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在網上被人辱罵該怎么辦?
- 你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識
- 張志強
- 1478字
- 2017-06-09 14:30:45
案例
程某和楊某原本是相交多年的好友,兩人幾年前還一起合作經營茶葉生意。但因為在經營理念和銷售方式上出現了較大矛盾,2011年底,兩人分道揚鑣。可是楊某認為自己吃虧了,多次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指責程某,還捏造程某有婚外情,用多種不堪入目的低俗詞匯在朋友圈辱罵程某。程某多次要求楊某停止侮辱,楊某不但沒停止,反而變本加厲。程某認為,楊某捏造、散布虛假信息,對他的個人名譽進行惡意誹謗,對他本人及其家人造成了極大的精神困擾,侵害了他的名譽權,為此起訴到法院,要求楊某賠禮道歉、支付精神損害賠償金1萬元等。最終,法院判決楊某應向程某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元。
律師解答
網絡給予了人們極大的發揮空間,寬松的環境可以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情緒。但網絡仍然有規矩,國家法律為網絡行為劃出了紅線。一些人因為一些小的糾紛,在網上隨意對別人進行辱罵,有的甚至在網上發帖進行公開辱罵和人身攻擊,這是侵犯他人名譽權的行為。名譽是人們對于他人的品德、才干、聲望、信譽和形象等各方面的綜合評價,名譽權是一種人格權,在網絡上對他人進行辱罵不僅是對他人人格的侮辱,更是對他人名譽的破壞,不但要承擔民事侵權責任,情節嚴重的,可能受到公安部門的治安處罰,甚至可能構成誹謗罪,承擔刑事責任。
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判定是否構成民事侵權,主要看是否有侮辱、誹謗他人的加害行為、是否造成了他人名譽降低或者毀損事實的存在、加害行為和損害事實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和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這四個條件,如果符合的話,侵權就成立。由于網絡侵權發生在虛擬空間,比如論壇、微博、微信朋友圈、QQ個人空間等,產生的主要是網絡證據,具有易被刪除、易被修改和能夠被無限復制的特點。鑒于此,當事人應當在起訴前向法院申請證據保全,另外也可采取公證的方式保全證據。
發生侵權時,網絡服務公司作為信息平臺的服務提供者,也不可能“事不關己”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受害人在起訴時,既可以起訴罵人者,也可以將網絡服務公司作為被告。如果不知道罵人者信息,可以向法院申請要求網絡服務公司提供能夠確定涉嫌侵權的網絡用戶的姓名、聯系方式、網絡地址等信息。
在侵權賠償數額方面,法院會根據侵權人的誹謗行為對受害人的傷害程度來認定,其中經濟損失一般根據受害人的受損金額、侵權人的獲利金額來認定,精神方面的損失則不易判定,需要法官酌情判決。根據規定,如果受害人的損失情況無法確定的,法官有權在50萬元以下的范圍內確定賠償數額。此外,受害人為制止他人誹謗辱罵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比如律師費、公證費等,都可以要求取得賠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六條 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 本規定所稱的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是指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他人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人身權益引起的糾紛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