貝戈特卻用這個素材寫出一部杰作。這是因為,借助他的大腦這部小機器,他能高翥遠翔,從而像飛越沙漠的飛行員隱約看到在地面上看不出來的、埋在沙子底下的城郭一樣,看到事物蘊藏的秘密。因此在談論《追憶似水年華》之前,先要說明普魯斯特為什么比任何人更善于“飛離”這個他似乎十分眷戀的世界。
一
他熟悉的天地由哪些成分組成?首先是博斯地區的一所小城——伊利埃,他童年時代每年都隨家人在那里度假;是他的祖父母、父親、母親、弟弟、叔父、舅父、嬸母、姨母;是他在鄉下的鄰居。其次是一個巴黎社交圈子;他在孔多塞中學的同學、他父親的朋友以及幾個女人:洛爾·海曼、埃米爾·斯特勞斯夫人、塞維尼伯爵夫人,還有阿爾芒·德·卡亞韋夫人、博蘭古夫人、格萊福爾勃伯爵夫人的沙龍,后來又通過羅貝爾·蒙泰斯鳩的引薦,逐漸結識整個上流社會;通過他的韋伊舅舅們和他的外婆家,進入猶太人的圈子;通過卡堡和比諾大街的網球場,與幾位妙齡少女訂交;至于平民百姓,他只見過幾個仆人,幾個開電梯的和當茶房的,服兵役時的幾個伙伴和伊利埃城的幾個店主;說到作家和藝術家,他只通過阿納托爾·法朗士、雷納多·哈恩、馬德萊娜·勒梅爾和埃勒,對他們的生活略有所知。總之他的見聞所及僅系法國社會一個很薄的剖面。不過這又有什么關系呢?普魯斯特將不是從廣度,而是從深度上開掘他的“礦脈”。
好幾項特征注定他日后要從事寫作。他的氣質是神經質的,敏感到病態的程度。他有一個令人欽佩的母親,對他無比寵愛,因此他遇到最細微的不和諧也如同受到傷害,最淡薄的敵意或者最不經意的可笑行徑都會在他心頭留下痛苦的紀錄。換了一個軀殼較厚的人,有些場景不會產生持久的印象,碰上他卻會終身難忘,在他的思想里像地獄里受盡煎熬而找不到出路的靈魂一般騷動。(例如:某天晚上她母親拒絕在他入睡前吻他,過后禁不住他的懇求又讓步了。后來,為尋找意中人他曾深夜在巴黎街頭奔走。還有他在社交場合遭受的一些屈辱,先是在《讓·桑特伊》,后來在《追憶似水年華》里都有痕跡可尋。)“作家受到命運不公正的待遇之后,總要盡力尋求補償。”我們這位作家尤其迫切地需要補償、解釋和安慰。
由于他患有慢性哮喘,雖說不是廢人,卻年紀輕輕就成為病人,每年有一定時間必須閉門謝客。這種隱居有助于把生活轉化為藝術。“唯一真實的樂園是人們失去的樂園。”普魯斯特以一千種方式重復這一想法。“幸福的歲月是失去的歲月,人們期待著痛苦以便工作。”他被逐出童年時代的伊甸園,失去了幸福,于是就企圖重新創造幸福。
他的精神患病甚于肉體。早在少年時代,他已發現唯一吸引自己的愛情在人們眼里是反常的。他不比紀德【1】,敢向家里人挑戰。“家庭啊,我恨你們”【2】這類表白完全違背他的本性。我們可以想象他怎樣在內心經歷長時間的、痛苦的斗爭,終歸戰敗;他怎樣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怎樣舊病重犯,最終確信自己無可救藥。如果把普魯斯特看做不道德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他誠然背離道德規范,但是他因此而痛苦。出于這層原因,他也有懺悔和分析自己的需要,而這有利于寫小說。
總之,這個懷有如此強烈的寫作沖動的年輕人,正好具備從事寫作的條件。他不僅秉有神經質人敏銳的悟性,從而獲得寶貴的材料,而且掌握淵博的知識,從而知道怎樣利用這些材料。他母親嗜愛法國和英國的古典大作家,讓他也寢饋其中。我們時代很少有人比他更熟悉圣西蒙、塞維尼夫人、圣伯夫、福樓拜、波德萊爾;他的仿作證明他與這些作家靈犀相通。他研究過他們的思想方式、創作手法和風格。他若不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小說家,本可以當最偉大的批評家。對英國作家的了解使他有可能進行知識上的雜交,這對強化一個人的思想如同生理上的雜交能增強一個種族的體質一樣有效。他曾指出自己從托馬斯·哈代、喬治·艾略特、狄更斯,尤其從羅斯金得到一些教益。我們時代沒有任何作家比他更有學問,更加懂行。
然而事情的奇妙正在于,他具備如此出色的條件本可以當一個威嚴的、多少有點學究氣的傳統作家,但他偏偏拒絕走這條現成的路子。在這里,他那位趣味高雅的母親給他的教誨又起作用了。“對于應該怎樣烹調某些菜肴、演奏貝多芬的奏鳴曲和殷勤待客,她自信能掌握最合適的分寸……況且對這三件事情來說,最合適的分寸幾乎是相同的:手法簡潔、樸實無華、饒有韻致。”普魯斯特對于風格的看法并無二致。作為技巧出眾的演奏家,他有時禁不住拖長一段曲子(電話接線小姐——山楂樹——蓋爾芒特王妃的樓下包廂)。最優秀的普魯斯特,本色的普魯斯特,卻在風格上刻意求工的同時不失自然。沒有人比他更精確地記錄下口語的音樂性和每個階層的人特有的語調。
他有那么多的東西要表達,不說出來簡直會憋死。他長期尋找一個題材以便表達所有這一切,卻一直沒有找到。童年時代,他在維馮納河兩岸漫步,曾經隱約感到在一幢房子的屋瓦底下或者一棵長條拂地的柳樹下面隱藏著某些真相,有待于他去揭穿;二十五歲或三十歲時,他反復搜索記憶的寶庫,還是沒有找到他需要的東西。1896年,他發表一部短篇小說和詩歌合集《歡樂與時日》。這本書染上世紀末的頹風,使人想起《白皮雜志》、讓·德·蒂南和奧斯卡·王爾德。沒有一個讀者猜到作者有一天將成為我們最偉大的文學革新家。然后,從1899年到1904年,他悄悄地寫滿許多練習本:那是一部自傳性長篇小說《讓·桑特伊》。一氣呵成以后,作者從未修改。
他沒有發表這部作品,甚至想毀掉它:作品有許多頁已被撕掉。今天我們在這部作品里發現了《追憶似水年華》中大部分為我們喜愛的優點。若干使普魯斯特魂牽夢縈的場面,日后將以完善的形式記錄下來,在這里已經初露端倪。透徹的分析、詩意的描寫、對滑稽可笑言行作狄更斯式的地道描繪:這一切都非高手莫屬。然而他當初不發表這部草稿是對的。他若那樣做了,后來就不會以無比高超的技巧重寫同一個題材。他寫這部草稿的時候,他的雙親猶在,而且還可能是他最初的讀者,所以他不能在作品里坦率處理他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對于我們這些普魯斯特迷來說,《讓·桑特伊》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書,但是書中的人物和事件與原型相比變化不大,還不足以成為完美的藝術品。
《讓·桑特伊》里的觀察者已是一位大師。不過普魯斯特不滿足于觀察。他認為美猶如童話里的公主,被某個可怕的魔法師關在一座城堡的塔樓里。為了搭救這位公主,我們打破一千扇門還是徒勞,而大部分人忙于享受生的樂趣,不久就放棄尋找。但是像普魯斯特這樣的人寧可放棄其他一切,也要找到被囚禁的公主。總有一天,他受到啟示,福至心靈,確信自己已有把握。他將得到秘密的、令人目眩的報償。他說:“人們敲遍所有的門,但無法打開。唯一能進的那扇門,即使找一百年也無法找到,卻在無意中碰上并被打開……”
二
這扇“唯一的”門通向什么呢?當它突然自動開啟時,他隱約看到的那部“與《一千零一夜》和圣西蒙的《回憶錄》篇幅相等”的作品究竟是什么樣子呢?他有什么重要的話要說,不惜為之犧牲其它一切呢?普魯斯特浩瀚的交響樂里將出現什么主題呢?
第一主題,是時間。他的書以這個主題開端、告終。“假如假以天年,允許我完成自己的作品,我必定給它打上時間的印記:時間這個概念今天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強迫我接受它。我要在作品里描寫人們在時間中占有的地位比他們在空間中占有的微不足道的位置重要得多,即便這樣做會使他們顯得類似怪物……”我們周圍的一切都處于永恒的流逝、銷蝕過程之中,普魯斯特無日不為這個想法困擾。“就像空間有幾何學一樣,時間有心理學。”人類畢生都在與時間抗爭。他們本想執著地眷戀一個愛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遺忘從冥冥之中冉冉升起,淹沒他們最美麗、最寶貴的記憶。
古典哲學假定“有一種不變的信仰猶如精神的雕像形成我們的人格”,這座雕像在外部世界的沖擊下堅定不動如磐石。但是普魯斯特知道自我在時間的流程中逐漸解體。為期不遠,總有一天那個原來愛過、痛苦過、參與過一場革命的人什么也不會留下。我們將在小說里看到斯萬、奧黛特、吉爾貝特、布洛克、拉謝爾、圣盧怎樣逐一在感情和年齡的聚光燈下通過,呈現不同的顏色,就像舞女的白色衣裙在燈光下依次變成黃色、綠色或藍色一樣。沉溺在愛河中的自我不能想象,幾年以后,同一個自我一旦從愛情中解脫出來,又會是什么樣子。而且可嘆的是“房屋、公路、大街,唉!都轉瞬即逝,如同年月”。我們徒然回到我們曾經喜愛的地方;我們決不可能重睹它們,因為它們不是位于空間中,而是處在時間里,因為重游舊地的人不再是那個曾以自己的熱情裝點那個地方的兒童或少年。
然而我們的歷任自我并不完全消失,因為它們能在我們的睡夢中,甚而在清醒狀態下重現。普魯斯特在他的交響樂的第一樂章即陳述睡醒的主題,這并非事出偶然,而是有意為之。每天早晨,在片刻迷糊之后,我們重新擁有我們自身;這說明我們從未完全失去它。馬塞爾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能在自己身上某處聽到“小鈴鐺清脆的鐵質鈴聲不時響起、無休無止、吵吵嚷嚷”,在他童年時代每次鈴響總是宣告斯萬來訪。那必定是這個鈴鐺從未停止在他身上丁冬作響。因此時間看起來好像完全消逝,其實不然,它正與我們自身融為一體。由此產生了作為普魯斯特作品的根源的想法,即追尋似乎已經失去,其實仍在那里,隨時準備再生的時間。
這個追尋只能在人們視為“真實”的那個世界里進行。其實這個世界是不真實的,至少是不可認識的,因為我們看到的世界永遠受到我們自身的情欲的歪曲。世界不是一個,而是成千上萬;“每天清晨有多少雙眼睛睜開,有多少人的意識蘇醒過來”,便有多少個世界。因此,要緊的不是生活在這些幻覺之中并且為這些幻覺而生活,而是在我們的記憶中尋找失去的樂園,那唯一真實的樂園。“過去”便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的某種永恒的東西。我們在生命中某些有利時刻重新把握“過去”,便會“油然感到自己本是絕對存在的”。所以,除了第一個主題:摧毀一切的時間而外,另有與之呼應的補充主題:起保存作用的回憶。不過我們這里指的不是隨便哪一種回憶;普魯斯特的主要貢獻在于他教給人們某種回憶過去的方式。
難道有好幾種回憶過去的方式嗎?至少有兩種。人可以試圖借助智力,通過推理、文件和佐證去重建過去。這一自主的回憶決不可能使我們感到過去突然在現在之中顯露,而正是這種突然顯露才使我們意識到自我的長存。必須發動不由自主的回憶,才能找回失去的時間。那么不由自主的回憶怎樣發動呢?得通過當前的一種感覺與一項記憶之間的偶合。我們的過去繼續存活在滋味、氣息之中。普魯斯特寫道:“不要忘記,我生命中有個反復出現的動機……比對阿爾貝蒂娜的戀情還要重要的動機,即重溫舊事,這也是獻身藝術者的上好材料……一杯茶、散步場上的樹木、鐘樓等等。”馬德萊娜蛋糕便是出色的例子。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