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心如止水,樂由心生
書名: 南懷瑾: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煉心作者名: 文泉本章字數: 9501字更新時間: 2017-06-29 11:00:24
樂由心生,無須附麗
一天,梁惠王在他的花園里游玩,欣賞著各種飛禽走獸,不禁為自己能得此樂而得意不已,便語帶機鋒地問孟子:“賢者亦樂此樂乎?”意思是像你這樣的賢者也喜歡這些嗎?孟子不卑不亢,坦然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一個賢者,只有等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時,才會享受這種園林的樂趣。可是一個不賢的人,即使有了這樣的園林,也不會有真正的快樂。
南懷瑾先生對梁惠王和孟子的這次對話感觸頗深。他將之與個人的心態聯系起來,認為物質環境的好壞固然可以影響到人的心情與思想,但有高度精神修養的人,同樣也能夠以自己的心去改變環境。如果沒有立身處世的道德標準和精神的修養,縱然有再多的財富、再好的物質環境,他也不會快樂。
快樂是一種身心愉快的狀態,離苦得樂,是人最本質的需要。快樂很簡單,它與一個人的財富、地位、名氣無關,它不需要大量的金錢去支撐,也不需要以名氣為后盾,更不需要烏紗帽來提攜。相反,快樂只與一個人的內在有關。物質財富的獲得可能會讓人獲得快樂,可是處理不當則會成為人生的負累,使生活從此遠離快樂,永無寧日。
從前在峨眉山下有一個樵夫,他長年累月都以打柴為生,早出晚歸,風餐露宿,但是家里仍然常常揭不開鍋。于是他老婆天天到佛前燒香,祈求佛祖慈悲,讓他們脫離苦海。
真是蒼天保佑,大運降臨。有一天樵夫在大樹底下挖出了18個金羅漢。轉眼間,他就變成了富翁。于是他買房置地,宴請賓朋,好不熱鬧。親朋好友也都像是一下子從地下冒出來似的,紛紛前來向他表示祝賀。
按理說樵夫應該非常滿足了,現在終于知道榮華富貴是什么滋味了。可是他只高興了一陣子,就開始愁眉苦臉,吃睡不香,坐臥不安了。他的妻子看在眼里,勸他說:“現在我們還有17個金羅漢,吃穿不愁,又有良田美宅,你為什么還是愁眉苦臉的呢?你這個喪氣鬼,天生就是個受窮的命!”
樵夫聽到這里,不耐煩了:“你個婦道人家懂得什么?我們得了金羅漢的事情,人人都知道了。如果有人來偷來搶怎么辦?我是愁沒有最好的地方來藏它們。”妻子聽過之后也覺得有理。于是夫妻二人開始找藏金羅漢的好地方。可是無論何地他們都覺得不安全,結果就這樣天天找,天天擔心,生活沒有了一刻的寧靜。
人生在世,名利錢財、金銀珠寶等都是身外之物,即使時時刻刻永不停息、永無止境地去追求和索取它們,也不會有滿足的時候。相反,一味地追求反而丟失了生活的寧靜與快樂,真是得不償失。
快樂無須附麗,它只是內心深處的富足。它像一縷清晨的陽光,既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耀周圍的人。那些身無長物的人,同樣可以獲得人生的快樂。
孔子說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短暫的一生,師從孔子,周游列國,雖有滿腹經綸,德才兼備,但是甘于貧苦生活而不改其樂,可以說是樂由心生、無須附麗的典型了。
美國哲學家桑塔亞那說:“快樂是生命唯一的意義,沒有快樂的地方,人類的生活會變得瘋狂而可憐。”當我們哀嘆命運不公、抱怨時運不濟時,以為只有得到名利才快樂,那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快樂其實很簡單,它就住在每個人的心里,不過,需要你用心尋找。
傳說某一天,上帝閑來無事,和天使們聊天。他突發奇想,說:“我要人類在付出一番努力之后才能找到幸福快樂,我們把人生幸福快樂的秘密藏在什么地方比較好呢?”
第一位天使想了想,說:“把它藏在高山上,這樣人類肯定很難發現,非得付出很多努力不可。”
上帝聽了搖搖頭。
另一位天使跟著說:“把它藏在大海深處,人們一定發現不了。”上帝聽了還是搖搖頭。
這時,又有一位天使說:“我看哪,還是把幸福快樂的秘密藏在人類的心中比較好,因為人們總是習慣向外去尋找,而從來沒有人會想到在自己身上去挖掘幸福快樂的秘密。”
上帝聽了這個回答,拍手稱快,并采納了天使的建議。
從此,幸福快樂的秘密就藏在了每個人的心中。
確實,只有心才是快樂的根。
快樂不是霓虹燈下的買醉,不是一擲千金的快感。不放縱生命,不麻醉靈魂,珍惜生命的點點滴滴,才是快樂;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激生命,感激陽光雨露,忘卻曾經的苦痛,快樂之情會油然而生;歷盡滄桑后,快樂是一份安心,寵辱不驚,不為利驅,不為名逐,不為情惑,快樂是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的散淡安然。
如果你希望有所成就并且生活得逍遙自在、豁達明朗,就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教養的人,一個有良好品格的人,一個有豐富心靈的人,一個有益于他人的人。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止那些使人沮喪和緊張的因素出現,從而充分享受工作和生活本身蘊含的樂趣,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一種“臨清風,對朗月,登山泛水,肆意酣歌”的心境,陶陶然樂在其中,不亦快哉!
行走于青山綠水之間,且聽風吟,了無牽掛,快樂盈心!
養成淡定從容的生活習慣
煩惱由心產生。南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所有人都在“無故尋愁覓恨”,世間煩惱是庸人自找的。
煩惱如同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疾病,淡定從容的生活態度是免除煩惱的健康生活習慣。但這種良好的習慣并非每個人都有,即使得道的高僧偶爾也會心生妄念,自尋煩惱。
白云守端禪師在方會禪師門下參禪,幾年來都無法開悟,方會禪師憐念他遲遲找不到入手處。一天,方會禪師借著機會,在禪寺前的廣場上和白云守端禪師閑談。方會禪師問:“你還記得你的師父是怎么開悟的嗎?”白云守端回答:“我的師父是因為有一天跌了一跤才開悟的,悟道以后,他說了一首偈語: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方會禪師聽完以后,大笑幾聲,徑直而去。留下白云守端愣在當場,心想:“難道我說錯了嗎?為什么禪師會嘲笑我呢?”白云守端始終放不下方會禪師的笑聲,幾日來,無心吃飯,睡夢中也經常會無端驚醒。他實在忍受不住,就前往請求老師明示。
方會禪師聽他訴說了幾日來的苦惱,意味深長地說:“你看過廟前那些表演猴把戲的小丑嗎?小丑使出渾身解數,只是為了博取觀眾一笑。我那天對你一笑,你不但不喜歡,反而茶飯不思,夢寐難安。像你這樣對外境這么認真的人,比一個表演猴把戲的小丑都不如,如何參透無心無相的禪呢?”
煩惱是無緣無故的風,無法保持平靜淡定,對任何事都深思不已、糾纏不休的人,心湖就會被煩惱的風掀起波瀾。人生若能從容淡定,便會遠離煩惱,體驗另一種生命,另一番境界。有句佛語叫掬水月在手,蒼天的月亮太高,凡塵的力量難以企及,但是開啟智慧,掬一捧水,月亮美麗的臉就會笑在掌心。人生總會有各種紛繁復雜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如果不能保持淡定從容,自然會煩惱不已。
一個人經過兩山對峙間的木橋,突然,橋斷了。奇怪的是,他沒有跌下,而是懸在半空中。腳下是深淵,是湍急的澗水。他抬起頭,一架天梯蕩在云端,望上去,天梯遙不可及。倘若落在懸崖邊,他絕對會亂抓一氣,哪怕抓到一根救命小草。可是這種境地,他徹底絕望了,嚇癱了,心慌意亂,不知如何是好。漸漸地,天梯縮回云中,不見了影蹤。云中有個聲音告訴他,其實這是障眼法,他只要輕輕踮起腳尖兒就可以夠到天梯,如果驚慌失措,無法保持平靜從容,便會真的陷入絕境。
那個淡然安定面對各種問題的人,必定深諳從容的生活智慧。在現代都市競爭的人性叢林中,從容淡定是一種難以達到的大境界,庸人都在杞人憂天、慌不擇路,只有智者鎮定從容。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關鍵在于你怎樣看待。有繁雜事情的人生才是最真實的,煩惱根本沒有必要,淡定從容、妄念不生地對待紛擾的人生才是最舒坦的。
真正的聰明人必須具備自知之明
孟子說:“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意思是說一件東西,用秤稱過,才知道它的輕重;用尺量過,才知道它的長短。世間萬物,也都是這個樣子,要經過某些標準的衡量,才知道究竟。而一個人的心理,更應該如此,經常反省衡量,才能認識自己、改善自己。
南懷瑾先生作為一位國學大師,其自身的修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但他仍然堅持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先生認為,我們如果不及時反省,就會犯錯誤,而反省對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就像秤與尺在權衡上所占的分量一樣。所以,檢討自己的行為,多加反省,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合乎道德的標準。如不反省,就無法知道自己的思想、心理行為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過,有哪些地方需要發揚光大。
有位哲學家在他晚年的時候刺瞎了自己的雙眼。別人都不理解他的這一舉動。他說:“我只是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
上帝在每個人的肩上都掛了兩個袋子,一個在胸前,一個在背后。前面的袋子裝著自己的優點,后面的袋子則裝著自己的缺點。結果,每個人只要一睜開眼睛,看見的就是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所以,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優秀,而別人最愚蠢,因而對別人總是求全責備,對自己總是肯定贊揚。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聰明人必須具備自知之明。何謂自知之明?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學生曾子也強調:“吾日三省吾身。”圣人都有自知之明,無非是因為他們都留著一只眼睛審視自己。
人們的心靈在復雜的環境中,難免要沾惹灰塵,使靈性被掩蓋,因此要時時清理。只有善于自省的人,才能真正明心見性,把握自己的人生。
因此人們要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才能看住自己那一顆狂野的心和無限的貪欲,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是誰,才能明白這世間什么事可為,什么事不可為。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你才能看清人的本心,從而看清別人。因為你所思正是別人所思,你所欲正是別人所欲,你所苦正是別人所苦。這樣推己及人,既看清了自己,又看清了別人。只有這樣,你才能明白人生在世,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從而獲得內心的自在和寧靜。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那些認真審視自己、時刻反省自己的人,才可能真正覺悟。
反省是一棵智慧樹,只有深植在思維里,它才能與你的神經互聯,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讓人生這條路變得簡單、精彩起來。
無遷令,無勸成
《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中講:“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遷令勸成殆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無遷令,無勸成。”這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人生必須規避的兩個錯誤。何謂“無遷令”,南懷瑾先生舉了身邊的小事來說明這個道理。比如說,他讓人幫他拿一本書,這只是區區小事,舉手之勞而已,結果對方卻吩咐第三者去做:某某人,老師讓你幫他拿一本書。推脫責任,推脫一切,就叫“遷令”。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做人要做到“不遷令”,就不要推脫一切,該自己去做的就去完成,不能讓別人代勞。
“無勸成”,南先生認為是指不要勉強別人成功,對別人過度地要求,雖然本意是好的,但是往往適得其反,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誤人不淺。特別是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無勸成”是一面人生的鏡子,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父親與兒子共進晚餐。父親高興地問兒子:“你長大以后希望自己當什么人呢?”六歲的兒子看著餐桌上香噴噴的甜點,眨巴著眼睛對父親說:“我想當一個世界上最棒的糕點師!”父親被逗樂了,卻沒有把兒子的話放在心里。
時光過得飛快,當年的兒子變成了一個英俊少年。高中畢業的時候,他收到了許多名牌大學的報考材料。身為大富翁的父親以為兒子一定很高興,沒想到兒子卻堅定地搖搖頭說:“我想考烹飪學院,以后當一名很棒很棒的糕點師。”
這時,父親想起了當年兒子在餐桌上說的那一句話,原來這個愿望早在兒子的心里生根發芽了。說真的,他希望自己優秀的兒子能夠繼承他的事業,或者再退一步來說,也可以成為其他領域里的佼佼者,比如說政治家、藝術家,等等,可他就是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去做一個糕點師。
看著孩子一臉的認真,父親只是平靜地拍了拍他的肩頭說:“那就好好地努力吧!”于是,兒子滿懷信心地報考了幾所優秀的烹飪學校。可是所有的學校傳來的都是壞消息,他的成績考得不理想,簡直就是糟糕極了。他不肯相信自己真的如專業老師所說的那樣“沒有一點烹飪的資質”。
這對一直一帆風順的他來說實在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他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幾天以后,他沮喪地打開房門。父親站在門外,臉上滿是憐惜:“我的好孩子,一切都會過去的。”他撲進父親溫暖的懷抱里,傷心地哭了起來……
幾天以后,兒子重新報考父親推薦給他的名牌大學,并順利地通過了。
幾年以后,兒子以優異的成績從大學畢業,然后進了父親的公司工作。他不僅很快熟悉了業務,而且干得比父親更加出色。
看著兒子一天一天地成熟起來,父親欣慰地笑了。他退休在家,開始安度晚年。可是,他又覺得在兒子堅強的臉龐下總是隱藏著一絲憂郁。他一直想不透,難道兒子還在尋找什么嗎?
一個周末的晚上,家里的用人都回家了。父親想到廚房里弄一點熱咖啡,可是他卻發現廚房里亮著燈,還傳出輕微的響聲。他有些緊張地走過去,卻意外地見到了兒子正在廚房里擺弄著什么。
兒子動作熟練地將奶油、巧克力、香草精、新鮮雞蛋分類化開,混合,又將雪白的面粉和蘇打粉一起攪拌均勻,然后倒入模具放進烤箱。他的神情專注,仿佛在創作一件藝術品。
“嗨,你在干什么?”父親好奇地問,他從不知道兒子還會這么一手。兒子回頭看了一眼父親,說:“爸爸,明天是您的生日,我在給您做一塊大的生日蛋糕。”
過了一會兒,兒子從烤箱里拿出烘焙好的蛋糕。棕色的糕體散發著巧克力香味,看上去松軟可愛。兒子捧著蛋糕,恭恭敬敬地來到父親的面前鞠了一躬,臉上滿是期待的神情。
那種期待的神情是父親很久不曾見過的。兒子小時候,每當他想要得到父親的東西時,總是抬起頭用這種眼神看著父親。可后來……
父親的眼睛濕潤了,他接過蛋糕,認真地問兒子:“這些年以來,你一直過得并不快樂,是不是?”兒子愣了一下,低著頭不敢看父親的眼睛,說:“可我一直干得很出色。”
父親沒有說話,咬了一口蛋糕,細細地咀嚼著,很久才說:“我一直為自己擁有一個出色的兒子自豪,但是吃了你親手做的蛋糕,我才發現,原來擁有一個快樂的兒子更加重要。”接著,父親帶著兒子到書房。他從保險柜里拿出當年兒子考烹飪學院的成績單,上面全部是“優”——可當年就是父親用金錢買了幾份假成績單,瞞住了這件事情的真相。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主管”,他們望子成龍心切,總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給他設計出一堆堆關于未來的宏偉藍圖,可從來沒有想過這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是不是孩子的興趣所在。其實,只要父母用一種平等相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給他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使他順其自然地發展,才是最偉大的成功。
南懷瑾先生說,自己當主管不能“勸成”,成就好的事情,不是一時做得到的。如果弄錯的話,想改已經來不及了,也是很困難的。所以為人處世都需要慎重地考慮。
淡看成敗得失,一切不貪求
《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
莊子提出,人得了道就是真人,真人有真智慧。南懷瑾先生講道:莊子提及了三點,將人們帶入一個真實的神話境界,將人的生命價值說得十分清楚。什么叫真人?“不逆寡”,即順其自然,一切不貪求,擺脫常人貪多的通病。“不雄成”,走出自大的機械心理,得道的人不覺得自己了不起,一切的成功都是自然,看淡成敗得失。“不謨士”,“謨”就是謀,打主意。所有人都是在打主意,想辦法賺錢,想辦法找門路,想辦法學道,都在那里打主意,都是做生意的思想,都是自己欺騙自己。
依據南先生所說,這三點是人生心理狀況最嚴重的地方,做到了真人,即擺脫了這三個問題。人會打主意,真人不打主意;人會覺得自己了不起,真人不覺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人會貪多無德,不好的地方不住,錢少了不干,或者你看不起我,我就生氣,真人則不會這樣。
聽聽下面一個人與智者的對話,你會有更深的感悟。
一個人問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智者說:“無損于人。”當他第二次問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時,智者說:“無求于人。”當他第三次問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時,智者說:“無愧于人。”此人疑惑不解:“為什么你三次的回答不一樣?”智者回答:“你三次來問我時的情況不一樣。第一次來時,你身上還有許多魔障,貪多逆寡,一不留神就會做出損害他人的事情,所以你得先保證自己是一個好人,即使不能有益于人,至少也不要有損于人;第二次來的時候,你還不能自食其力,凡事經常求助于他人,一心為自己盤算,這不僅會制造他人的負擔,也會給你造成心理壓力,不當社會的包袱還不夠,你還得想想,自己是不是社會的禍害;第三次來時,你已經豐衣足食,而且可以幫助別人了,但自大自得會使你對成敗得失耿耿于懷,面對他人的急難,如果袖手旁觀,你會受到良心的譴責,所以第三次我說最高境界是無愧于人。”
此人有些不滿:“你回答的全是人生最低境界,可我問的是人生最高境界。”智者說:“沒有最低境界哪有最高境界?為什么關心最高境界的人這樣多,關心最低境界的人又是這樣少?”智者的反問,讓他啞口無言。
有位老人說,人生其實很簡單,就跟吃飯一樣,把吃飯的問題搞明白了,也就把所有的問題都搞明白了。聰明者為自己吃飯,愚昧者為別人吃飯;聰明者把吃飯當吃飯,愚昧者把吃飯當表演;聰明者吃飯既不點得太多,也不點得太少,他知道適可而止,能吃多少就點多少,他能估計自己的肚子;愚昧者則貪多求全、拼命點菜,什么菜貴點什么,什么菜怪點什么,等菜端上來時又忙著給人夾菜,自己卻剛吃幾口就放下了,他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胃口,要么就是為了給別人做個‘吃相文雅’的姿態;聰明者付賬時心安理得,只掏自己的一份;愚昧者結賬時心驚肉跳,明明賬單上的數字讓他心里割肉般疼痛,卻還裝出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氣概,宛然他是大家的衣食父母;聰明者只為吃飯而來,沒有別的動機,他既不想討好誰,也不會得罪誰;愚昧者卻思慮重重,既想拼酒量,又想交朋友,還想拉業務,他本來想獲得眾人的艷羨,最后卻南轅北轍、弄巧成拙,不是招致別人的恥笑,就是引來別人的利用。吃飯本是一種享受,但是到了他這里,卻成為一種酷刑。
吃飯跟人生何其相似!人生在世,光怪陸離的東西實在太多,誰也無法說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追求,哪些不值得追求,哪種模式算是成功,哪種模式算是失敗,唯一能說明白的也許只有三點: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擔,不要麻煩任何人為你代勞,也不要搶著為任何人代勞;第二,要多照顧自己的情緒,少顧忌他人的眼色,顧忌別人太多,把自己弄得像演員,實在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情;第三,凡事最好量需而行、量力而行,不要定太高的目標。就像吃飯,你有多大胃口、多少錢,就點多少菜,千萬不要貪多求全。
人生的道理,說復雜就復雜,說簡單也簡單,擺脫貪念,正視自我,不自欺欺人,不斤斤計較,踏踏實實做事,規規矩矩做人。
心如止水,方可脫俗超凡
人之所以內心痛苦無比,是因為不堪忍受,最重要的是心太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如果內心空靈,被影響的少了,煩惱也就漸漸消失,何來痛苦一說?佛家、道家都講,人心如止水,可脫俗超凡。然而這種境界需要勤修苦練,并不易得。心靜如水到底是何等境界,南先生借莊子的一番言論,來將這般境界展現給大眾。
《莊子·內篇·德充符第五》中講:“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根據上面這段話,南先生在《莊子講記》里便說,物理上常用的“水平”一詞,便出自《莊子》的文中。“平者,水停之盛也。”水真正平了,停住了,就不流了,有一點傾斜就流了。所謂打坐修道,就是要做到心靜水平。古人所說的定的境界即止水澄波,像水一樣止住不流,清澈見底,但又非死水一潭。所以,水平不流,如止水澄波,能夠做到晝夜都在止水澄波中,便是道德修養的境界所在。
莊子在這里很明確地告訴世人修行的方法,即效法水平。止心如水,止水澄波,雜念、妄想、喜怒哀樂一切皆空。修行不必強調是在佛法上還是在道法上,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課,如能做到心如止水,即便寧靜被打破了,最后仍是歸于平靜,也就沒有什么能夠傷害你的內心。
有一個人脾氣很暴躁,常常因此得罪別人,而事后又懊惱不已,所以一直想將這暴躁的壞脾氣改掉。后來,他決定好好修行,改變自己的脾氣,于是花了許多錢,蓋了一座廟,并且特地找人在廟門口寫上“百忍寺”三個大字。這個人為了顯示自己修行的誠心,每天都站在廟門口,一一向前來參拜的香客說明自己改過向善的心意。香客們聽了他的說明,都十分欽佩他的用心良苦,也紛紛稱贊他改變自己的決心。
這一天,他一如往常地站在廟門口,向香客解釋他建造百忍寺的意義時,其中一位年紀大的香客因為不認識字,而向這個修行者詢問牌匾上到底寫了些什么。修行者回答香客說:“牌匾上寫的三個字是‘百忍寺’。”香客沒聽清楚,于是又問了一次。這次,修行者的口氣開始有些不耐煩:“上面寫的是‘百忍寺’。”等到香客問第三次時,修行者已經按捺不住,很生氣地回答:“你是聾人嗎?跟你說上面寫的是‘百忍寺’,你難道聽不懂嗎?”香客聽了,笑著說:“你不過才說了三遍就忍受不了了,還建什么百忍寺呢?”心若止水,靜心凝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釋然的極致。
“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內在心境永遠保持這個境界,不受外境界的影響,不管外境界怎樣變化,生死存亡,窮達貧富,你的內心始終如止水一樣平衡不流。雖然說,人們入世做事難免有喜怒哀樂,但只要內在修養心如止水,可無所畏懼。
所以,“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道德達到這個境界,才真正地成就了和平。“修”不是修道的修,而是指這條長路、這個希望、這個前途之意。內在有了這種道德修養,入世出世,不受萬物的影響,都始終凝定在祥和的境界。當處于這種止定境界時,就可以“眾止”,即停止外界的一切動相。
然而,心靜如止水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呢?南先生借《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來解釋。本篇中寫道:“回(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此段話雖然出于《莊子》,但內文引用的確是孔子及其弟子顏回的對話來解釋。這里還提出了“心齋”一詞。顏回問孔子,什么是心齋?怎樣才能到達心齋的境界?
孔子做了如下的回答:“聽止于耳。”聽覺停止了,和外界脫離了關系,所以叫他也聽不見了,入定去了。“心止于符”,心里面什么念頭也不動,自然和“道”符合了。“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這個時候,呼吸之氣是空靈的。“待物者”即所謂跟外面物理世界還是相對有待的。雖然身心內外一片虛靈,還是跟外面物理世界相待的,內心空靈是第一步的修養。“唯道集虛”,把內心虛靈的境界練習久了,累積久了,那么達到形而上的道也就快了。你能夠做到內心意識不動,心靈很凝定,耳根不向外聽了,完全是返之內在,這才是內心真正的持齋。
南先生的這段解釋的意思是:孔子告訴顏回必須摒除雜念,專一心思,不用耳去聽而用心去領悟,不用心去領悟而用凝寂虛無的意境去感應!耳的功用只在于聆聽,心的功用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這樣,凝寂虛無的心境才能應待宇宙萬物,只有大道才能匯集于凝寂虛無的心境。虛無空明的心境就叫作“心齋”。
事實上,孔子所謂的“心齋”與莊子的“心如止水”完全是相通的。不僅如此,除了儒家、道家,連佛家,包括密宗、天臺宗、華嚴宗,隨便哪一樣,都講人的內心要不為外物所動。“入則鳴,不入則止”,接受的時候有所回應,沒有接受的時候又歸于平和。
人們身處繁華世界,遭遇居多,其中很多是難以解決的,這時心被盤根錯節的煩惱糾纏住,便會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對。倘使靜下心來思考,讓內心如止水般平靜,往往會有恍然大悟的時候,做事也會變得順風順水,心情也易于豁然開朗,對人會心展顏。
生活如同心靈的修煉場,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了然,正是修身養性之道。