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國趙盾屢次勸諫,他不僅不聽,反而對此十分反感,竟然派刺客去暗殺趙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殺害正直忠貞的趙盾,寧可自殺。晉靈公見此事不成,便改變方法,假意請趙盾進宮赴宴,準備在席間殺他。但趙盾被衛士救出,他的陰謀又未能得逞。
最后這個作惡多端的國君,終于被一個名叫趙穿的人殺死。
——《左傳·宣公二年》
【故事啟示】人行走于世,犯錯誤在所難免。有道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錯誤已出,關鍵就是勇于承認自己的過失,如何把因錯誤導致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并思考如何避免再次犯錯誤。能夠直面錯誤并不忌諱認錯,是為人處世技巧上的進步;犯錯之后能迅速糾正并避免再犯錯誤,才是個人能力上的進步。
【成語釋義】指一般人犯錯誤是難免的。
【活用例句】你不必過于自責了,~。
人杰地靈
公元675年九月九日,洪州都督閻伯嶼首次重修滕王閣,竣工后于此大宴賓客,并咸集文人雅士作文記事。王勃正好路過這里,也應邀參加。因為他年紀輕輕,所以被安排在不顯眼的座位上。閻都督的女婿很會寫文章,閻都督叫他預先寫好一篇序文,以便當眾炫耀一番。
大家酒酣之際,閻都督站起來說:“今天洪州的文人雅士歡聚一堂,不可無文章記下這次盛會,各位都是當今名流,請寫賦為序,使滕王閣與妙文同垂千古。”話畢,侍候的人將紙筆放在眾人面前。
人們知道閻都督的意圖,故意謙讓推辭不寫。后來推到王勃面前,王勃竟將紙筆收下,低頭沉思。過了一會兒,王勃卷起袖口,揮毫即書。閻都督見是一個少年動筆,不太高興,走出大廳,憑欄眺望江景,并囑咐侍從將王勃寫的句子,隨時抄給他看。
才過一會兒,侍從抄來《滕王閣序》的開頭兩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這四句的意思是:滕王閣所在之處過去屬豫章郡治,現在歸你洪州府。天上的方位屬于翼、軫兩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連結著衡山和廬山。閻都督看了,認為這不過是老生常談,誰都會寫,一笑置之。其實,這十六個字把南昌的歷史和地理的概況都交代清楚了,縱橫交錯,起筆不凡。
接著,侍從又抄來了兩句:“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閻都督看了有些吃驚。他想,這少年以三江(指荊江、湘江和浙江)為衣襟,又將五湖(指太湖、鄱陽湖、青草湖、丹陽湖、洞庭湖)為飄帶,既控制著南方遼闊的楚地,又接引著東方肥美的越地,大有舉足輕重、扭動乾坤之氣。寫出這樣有氣魄的句子,不是大胸襟、大手筆是不可能的。
侍從接著抄上來幾句,更使閻都督吃掠:“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原來,王勃在這里用了兩個典故。前一個典故是說,物有精華,天有珍寶,龍泉劍的光芒直射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之間。意思是洪州有奇寶。后一個典故是說,東漢時南昌人徐孺家貧而不愿當官,但與太守陳蕃是好朋友。陳蕃特地設一只榻,專供接待徐孺之用。意思是洪州有杰出的人才。
閻都督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欽佩,連聲稱贊“妙!妙!妙文難得!”再也不讓女婿把預先寫好的序文拿出來了。王勃寫完后,走到閻都督面前,謙遜地說:“出丑之作,望都督指教。”閻都督高興他說:“你真是當今的奇才啊!”于是重新就座,閻都督把王勃奉為上賓,并親自陪坐。
——《滕王閣序》
【故事啟示】14歲的王勃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華畢露,在那時就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為“初唐四杰”。《滕王閣序》這篇言簡意賅,含蓄有味的美文也著實讓我們領略到了王勃的學富五車與才華橫溢。這也正是閻都督由最初的氣憤轉變為欽佩之情,并將王勃奉為上賓的關鍵所在。
【成語釋義】指人物俊杰,地方靈秀。杰,杰出,才能超過一般人;靈,好。
【活用例句】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的漢中盆地,山青水秀,~。
【近義】鐘靈毓秀
【反義】窮山惡水
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書法家,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后人又稱之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后世書法家能超越王羲之的少之又少。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他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分有關系,但最重要的還是由于他的刻苦練習。
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心里總是想著字體的結構,揣摩著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著。所以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劃破了。
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里洗滌筆硯。久而久之,整個池塘的水居然被染成黑色的了!不難看出,王羲之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們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觀里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作為交換吧!”王羲之求鵝心切,便給觀里寫了部《黃庭經》,道士則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還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贊嘆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書斷·王羲之》
【故事啟示】晉代王羲之有“書圣”之稱,其楷、行、草、隸、八分、飛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學習的楷模!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能入木三分,冠絕古今,固然與他天資聰穎有關,但更與他持之以恒地勤學苦練密切相關。
【成語釋義】本指書法筆力蒼勁有力。后比喻見解透徹,議論深刻。
【活用例句】這部小說對人物的刻畫~,情節也很感人。所以,一上市就被讀者搶購一空。
【近義】力透紙背、鐵畫銀鉤
【反義】浮光掠影
八面威風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敗,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舉起義旗,反抗元朝的統治。這時皇覺寺和尚朱元璋亦投身農民起義軍,起義軍元帥郭子興十分賞識朱元璋的才干,特將他提升為總兵官。朱元璋領兵攻下安徽和陽,準備乘勝進軍集慶(今江蘇南京)。
在過年那天夜里,朱元璋與大將徐達一起窺察江南元兵守備情況。二人行至梁山腳下的陳橋洲,等了很久也不見渡船,正在萬般無奈之際,忽見一老漁夫駕著一葉扁舟,傍岸逆水而上。二人急忙高呼:“漁丈人!快來渡我們過江,當酬以重賞。”老漁夫聞聲,將船蕩至岸邊,說道:“除夕之夜,沒有月色;天黑浪險,不好過江。二位客官不如屈駕小舟暫過一夜,明早再渡,不知意下如何?”二人同聲稱好。老漁夫于是用魚羹、米酒殷勤相待。次日清晨,老漁夫發舟,一面搖槳,一面唱著號子:“圣天子六龍護駕!大將軍八面威風!”朱元璋明白這是祝賀帝王的話,心里非常高興,便和徐達輕輕地踢著腳,互相表達慶賀之意。
徐達是何人也?他與朱元璋是同鄉人,祖輩在濠州務農。徐達或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出生入死,或自己受任獨當一面,綏靖地方,明朝開國所經過的重要戰役,幾乎無一次他未參預指揮,何止身經百戰!徐達歷任三軍統帥,官拜大將軍。吳元年(1367)九月,徐達因剿平張士誠、平定吳政權的大功,受封信國公。次年,朱元璋統一全國,建立了明朝,成為歷史上聞名的皇帝明太祖。
朱元璋稱帝后,便任命徐達為右丞相,兼太子少傅。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加授徐達,將其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位次第二(僅次于李善長),但食俸最多。
十五年后,時在北平的徐達患背疽,被召回南京醫治,過了不長時間,謝世,年五十四歲。據徐禎卿《剪勝野聞》載,徐達病重時,朱元璋幾次前去探望,并大集醫徒,治療了一段時間,等到他的病稍有好轉之后,又忽然送膳給他吃。徐達當著使者的面,流著淚把東西吃完,不久便去世了。傳說這送去的膳食是一只蒸鵝,而徐達所得的背疽病,又最忌食鵝。這是一樁歷史疑案。
稱帝后的朱元璋,心花怒放,除了大封功臣外,還特意派人找到了當年的船夫,給了他封賞。見老漁夫無子,便將他的侄子封官,并將他的漁船漆成朱紅色,封曰“滿江紅”,表示有功。老漁夫本以打漁為生,因得厚賞,衣食不愁,此后即以“滿江紅”義渡行人,有喚即渡,風雨無阻,傳為佳話。
——《三戰呂布》第三折
【故事啟示】朱元璋稱帝論功行賞,想到老漁夫對自己才能的認可和款待,派專使尋訪加以厚賞,也還算是個知恩圖報之人。至于徐達之死,是否是因為其功高蓋主,讓朱元璋自感皇帝位置坐得不穩,所以痛下毒手,也只是好事者的主觀臆測而已,仍有待進一步史料考證。
【成語釋義】形容聲勢顯赫、威望極盛的樣子。
【活用例句】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戰場上橫刀立馬,~。
【近義】威風凜凜、英姿颯爽、氣宇軒昂
【反義】無精打采、萎靡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