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說:“有了名譽,就有一切,就能快樂。”乙說:“有了愛情,才有快樂。”丙說:“有了金錢,就能快樂。”無德禪師說:“那我提個問題:為什么有人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愛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很憂慮呢?”信徒們無言以對。
無德禪師說:“理想、信念和責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體現在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必須改變生活的觀念,生活本身才能有所變化。名譽要服務于大眾,才有快樂;愛情要奉獻于他人,才有意義;金錢要布施于窮人,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是真正快樂的生活。”
三
葉公子高將使于齊[1],問于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吾甚慄之。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2]。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3]。若成若不成而后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4]。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5]!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6]: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7],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8],哀樂不易施乎前[9],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悅生而惡生!夫子其行可矣!
“丘請復以所聞: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言必或傳之。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10],兩怒必多溢惡之言。凡溢之類妄[11],妄則其信之也莫,莫則傳言者殃。故法言曰[12]:‘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13],泰至則多奇巧;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泰至則多奇樂。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14]。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15],于是并生心厲。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茍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故法言曰:‘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遷令勸成殆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且夫乘物以游心,讬不得已以養中,至矣。何作為報也!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
[1]葉公子高:楚莊王玄孫尹成子,名諸梁,字子高。使:出使。[2]寡:少。懽:通“歡”,今寫作“歡”。“歡成”,圓滿的結果。[3]陰:事未辦成時的憂懼。陽:事已辦成時的喜悅。這里是說忽憂忽喜而交集于心,勢必失調以致病患。[4]爨(chàn):烹飪食物的人。[5]內熱:內心煩躁和焦慮。[6]戒:法。“大戒”指人生足以為戒的大法。[7]無適而非君也:適,往、到。全句是說,天下雖大,但所到之處,沒有不受國君統治的地方。[8]自事其心:注意培養自己的道德修養。[9]施(yí):移動,影響。[10]溢:滿,超出。“溢美之言”指過分夸贊的言辭。下句“溢惡之言”對文,指過分憎惡的話。
[11]妄:不真實。[12]法言:古代的格言。[13]陽:指公開地爭斗。卒:終。陰:指暗地里使計謀。[14]巧:虛浮不實。偏:片面的。[15]茀(bó):通“勃”;“茀然”,氣息急促的樣子。
【譯文】
葉公子高將要出使齊國,向孔子請教:“楚王交給我的使命很重大啊。我聽說齊國招待外來使節,表面尊敬而實際上很怠慢。平民百姓都很難被說服,何況是諸侯呢!我很害怕。您常對我說:‘凡事不論小大,很少不按道義去辦能達到成功的。完不成使命,國君肯定會懲罰我;成功完成使命,那又一定會憂喜交集釀出病害。成功與否都不會留下禍患,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我每天粗茶淡飯,廚師都沒有乘涼的意思。我早上接到使命晚上就要喝涼水,我內心太焦灼了!我還不了解使命的真實狀況,就已經受到陰陽失調的病患;一旦不能交差,那一定還會受到國君懲罰。我面臨著雙重憂患,實在承受不起,請問先生有什么良策啊!”
孔子說:“這個世界上有兩條戒律需要我們特別注意:一是天命,一是道義。子女孝敬父母,天經地義無可厚非,是天命;臣子效忠君王,是道義,君王統治著天下萬物,這是無法逃避的現實。這就是人生的兩大戒律。做子女的無時無刻都讓父母感到安心舒適,是盡孝;為君主辦事,做到讓君王放心,安心去做,是盡忠。注重自我修養的人,不受悲歡哀樂的影響而轉移,知道世事艱難,無可奈何卻又能安于處境、順應自然,這就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每個做臣子的都有不得已的時候,全身心地投入達到忘我的境地,哪里還有貪生怕死的念頭呢?
“不過我還是把我所聽到的道理再告訴你:大凡與鄰近國家交往一定要用誠信使相互之間和順親近,而與遠方國家交往則必定要用語言來表示相互間的忠誠。國家間交往的語言總得有人相互傳遞。傳遞兩國國君喜怒的言辭,乃是天下最困難的事。兩國國君喜悅的言辭必定添加了許多過分的夸贊,兩國國君憤怒的言辭必定添加了許多過分的憎惡。大凡過度的話語都類似于虛構,虛構的言辭其真實程度也就值得懷疑,國君產生懷疑,傳達信息的使者就要遭殃。所以古代格言說:‘傳達平實的言辭,不要傳達過分的話語,那么也就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況且以智巧相互較量的人,開始時平和開朗,后來就常常暗使計謀,達到極點時則大耍陰謀、倍生詭計。按照禮節飲酒的人,開始時規規矩矩合乎人情,到后來常常就一片混亂大失禮儀,達到極點時則荒誕淫樂、放縱無度。無論什么事情恐怕都是這樣:開始時相互信任,到頭來互相欺詐;開始時單純細微,臨近結束時便變得紛繁巨大。
“言論就像水波一樣捉摸不定。風吹水波來回動蕩,得失也是經常轉換的。所以憤怒發作的緣由是虛浮而又片面的言辭。猛獸臨死時發出的哀嚎,獸性發作,產生傷人的念頭。苛責過分時,就必定產生不善的惡念報復他,而自己還不知道為什么這樣。假如做出不受自己控制的舉動,后果將難以預測!所以古代格言說:‘不要隨意改變已經下達的命令,不要勉強他人去做力不從心的事,說話過頭一定是多余。’改變成命或者強人所難都是危險的,好事多磨,做事之前必須慎重,否則做錯了事情就來不及糾正了。心神順著外物的變化而邀游,寄托于不得已而保養心性,如此最好。何必專門去考慮齊國的報答呢?還不如如實地傳達國君的言論,還會有困難嗎!”
【實例解讀】
完美人生
一個公交車司機在行車途中突發心臟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鐘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車停靠在路邊,拉下手動剎車手柄;打開車門,好讓乘客們安全地下車;將發動機熄火,以確保車子和乘客的安全。
之后,他癱倒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
這是一個有責任心的司機,同樣看看我們自己,當我們勝任了某項任務,我們會不會用自己所有的一切去努力做呢?我們對自己的任務盡責了嗎?不同的工作環境,不同的工作中,我們是不是天天都有著責任心地去完成我們不同的分工呢?
每個人都處在不同的生命舞臺,讓我們在此舞臺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枉此生。
一個人的存在,都具有各自的意義。
如果每個人都能在各自的最后一分鐘內扮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這樣的人生才算完美。
四
顏闔將傅衛靈公大子[1],而問于蘧伯玉曰[2]:“有人于此,其德天殺。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3],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4],為妖為孽。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5],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6],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于無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7]。適有蚉蝱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1]顏闔:魯國的賢人。傅衛靈公大子:給衛靈公太子作師傅。大(tài)子:太子。[2]蘧(qú)伯玉:衛國的賢大夫,名瑗,字伯玉。[3]形:外表;與下句“心”相對文。就:靠攏,親近。[4]為(wèi):為了。本句兩個“為”字跟上下三句的另六個“為”字含意不同,其他六個“為”字均是造成、招致的意思。[5]町畦(tǐng qí):田間的界域,喻指分界、界線。[6]崖:山邊或岸邊,無崖:沒有約束。[7]矢:屎,糞便。蜄(shèn):大蛤,這里指蛤殼。溺:尿。
【譯文】
顏闔將被衛國請去做太子的師傅,他向衛國賢大夫蘧伯玉求教,說:“有這樣一個人,他天性殘暴,殺人無數。如果不約束他,勢必會危害國家;如果約束他,他又會傷害自己。他的智商只能認識別人的過錯,卻不知道產生過錯的原因。像這樣的情況,我將怎么辦呢?”
蘧伯玉說:“問得好!要提防他,要慎重處置他,首先要端正你自己!對于這種人,表面上要遷就順從,內心里要循循善誘。即使這樣,這兩種態度仍有隱患。遷就不要陷入太深,誘導不要過于顯露。外表關系過于親密,會招致顛仆毀滅,招致崩潰失敗。誘導得過于明顯,他以為你是為了名聲,也會招致禍害。他如果像嬰兒那樣任性,你也姑且跟他一樣像個無知的嬰兒;他如果同你不分界線,那你也就跟他不分界線。如果他行為放蕩不羈,你也不要約束自己。這樣就會萬無一失,引導他達到不犯錯誤的地步。
你不了解那螳螂嗎?奮力舉起它的臂膀去阻擋車輪前進,不知道自己不能做到,太高估自己的實力。要警惕,須謹慎!屢次夸耀自己的長處去觸犯他,那你就危險了!你不了解那養虎的人嗎?他從不敢喂活物給老虎吃,因為吃活物會誘發老虎的獸性;他也從不敢拿整個的食物喂養老虎,因為他擔心撕裂動物會使老虎憤怒。掌握老虎的飲食,了解老虎的習性。老虎與人雖不同類,卻親近喂養它的人,原因就是養老虎的人能順應老虎的性子,而被老虎吃掉的人,是因為違逆了老虎的習性。
愛馬的人,用竹筐裝馬糞,用蛤殼接馬尿。正好一只蚊子落在馬身上,那個人隨手一拍,不料馬突然受驚,咬斷了勒口,掙脫了轡頭,弄壞了胸絡。本意是愛護馬,但效果卻適得其反,能不慎重嗎?”
【實例解讀】
對癥下藥輕松解決難題
伯特?曼寧先生在紐約麥迪遜大道上班之前,曾在芝加哥老家附近的貧民居住區銷售過墓地。每天傍晚,曼寧都西裝革履,拎著手提箱去挨家挨戶地推銷墓地。他總是以最熱忱的態度,向人們講述墓地是最值得投資的行業。他說芝加哥人口驟增,墓園一定會越來越少,公司提出五年收購保證使購買人沒有任何風險……
但是這么做的效果并不理想。他發現人們并不關心購買墓地的商業利潤,他覺得這里面肯定還有什么他沒有發現的事情,或者說,到底應該怎么樣才能讓他們覺得對自己與家人都有好處呢?
懷著這樣的思路,曼寧找到了答案。原來那里的人們都很重視家庭與親情,他們與關系密切的親戚朋友往來頻繁,就是死后也想呆在一起,沒有一個人希望死后離開老家。
于是,曼寧這樣向他們講道:“那些墓地給你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機會,就是可以讓家人葬在一起,掃墓時很方便,再也不必到城外去看祖父母的墓地了。”結果,曼寧取得了很好的業績。
五
匠石之齊[1],至于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2],其高臨山[3],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4],遂行不輟。
弟子厭觀之[5],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6],以為舟則沈[7],以為棺槨則速腐[8],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9],以為柱則蠹[10]。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