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習得●習性
-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 (德)尼采
- 4123字
- 2017-07-04 16:25:36
痛苦就是知識,
只有最深地體味了痛苦的人,
才能透悟致命的真理,
知識之樹并不等同于生命之樹。
1 力量才是真正的渴望
即使你給人以食宿、娛樂、飲食、營養和健康,人們也會覺得不快和不滿。
人們總是在迫切渴望力量。
——《曙光》
2 重視生活的點滴
想要同情他人必須有足夠的想象力。想象力也是生活的積累,感知的所得。
人倫道德和感知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知識的感知是不存在的。
因此,你學習的看似無用的東西,也將成為生活的基礎。
——《人性的,太人性的》
3 了解你背后的心理
客氣,不讓任何人難受也不給別人添麻煩。從表面上看來,這類人能為周圍人著想,擁有公正的品性。
但是這種行為也很可能是出于膽怯。
所以對表面看起來是合理的有長處的東西,弄清其根源很重要。
——《人性的,太人性的》
4 為夢想負責
我們為疏忽負責,為什么不為夢想負責?
這不是你的夢想嗎?不是你不停地說你想完成的嗎?你的夢想這么脆弱?你的勇氣是如此不值一提嗎?
這難道不是你專屬的夢想么?如果你從一開始就不打算為自己的夢想負責,那你將永遠無法實現它們。
——《曙光》
5 接受批判
蘑菇在潮濕、陰冷、不通風的地方繁衍生息。
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人類組織中。在沒有批判之風吹入的封閉空間中,定會有腐敗與墮落誕生壯大。
批判并非懷疑與刁鉆的意見。批判是一陣風,吹在臉上很涼,但也能使環境干燥,防止邪惡的細菌繁殖。所以,對批判應當來者不拒。
——《人性的,太人性的》
6 知識的力量
知識會改變我們,就像營養一樣,它可不是僅僅起“保存”作用而已——生物學家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在我們的靈魂深處,在完全“下面”的地方,確實存在著某種頑固的東西,某種不可更改的命運,對于已經選定的問題,已經給出了既定的答案。對于每一個基本問題,給出的都是這樣一句不可更改的話:“我就是這樣。”
——《尼采文集》
7 繁榮必須吸收養份
古希臘的文化之所以能高度發達,并保持長久繁榮,其關鍵就是他們不僅吸收了外國的文化與教養,還將它們推向了新的高度。
其基礎便是豐富的學習。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模仿,還應將外國文化作為一種教養,作為自己的養分。在當今社會也是如此。追求滴水不漏的利潤——這樣的經濟活動,并非通往繁榮與發展的道路。
——《備忘》
8 當心你身邊的“政治家”
有些人在身邊安置有能之人或名人,企圖讓自己更加顯眼。必須對其提高警惕。政治家便是典型。
政治家尤其喜歡把有能之人、人盡皆知的有識之士或名人安置在自己的周圍,并找些借口讓他們幫助自己工作。這并非為了讓政治活動更加順利,而是為了偽裝自己的空虛。他們為了讓自己成為主角,不斷利用他人。
——《快樂的知識》
9 說服人的策略
人云亦云的永遠是人群中的大多數,他們拿不出具體的根據。
比如在一項提案里,反對的人可能大部分是因為陳述提案人的口吻或者是當時的氛圍。
這顯然可以成為如何去吸引更多人來同意你的小謀略。
比如表現手法、說服方法,用怎樣的口吻,這些技術上的問題改變起來很容易,但是陳述者的外在的容貌、生活態度、人品卻是無法改變的了。
——《人性的,太人性的》
10 專注
看似對于周圍事情都興致勃勃是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但這反而可能讓你成為一無是處的人。還有一些人關注各種事物的動機就是為了填補自己的空虛。
保持好奇固然重要,它是引發你的潛能,激發你的能力的重要捻子,但是人生沒有足夠的時間讓你體驗所有的一切。腳踏實地地工作,看清楚自己要前進的方向并且不懈地鉆研才能讓你成為賢明又充實的人。
——《漂泊者及其影子》
11 逆流而上的勇氣
讓一個有勇氣的人采取行動,這是一個訣竅:你告訴他那種行為非常危險且充滿困難就行了,即使那并不真的如此艱難危險。
一個有勇氣的人會覺得,自己不采取行動,沒有人會行動,因為那種行為太危險了。
人的特點是逆流而上。如果太簡單,失敗時就沒有借口。挑戰困難的事情,即使失敗了,別人也會稱贊你的勇氣,至少會安慰你,你真有勇氣!
——《善惡的彼岸》
12 學習的枯燥與樂趣
熟練掌握了外語的人反而沒有那些初學者——還說不上幾個句子的初學者享受的樂趣多。
學習的樂趣總是賦予那些尚處于入門狀態的學習者。無論是什么樣的興趣愛好,在剛開始的時候總能讓人覺得趣味無窮。
這也是人們愿意去開始學習一門學問的原因,然而真正掌握一門學問的過程必然是枯燥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克服能力也會逐漸增強。
——《人性的,太人性的》
13 果斷也可能是頑固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世間將這種態度視作果斷,認為這樣的人有男子漢氣概,判斷力強,意志堅定。之后的行為仿佛也是正確的。
然而,請大家仔細想想,堅定實施自己說過的話,不正是一種頑固嗎?不正是一種感情化的行為嗎?不正是倔強的表現嗎?之后的行為,難道不是隱藏著名譽心與虛榮心嗎?
決定是否采取某種行為時,應當從更加理性的視角,來判斷這項行為是否真正妥當。
——《曙光》
14 作惡皆因不夠愛自己
惡人有個共同點:憎恨自己。
正因為憎恨自己,才會作惡。惡事會傷害自己,也能懲罰自己。所以他們才會在毀滅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不僅如此,惡人對自己的憎惡與復仇心,還會殃及周圍的人。這正是沉迷賭博的人會拖累周圍人的原因。
所以我們不能認定惡人的不幸是他們自作自受,進而袖手旁觀。我們應當努力讓他們不再憎恨自己,而是盡可能愛上自己。否則邪惡便會急速蔓延開來。
——《曙光》
15 重視點滴的積累
比如,你要理解同對方的約定,并遵守這項約定,就必須具備足夠的理解力與記憶力。而理解力與記憶力,是能夠通過鍛煉獲得的知性的一部分。
要對對方,或是對遙遠的某人產生同情,就必須具備充分的想象力。而想象力,也是知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性的倫理與道德,與知性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而沒有知識的知性是不存在的。
因此,即便你現在學習的東西看起來毫無用處,它也會成為能好好生活的基礎。
——《人性的,太人性的》
16 真正的教育能釋放人的身心
到好學校就能遇到一個好老師,受到良好的教育。是這樣么?你希望老師教你什么?如何教育你?不同的教師和學校會不會教你不同的事情?
不是這樣,真正的教育不在于頭銜和成就,而是能讓你發揮出全部潛力。換句話說,真正的教育應該能釋放你的身心。
讓你自由地充滿活力地發揮的人,才是真正適合你的教育者,他所在的學校才是最適合你的學校。
——《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
17 提高認知的程度
不斷學習,積累知識,并將知識提高到教養與智慧高度的人,不會感到無趣。因為他們對所有事情的興趣,都是一天比一天更強烈。
即便他們所見所聞與他人相同,他們也能從普通的事情中輕而易舉地發現教訓與提示,并發現填補思維空隙的東西。
也就是說,他們的每一天都點綴著解謎與獲得知識的樂趣,過著極其有意義而又充實的生活。對他們來說,世界永遠都不會讓他們厭倦。他們就好像身處熱帶雨林的植物學家一樣。
每天的生活都充滿發現與探索,因此他們絕不會感到無聊。
——《漂泊者及其影子》
18 語言的質量決定了人的思想與內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時會將自己的想法與感情告訴他人,或是在心中思索。我們總會樂觀地覺得,自己能大致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想說的事,還以為至少能將大部分的意思傳達給對方(盡管無法做到完美)。
然而,我們總是用自己所擁有的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說,詞匯量越小,表現力就越貧乏,就不能充分表達出想法或感情。同時,語言的質與量也決定了自己的思想與內心。詞匯量少的人,思維與內心也很粗糙。
所以與杰出之人交談、讀書、學習能提高語言的質與量,還能令自己的思維與內心自然而然地充實起來。
——《曙光》
19 認知是一個往復的過程
憎恨是眾多罪惡的根源,比如災害、貪婪、野心——這也是人類所保存下的“精華”,這是很愚昧的“精華”,但它也是人類得以生存至現在的實實在在的證據。
親愛的讀者,我們無法預測是否能有機會親歷那危害人類,甚至使上帝都束手無策的糟糕處境。去經歷一場大難,這能滿足你最好或者最壞的欲念,不管是歷練了什么樣的災難都可能讓你成為人類的某一方面的佼佼者,人們可能頌贊也可能嘲笑你(但其實很難找到一個真正有資格嘲弄你的人)。但是早晚有一天他們會恍然大悟,找回失去的良知,哭泣自己的不幸,懺悔自己的羞恥,重回真理的懷抱。
——《尼采文集》
20 深入探索的腳步
曾經的堅持卻發現是個笑話,曾經自以為的真相竟然是個謬誤。
這并非說明曾經的你有多么的膚淺、無知,而是因為這樣的想法對于當時的你是個必經之路,它們就是真相,它們理應被堅持。
因為人總是在不斷地學習進步,然后朝一個個新的人生階段邁進。
你階段性的個人理解并沒有錯,但是認知也有保鮮期,一旦過期就不再被需要。所以,生命不息,學習的過程也不曾停步。只有不斷審視自我,聽取他人的建議,才能讓自己保持新鮮的認知。
——《快樂的知識》
21 不同性情者的生活習慣
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不一樣,有些人喜歡緩慢的,有些人喜歡快節奏的,還有些人更喜歡一些危險的,他們認為這樣才更有勇氣來增強個人的力量,這是要根據個人的性情決定的。高傲者對于輕而易舉的戰利品不屑一顧,他們真正在乎的是那些有頑強意志的人——只有遇到棘手的對象,他們才愿意全力以赴,這是他們向和自己實力相當者表達自己的謙恭殷勤的機會。因而對他們來說,恰當的表現機會之下任何的爭斗、抗爭都是值得的,榮耀的。
有些騎士氣質的人會習慣于表現一種謙恭有禮的風度,但對于那些并不怎么高貴而他也不妄想去征服的人來說,同情是最好的。但通常來說,同情卻是那些輕浮的女人的美德。
——《尼采文集》
22 “好”和“壞”對立的起源
從這種保持了距離的狂熱中,他們獲得了創造價值并給價值命名的權力。這和功利有何干系?恰恰是功利的觀點對于最高等級持續、突出等價的價值判斷的熱情顯得如此的陌生和不合時宜:此時,那種卑微的熱情的對立感覺方才得以體現,這種熱情以各種精打細算功利計算為前提——并且是永久地這樣做而不只是特殊情況才如此。高尚和保持距離的狂熱,就是我們說過的那種上等的、如通知藝術那般持久的、起主導作用的整體和基本感覺,與一種底下的、“下人”般的藝術之間的關系——這就是“好”和“壞”對立的起源。(主人擁有賜名的權力,意味著人們可以認為“語言”來源于統治者權威的表達:他們說“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他們用聲音給每一事、每一物刻下印記,并通過這種方法將其立即據為己有。)
——《道德的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