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我和這個世界之間最合適的距離是什么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

我住的房子就蓋在紛亂的人群里,

人群里的是是非非、熱熱鬧鬧卻都在我之外。

你問我怎么能讓世界的喧鬧在我之外,

我說如果你心遠了世界就在你之外了。

此刻在東邊的籬笆下采摘菊花,

不經意間抬頭,看見了南山別有一種寧靜風姿。

山間的云霧從早到晚都晃晃悠悠,

黃昏了,那些去遠方覓食的鳥兒

結伴飛回山里自己的窩。

人生的什么真理啊什么樂趣啊,都在這幅畫面里了,

我想說出來,卻又忘掉了用什么語言才能說出來。

01

這首詩的前面幾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寫了一種人生的大境界,住在世俗社會里,卻沒有車馬的喧鬧。如果活在今天,陶淵明會說,住在高速公路的旁邊,卻沒有汽車聲;住在鐵路邊,卻沒有火車聲;住在街市里,卻沒有嘈雜聲;拿著手機,卻沒有鈴聲。

總之,住在熱鬧的人群里,卻沒有人群的熱鬧;住在混亂的環境里,卻沒有混亂。并不是沒有車馬聲,并不是沒有混亂,而是我的心不受這些聲音的干擾,所以,即使很喧嘩的地方,也好像是很安靜的地方。如果我的心是清澈的,那么,世界再混亂,我也不會亂。

在這里,陶淵明思考的是,人如何不受環境的干擾而安安靜靜地做自己?換一種說法,就是如何“以心轉境”?所謂“車馬喧”,是象征的說法,不僅僅指車馬的喧鬧,而是指帶有干擾性的環境因素。

人活在世界上,總是活在一定的環境里。亞里士多德說:“從本質上來講,人是一種社會的動物,任何一個不能過公共生活的人或者自給自足到無須過公共生活的人都不是社會的成員,這意味著他要么是一頭野獸,要么是一個神。”

而我們和社會環境的關系,很少像魚和水那樣有魚水情。大多數時候,我們和環境的關系更像冤家對頭,吵吵鬧鬧,不斷妥協,不斷沖突。我們成長的過程,好像就是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在適應環境的過程里,有些人找到了自己,有些人卻永遠地迷失了自己。

所以,個人和環境如何相處,是一個人類的永恒話題。陶淵明這首詩,之所以歷久彌新,就在于觸及了這個永恒的話題。

02

那么,環境如何干擾個人呢?或者說,環境有哪些喧嘩對個人造成干擾呢?

第一種是最常見的,就是引起我們不適的干擾,比如噪音,比如炎熱,比如惡劣的人際關系,會讓我們煩躁不安。如果我們不能超越這類干擾,就會在煩躁不安里迷失自己。

第二種是相反的干擾,是更為危險的干擾,就是引起我們貪欲的干擾,比如聲色犬馬,會讓我們快樂興奮。我們并不會覺得是干擾,反而覺得是一種享受,但這種享受把我們降低到動物性的層面,讓我們慢慢往下沉淪。如果我們不能對這種享受有所警覺,有所升華,就會是一種對生命成長嚴重的干擾。

第三種最不引人注意,卻是最危險的干擾,就是社會成規。有時表現為流行的時尚,有時表現為主流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個人很難抵御這種干擾,大多數時候,不論我們內心多么不喜歡這種主流的東西,還是會不知不覺讓自己不斷適應,最后成為社會接納的人。大多數人都在適應社會成規里草草走完一生。只有少數人能夠跳出社會成規,活出自己。

03

如何應對環境的干擾呢?陶淵明的回答是“心遠地自偏”。如果心遠的話,就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干擾我們;如果心遠的話,住在哪里,哪里就是安靜的所在。

一下子把焦點集中在自己身上。不要去管環境怎么樣,不要去管活在唐朝還是民國,不要去管活在美國還是中國,不要去管冷還是熱,不要去管社會風氣如何敗壞,而是要管好自己的心。

這句話非常勵志,強調了個人的作用。在環境和人的關系里,我們往往屈服于環境的壓力,往往被環境改變。但陶淵明說:“心遠地自偏。”這句話涵蓋了東方思想的基本信念:個人憑借心靈的力量可以改變環境。也就是古語里常說的“以心轉境”。

怎么樣以心轉境?陶淵明的答案就一個字:遠。好像很容易理解,又好像很難理解。一個普遍的誤會是,人們常常把“以心轉境”理解成心念可以改變具體的場景。比如,我們住在高速公路旁邊,只要我們心靜,什么噪音都無所謂。但事實上,當噪音超過一定的分貝,不論你心多么靜,都不會讓噪音消失,都不會阻礙噪音震聾你的耳朵。這個時候,你要么通過裝隔音設備解決噪音的問題,要么離開,去另一個安靜的地方。

如果機械地理解“心遠地自偏”,那么,陶淵明自己也沒有必要離開“官場”。因為只要心懷高潔,哪里都一樣。但事實上,如果官場違背我們自己的心性,那么,我們留在那里,就是讓自己陷在了泥潭里,最后成為爛泥。蓮花確實生長在污穢的泥潭,但它一心努力向著潔凈的水面生長。就像《肖申克的救贖》里,那個安迪不論懷著多么自由的信念,也不可能把監獄本身變成自由的所在,但是,他堅定的信念最終讓他離開了監獄,自己創造了一個自由的環境。

陶淵明再高潔,也不能改變官場的實質。蓮花再高潔,也不能改變污泥的性質。能夠改變的,只是我們自己的心,讓它不受到污染,只是我們自己可以逆行而上,找到另外的生存方式。

所以,陶淵明的“遠”,有離開的意思,也有保持距離的意思。離開什么呢?離開一切和自己的本性相違背的東西。不論這些東西多么熱鬧多么榮耀,如果它們違背我們的本性,就一定要離開它們。

所以,心遠,就是心不受任何環境因素的影響,知道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哪些是不可改變的,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所謂個人的心靈可以改變環境,并不是指個人透過心念就可以改變具體的環境,而是指自己的心知道自己要去哪兒,自己找到或創造適合自己的環境。

04

在我們整個的生命歷程里,“心遠”指的是不受環境的干擾,通過改變、離開等方式,自己創造自己的現實。在陶淵明的這首詩歌里,“心遠”又不完全是指整個的生命歷程,而是一個當下的片刻。

有一個背景也許有助于理解這首詩歌。什么背景呢?就是陶淵明寫這首詩的時候,他已經徹底辭官,徹底過著農夫的生活。在那個年代,不論那種生活多么貧窮、多么困頓,他沒有什么別的選擇。他只能安于這種生活。至少,這種生活不會像官場的生活那樣違背自己的本性。

農夫的生活,在那個年代,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而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陶淵明在無可選擇的困頓里,安于當下,活出了另一種韻味。這是“心遠”的另一個意義,即使在仿佛毫無選擇的困境里,我們的心如果對于這種困境保持距離,那么,心還是可以把我們帶到一個美好的所在。

陶淵明這首詩的下半段,就寫了困頓生活里的一個片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此刻我在采摘菊花,南山、飛鳥、云霧,都是偶然相遇,也是有緣相遇,遇到了就遇到了,我忘掉了用什么語言去描述此情此景。我只覺得此刻多么安靜多么美好。還需要說什么呢?

此刻多么安靜多么美好,心遠地自偏。引導我們在每個當下向著自然敞開,向著本源敞開,放下一切的分別心,享受此時此刻。即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此刻,我還是享受世間的光與影,還是懷著清潔的念頭讓生命盛開。

05

做一個簡單的歸納。這首詩是陶淵明最有名的一首詩,也常常被認為是隱士飄逸生活的寫照。隱士的生活多么悠閑啊,每天就是采采菊花,看看山。但事實上,這首詩不過是很平實的生活再現,一點也不輕松。或者說,輕松瀟灑之下,暗涌著人生的無奈和痛苦。又或者說,這首詩不過寫出了:人生再無奈再痛苦,還是要活得輕松和瀟灑。

陶淵明不愿意當官,回到田園,嚴格地說,不是隱居,而是換一種活法。他的辭官,不是為了逃避生活,而是因為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所以,他辭了官,不是躲到深山里去,與鳥獸為伍,而是回到家里,和妻兒一起,過著農夫的生活。所以,他的房子還是在人世間,他還是活在人世間。這首詩不是一個隱士的飄逸情懷,而是生活在生活里的一個當下感悟。

這個感悟很容易被理解成心能轉境。但事實上,如果我們結合陶淵明的生平,再來細讀這首詩,或者把這首詩和《歸田園居》結合起來讀,就會有更進一步的體會。什么體會呢?就是在東方的思想體系里,所謂以心轉境,其實是心境一體。并沒有心和境的分別,而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就如佛學里所言:“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又如《維摩詰經》也說:“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法藏法師則說:“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這幾句好像很玄妙的話,如果我們真正領悟了,就會成為一種大智慧,讓我們徹底遠離分裂、糾結的生活狀態,而活在自在無礙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西县| 马山县| 固安县| 宜君县| 沛县| 黔西| 鲁甸县| 岚皋县| 循化| 勐海县| 祥云县| 含山县| 尤溪县| 东宁县| 秦皇岛市| 丹巴县| 荥经县| 杨浦区| 土默特右旗| 辽阳县| 彰化市| 泾阳县| 卓资县| 江永县| 龙山县| 瓦房店市| 新余市| 台南县| 突泉县| 德兴市| 汽车| 宁化县| 宜都市| 申扎县| 镇赉县| 崇阳县| 天水市| 黑河市| 玉环县| 昌宁县| 南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