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農場:一個農民養活129個人(1)
- 雜食者的兩難
- (美)邁克爾·波倫
- 4935字
- 2017-07-11 17:03:23
一、一個農民養活129個人
在5月的第一周,我坐上國際收割機公司(International Harvester)在1975年出廠的拖拉機,拉著8條蜘蛛腳般細長的播種器,在隆隆機器聲的伴隨下,穿過艾奧瓦州的一塊玉米田。這種情景,就好像在水波輕柔的巧克力色海洋上開船。不過這項工作的困難之處,在于你和身旁的農民為了擋住柴油引擎的怒吼聲而在耳朵塞上了衛生紙,卻還得聽他在你耳邊大聲指導你該如何操作機器,以便讓它保持直線前進。開船時,你仰賴指南針來指引方向,或是朝著路標或岸邊航行;但在拖拉機上,你則是沿著土壤挖出的溝槽前進。這溝槽是先前走過時挖出的,挖開土壤的圓盤則位于播種機后方鋼制手臂的末端。如果偏離了這條線,種出的玉米就會歪歪斜斜,而和另一排玉米擠在一起或是間距太大。不論如何,這都會飽受鄰居嘲笑,并且會影響產量。而單位面積的產量,就是這個玉米國度里的最高標準。
這臺機器是喬治·奈勒(George Naylor)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全新購入的,當時他才27歲,剛回到艾奧瓦州格林縣(Greene County)的老家,耕作家族所擁有的130公頃農地(他后來又買了60公頃)。奈勒身材高大,長著一張圓臉,蓄著雜亂的灰色胡須。在電話中,他以沙啞的聲音,清晰明白地說出他的看法(“那根本就是狗屁不通的胡扯!只有《紐約時報》才會笨到相信農業部仍然在為美國農民說話!”),因此我預期會見到一個脾氣火爆的家伙。在一個天空陰沉將要下雨的日子,我在玉米田中央見到了他——從拖拉機駕駛座爬下來的,是個害羞的家伙,頭頂著農夫常戴的棒球帽,身穿黃駝色襯衫,以及鐵路工人常穿的藍色條紋吊帶褲,這是男性最不具威脅性的裝扮。他給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走路搖搖晃晃的“溫柔班恩”[8],而不是火爆的草莽英雄。不過后來我發現,奈勒是兩者的合體。只要提到“美國嘉吉公司”(Cargill)[9]或厄爾·巴茨(Earl Butz)[10],就會啟動他的開關,立即從溫和轉換成火爆。
艾奧瓦州的這塊地,有著全世界最肥沃的土壤,那里有一層厚約60厘米的松軟沖積土壤。一萬年前,威斯康星冰河消退,留下了最底層的沉積物,之后在這里長出了大須芒草、狐尾草、針茅草與柳枝稷等;這些禾草每10年就會留下3~5厘米厚的土壤。直到19世紀中葉以前,這些土地都屬于這些高大的禾草,之后開墾者的犁才首次翻開這些草地。19世紀80年代,奈勒的祖父舉家從英國德比郡遷到艾奧瓦州,他原本是個煤礦工人,希望能因此改善下半輩子的生活。一塊塊土壤被他的犁挖起又翻落,仿佛駛向新世界的航程在船尾留下的余波。面對此景,老奈勒想必是信心滿滿:這樣的黑金,挖也挖不完、望也望不到盡頭啊!不過,現在已經看不到這樣的景象了。由于草地已經遭受破壞,土壤受到風吹雨蝕,現在60厘米厚的表土,當初應該有120厘米厚。
老奈勒在1919年買下這座農場,而奈勒農場亦隨著20世紀美國農業的發展,亦步亦趨地前進;那是個成就,也是場災難。一開始,農民在農場上飼育著十多種動植物,以此養活一家人。當時應該就種了很多玉米,不過也有其他水果和蔬菜,同時也種了燕麥、干草和苜蓿來喂養豬、牛、雞和馬;那時,馬就是他們的拖拉機。在老奈勒抵達艾奧瓦州徹丹鎮(Churdan)時,四分之一的美國人務農為生。老奈勒的土地與勞力,在供家人吃飽之余,還可以養活12名美國人。將近百年后,美國的務農人口只剩下不到200萬人,而所生產的食物卻足以喂飽所有美國人。這意味著老奈勒的孫子生產力驚人,他只種植玉米和大豆這兩種艾奧瓦州的典型作物,便足以喂飽129名美國人。如果以每人的產能來計算,奈勒這樣的人可說是人類自古至今生產效率最高的生產者。
但是奈勒卻處于破產邊緣,而且鄰居比他還慘(或許是因為他還在開那部1975年產的拖拉機)。雖然他的農場產量可以喂飽129個人,卻無法讓自己一家四口達到溫飽。奈勒農場得靠佩吉·奈勒(Peggy Naylor)在杰弗遜市社會服務處工作的薪水,加上聯邦政府每年的補助,才能維持下去?,F在情況大不如老奈勒的時代,奈勒農場已無法真正養活自家人了。奈勒生產出的農產品,基本上不能直接吃,得經過加工或喂養牲畜后,才能供應給人類,這可說是“四處皆水,卻無滴可飲”。艾奧瓦州八成的食物仰賴輸入,奈勒農場也不例外,這座農場除了園子里養了雞和種了些果樹之外,基本上是一片食物沙漠。
奈勒農產品養活的129個人,全都是陌生人,位于食物鏈遙遠的另一端。這條食物鏈既復雜又晦澀,以至于生產者與消費者都不覺得有必要彼此認識。隨便找個人問問他吃的牛排和汽水是從哪里來的,得到的回答會是“超市”。問奈勒他種的玉米要賣給誰,他會說:“軍事工業復合體?!盵11]兩者說的都有幾分正確。
我自行任命為這129人的代表,造訪奈勒農場,想要知道在食物鏈另一端供養我們的是怎樣的人,生產出怎樣的食物。我無法知道奈勒種出的玉米,是會拿去喂牛,成為我餐桌上的牛排,還是會成為我兒子飲料中的甜味劑,或是麥樂雞塊中十多種由玉米制造的成分。不過每一千克玉米都會有錯綜復雜的命運,因為里面有3600顆玉米粒,經由數不清的岔路,散播到全美的食品供應系統中,因此奈勒種植出來的玉米粒中,應該至少可以有一顆進入我口中;就如同那個經典的數學題:“我們的呼吸的氣體中,可能都包含了凱撒死前的最后一口氣。”如果那些玉米沒進到我口中,那也會進到你口中。美國人所吃的食物,大多是來自艾奧瓦州以及其他類似地方的玉米田。
二、建造玉米城市
我抵達奈勒農場的那天,是該周唯一沒下雨的一天,所以我整天都和奈勒待在拖拉機里練習操作,同時把剩下65公頃玉米種完。一兩周之后,他要開始種大豆。這兩種作物在這些土地上年復一年地輪種,并從20世紀70年代起成為“玉米帶”的輪耕傳統。(當時大豆躍居為支持工業食物系統的第二種重要作物:它能喂養牲畜,而現今加工食品中則有三分之二含有大豆)。我整個下午幾乎都坐在奈勒用皺皺的種子袋鋪成的坐墊上,不一會兒他決定讓我駕駛看看。
我開著車,往前開又開回來,每趟約800米長。這種耕作方式不太像是在種植物,也不像是在開車,而像在繡一件沒完沒了的披風,或是用同樣的句子填滿一頁書。單調的工作伴隨著柴油引擎運轉的隆隆聲,沒一會兒就讓人昏昏欲睡。每次開過這片幾近平坦的農地,就代表種好了40公畝的玉米:一對不銹鋼盤會犁出8道土溝,同時在每條溝中塞入30000顆玉米種子,之后另一個滾輪會鋪平土溝,把種子覆蓋起來。
我們種下去的種子被稱為“先鋒高產量34H31”,名錄上描述這個品種乃“適應力強的雜交改良品種,質量穩定,產量高”。這種樸實無華的描述,在種子名錄中反而能引起注意,因為這或許意味著34H31并沒有孟山都公司[12]以基因改良工程所研發出的“保豐”(YieldGard)抗蟲基因。然而,含有這種基因的基改玉米34B98就位于名錄的同一頁,而先鋒種子公司[13]正大力推廣這種保證“產量驚人”的種子。雖然有這樣的保證,但是奈勒與鄰居不同,他就是不種植基因改良作物。他打從心底里不相信這種科技(“他們攪亂了30億年來的演化進程”),也不認為每袋種子多25美元的“技術成本”是值得的。奈勒說:“當然,作物產量可能會提高,但是這些額外收成的玉米,最后只能補貼買更貴種子的錢。我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幫孟山都洗錢?!币蝗缒卫账姡蚋牧甲魑锔^去的故事沒什么兩樣:農民為了提高作物產量而采用最新發明,卻發現農民大部分的生產所得,都進了發明這些技術的公司的口袋。
即使沒有植入能抵抗昆蟲的基因,奈勒種植的標準F1種子也是神奇的科技產物。這些種子在艾奧瓦州的土地上,每公頃能產生1.5萬多升玉米粒,總重量超過11噸。那天我和奈勒種的地,就能產出82萬千克玉米。當天下午我心想,雖然在10月秋收之前,一定還有好幾天的工作要做,但這樣坐著工作一整天,能有這般成果還算不賴。這座農場的故事還有另一種呈現方式,那就是隨著玉米產量穩定增加的曲線。奈勒并不知道他的祖父在每公頃地可以種出多少玉米,不過在1920年,美國每公頃地可以種出約1230千克玉米,這與歷史上美國原住民的產量相當。當時各個植株之間間距較大,玉米田則規劃成棋盤狀,這樣農民在端點上只要轉個彎就可以繼續耕種。到了20世紀30年代末期,雜交改良種子進入市場,當時是奈勒的父親在種地。奈勒以壓過拖拉機的聲音咆哮著:“你一定聽過這些故事。他們告訴我父親種一兩公畝新的改良種試試,結果,老天爺,當舊品種的玉米倒下,改良種還站得直挺挺的。我父親種的玉米產量倍增,到了20世紀50年代,每公頃地可以有四五千千克的收獲量?!倍卫漳壳暗漠a量又是他父親當年的兩倍,若是收成好的年頭,每公頃地還可種出1.2萬多千克。人類馴養的物種中,產量也像這樣成倍增長的,只有荷斯坦乳牛了。
“高產量”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而且我也想知道,對植物來說,高產量是指“每株玉蜀黍結出更多玉米穗”,還是“每根玉米穗上有更多玉米?!保磕卫照f,都不是。現代雜交改良玉米的高產量,主要是因為這些植株可以密集栽種。奈勒父親的時代,一公頃地能種將近2萬株,但現在可以種將近7.5萬株。開放授粉的舊品種玉米(未雜交改良過的)若是種得這樣密集,玉蜀黍為了要競爭陽光,莖會變得細長,風一吹就倒。雜交改良的莖較粗,根系也更穩固,能種得更密、挺得更直,并且禁得起用機器采收?;旧希F代雜交改良玉米能夠忍受玉米的“都市化生活”,和眾多同類一起生長,而不會被擁擠的生長環境壓垮。
你可能會認為,個體間的競爭會威脅到擁擠大都市的安寧。不過現代的玉米田可是整齊劃一的植株群,因為每株玉米都是F1改良種,遺傳特征完全相同。沒有哪棵植株會比其他同伴更具競爭優勢,對于陽光、水和土壤中養分等重要資源都公平地共享。沒有“超群”的玉米能霸占陽光和肥料。在F1雜交改良作物的田地里,實現了真正的社會主義烏托邦。
當你把廣闊的玉米田視為城市,艾奧瓦州看起來就有些不一樣了。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建造城市,居住密度就如曼哈頓那么密集,而目的也完全相同:發揮每塊土地的最高價值。這里幾乎沒有柏油路,但也算不上田野景觀。就任何合理的定義來看,艾奧瓦都是個鄉下州,但其實它發展得比誰都更都市化。這個州只有2%的土地還維持著原貌(長著高大禾草的草原),剩下的每寸土地都經過人為徹底改造。而在這片人造地景中,唯一消失的,就是人類。
三、消失的物種
問題出現了。像艾奧瓦州這樣玉米大量繁衍的地方,不僅會排擠其他植物與動物,甚至連人類也無法幸免。老奈勒抵達美國時,是格林縣人口最多的時期,擁有16467人,但近來的人口普查結果只剩下10336人。美國農業帶人口減少,原因有很多,至于玉米大軍的攻城略地究竟是福是禍,就看你從什么角度來看了。在奈勒祖父耕種的年代,典型的艾奧瓦農場中有著各式各樣的植物和動物,就數量而言,玉米不過屈居第四,馬才是第一,因為每個農場都需要動物來進行耕作(1920年,全美只有225臺拖拉機),之后是牛、雞,接下來才是玉米。玉米后面依序是豬、蘋果、干草、燕麥、馬鈴薯和櫻桃。此外,許多農場也種植了小麥、李子、葡萄和西洋梨。這種生物多樣性讓農場可以自給自足,不僅農民吃得飽,還能喂養牲畜,并給土壤施肥,同時也禁得起任何一種農作物的市場價格暴跌。此外,這種多樣性也意味著當時艾奧瓦州的農村景觀和現在截然不同。
奈勒回憶道:“當時全都是籬笆和草地,家家戶戶都飼養家畜,而且農場全年都是綠油油一片,而不會像現在常是光禿禿的。”現在,從10月秋收之后,到5月玉米冒出芽來這段時間,格林縣是一片黑。黑色的碎石鋪面,對野生生物的友善程度只比瀝青好一點。即使在5月,放眼所及的綠色景觀,也只有圍繞著屋子的草皮、區隔不同農場的狹長綠地,以及路邊的水溝。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動物開始從這塊土地上消失,而籬笆也隨之拆掉。有些動物移進屋內,例如近來的艾奧瓦州肉豬,它們現在終其一生都得住在鋁棚罩著的糞坑上方。至于春天的格林縣景色也變得十分單調,在大片犁過的田間點綴著農莊,這些白色木屋及綠色草地,仿佛是在黑色海域中逐漸稀疏的孤島。奈勒說,沒有籬笆和灌木樹籬的阻擋,現在吹襲在艾奧瓦田野上的風比以前更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