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用心回話,回話回到心坎上(1)
- 回話的技術(shù)
- 端木自在
- 4527字
- 2017-06-23 09:50:44
人際交往中的語言交鋒,不僅是口才的對決,更是心理的較量。人的言談舉止背后隱藏著幽微的心理活動,只有看清對方心靈深處的意圖和動機,你才能胸有成竹地與人交談,提高回話的命中率。
回話不僅要用嘴,更要用心。與人交談要善于用心觀察,察言觀色,盡可能地捕捉對方談話和舉止中透露的心理信息。心口合一,雙管齊下,回話才能切中要害,做到“話無虛發(fā)”。
回話要善于“抓心”
交談中了解對方的心理,是掌握溝通進程和準確回話的基礎(chǔ)。我們只有在了解對方心理的基礎(chǔ)上,才能正確地選擇在某個場合該講什么,不該講什么,哪些話能夠打動聽眾的心,能使聽眾產(chǎn)生共鳴,真正使談話達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年齡小的時候,總有父母、師長對我們進行教導,長大一些又有與朋友之間的溝通交流,這都是談心。談心是回話的預(yù)熱階段,通過談心打開雙方的心房,通過良好的溝通促進彼此的理解,為自己的回話掃除障礙,讓交談朝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談心呢?不見得。你也許可以高談闊論兩三個小時而面不改色,卻不一定會輕聲細語地談心,而這種方法有時候更適合交談,有利于于回話,有利于解決問題。
下面我們就討論一下回話中“抓心”的原則:
首先,融洽關(guān)系,制造談話的氣氛。
制造一種和諧的氣氛,說句笑話,講點讓人高興的事情,拉近了感情距離,效果就會好得多,哪怕煽情些也不傷大雅。
其次,要注意談話的態(tài)度,要親切自然,消除對方談話的戒心。
如果對立情緒較大,可采取“冷處理”的方法,暫時延緩談話,或者“曲線交談”,從另外的事入手。在親切之余,要注意誠懇。
其三,談話要有的放矢,目標明確,不能讓對方感到無所適從。
最后,要注意選擇方法,增強談話的效果。
一位哲學家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根據(jù)談話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直接奔向主題,也可以迂回進行。
這些原則和方法的核心在于清楚地認識談話對象,從談話對象的角度去決定溝通和回話的方式和內(nèi)容,所謂“談心要抓心”,“回話要貼心”。
識破表情再回話
不同的人愛聽不同的回話,這是容易理解的。但困難的是——你怎么知道他愛聽什么、不愛聽什么呢?這就要“看”人回話——邊“看”邊說,邊說邊“看”。這“看”,即是觀察:在與對方談話時,要善于一邊說一邊察言觀色。
“看”對方什么呢?
1.看面部表情
狄德羅曾經(jīng)說過,一個人“心靈的每一個活動都表現(xiàn)在他的臉上,刻畫得很清晰,很明顯”。有時對方口頭表示贊同你的意見,但他的眉頭卻不知不覺地緊皺了起來,或者他的嘴唇突然緊閉,而且嘴角向下撇。這些表情恰恰是內(nèi)心不愉快的流露。因此他說的贊同的話其實是言不由衷的,或者礙于情面,或者屈于權(quán)勢,才不得不這樣說的。
2.看體態(tài)表情
幾乎每一種體態(tài),每一個動作都是一種特殊的語言,都在宣泄著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問題在于我們要能看懂這些體態(tài)表情,要能領(lǐng)會它們的內(nèi)在含義。假如與你談話的人雙腳并立,雙臂交叉在胸前,這就表明此人對你懷有某種敵意,他在做自我防衛(wèi);而當他不僅雙臂交叉,而且雙拳緊握時,那就說明他不只在自衛(wèi),還要向你進攻了。又如,如果對方常向你攤開雙手,這就表明此人是真誠坦率的,他對你毫無提防之心。
3.看語言表情
與人交談時不但要看他說什么,而且還要看他怎么說。這就是要留心從對方說話聲音的高低、強弱、快慢、腔調(diào)中捕捉出他的言外之意。這是因為說話聲音的種種變化不但表現(xiàn)一個人的性格,如急性子的人說話節(jié)奏快、聲音響亮,慢性子的人說話節(jié)奏緩慢、聲音低沉;而且能夠表明一個人的情緒與心境。例如,人憂傷時語速慢、聲音低、節(jié)奏平緩;而人興奮時與之相反,語速快、聲音高、節(jié)奏強烈。
所謂“看人回話”,主要是“看”上述三種表情。從這些表情變化中,我們便可隨時猜度對方的心理態(tài)勢,透視對方的心理需要,然后也就可以隨時調(diào)整自己回話的內(nèi)容與方式,使之更適應(yīng)對方的思想線索。這樣,你的回話便可獲得預(yù)期的良好的效果。
看人回話,將使你在成功的道路上路路綠燈,處處順暢。
摸清對方底牌后再回答
人與人之間溝通,懂得如何回話、回些什么話、怎樣使回答的話打中對方心坎,這些都是回話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回話技巧看似雕蟲小技,卻有可能因此扭轉(zhuǎn)你的一生。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之后,開始論功行賞。這可是攸關(guān)后代子孫的萬年基業(yè),群臣們自然當仁不讓,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還吵不完。
漢高祖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卻不服,私底下議論紛紛。
封爵授祿的事情好不容易塵埃落定,眾臣對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爭議,許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次傷,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屢戰(zhàn)屢勝,功勞最多,應(yīng)當排他第一。”
劉邦在封賞時已經(jīng)偏袒蕭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己見,但在他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
這時候,關(guān)內(nèi)侯鄂君已揣測出劉邦的心意,于是就順水推舟,自告奮勇地上前回答道:“大家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戰(zhàn)功,但都只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蕭何卻常常從關(guān)中派員填補戰(zhàn)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好幾年,軍中缺糧,也都是蕭何輾轉(zhuǎn)運送糧食到關(guān)中,糧餉才不至于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避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guān)中,才能順利接濟皇上的,這些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么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你們又憑什么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居次。”
這番回話正中劉邦的下懷,劉邦聽了,自然高興無比,連連稱好,于是下令蕭何排在首位,可以帶劍上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
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將近一倍。他憑著自己察言觀色的本領(lǐng),能言善道,舌燦蓮花,一生中享盡了榮華富貴。
回話,要懂得什么時候回答什么話,什么時機回答什么話。要善于揣摩人意,洞悉別人的內(nèi)心所想,針對別人的內(nèi)心想法說出相應(yīng)的話,這樣你的回話才能說到別人的心坎上,既能讓別人喜歡,又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收到一箭雙雕之效。
揣摩心思,回得滿意
人的心理捉摸不定、較難把握,但是,在有些場合,人內(nèi)心的東西又常通過各種方式外露。善于觀察聽者的一舉一動,并能據(jù)此加以分析和推測,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掌握聽眾的心理和情感,從而為自己的回話提供依據(jù),讓自己的回話打中聽眾的心坎。
譬如,在講話時,如果聽者發(fā)出欷聲,說明聽眾不喜歡那些話;如果聽者兩眼注視,說明說話的內(nèi)容非常吸引人;如果聽者左顧右盼,思想不集中,說明他心里可能很著急,但又出于尊敬而不愿離開……當然,有許多人善于抑制自己的感情,不讓它外露,即使這樣,也會露出蛛絲馬跡。
戰(zhàn)國時,魏文侯和一班士大夫在閑談。
文侯問他們:“你們看我是怎樣的一位國君?”許多人都答道:“您是仁厚的國君。”可一位叫翟黃的人卻回答說:“你不是仁厚的國君。”文侯追問:“何以見得?”翟黃有根有據(jù)地答道:“你攻下了中山之后,不拿來分封給兄弟,卻封給了自己的長子,顯然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所以我說你并不仁厚。”一席話說得文侯惱羞成怒,立刻令翟黃滾出去,翟黃若無其事地昂然離去。
文侯仍不甘心,他又接著問任痤:“我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國君?”任痤答道:“您的確是位仁厚之君。”文侯更加疑惑了。任痤說:“我聽說過,凡是一位仁厚的國君,其臣子一定剛直,敢說真話,剛才翟黃的一番話說得很直,而不是阿諛奉承之詞,因此,我知道他的君主是位寬厚的人。”文侯聽了,覺得言之有理,連聲說:“不錯,不錯。”立即讓人把翟黃請了回來,而且拜他為上卿。
在這則故事中,我們不但能看出任痤的人品高尚,救助同事;而且能看出他回話機巧聰明,善于抓住魏文侯愿意被人尊為仁厚之君這種心理,從同一事件中巧妙地引出了有利的結(jié)論,化解了文侯和翟黃之間的矛盾。
與人交談溝通,要善于觀察對方的心理。如果有機會到陌生朋友家里去做客,就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細心觀察對方的有關(guān)情況,加強對對方的了解。比如,我們從對方家庭的日常生活用品及布置設(shè)計中,就可以判斷出對方的經(jīng)濟狀況、生活情趣、藝術(shù)修養(yǎng)格調(diào)等;從對方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及衣著表情,就可以窺探出對方的性格、品德以及為人處世與待人接物方面怎樣;從對方家中案頭放的書籍、墻上掛的藝術(shù)作品,就可以了解到對方的個人愛好、學習興趣、審美情趣等。有了以上這些了解,我們?nèi)菀纵p松自如地與對方進行交談、回話、表達思想。
投其所好,回得高妙
投其所好,原意是為達到某種目的而迎合對方的愛好,即通過滿足對方心理需求這一手段達到彼此相通的目的。這一方法同樣可以用在回話中。
要想使自己的回話討人喜歡,一個重要的準則在于能否把話說到別人的心窩里,打動對方的心弦。
每個周末,公園門口就會有許多人駐足,他們中間有不少人是等待與情侶相會的。公園的門口還有兩個擦鞋童,高聲叫喊著以招徠客戶。
游客中有人停下腳步向他們問話。
其中一個回答說:“請坐,我為您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
另一個卻回答說:“約會前,請先擦一下皮鞋吧?”
結(jié)果,前一個擦鞋童攤前的客戶寥寥無幾,而后一個擦鞋童的喊聲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個個青年男女都紛紛要他擦鞋。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個擦鞋童的回話,盡管禮貌、熱情,并且附帶著質(zhì)量上的保證,但這與此刻青年男女們的心理差距甚遠。因為,在黃昏時刻破費錢財去“買”個“又光又亮”,顯然沒有多少必要。人們從這兒聽出的印象是“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
而第二個擦鞋童的話就與此刻男女青年們的心理非常吻合。“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在這充滿溫情的時刻,誰不愿意以清清爽爽、大大方方的形象出現(xiàn)在自己心愛的人面前?一句“約會前,請先擦一下皮鞋吧!”真是說到了青年男女的心坎上。可見,這位聰明的擦鞋童,正是傳送著“為約會而擦鞋”的溫情愛意。一句“為約會而擦鞋”一下子抓住了客戶的心,因而大獲成功。
沒有人會喜歡一個談話時只講他自己,而不關(guān)心對方的人。人們只愿意和那些與自己有共同話題的人交往。
事實證明,與人交談,回話中多說些對方喜好的話題,很容易使人產(chǎn)生理解和共鳴,繼而就會帶來諒解和愉快的合作;反之,則會產(chǎn)生排斥和拒絕。要使對方從消極到積極、從拒絕到合作,就需要積極地進行引導、啟發(fā)。“投其所好”正是產(chǎn)生這樣一種效果的說服和回話方法。
察言觀色,探清套路再回話
心理學研究證明,外界事物對人類大腦的刺激,往往會使人體內(nèi)部某些相應(yīng)組織的機能在一個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異常現(xiàn)象。也就是說,人的喜怒哀樂,不僅是通過口頭語言,在更多情況下是通過人的身體表情來表現(xiàn)的。
另一方面,由于個性差異,每個人的思想和感情的流露,又多包含在一種與眾不同的習慣性動作、神態(tài)當中。在交流溝通和回話過程中,善于從言語和身體表情動作兩個方面洞察對方,那么,你就算成功了一半。
人們的言與色有時是簡單外露的,對它的體察是容易的;有時是復雜隱蔽的,對它的體察就比較困難。因此,需要用心觀察交談對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以便于自己更好地展開溝通和進行回話。一般來說,有以下幾點應(yīng)注意:
首先,抓住“決定性瞬間”。
任何一個人,對自己神情的掩飾,都不可能達到絕對的滴水不漏。關(guān)鍵問題是,你在對方錯綜復雜的神情變化中,能否準確判明哪一個變化是有決定性的。對于機智的人來說,其彌補失誤的本領(lǐng)也是異常高超的,他不可能讓你長時間地洞悉到他的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