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一畫(3)

  • 成語故事
  • 佚名
  • 2856字
  • 2017-06-21 16:50:43

戰爭勝利后,魯莊公疑惑地問曹劌:“為何要在第三次擊鼓后,我軍才可以進攻敵軍?”

曹劌解釋說:“打仗這件事,全憑士氣。對方擂第一通鼓的時候,士氣最旺;第二通鼓,士氣已經減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氣已經泄沒了。對方泄氣的時候,我們的士兵卻鼓足士氣,用士氣旺盛的軍隊去進攻松懈疲乏的軍隊,那當然能取勝啦!”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看見他們逃亡時的車輪軌跡很混亂,而且戰旗也倒了,說明是倉皇逃竄,沒有預先埋伏兵力,我這才放心追擊。”

魯莊公聽完這番解釋后,恍然大悟,連連稱贊曹劌想得周到。

——《左傳·莊公十年》

【故事啟示】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有二。首先,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一鼓作氣、把握機會。正所謂“氣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氣,保持高度的熱情,并學會借力、借勢,才能將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夠快速地掌握要點。其次,在做事情時,策略永遠比蠻拼重要,好的時機也必不可少,并且應該注意觀察。

【成語釋義】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

【活用例句】我們要~,爭取在兩天內把車展的準備工作完成。

【近義】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接龍游戲】一鼓作氣→氣味相投→投其所好→好逸惡勞→勞民傷財→財運亨通→通宵達旦

一箭雙雕

長孫晟(shèng),字季晟,是南北朝北周時洛陽人。他聰敏過人,又有軍事學識和本領,特別善于射箭。所以,十八歲時就當了一名禁衛東宮的武官。

那時,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的首領攝圖和北周互派使節往來。為了炫耀各自的實力,雙方都選派有勇有智的人充當使者,但傲慢的攝圖對北周派來的使者大都瞧不起。

有一年,北周的皇帝為了進一步安定突厥,決定把一位公主嫁給攝圖。為了安全起見,派長孫晟率領一批將士護送公主前往突厥。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到了突厥。攝圖大擺酒宴。酒過三巡,按照突厥的習慣要比武助興。攝圖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要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銅線。只聽得“格勒勒”一聲,硬弓被拉成彎月,一支利箭“嗖”地一聲射進了銅錢的小方孔。“好!”大家齊聲喝彩。攝圖見到長孫晟這一番本領后,一改往日對北周使者的輕蔑態度,竟要求宇文神慶將長孫晟留下來。宇文神慶答應了攝圖的請求,長孫晟就這樣留在了突厥。

一年過去了,攝圖還是讓長孫晟繼續跟隨在自己身邊,不讓他回北周,而且攝圖每次出獵,總要長孫晟陪同。

一天,攝圖在氈帳前看見空中有兩只大雕盤旋著,正在爭奪一塊肉。他很有興致地喊來長孫晟,并叫人拿兩枝箭遞給長孫晟,命令他把兩只雕射下來。長孫晟接過箭,迅速翻身上馬飛馳而去。他漸漸離大雕的位置很近了,只見他拉弓搭箭,認準目標一箭射去,竟射穿了兩只大雕的胸膛!兩只大雕頓時串在一起掉落下來。

“一箭雙雕”的成語便由這個故事演變而來。

長孫晟一箭雙雕的高超箭術,博得了在場的突厥士兵的連聲喝彩,攝圖也異常高興,他下令重賞長孫晟,并要求部下向長孫晟學習箭術。

后來,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了隋朝。突厥及其他少數民族國家趁機進攻隋朝,為北周復仇。這時,長孫晟已回到隋朝。他憑借自己的智謀和勇武以及對突厥內部情況的了解,幫助楊堅多次打退了突厥的進犯。

長孫晟有四兒一女。兒子長孫無忌為唐朝貞觀時期的名臣。長孫晟的小女兒,后來嫁給了未來的唐太宗李世民,這人便是著名的長孫皇后。

——《北史·長孫晟傳》

【故事啟示】北周皇帝派長孫晟護送公主到北部的突厥族去成婚,足可見對長孫晟的器重;而突厥首領攝圖見識長孫晟的箭術后,也很喜歡他,常常邀他一同去打獵。不難看出,長孫晟的出類拔萃。縱觀長孫晟的一生,他同突厥交往達20余年,雖未指揮過大的作戰,但憑其出眾的謀略,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的安寧,促進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一個強大的突厥帝國,從根本上就是毀于長孫晟之手,此功非常人所能及也!

【成語釋義】一箭射中兩只雕。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

【活用例句】警方的這次行動,不僅抓到了犯人,還順帶破獲了一個販毒集團,真是~。

【近義】一石二鳥、一舉兩得

【反義】事倍功半

一筆勾銷

北宋時期,有一個叫范仲淹的人,字希文,吳縣(今蘇州市)人。他出生于貧苦人家,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謝氏為生活所迫,只得帶著他改嫁到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朱姓人家,從此范仲淹改名叫朱說。由于是母親從范家帶過來的,范仲淹在朱家所處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范仲淹勤學苦讀,一有機會就向有學問的人請教。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渴望到更廣闊的天地里建功立業。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辭別母親,不遠千里來到北宋南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進入應天書院讀書深造。求學期間,他廢寢忘食,晝夜苦讀,從不浪費時間,一連幾年都是這樣。由于生活日益貧困,有時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從沒有脫下衣服好好睡過一個舒服覺。有志者,事竟成。四年后,范仲淹高中進士,不久就出任廣德軍司理參軍,他回家把母親接來,恢復了自己原來的姓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進犯,邊關告急。范仲淹主動請纓,要求到陜甘邊疆去擔負抵御西夏進犯的重任。范仲淹治軍有方,愛撫士卒,在反擊西夏進攻的戰斗中,軍民一心,頻頻取得勝利。從此,西夏人不敢再輕易進犯。在范仲淹的努力下,雙方正式議和。由于抵御西夏有功,范仲淹被調回京城擔任副宰相一職,開始在政治上大展鴻圖。他聯合富弼、歐陽修等人進行改革,開始實行“新政”。

范仲淹推行“新政”雷厲風行,對官員的考核與任命極為嚴格。他親自取來各地官員名冊,一個個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對于那些碌碌無為的官員一點也不心慈手軟。當他發現有人“在其位,不謀其政”時,就將此人的名字從名冊上一筆勾銷,逐出官場,另外選拔一些比較干練的人上馬。富弼對范仲淹素來很敬重,看到他在整肅吏治上如此不留情面,不免有些擔心,便從旁勸阻說:“把一個人的名字從名冊上一筆勾掉很容易,可是這樣一來,被勾去名字的人就要全家痛哭了!”范仲淹斬釘截鐵地回答道:“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戶,讓千家萬戶哭要好得多吧!”

可惜的是,由于范仲淹推行的改革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不到一年改革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貶到陜西任四路宣撫使。

后來,人們根據史料記載:“公取班簿,視不才監司,每見一人姓名,一筆勾之。”引申出成語“一筆勾銷”。

——《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七

【故事啟示】范仲淹任職以來,對官場存在的腐敗現象深惡痛絕。在查考地方官吏政績時,他動用大筆,將那些不稱職的官吏不留情地勾掉。富弼勸說他,不要如此斷送別人的前程,否則全家就會失魂落魄、傷心痛哭。范仲淹卻說:“他們哭比百姓哭要好吧!”富弼從一個人被免職想到這個人全家失魂落魄,體現了仁慈之心,但他的“仁”屬于“小仁”,而范仲淹想到的是千家萬戶,天下蒼生,范仲淹的“仁”是“大仁”。

【成語釋義】用筆在書面材料上勾畫一下,表示事情已經了結或取消。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一概不計較。

【活用例句】過去的事就~了吧,我們忘掉那些不愉快,重新做朋友。

【近義】一筆抹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菏泽市| 遂溪县| 八宿县| 贡嘎县| 贡嘎县| 荣成市| 广丰县| 启东市| 娱乐| 黄石市| 宁都县| 温宿县| 罗平县| 英德市| 胶南市| 哈尔滨市| 明光市| 于田县| 庆阳市| 伊川县| 芒康县| 陈巴尔虎旗| 稷山县| 温州市| 全州县| 柳河县| 浦城县| 祥云县| 观塘区| 漯河市| 清水县| 沧州市| 铁岭市| 荃湾区| 内江市| 新昌县| 陈巴尔虎旗| 高淳县| 和林格尔县| 云霄县|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