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三 一個保富法的實行者
自從《申報》刊載聶云臺先生的《保富法》以來,一時家傳戶誦,不知感動了多少人。不過目前還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富翁能身體力行,因為說說容易,臨到了實行的時候,就不免有困難,所謂知之非艱,行之維艱。這個我們不必去談它,日后自會見分曉的。我現在要介紹給諸位讀者的,是遠在明朝的一位保富法實行者。他的行為,很值得研究。在張大復的《梅花草堂集》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西蜀某宦官按察,生五子,各立中下產,僅給粥,己身服御,亦絕不使有余。既老壽,乃出平生所積奉羨,可萬金,愿佐公帑之不給。吏告帑金不縮,亦無公事須助?;履苏埩钛◤U院而窖之,題石版云:‘還之造物。’既百年,窖如故。萬歷辛酉,奢酋扇亂,劫掠公私物殆盡;成都府士民無所得食,岌岌不守。有知其事者,白之官,用免殘破。此老高義,直貫無千古無論,即其時宦茲土者,與茲土士民,皆廉吏廉夫矣?!?/p>
讀者或許要笑這位先生太傻,何必把金錢窖藏起來。我的意思,那時或許沒有什么慈善機關的組織,他本要捐給公家,公家又不接受。到這個時候,換了別人,或許要改變初衷,仍舊把財產分給子女;旁人也不能說他出爾反爾,因為那筆錢實在無處可放。可是這位先生,見了這筆款子,就好像毒蛇猛獸,無論如何不容許它留在子女的手里。寧可請令穴廢院而窖之,不可貽子孫以百世之禍。我們看了,真不能不佩服他的卓見,實在非普通一般有錢人所及得到。他對保富法的原理,明白透徹到萬分,不是單單知道一點皮毛,所以一旦打定了主意,便決不改變。
我們讀《保富法》,也應當仔細體念它所講的真理。看了一次,不十分明白,不妨多看幾遍直到徹底明了為止。那么臨到實行的時候,決不會有什么躊躇了。人為財死,不如多做公益事業,利己利人,才是揚名后世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