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路撒冷三千年
- (英)西蒙·蒙蒂菲奧里
- 16字
- 2019-01-05 04:29:29

15 拜占庭的盛世 公元312年—公元518年
君士坦丁大帝:基督,勝利之神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入侵意大利,在羅馬城外向他的對手馬克森提烏斯發起進攻。戰斗前夕,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中出現閃亮的十字”,和十字一起遮天蔽日的是這行文字:“憑此十字你將克敵制勝。”于是,他用代表耶穌基督的符號(Chi-Rho),希臘語中“基督”(Christ)一詞的前兩個字母,裝飾士兵的盾牌。第二天,在米爾維安大橋戰役中,他贏得了西方。在這個占卜和幻象盛行的時代,君士坦丁相信他的能力來自基督徒的“至高無上的神”。
君士坦丁是一個粗魯的士兵、一個神圣有遠見的人、一個殺人如麻的獨裁者、一個披荊斬棘爭奪權力的政客。然而,一旦站在人類權力的最高峰,他想到的卻是建立一個統一在同一個宗教和同一個皇帝之下的帝國。他是一個矛盾的人——粗脖子、鷹鉤鼻,妄想癥使他經常突然殺死家人和朋友。他長發披肩,戴著俗艷的手環,穿著珠光寶氣的長袍,欣賞著權力的圣典。他與哲人和主教辯論,設計出美麗的建筑,并在宗教方面表現得極為大膽。沒有人知道他為什么在那一刻接受了基督教,盡管像許多盲目自信的人一樣,他愛他的母親海倫娜,而她很早就皈依了基督教。如果說君士坦丁的個人皈依和保羅在去往大馬士革的路上所經歷的一樣充滿了戲劇性,那么他對基督教的政治接受則是循序漸進的。最重要的是,基督帶來了戰爭的勝利,這是君士坦丁所能理解的語言:耶穌基督成了勝利之神。君士坦丁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像是羔羊:他很快便以使徒的同仁(Equal of the Apostles)自居。他把自己鼓吹成受神庇護的軍事將領,這沒什么不同尋常的,羅馬皇帝和希臘國王一樣,經常把自己和守護神等同。君士坦丁的父親尊奉無往不勝的太陽神,從而朝一神教邁出了一步。但是,基督教不是必然的選擇——它完全是君士坦丁一時的興起之作。公元312年,摩尼教(Manichaeanism)和密特拉教(Mithraism)的受歡迎程度不比基督教低,而君士坦丁原本很有可能選擇其中一個——如果這樣的話,現在的歐洲就會是密特拉教或摩尼教的歐洲。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東部皇帝李錫尼烏斯(Licinius)在《米蘭敕令》中給予了基督徒寬容和特權。但是,直到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五十一歲時才打敗李錫尼烏斯,統一了整個帝國。他試圖在他的疆域范圍內強制推行基督教的貞潔,禁止異教徒獻祭,取締圣神賣淫、宗教狂歡和角斗士表演,而以戰車比賽取而代之。那一年,他把首都東遷,在亞歐兩洲的通道,博斯普魯斯海峽邊一個叫“拜占庭”的希臘城鎮遺址上建造了他的第二個羅馬城。這個城市很快便以“君士坦丁堡”著稱,它有自己的主教,現在君士坦丁堡主教和羅馬主教、亞歷山大里亞和安條克的主教一起,成為基督教的統治力量。這種新的宗教信仰與君士坦丁的新型王權相匹配。早在耶路撒冷的監督者雅各執政早期,基督教就形成了一個由長老和監督者(主教)負責地方教區的等級體系。君士坦丁發現,基督教的這種等級體系與羅馬帝國的組織機構平行:一個皇帝,一個國家和一種信仰。
但是,君士坦丁剛把他的霸權和國教綁在一起,就發現基督教是分裂的:《福音書》對耶穌的本質和耶穌同上帝的關系語焉不詳。耶穌是一個有著神圣特質的人,還是一個附在人身上的神?既然教會建立了,基督論就變得至關重要,甚至比生命本身更重要,因為對基督的正確界定將決定人能否得到救贖,進入天國。在我們的世俗時代,只有關于裁減核武器和全球變暖的辯論在感情和強度上可與之匹敵。現在基督教是信仰狂熱時代的民眾宗教,這些問題既在大街上也在帝國宮殿里爭論不已。當阿里烏斯(Arius),一個用流行的順口溜向龐大人群傳教的亞歷山大里亞祭司爭論說,耶穌從屬于上帝,因此他身上人性多于神性時,許多認為耶穌身上神性多于人性的人因此感到沮喪。當地方長官試圖鎮壓阿里烏斯時,他的追隨者在亞歷山大里亞發動了暴亂。
公元325年,被教義混亂弄得憤怒困惑的君士坦丁把主教們叫過來召開尼西亞會議(Council of Nicaea),他試圖強行貫徹他的解決方案:耶穌是神也是人,他和圣父是一體的。就是在尼西亞會議上,埃利亞·卡皮托利納(耶路撒冷)的主教馬卡里烏斯讓君士坦丁注意到這個被忽視的小城鎮的命運。君士坦丁知道埃利亞,他可能在八歲時作為皇帝戴克里先的隨從之一拜訪過此地。現在熱衷于慶祝他在尼西亞的勝利并將他的帝國的神圣榮耀展現出來的君士坦丁大帝決定修繕這座城市,創造尤西比烏斯(凱撒利亞的主教,皇帝的傳記作者)所說的“在著名的舊耶路撒冷之上建筑新的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委任了一個與耶路撒冷相稱的教會作為福音搖籃。這項工作因皇帝致命的家庭紛爭而加速了進程。
君士坦丁大帝:家族謀殺
君士坦丁取得勝利后不久,他的妻子福斯塔就指責他最大的兒子(前次婚姻所生之子)副皇帝克里斯普斯(Crispus)性侵她。她是利用君士坦丁的新基督教貞潔觀,聲稱克里斯普斯試圖勾引她,還是說他是一個強奸犯?這實際上是一段變質的風流韻事嗎?克里斯普斯不是第一個和繼母有染的年輕人,也不是最后一個想要和繼母有染的年輕人,但是皇帝可能已經開始嫉妒克里斯普斯的軍事成就。當然,福斯塔也完全有理由討厭這個阻擋自己兒子登上高位的絆腳石。
無論真相如何,君士坦丁被兒子的淫蕩所激怒,他下令處死了克里斯普斯。皇帝的基督徒顧問也對此深感厭惡。這個時候,君士坦丁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的母親,站出來調解了。海倫娜曾是卑斯尼亞的一個酒館侍女,她可能從未與君士坦丁的父親結婚,但她很早就皈依了基督教,現在是當之無愧的皇太后。
海倫娜讓君士坦丁相信他被人玩弄了。她可能跟君士坦丁說,事實上是福斯塔試圖勾引克里斯普斯,而不是克里斯普斯試圖勾引她。君士坦丁決定用一場不可饒恕的謀殺挽回另一場,他下令以通奸罪處死他的妻子福斯塔,讓她要么在滾水中燙死,要么在過熱的蒸汽房中窒息身亡,這是一個針對非基督教困境的極其非基督教的解決方法。但是耶路撒冷將從這兩次謀殺中受益,只是尷尬的基督教歌頌者很少提到這一點。
此后不久,君士坦丁全權委托海倫娜裝飾基督之城,海倫娜于是啟程前往耶路撒冷。她的榮耀將是君士坦丁的懺悔。
海倫娜:第一個考古學家
年逾古稀的海倫娜皇后(錢幣上的頭像顯示,有著一張輪廓分明的臉,梳著辮子,頭戴鑲著珠寶的皇冠)“帶著年輕人的活力”和充足的資金來到埃利亞,她將成為耶路撒冷永垂不朽的建筑師和具有非凡成就的考古學家。
君士坦丁知道耶穌的受難地和埋葬地就在哈德良神廟下面,就像尤西比烏斯所說的那樣,神廟中放著“名叫阿芙洛狄忒的骯臟魔鬼的雕像,是無生命的偶像的黑暗神龕”。他已經命令馬卡里烏斯主教凈化此地,搗毀異教神廟,發掘里面原有的墳墓,并在那里建造一個擁有“最美麗的結構、柱子和大理石,最昂貴耐用的、裝飾著黃金的”“世界上最好的”長方形基督教堂。
海倫娜決定尋找真正的陵墓。她必須拆毀異教神廟,挖出鋪路石,移走泥土,并確定圣地的位置。皇后的探索想必在小埃利亞引發了令人激動且有利可圖的搜索活動。一個猶太人,可能是留在城里的猶太基督徒之一,出示文件引導大家發現了據稱是耶穌墳墓的那個山洞。海倫娜還尋找過耶穌的受難地,甚至他受難用的十字架。
古往今來,沒有一個考古學家曾像她那樣成功。她發現三個木制的真十字架(True Cross),一個寫著“拿撒勒的耶穌,猶太人之王”字樣的木牌和釘死耶穌的釘子。但是哪個十字架是耶穌的?據說,皇太后和主教將這些木塊抬到一個奄奄一息的女人的床前,當第三個十字架放到她旁邊時,這個病人“突然睜開眼睛,恢復體力,從床上坐了起來”。海倫娜“把十字架的一部分和釘子一起寄給她的兒子君士坦丁”,皇帝用這些釘子制作馬籠頭。此后,整個基督教世界都渴求來自耶路撒冷的圣物,而用來制作十字架的那棵生命之樹,開始取代之前代表耶穌的圖形符號,成為基督教的標志。
海倫娜發現十字架的故事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她確實永遠地改變了這座城市。她在橄欖山上建造了耶穌升天大教堂和艾琳娜大教堂。她的第三座教堂圣墓大教堂耗費十年時間建成,這座教堂不是一棟建筑,而是由四個部分組成的建筑群,它正面朝東,從最重要的羅馬街道哈德良大道進入(現在的教堂則面朝南方)。參觀者拾階而上,進入中庭,然后依次經過三個入口進入長方形基督堂或殉道堂,這是一個擁有五個過道和成排梁柱的極其美麗的巨大教堂。穿過教堂的后殿便進入神圣的花園,花園是一個用柱廊裝飾的庭院,它的東南角是耶穌遇難之丘,此山丘被一個開放的小教堂圍了起來。鍍金圓頂建筑物(Rotunda,即復活教堂)面朝天空,這樣光線能夠直接照到耶穌的墳墓上。它的壯觀統治著耶路撒冷的神圣空間,嘲笑著圣殿山。海倫娜鏟平了那里所有的非基督教神殿,并“下令在原址上撒上污穢之物”,以顯示猶太上帝的失靈。
一些年后,公元333年,第一批新朝圣者中一個來自波爾多的無名游客發現埃利亞已經變成一個熱鬧的基督教圣殿城市。“令人驚嘆的”教堂雖然還沒有完工但卻起得很快,而哈德良的雕塑依然屹立在圣殿山的廢墟當中。
海倫娜皇太后參觀了耶穌生活過的所有地方,為慢慢開始涌入耶路撒冷、感受它獨特神圣性的朝圣者們制作了第一張路線圖。海倫娜回到君士坦丁堡時已年近八十,她的兒子把十字架的一部分保存在這里,把另一塊碎片和木板送到她命名得恰如其分的一座羅馬教堂。該教堂就是位于耶路撒冷的圣十字教堂。
凱撒利亞的主教尤西比烏斯嫉妒耶路撒冷失而復得的顯赫,他懷疑這個猶太城市“在血腥地殺死耶穌后已經償付了其邪惡居民的罪惡”,它很可能成為上帝之城。畢竟,三個世紀以來基督徒并不關注耶路撒冷。而尤西比烏斯說的不無道理:君士坦丁不得不面對猶太人的繼承權問題,就像新耶路撒冷的創造者不得不將人們對猶太遺址之神圣的注意轉移到它的新圣地。
當羅馬人奉行多神崇拜時,他們可以容忍其他崇拜,只要這些崇拜不威脅到國家。但一神教要求只承認一種真理,一個上帝。所以,對弒神的猶太人的迫害變得至關重要,他們用自己的悲劇驗證了基督教的真理。君士坦丁下令,任何試圖阻止其兄弟改信基督教的猶太人都要即刻被燒死。然而,一個小的猶太社團已經在耶路撒冷建立,他們在錫安山的一個猶太會堂中祈禱了一個多世紀,此外,猶太人還小心翼翼地在被廢棄的圣殿山上祈禱。現在,“令人討厭的猶太土匪”(這是君士坦丁對他們的稱呼)被禁止進入耶路撒冷,一年只有一次機會被允許踏上圣殿山,波爾多朝圣者就是在這樣的日子里才看見他們在那里對著“穿孔的石頭”——圣殿的基石(現在被巖石圓頂清真寺圈了起來),“哀悼并撕扯自己的衣服”。
君士坦丁決定在耶路撒冷慶祝自己登基三十周年,但是這個時候他仍在努力控制令人頭疼的主教阿里烏斯挑起的論戰——即使阿里烏斯已經在糞便爆炸事件中過世。在君士坦丁給宗教會議下達命令“使教會免遭褻瀆并減少我的煩惱”之后,阿里烏斯派信徒仍再次反抗他,從而給耶路撒冷的第一個基督教節日,給來自世界各地的主教集會蒙上了陰影。皇帝因病得太重不能前來。他總算在公元337年臨終前受洗,并把他的帝國分給三個兒子和兩個侄子。這五人唯一達成一致的是繼續維持這個基督教帝國,頒布更多的反猶法令:公元339年,他們頒布敕令禁止羅馬人與猶太人通婚,這種行為是“野蠻、可憎的恥辱”。
君士坦丁的繼承人打了二十年內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是他的第二個兒子君士坦提烏斯。這場動亂震動了巴勒斯坦。公元351年,耶路撒冷的一場地震使所有基督徒“無限恐懼”地沖進圣墓大教堂。當加利利猶太人在一個彌賽亞國王的領導下發動叛亂時,他們被皇帝的堂兄弟加盧斯·凱撒大肆屠殺,以至于連羅馬人都對這場屠殺感到了厭倦。而今猶太人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收獲了同情:皇帝決定推翻基督教,并重建猶太圣殿。
叛教者尤利安:修繕耶路撒冷
公元362年7月19日,新皇帝——君士坦丁的侄子尤利安要入侵波斯,在途經安條克時他問一名猶太代表:“你們為什么不獻祭?”
“我們不被允許,”猶太人回答說,“請讓我們回到那座城市,重建圣殿和圣壇。”
“我會想辦法以最大的熱忱建造最高神的圣殿。”尤利安回答說。皇帝令人驚訝的回答令猶太人無比激動,他們覺得“建立王國的日子似乎已經到來”。
尤利安一改哈德良和君士坦丁對猶太人的迫害,他把耶路撒冷還給猶太人,歸還他們的財產,廢除反猶太捐稅,并把納稅權和近衛隊長官的頭銜授予猶太人的大長老希勒爾(Hillel)。羅馬世界和波斯世界的猶太人想必會涌入耶路撒冷慶祝這個奇跡。他們清理圣殿山,可能挪走了哈德良和安東尼烏斯的雕像,在被波爾多朝圣者稱為國王希西家宮殿的石頭周圍搭建起一個臨時的猶太會堂。
尤利安害羞,安靜,拘謹。一個有偏見的基督徒回憶起他時如此描述:“他有著奇怪的歪脖子,身體前傾,時不時抖動雙肩,眼神粗野,走路搖搖晃晃。他那高聳的大鼻子常常發出傲慢的氣息,笑的時候神經質且不加控制,總是點頭,說話則是結結巴巴的。”但是,這個留著胡須、魁梧健壯的皇帝也很堅決果斷。他恢復了異教信仰,偏愛家族昔日的守護神太陽神,鼓勵按照傳統習俗在異教神廟獻祭并開除了加利利教師(這是他對基督徒的稱呼),以弱化他們女性化的、非羅馬的價值觀。
尤利安從未想過統治這個帝國。當君士坦提烏斯殺死他的父親和他的大部分家人時,他才五歲。只有兩個人幸免于難:加盧斯和尤利安。公元349年,君士坦提烏斯指定加盧斯為副皇帝,最后卻將他斬首,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加盧斯鎮壓猶太叛亂不力。但是君士坦提烏斯需要在西方安置一個副皇帝,現在只剩下唯一一個候選人。在雅典學哲學的尤利安成了副皇帝,定都巴黎。可以理解,當那位高深莫測的皇帝傳喚他時,他必定深感憂慮。受關于宙斯的一個夢啟發,尤利安從他的軍隊那里接受了帝國皇冠。在率領軍隊向東走時,君士坦提烏斯去世,尤利安發現自己成了整個帝國的統治者。
尤利安重建猶太圣殿不僅展現了他的寬容,還是對基督徒聲稱他們繼承了真正的以色列的否定,但以理和耶穌預言圣殿會倒,此舉正好證明他們的預言并未成真,而重建猶太圣殿也標志著尤利安在顛覆其叔叔的工作方面所持的嚴肅態度。此外,在尤利安策劃發動波斯戰爭期間,重建圣殿為他贏得了巴比倫猶太人的支持。尤利安認為希臘異教和猶太一神教之間并不矛盾,他相信希臘人崇拜的猶太“最高神”是宙斯:雅衛不是猶太人獨有的。
尤利安命令他在不列顛的代理人阿利皮烏斯重建猶太圣殿。猶太教公會非常擔心,因為事情好得令他們難以置信。為了讓他們放心,啟程前往波斯前線的尤利安給猶太社團寫信,重申了他的承諾。在耶路撒冷,興高采烈的猶太人“找出技術最高超的工匠,搜集材料,清理場地,如此認真地著手這項工作,以至于連女人都開始搬運泥土,還把她們的項鏈拿出來支付開銷”。建筑材料存放在所謂的所羅門馬廄中。“在移開之前建筑的殘余物后,他們開始清理地基”。
當猶太人控制耶路撒冷時,尤利安率領六萬五千名士兵入侵波斯。但是,公元363年5月27日,耶路撒冷發生了地震,這次地震不知為何點燃了建筑材料。
基督徒因這種“異象”而欣喜,盡管他們完全可以放火燒了這些東西。阿利皮烏斯原本可以繼續這項工作,但尤利安已經跨過底格里斯河,進入伊拉克。在局勢緊張的耶路撒冷,阿利皮烏斯決定等待尤利安回來。此時,皇帝已經開始撤退。6月26日,在薩馬拉附近的一場混亂的小沖突中,一位阿拉伯士兵(可能是一個基督徒)將長矛刺入皇帝的身體。肝臟被刺穿后,尤利安試圖將長矛拔出來,卻因此扯斷了自己的手筋。基督徒作家聲稱他的臨終遺言是“Vicisti, Galilaee”(“你征服我了,加利利人”)。接替他的是他的衛隊司令,此人恢復了基督教,撤銷了尤利安的所有法令,再次禁止猶太人進入耶路撒冷:此后又是一個宗教,一種真理。公元391至392年,狄奧多西一世使基督教成為帝國國教,并開始強制推行這種宗教。
哲羅姆和葆拉:圣徒、欲望和都市
公元384年,一個名叫哲羅姆的脾氣暴躁的羅馬學者帶著一群富裕的基督教婦女來到耶路撒冷。盡管極其虔誠,但他們的旅行一直被性丑聞所籠罩。
年近四十歲的伊利里亞人哲羅姆曾在敘利亞沙漠過著隱士生活,其間他一直受性渴望折磨:“盡管只有蝎子與我為伴,但我很想加入女孩們的舞蹈,我的心因欲望而顫動。”哲羅姆當時是羅馬主教達瑪蘇一世(Damasus I)的文書,而羅馬的貴族已經信奉了基督教。達瑪蘇信心十足地宣布羅馬主教提供的神圣祝福直接傳承自使徒圣彼得,這是他們向后世至高無上、永無過失的教宗轉變的過程中邁出的一大步。而今教會得到貴族的支持,以至于達瑪蘇和哲羅姆發現自己被一些世俗丑聞纏住:達瑪蘇被指控通奸,被戲稱為“給中年婦女撓耳朵的人”,而哲羅姆,據說他與有錢的寡婦葆拉有染,葆拉是一個信奉基督教的貴族婦女。哲羅姆和葆拉被宣布無罪——但他們不得不離開羅馬,于是二人在葆拉的女兒尤斯多琴(Eustochium)的陪同下啟程前往耶路撒冷。
這個十幾歲的童貞女的存在,似乎讓到處都能聞到性味道的哲羅姆激情澎湃,他把大部分旅行時間花在寫短文上,警告性之危險。“欲望,”他寫道,“刺激著感官,感官娛樂的文火散發出令人愉悅的光芒。”到達耶路撒冷后,哲羅姆和他虔誠的百萬富婆發現這個新城市是神圣、貿易、關系網和性的集散地。這些貴族婦女非常虔誠,梅拉尼婭(Melania,年入十二萬磅黃金)是這些貴婦中最富裕的,她在橄欖山上修建了自己的修道院。但許多奇怪的男女擠在這個以宗教熱情和感官刺激為主題的公園里,這種混雜所提供的性機會讓哲羅姆感到恐懼:“這里聚集了所有的誘惑。”他寫道,所有人都是“妓女、演員和小丑”。實際上,“沒有哪種可恥行為是令他們不沉迷的”,另一個圣潔但目光敏銳的朝圣者尼撒的格列高利評論道。“詐騙、通奸、偷盜、偶像崇拜、投毒、爭吵和謀殺每天都要上演。”
帝國的眷顧、紀念性建筑和源源不斷的朝圣者為耶路撒冷各處創造出新的節日和儀式日歷,并以復活節為最高潮,而耶路撒冷的新精神地理學也以耶穌受難地遺址為基礎建立起來了。名字改變了,傳統混淆了,在耶路撒冷真正重要的是你相信什么是真的。公元4世紀80年代,一位女性先驅,西班牙修女埃格里亞(Egeria)拜訪了耶路撒冷,她描述了圣墓大教堂中規模不斷擴大的圣物展
,現在它包括了所羅門王的戒指和為大衛施膏油禮的油角。這些東西和耶穌的荊棘王冠以及刺穿耶穌肋骨的長矛一起成為圣物。
耶路撒冷的戲劇性和神圣性,促使朝圣者們發瘋般地趕來朝圣,這時候真十字架需要特別地加以看護,因為朝圣者在親吻十字架時會試圖啃掉一塊。哲羅姆是個脾氣暴躁的人,他不能忍受那種夸張的尖叫,因此他搬到伯利恒以完成他的杰作:將希伯來《圣經》翻譯成拉丁文。但他經常去耶路撒冷參觀,并且從不羞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他怒罵那些粗俗的英國朝圣者,“在不列顛和在耶路撒冷一樣容易找到通往天堂之路”。當看到他的朋友葆拉飽含激情地在圣潔花園的十字架前祈禱時,哲羅姆刻薄地說,她看起來“就像能看見上帝掛在上面一樣”,她親吻耶穌的墳墓“就像一個口渴的人等了很久才喝到水一樣”。她痛哭和哀悼的聲音太大,以至于所有耶路撒冷人,就連上帝都知道她在呼喊誰。
而他唯一欣賞的戲劇在圣殿山上演;圣殿山仍然一片荒蕪,從而印證了耶穌的預言。在每年的阿布月9日,哲羅姆都會愉快地觀看猶太人紀念圣殿覆滅的活動:“當圣墓大教堂絢麗奪目、十字架在橄欖山上閃閃發亮的時候,這些殺了神仆的不忠之人、不幸之人,聚集在一起哀悼圣殿的毀滅。一個士兵來向他們收錢,如此他們才被允許多哭一會兒。”盡管哲羅姆會說一口流利的希伯來語,但他討厭猶太人,他認為猶太人撫養孩子就像養蟲子一樣,他們是喜歡這種方式的怪人,這更加證實了耶穌勝利的真理:“當看見苦難日的情景后,還會再有疑問嗎?”猶太人深陷困境的悲慘命運,這使他們加倍地熱愛耶路撒冷。對拉比貝雷卡(Berekhah)而言,這幕情景既是神圣的,也是悲慘的:“他們悄悄地來,悄悄地走;他們哭著來……哭著走;他們在黑暗的夜晚來,亦在黑暗中離開”。
而現在,由于女皇歐多西亞(Eudocia)開始統治耶路撒冷,猶太人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巴爾索瑪和武裝僧侶
沙文主義歷史學家傾向于將皇后描繪為丑陋、惡毒的蕩婦,抑或是安詳的圣徒。而不同尋常的是,皇后歐多西亞因為她精致的面容和優秀的藝術天分而受到歷史學者的贊揚。公元438年,狄奧多西二世美麗的妻子歐多西亞來到耶路撒冷,她緩和了猶太人受迫害的局面。與此同時,一位曾經焚毀猶太會堂的苦行者,尼西比斯的巴爾索瑪(Barsoma)帶著武裝僧侶來到了一個他們定期朝圣的地方。
歐多西亞是異教徒和猶太人的保護者,因為她也是個異教徒。她是一位雅典詭辯家的女兒,自小接受修辭學和文學的教育。在遺產被兄弟們瓜分后,她來到君士坦丁堡向皇帝上訴。當時的狄奧多西二世是個溫順的男孩,完全受制于他那虔誠卻又粗野的姐姐普爾喀麗婭(Pulcheria)。普爾喀麗婭把歐多西亞介紹給狄奧多西,他立刻對她神魂顛倒并娶其為妻。普爾喀麗婭控制著弟弟狄奧多西的政府,加強了對猶太人的迫害,將猶太人從軍隊和公共生活中排除出去,并把他們降為二等公民。公元425年,最后一位猶太族長迦瑪列六世(Gamaliel VI)因修建更多的猶太會堂而被狄奧多西下令處死,猶太族長這一職位也被永遠廢除。隨著歐多西亞權力的不斷擴大,狄奧多西冊封她為皇后,令她享有和普爾喀麗婭同等的地位。君士坦丁堡教堂前一塊彩色石頭上雕刻著歐多西亞的肖像:皇家風范,秀發烏黑,身材苗條,體態優雅,就連鼻子也極為精致。
在耶路撒冷,由于來自君士坦丁堡的壓迫日甚一日,猶太人祈求歐多西亞允許他們有更多機會進入圣城。歐多西亞同意猶太人在重大節日期間可以公開地訪問圣殿山。這對猶太人而言是個極好的消息,猶太人宣布他們所有人“應加速趕往耶路撒冷來過住棚節,因為我們的王國將要建立”。
不過,猶太人的喜悅使得另一位造訪耶路撒冷的人極為反感,他就是來自尼西比斯的巴爾索瑪,這位敘利亞的僧侶曾是激進的僧侶中新派別的領袖之一。在公元4世紀期間,某些苦行者開始反對社會的世俗價值觀和掌教的顯赫地位,他們在沙漠中成立修道院,意圖恢復最早的基督徒提倡的價值觀。“隱士”(hermits)一詞在希臘詞語中有“荒蕪”的意思。這些苦行者認為僅僅知道基督本質的準則信條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正直地生活,因而他們在埃及和敘利亞的沙漠中過著苦行主義、簡樸獨身的生活。他們為夸耀圣潔而進行自我鞭笞的壯舉被大加贊揚,他們的個人經歷被記載下來(最早的圣徒言行錄或圣徒傳記),他們的修道院吸引了人們前來參觀,他們的苦難變成奇跡的來源。兩名圣西門隱士(St Simeons)在高達30英尺(約9.1米)的柱子頂端住了幾十年,被稱為“高柱修士”。當被問到在柱子上如何排泄時,一位名叫但以理的高柱修士回答說像山羊一樣,排干燥的大便。事實上,哲羅姆認為與圣潔比起來,這些人對污穢更感興趣。這些僧侶根本就不是安分守己之人。耶路撒冷周圍有不少新的修道院,城內也有許多修道院,其中有很多受到這些好斗狂熱分子的控制。
據說巴爾索瑪非常神圣,具有超凡能力,從來沒有坐過或躺過,他被幸存的猶太人和撒馬利亞偶像崇拜者所激怒,因而決定到巴勒斯坦將他們清除掉。他和他的修士們殺死猶太人并燒毀會堂。皇帝為了恢復秩序而下令禁止暴力活動,但巴爾索瑪完全無視這一禁令。現在,在耶路撒冷,巴爾索瑪的修道士突擊部隊將長劍和棍棒藏匿于修士長袍之下,伏擊圣殿山上的猶太人,他們用石頭襲擊并殺死了很多猶太人,然后將尸體扔進水池和院子里。猶太人進行了回擊,他們逮捕了十八名襲擊者并將他們移交給拜占庭官員,拜占庭官員指控襲擊者犯有謀殺罪。這群戴著令人尊敬的修士面具的強盜們被帶到皇后歐多西亞那里。他們本應被判謀殺罪,不過當他們供出巴爾索瑪時,巴爾索瑪就散播謠言說要將這些高貴的基督徒活活燒死。特別是當他將一場碰巧發生的地震作為上帝應允懲罰他們的征兆后,這幫暴徒們轉而支持聲援他。
如果皇后計劃處死基督徒,巴爾索瑪的追隨者就大聲叫嚷“我們會燒死皇后和她身邊的人”。巴爾索瑪恐嚇官員,證明那些猶太受害人沒有受傷而是自然死亡。另一場地震加劇了恐慌,耶路撒冷城逐漸失去控制。歐多西亞別無選擇,只有默許巴爾索瑪的行為。作為準軍事組織的“五百支隊”修士們在街上巡邏,巴爾索瑪宣布“十字架勝利了”。當巴爾索瑪的信徒用昂貴的香膏為其施膏油禮時,整座城市都響起陣陣的吶喊聲,“就像咆哮的波浪一樣”,最終那些殺人犯都被釋放了。
盡管存在這場暴力活動,但歐多西亞還是熱愛耶路撒冷的。她命人修建了一批新的教堂,滿載新的圣物返回君士坦丁堡。但是她的嫂子普爾喀麗婭正在密謀毀滅她。
歐多西亞:耶路撒冷的皇后
狄奧多西送給歐多西亞一個弗里吉亞蘋果,而歐多西亞又把蘋果送給她的心腹、宮廷重臣帕烏里努斯(Paulinus),帕烏里努斯又把蘋果作為禮物呈獻給了皇帝。因為這件事情受到傷害的狄奧多西,問撒謊的妻子她把蘋果怎么樣了,歐多西亞堅持說她沒有送給別人而是自己吃了。聽到這里,狄奧多西拿出了那個蘋果。歐多西亞的謊話使狄奧多西想起他的姐姐普爾喀麗婭曾私下里跟他說的話:歐多西亞和帕烏里努斯有私情。當然這則故事是虛構的——蘋果象征著生命和純潔——但從人性的本質來看,蘋果的故事說明,一連串意外事件的演繹最終可能會導致專制帝王的猜忌,進而造成嚴重的后果。帕烏里努斯在公元440年被處死。這對皇帝夫婦達成協議,歐多西亞需要光榮地離開君士坦丁堡。三年后,她來到了耶路撒冷,依靠自己的力量統治巴勒斯坦。
即便這樣,普爾喀麗婭仍然試圖除掉歐多西亞。她派遣宮廷侍衛隊隊長薩圖尼烏斯殺害了歐多西亞的兩個隨從,但歐多西亞很快就把薩圖尼烏斯殺掉了。在這場皇室陰謀逐漸平息后,歐多西亞終于可以自行決定各項事務了。她為自己和耶路撒冷主教修建宮殿,在圣墓周圍修建收容所,這些建筑存在了長達數世紀之久。她還修建了自提圖斯以來的第一座城墻,將錫安山和大衛城圍住。至今在這兩地仍能看到她修建的城墻遺跡。她的多層教堂環繞西羅亞池而建,教堂的柱子至今仍然屹立于池水中。
羅馬帝國因為再次興起的關于基督本質的爭論陷入混亂。如果耶穌和圣父是“一個本體”,那耶穌如何同時具備人性和神性?公元428年,君士坦丁堡新的大主教聶斯托留(Nestorius),不講策略地強調基督的人性和雙重性,宣稱圣母馬利亞不應該是上帝之母、生神者,而僅僅是基督之母。他的敵人,一性論者則堅持認為,基督的一性中同時具備人性和神性。在帝國宮殿、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的后街小巷,基督二性論者對一性論者展開了猛烈的攻擊。尼撒的格列高利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觀點,“你找一個人換零錢,他會向你提出一個涉及出生還是尚未出生的哲學問題;如果你向他詢問一片面包的價錢,他會這樣回復你:‘圣父更加偉大,圣子次之’;如果你問他是否能洗澡了,你收到的回復則是圣子是從無中創造出來的。”
狄奧多西死后,兩位女皇都面對基督本質論的分裂這一問題。在君士坦丁堡掌權的普爾喀麗婭支持基督二性論說,但像大多數東正教徒一樣,歐多西亞是個一性論者。普爾喀麗婭不失時機地將歐多西亞驅逐出了教會。耶路撒冷的主教尤維納利斯(Juvenal)支持普爾喀麗婭,因此信仰基督一性論的耶路撒冷人動員起來將他驅逐出該城,但尤維納利斯卻利用了這一困境。長久以來基督教由四大主教轄區統治——羅馬和東方三大教區。但是耶路撒冷的主教一直試圖將該地區提升到主教轄區的地位。現在,尤維納利斯以幾乎付出生命為代價,獲得了教區主教的職位。最終,在公元451年的查爾西頓大公會議上,普爾喀麗婭強制推行折中方案:基督二性合一,耶穌既是“完美的神、亦是完美的人”。歐多西亞同意了新的準則并與普爾喀麗婭達成和解。這個折中方案一直延續到今天,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教會都承認這條信綱。但遺憾的是,基督一性論者和聶斯托留派出于相反的原因拒絕承認這條信綱,因此永遠地從東正教中分離了出去。
當時西羅馬帝國正面臨著匈奴王阿提拉的威脅,并因此日趨崩潰,而慢慢衰老的歐多西亞正在寫作希臘詩歌,修建她的圣斯蒂芬教堂。如今這座教堂已化為烏有,它就位于大馬士革門的正北方。公元460年,歐多西亞與第一位殉教者的遺物一起被埋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