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二畫(1)

  • 成語故事
  • 佚名
  • 3368字
  • 2017-06-21 16:50:43

二桃殺三士

春秋時期,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侍候齊景公,都能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以勇力而聞名遐邇。

有一天,晏嬰(即晏子)從他們身邊經過,小步快走以示敬意,這三個人卻不起來,對晏嬰非常失禮。晏嬰很生氣,去見景公說:“我聽說賢能君王蓄養的勇士,對內可以禁止暴亂,對外可以威懾敵人,上面贊揚他們的功勞,下面佩服他們的勇氣,所以使他們有尊貴的地位,優厚的俸祿。而現在君王所蓄養的勇士,對上沒有君臣之禮,對下也不講究長幼之倫,對內不能禁止暴亂,對外不能威懾敵人。這些禍國殃民之人,不如趕快除掉。”

景公說:“這三個人力氣大,硬拼恐怕拼不過他們,暗殺恐怕又刺不中。”

晏嬰說:“這些人雖然力大好斗,不懼強敵,但不講究長幼之禮。”于是便乘機請景公派人賞賜他們兩個桃子,說:“你們三個人就按功勞大小去分吃這兩個桃子吧!”

公孫接仰天長嘆說:“晏嬰果真是位聰明人。他讓景公叫我們按功勞大小分配桃子。我們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卻又人多桃少,這就只有按功勞大小來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打敗了野豬,第二次又打敗了母老虎。像我這樣的功勞,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別人共吃一個。”于是,他拿了一個桃子站起來了。

田開疆說:“我手拿兵器,接連兩次擊退敵軍。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自己單吃一個桃子,用不著與別人共吃一個。”于是,他也拿起一個桃子站起來了。

古冶子說:“我曾經跟隨國君橫渡黃河,大鱉咬住車左邊的馬,拖到了河的中間,那時,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潛到水里,頂住逆流,潛行百步,又順著水流,潛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鱉,將它殺死了。我左手握著馬的尾巴,右手提著大鱉的頭,像仙鶴一樣躍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極為驚訝地說:‘河神出來了’。仔細一看,原來是鱉的頭。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自己單獨吃一個桃子,而不能與別人共吃一個!你們兩個人為什么不快把桃子拿出來!”說罷,便抽出寶劍,站了起來。

公孫接、田開疆說:“我們勇敢趕不上您,功勞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謙讓,這就是貪婪啊;然而還活著不死,那還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他們二人都交出了桃子,自刎而死。

古冶子看到這種情形,說道:“他們兩個都死了,惟獨我自己活著,這是不仁;用話語去羞恥別人,吹捧自己,這是不義;悔恨自己的言行,卻又不敢去死,這是無勇。雖然如此,他們兩個人若是同吃一個桃子,是恰當的,而我獨自吃另一個桃子,也是應該的。”他感到很羞慚,放下桃子,也自刎而死了。

景公的使者回復說:“他們三個人都死了。”景公于是派人給他們穿好衣服,放進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禮埋葬了他們。

——《晏子春秋·諫下二》

【故事啟示】晏嬰通過兩個桃子,讓三壯士自刎而死,最終晏嬰與景公不戰而勝。晏嬰的計謀實則就是三十六計中的借刀殺人計。通過利用或者制造敵人內部的矛盾,或者是利用第三者的力量,達到取勝的目的。人際交往中,學會識別這一計謀,可以防止吃大虧、上大當。

【成語釋義】將兩個桃子賜給三個壯士,三壯士因相爭而死。比喻借刀殺人。

【活用例句】狡詐的國王~,以計謀除去了心頭之患。

【近義】借刀殺人、二桃三士

七步成詩

三國時期,有一位名叫曹植(字子建)的人。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著名詩人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由此不難看出他的才華橫溢。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時侯隨軍奔波,直到13歲才在鄴城安定下來。此后他與當時著名文學家王粲、徐干、陳琳、劉楨等人寫詩作賦,名聲很快就傳播開了。在曹操的幾個兒子中,曹植是最有才華的,曹操也因此想“廢長立幼”,立曹植為太子。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植也并非完美之人。他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誤事,出了不少差錯,使得曹操無法接受,對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于察言觀色,籠絡人心,終于被立為太子。曹丕即位以后,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先下手為強,奪了二弟曹彰的兵權,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時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幾次想加害于他。

有一次,因為一件小事,曹丕趁機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刁難自己,但曹丕如今是皇帝,也只能唯命是從。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親兄長,曹植感到異常悲憤。他在踱步之間成詩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聽了這首詩,感到很羞愧,沒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貶為安鄉侯。“七步成詩”的成語便由此而來。

曹植文學造詣頗高,但他始終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可如此一來,就容易招致皇帝的猜忌和迫害。這種情境下,曹植寄情于詩文,委婉地表達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

——《世說新語·文學》

【故事啟示】曹植面對皇帝哥哥的有意刁難,七步之內成詩一首。他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的親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斗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郁憤激的情懷。曹丕聞此,亦感羞愧,難下殺手。無怪乎,謝靈運賦予其“才高八斗”的美譽!再有,擁有至高無上的政治統治權,固然威風凜凜,但倘若用無比珍貴的親情來換取,則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成語釋義】七步內就能完成一首詩。比喻有才氣、文思敏捷。

【活用例句】所謂耳治、口治、目治,這誦讀教學三部曲,日漸純熟,則古人一目十行,~,并非難事。”(朱自清《誦讀教學》)

【近義】七步成章、才思敏捷

【反義】文思枯竭、呆頭呆腦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秦末漢初時,楚懷王陣營的兩員將領——項羽與劉邦,為爭奪關中地區的統治權,在鴻門的一場飯局之上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交鋒。鴻門宴上,雖不乏美酒佳肴,但卻暗藏殺機。

那時,項羽屯兵40萬在新豐鴻門。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范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而被劉邦收買了的項伯為了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劉邦。

在危急關頭,劉邦的部下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怒目直視項羽。項羽見樊噲氣度非凡,便問來者何人。當得知是劉邦的部下時,便命令下人賜酒,樊噲一飲而盡。

隨后,樊噲緊挨著張良坐下。坐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順便招呼樊噲一道出去。

出去后,劉邦趕緊問樊噲:“就這樣走嗎?剛才出來沒有告辭,這怎么辦呢?”樊噲說:“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禮讓。現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么還要向他們告辭呢?”

聽完這番話后,劉邦琢磨了一下,確實是這個道理,便果斷地走了,并吩咐部下張良留下向項羽辭謝。張良等劉邦走遠后,入門對項羽說:“我們主公不勝飲酒,無法前來道別,現向您獻上白璧一雙,并向大將軍范增獻上玉斗一雙,請收下。”不知深淺的項羽收下了白璧,氣得范增拔劍將玉斗撞碎。

——《史記·項羽本紀》

【故事啟示】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206年,是劉邦、項羽在滅秦之后長達五年的斗爭的開端,是二人為了爭奪農民起義軍的勝利果實而展開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斗智斗勇的政治斗爭。“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這句話,形象地揭示了鴻門宴前和鴻門宴上劉邦與項羽懸殊的實力。當時,劉邦的處境是何其被動,甚至于是危在旦夕。此時的劉邦完全就是項羽菜刀之下砧板之上的一塊魚肉。但是,項羽卻始終“默然不應”。這樣,劉邦又僥幸逃過一劫。

【成語釋義】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別人手里,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活用例句】為了不使本民族處于~的危險境地,只有奮起反抗,把侵略者趕出國土。

【近義】任人宰割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晉靈公生性殘暴,時常借故殺人。一天,廚師送上來熊掌燉得不透,他就殘忍地當場把廚師處死。

正好,尸體被趙盾、士季兩位正直的大臣看見。他們了解情況后,非常氣憤,決定進宮去勸諫晉靈公。士季先去朝見,晉靈公從他的神色中看出是為自己殺廚師這件事而來的,便假裝沒有看見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來到屋檐下,晉靈公才瞟了他一眼,輕描淡寫地說:“我已經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聽他這樣說,也就用溫和的態度道:“誰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確的勸諫,就是一個好的國君。”但是,晉靈公并非是真正認識自己的過錯,行為殘暴依然故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胜县| 得荣县| 洪江市| 北宁市| 蚌埠市| 夏津县| 高要市| 恩施市| 大理市| 色达县| 聊城市| 潜山县| 七台河市| 沙河市| 宝清县| 平罗县| 砚山县| 滁州市| 延长县| 莲花县| 白朗县| 沈阳市| 景洪市| 大连市| 利津县| 壤塘县| 乡宁县| 沙田区| 东阿县| 墨竹工卡县| 聂荣县| 汾西县| 嘉鱼县| 北碚区| 威信县| 商南县| 沛县| 井冈山市| 巫山县| 福鼎市| 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