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不論多么孤獨還是要做自己
書名: 人生真不如陶淵明那一杯酒作者名: 費勇本章字數(shù): 3395字更新時間: 2017-06-23 14:01:07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陶淵明《飲酒》(其四)
離群的小鳥啊,
在黃昏里不安地飛翔。
徘徊著找不到安定的居所,
每一天晚上啊都在哀鳴。
綿長的鳴聲里思慕著清遠的所在,
飛來飛去是依依的思戀。
有一棵孤獨的青松聳立在那兒,
鳥兒收起翅膀停在樹上。
疾風里樹木凋零,
只有這棵青松依舊枝繁葉盛。
就把自己托付給它,
永遠啊不再離開。
01
這首詩抒發(fā)的情緒關乎孤獨。孤獨并非一個人獨處,而是在人群中與眾不同。所以,今天,流行的看法是成功的人、優(yōu)秀的人一定孤獨。你想要成功,一定要與眾不同。當然,孤獨的人不一定就是優(yōu)秀的人,更不一定是成功的人。你看美國作家耶茨的《十一種孤獨》,寫了生活里非常平凡的十一個人,卻都處于不可排解的孤獨狀態(tài)。這是一個哲學的命題:人與人之間,根本上難以溝通;每一個個人,都要獨自面對自己的命運,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所以,耶茨寫孤獨,寫得很無奈、很悲觀——那些孤獨的人,在現(xiàn)實里沒有辦法掌握自己的命運。耶茨說:“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題的話,我想只有簡單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耶茨自己的一生,像陶淵明一樣,愛喝酒,像陶淵明那樣,也過得很不成功。但不一樣的是,耶茨寫劇本,寫小說,是希望能夠出名,能夠賺很多稿費。但不幸,他的作品在他身后名聲很大,大到成了經典;但在他生前,卻非常黯淡。
所以,耶茨的孤獨,其實是一種痛切的無奈。
陶淵明離開官場回家種田,是自己的選擇。在陶淵明的時代,選擇了種田就是選擇了“不成功”,所以,陶淵明不會覺得無奈。就像陶淵明每一次發(fā)牢騷,感嘆“懷才不遇”的時候,他的重點都不是譴責那個造成“懷才不遇”的社會體制,而是要表達自己如何在貧窮中保持“做自己”。這首關于孤獨的詩,也是一樣。
前半段,是孤獨的情緒,但到后半段,就會發(fā)現(xiàn),寫的不是孤獨,寫的,還是做自己。做自己一定孤獨,因為做自己,就一定意味著大眾不能理解你,甚至會排斥你。所以,就像離群的小鳥,會有悲傷。但做自己,又是你自己的選擇,不是無奈,而是堅定。找到了自己,就像松樹那樣,不論處于多么可怕的狂風里,都會堅定地扎根于自己的位置。
這首詩滿滿的是孤獨,也帶點悲傷,但更多的是堅定。陶淵明要表達的,其實是不論做自己會多么孤獨,但還是堅定地要做自己。說到做自己,我想起我的一個朋友,叫馬小胖,這兩年多來經常和我嚷嚷著要做自己,不妨看看他是怎么做自己的。
02
馬小胖很喜歡星座,他說很準,經常給我發(fā)一個什么大叔的星座微信文章。我有點看煩了,就讓他去做一個實驗。把摩羯座的性格特點寫在卡片上,但換成水瓶座。依此類推,把各種星座的性格特點打亂。然后,告訴水瓶座的人,你是這樣的;告訴處女座的人,你是那樣的……三天后,馬小胖睜著無辜的大眼睛,不斷對我說:“奇怪了,奇怪了,怎么我把摩羯座的特點寫在水瓶座名下,水瓶座的人也說很像自己。怎么回事呢?”
我說一點也不奇怪。馬克思說:“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只要你是人,其實所有人性的種子都在你的意識里。你既是天使,也是魔鬼。你外向,同時你也內向。人性豐富,不是幾個簡單的概念就能夠框住。如果幾個簡單的測試,就能夠揭示一個人是什么樣的,那么,這個世界早就沒有什么矛盾沖突了。任何一個公司,只要通過星座啊八字啊,就能找到想要的員工。從前中國人結婚看八字,然而并沒有什么用,很好的八字,結婚后很多還是怨偶。反過來,有些八字不合的卻過得好好的。
所以,人性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而是一個可以選擇的廣闊區(qū)域。不是因為你是摩羯座,你就要做摩羯座。也不存在一個固定的“自己”。所謂做自己,在于你的選擇,你的自己就在你的選擇之中。
03
馬小胖也很喜歡心理分析、心理治療之類的。有一段時間,他經常把原生家庭、童年創(chuàng)傷、潛意識什么的掛在口上。還動不動把這個人的婚姻不美滿,歸因于小時候和父親的關系緊張;把那個人的犯罪,歸因于小時候的家庭關系。我聽得很厭倦。
有一天很無聊,就約了他去我的書房。我拿出一張白紙,讓他把我和他共同認識的人全部列出來,大約有一百五十個人。然后,我再讓他把小時候父母離婚的人都列出來,依此類推,分了五組人。然后,再細細看他們現(xiàn)在的狀況。同樣是父母離婚的人里面,現(xiàn)在的際遇沒有一樣的,完全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工作狀態(tài)。同樣是遭受童年創(chuàng)傷,有人犯了罪,有人卻發(fā)奮成了著名的藝術家。
所以,不要再怪你父母了,也不要再怪游戲啊、武俠小說啊,甚至色情網站了。有些人讀了《紅樓夢》都會犯強奸罪。有些人看了很多三級片,也還是好好的科學家、好好的公務員。
真的,要怪,好像只能怪你自己。做自己,就是不要怪別人,把一切歸結于自己。一切歸結于自己,對于這個世界就比較有辦法。其實,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打開了潛意識的大門,打開了童年記憶這個領域,為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提供了一種工具,但只是一個工具。從根本上來說,我們人類的喜怒哀樂,我們的心理創(chuàng)傷,基本上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外在的原因可以為你的生活狀態(tài)找到理由。你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都是你自己選擇的。要想改變這種生活狀態(tài),還是忘了別人,忘了別人對自己做過什么,多看看自己,看看此刻的自己能夠做什么。
04
有一年,馬小胖突然說他不上班了,他要去大理開客棧。說走就走。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一走就是三年,三年后他回來了。曬得黑黑的,很健康的樣子。我說為什么回來了,還要重新找工作。他說開客棧養(yǎng)不活自己。后來,馬小胖又去折騰什么網絡劇,忽悠風投之類。一晃已經一年多沒有見到他了。我感覺他會一直折騰下去。當然,現(xiàn)在時髦的說法,創(chuàng)業(yè)就是要折騰。好吧,那就折騰吧。
問題是折騰了一輩子,結果還是活成了自己父輩以及父輩的父輩那個樣子。多少有點小悲涼。也許,馬小胖還沒有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做自己,并不完全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泛泛的自己喜歡做的事,往往就是大家喜歡做的事,是潮流。真正的做自己,并不完全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是當你失去所有依靠之后自己能夠做的事。
陶淵明有一句詩:“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余暉?”大意是萬事萬物都有依靠,只有孤云完全沒有依靠,慢慢地融入到浩茫的宇宙當中。電影《星際迷航》里面有一個人物說:“當你一個人在太空里,失去了所有參照物,你就知道你到底是誰了。”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社會里真正做了自己的人。他辭掉了官,辭掉了體制的保障,回到農村,自己養(yǎng)活自己。即使在今天,我們很多人還是不敢離開“單位”,更不敢離開體制,覺得失去了體制的依靠,就沒有辦法活下去。我以前有一個同事,經常嚷嚷著在單位里如何厭倦,如何渴望著想做自己。我說:不要抱怨,如果你真的想做自己,先辭職,辭了職你就知道怎么做自己了。
套用梭羅和陶淵明的話,什么是做自己呢?就是離開那些壓制自己自由和尊嚴的體制、系統(tǒng),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自食其力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做自己,可能成為喬布斯那樣的富豪,也可能成為陶淵明那樣的窮人。但是,對于陶淵明來說,向別人乞食,只是面子問題,并沒有傷害自己;而在官場上大吃大喝,賠著笑臉做著違背自己良知的事情,是尊嚴問題,傷害的是自己的本性。所以,他寧愿討飯也不愿意回去做官。這就是做自己。
05
并不像大多數(shù)人誤會的那樣,把“做自己”當作了成功的手段,以為只要“做自己”就能成功。很多人說的“做自己”,其實是在說“要做一個成功的人”。“做一個成功的人”和“做自己”相差十萬八千里。
做自己,可能讓你成為一個富豪,也可能讓你成為一個窮光蛋。但不論窮和富,如果你是真正地做了自己,那么,一定是安寧而美好的一生。
做自己,聽起來很浪漫的話,做起來其實很難。做自己,意味著你要把自己完全交給自己。意味著你要明白,你的命運并不取決于外在的因素,而是取決于你如何運用你的自由意志。意味著你要完全擺脫一切的束縛,還能活下去。就像梭羅說的,自食其力是一項偉大的事業(yè)。做自己,就是自食其力。
06
這個世界上,真正能夠做到做自己的人,沒有幾個。這是聽起來最容易做起來最難的事。說一句殘酷的話,如果你沒有能力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養(yǎng)活自己,那么,你就老老實實喜歡你正在做的事吧。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不僅需要情懷,也需要勇氣,更需要能力。杰出的人,可以說做自己喜歡的事;平庸的人或普通人,還是誠實地說喜歡正在做的,或者說,做當下能做的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